楊廣

楊廣

隋朝第二位皇帝
隋炀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ᡉ,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生于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争,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緻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緻了隋朝的覆亡。大業十四年(618年),骁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缢弑。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楊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1]
    别名:楊英 出生地:大興(今陝西西安) 主要成就:統軍滅陳、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開科取士、修隋朝大運河,善屬文,聲名籍甚,冠于諸王 民族:漢族 姓名:楊廣 性别:男 出生年月:公元569年 谥号:炀皇帝、明皇帝、闵皇帝 去世年月:公元618年4月11日 王朝:隋朝 廟号:世祖 陵墓:江都宮西吳公台→雷塘 年号:大業(605年—618年3月) 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飲馬長城窟行》《江陵女歌》 信仰:佛教、道教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楊廣生于大興(今陝西西安),史書稱:“美姿儀,少聰慧”。在北周時因父楊堅的功勳,被封為雁門郡公。

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十三歲。後又授任武衛大将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台尚書令等。

屢有戰功

開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興兵平南朝的陳,剛二十歲的楊廣是領銜的統帥,真正指揮全軍的是高颎,在前線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将。平陳後,進駐建康,殺掉了陳叔寶的奸佞之臣及寵妃張麗華,封存府庫,将陳叔寶及其皇後等人帶返隋京。班師後,楊廣晉封太尉。平陳之後因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各地叛亂。

此後,楊廣亦屢立戰功。開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揚州總管,與楊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楊素後封越國公。

楊廣從并州改鎮揚州,在鎮守江南期間為穩定叛變局勢頗有成效、政績突出。同時他表現得作風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贊頌和隋文帝夫婦的歡心。開皇末年,隋文帝夫婦和皇太子楊勇的矛盾爆發,楊廣趁機而入争奪儲位,博得了文獻皇後和右仆射楊素的支持。開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廢黜長子楊勇,立次子晉王楊廣為皇太子。同年,突厥進犯,楊廣率軍出靈武,卻沒有俘獲而返回。楊廣即帝位後,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對高句麗、吐谷渾和突厥發動了戰争。

登基為帝

據《資治通鑒》載,在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楊廣于是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隋文帝後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誤将楊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随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也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意圖非禮她,使隋文帝頓悟,拍床大罵:“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知後将柳述、元岩抓入獄,并讓右庶子張衡入隋文帝寝殿侍疾并将隋文帝周圍的侍從打發走。不久隋文帝便駕崩。

唐代人馬總在《通曆》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血濺屏風”,而趙毅在《大業略記》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毒死。

不過初唐趙毅筆記《大業略記》記載容華夫人蔡氏為仁壽宮變女主角。楊廣“因色弑父”這種說法也被諸多近代史學家質疑,仁壽宮變也成為疑案。

楊廣繼位後,假傳隋文帝遺囑,逼迫楊勇自盡,将楊勇處死。還有親弟蜀王楊秀被他誣陷使用巫蠱詛咒隋文帝及幼弟漢王楊諒,被剝奪官爵貶為庶民軟禁于内侍省,後與諸子一起被軟禁,不得與妻子相見。

其弟漢王楊諒以讨楊素為名,在并州起兵,楊廣派楊素鎮壓,楊諒降後被幽禁至死。此後不久,楊廣為翦除了對帝位的威脅,聽從雲定興建議,于大業三年(607年)3月4日,誅殺侄兒長甯王楊俨、又把剩餘的侄兒(楊勇諸子)安城王楊筠、安平王楊嶷、襄城王楊恪、高陽王楊該、建安王楊韶、颍川王楊煚、楊孝寶、楊孝範貶到嶺南,在路途中全部被處死。又處死了隋朝功臣宇文弼、賀若弼、高颎等人。

大隋盛世

大業元年(605年),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曆時十個月,每月征調民夫二百萬人。

東都在舊洛陽城之西,規模宏大,周長五十餘裡,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宮城是宮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區一百餘坊,另有豐都市、大同市、通遠市等三大市場。

楊廣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開鑿大運河,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他遊江都時所乘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上有四層樓,上層有正殿、内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一百二十間,下層為内侍居處。隋朝大運河以都城洛陽為中心,分為三大段,南抵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全長2700公裡。中段包括通濟渠與邗溝。通濟渠北起洛陽,東南入淮水。邗溝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陽(今江蘇淮安),南達江都(今揚州)入長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長江南岸之京口(今鎮江),南通餘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濟渠,南起洛陽,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

在教育制度上,楊廣開創科舉制,發展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方法,增置進士科。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終止,為古代中國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貢獻。政治上,他為了打破由關隴集團壟斷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蘊等南方集團官員。

軍事上,在即位前曾參與與突厥、契丹之戰事,皆有所獲。大業五年(609年),他親征平定吐谷渾,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楊廣親征吐谷渾後,又下诏征天下兵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隋軍出動一百一十三萬人,敗于遼東城(今遼甯遼陽)及平壤城(今屬朝鮮)下。次年再發兵圍攻遼東城。這時,在黎陽倉督運軍糧的楊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便乘機起兵反隋。楊廣被迫從遼東撤軍。楊玄感敗亡後,楊廣下令追究,共殺三萬餘人,流徙六千餘人。大業十年(614年),楊廣第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因隋末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後隻好議和收兵。大業十一年(615年),楊廣依例北巡長城,始畢可汗率兵将其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楊廣派人向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求救,義成公主遣使告知始畢“北邊有急”,加上隋朝援軍相繼抵達,始畢在九月撤圍而去。

民變四起

楊廣年年出巡,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仁壽四年(604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604年)至大業六年(610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征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慘象。

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别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西苑在洛陽之西,周圍二百餘裡,苑内有人工湖,周圍十餘裡,湖内有山,堂殿樓觀,布置奇巧,窮極華麗。隋炀帝常在月夜帶宮女數千人騎馬遊西苑,令宮女在馬上演奏《清夜遊》曲,弦歌達旦。炀帝遊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後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裡,所經州縣,五百裡内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大業七年(611年),王薄率領民衆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起義,隋末民變終于爆發。劉霸道、孫祖安、張金稱、窦建德等紛紛率領農民百姓起義,農民起義軍力量迅速發展而日益壯大起來。大業九年(613年),農民起義不僅遍及山東、河北等地,而且發展到全國範圍。在大業九年上半年,平原、靈武、濟北、濟陰、北海等地均爆發農民起義,迅速高漲起來的農民起義給隋朝統治階級以沉重打擊。同年六月,楊玄感于黎陽起兵反抗楊廣,隋朝大軍從遼東撤回,向楊玄感展開攻擊,楊玄感的起兵很快失敗了,楊玄感自殺。隋朝殘酷鎮壓農民起義,擊敗盧明月、張金稱、高士達、劉元進,坑殺農民起義軍。而翟讓瓦崗寨、窦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農民起義軍則屢次擊敗隋朝大軍,發展壯大。楊廣想用血腥屠殺的恐怖政策恐吓人民,反而使更多的人民參加到農民起義軍中去,“所在蜂起”,“官軍不能讨,以至隋亡”。農民起義發展為全國規模。楊廣妄圖遏止起義力量發展,下令各地郡縣、驿亭、村塢築城堡,将民衆遷往城堡中居住,于近處種田,以圖控制。他不願正視農民起義蓬勃發展的現實,身邊的佞臣也不以實情相告,謊稱造反的農民“漸少”。

身死國滅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楊廣從東都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逼圍東都,并向各郡縣發布檄文,曆數楊廣十大罪狀。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楊廣在江都卻越發荒淫昏亂,命王世充挑選江淮民間美女充實後宮,每日酒色取樂;又引鏡自照,預感末日将到,銳意盡失的楊廣晚年常引鏡自照,對蕭後和臣下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楊廣晚年,既沒有像陳後主那樣做個長城公,也沒有把帶在身邊的毒藥派上用場。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楊廣見天下大亂,已心灰意冷,無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陽宮(今南京),準備遷居那裡。從駕的都是關中衛士,他們懷念家鄉,紛紛逃歸。這時,虎贲郎将元禮等,與直閣裴虔通共謀,利用衛士們思念家鄉的怨恨情緒,推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楊廣聞變,倉皇換裝,逃入西閣。被叛軍裴虔通、元禮、馬文舉等逮獲,楊廣欲飲毒酒自盡,叛軍不許,遂命令狐行達将其缢弑,時年五十歲。楊廣造成的大亂,是華夏人口銳減到兩百餘萬戶。

這個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用上,由蕭後和宮人拆床闆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後陳棱集衆缟素,為楊廣發喪,備儀衛,改葬于吳公台下,衰杖送喪,恸感行路。

楊廣遇弑的消息傳到洛陽,洛陽群臣擁立楊廣之孫越王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楊侗追谥楊廣為明皇帝,廟号世祖,農民軍領袖窦建德追谥楊廣為闵皇帝,同年,李淵逼迫傀儡楊侑禅讓,建立唐朝,追谥楊廣為炀皇帝。不久,洛陽權臣王世充逼迫楊侗禅讓,隋朝正式滅亡。

唐朝平定江南後,于貞觀五年(631年),以帝禮改葬于雷塘。

為政舉措

政治

遷都洛陽

楊廣初繼位,鑒于關中殘破便決定遷都洛陽。《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仁壽四年,炀帝诏楊素營東京,大業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陽宮是也。其宮北據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城一十八裡。初,炀帝嘗登邙山,觀伊阙,顧曰:“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悅,遂議都焉。其宮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創也。恺巧思絕倫,因此制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這一系列的證據都表明楊廣遷都洛陽,但是漢魏洛陽已經不适合作為都城了,于是楊廣另選地質,重新營建新都洛陽,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

楊廣營建的洛陽城,南對伊阙,北倚邙山,東逾瀍河、洛水縱貫其間,分外郭城、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園壁城和耀儀堀,規模宏大,布局有序。宮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的布局和整齊的劃一裡見方的裡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國都城建設曆史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到五代、北宋時仍在使用,曾是全國經濟文化中心。

即位之初其所以決定遷都洛陽,是出于對洛陽在當時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地位上的重要性的充分認識,決不是單純出于荒淫逸樂,更不是什麼迷信谶緯。

大業律

大業三年(507年),楊廣頒《大業律》。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設五省、三台、五監、十六府等。楊廣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炀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凡五百條,為十八篇。五刑之内,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诏施行之,謂之《大業律》。”《大業律》,沒有再修訂,《唐律》就是依照着《開皇律》與《大業律》修訂的。

軍事

南北統一

開皇九年(589年),20歲的楊廣被拜為行軍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陳朝發動進攻,并完成統一。

北周武帝功業方隆,平齊之後,正将飲馬江南,乃不半年而殂折。陳叔寶昏庸,又缺乏賢良将相,隋文帝即位之初,便處心積慮,以平陳為目标(如韓擒虎、賀若弼之任命)。賀若弼濟京口,韓擒虎濟采石,令陳軍措手不及。隋軍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于陳朝庫府資财,“一無所取”,楊廣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贊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開皇十年(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家大室全部叛變“大者有衆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了十年心血攏絡人心,緩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在軍事占領後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礙南人成為忠于隋室臣民的許多政治和文化隔閡。

攻滅吐谷渾

吐谷渾汗國是在青海、河西一帶的強國。始祖是遼西鮮卑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慕容吐谷渾,吐谷渾與慕容廆不和,率衆西遷,最後在青海一帶定居。吐谷渾于329年建汗國,典章制度類同晉制,風俗與柔然、突厥相似。大業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車襲擊吐谷渾,吐谷渾向隋朝清求援軍。楊廣乘機出兵,于隔年滅吐谷渾,步薩缽可汗逃亡。此戰開拓疆域數千裡,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裡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隋廷設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但是,同一年,楊廣派伏順去管理,卻不能到達而返回。随後,吐谷渾返回故地,并進攻隋朝河右,隋朝無力防禦。随着這次征伐,隋朝長安諸縣及西北諸郡,都要轉輸塞外,每歲钜億萬計;經途險遠并且遭遇寇盜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沒有到達的人,郡縣都會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業,隋朝西半部先窮困了。

讨占城

楊廣于大業元年(605年),令劉方攻占城,随着軍隊班師後,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陰、林邑三郡故地複國。此戰隋軍死者十之四、五,主帥劉方也病死于班師途中。

征讨契丹,大宴突厥

大業元年(605年),隋将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甯朝陽南)與高句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裡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大業二年(606年),東突厥啟民可汗入朝時,楊廣招集全國樂人招待他。隔年楊廣到榆林,令宇文恺作大帳,邀請啟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長參加大宴并看散樂,隋炀帝還贈送大量絲織品。楊廣又命宇文恺臨時造出大殿,稱“觀風行殿”。當地外族以為是神功,每望見禦營,十裡外就跪伏叩頭,走路不敢騎馬。

然而隋朝後期突厥崛起,大業十一年(615年),突厥始畢可汗率軍将隋炀帝包圍在雁門。隋炀帝造成隋末大亂,突厥崛起空前強大,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于突厥,隋朝中原窦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也臣服于突厥,被納入突厥的勢力範圍。突厥達到“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

征讨琉求

楊廣于大業三年(607年)和大業四年(608年)兩度派朱寬前往流求(疑為今日琉球或台灣),務求“慰撫”該國,但流求不從。大業六年(610年)又派陳棱、張鎮州率兵萬人前往攻打流求,擊殺其主歡斯渴刺兜,俘男女數千人而去。在隋軍征戰期間,流求人曾到隋軍當中,進行貿易活動。

總之,楊廣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争,這些戰争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台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内蒙後套一帶)。

三征高句麗

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位于今中國遼甯東部、吉林中部和朝鮮北部。遼甯東部、吉林中部古稱遼東,很早即入中國版圖,後被高句麗占據。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又攻隋的遼西。楊堅派大軍三十萬攻高句麗,後因士卒多病,高句麗亦遣使謝罪,遂罷兵。

楊廣即位後,又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征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于東萊(今山東萊州)。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膚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衆。

高句麗堅守各座城池,隋軍無法攻下,右翊衛大将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戰艦綿延數百裡,走海路進攻。來護兒選拔精甲四萬,到達平壤城外,中埋伏而慘敗,士卒逃回的不過數千人。開戰前,楊廣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這使得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将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炀帝,這就延誤了軍情。高句麗的軍隊也因此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重整和反擊。就這樣5個月過去了,楊廣沒拿下遼東城。三十萬五千隋朝陸軍渡遼攻高句麗,也遭到慘敗,逃回的隻有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也丢失殆盡。

隋軍雖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後卻大敗而還。大業九年(613年),第二次進攻高句麗。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倉皇撤軍。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進攻高句麗。隋炀帝因國内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而不敢久戰,高句麗也疲于戰争而遣使請降,楊廣就此撤軍。

進攻高句麗的戰争,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征調财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戰場和勞役,由于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引發了大規模隋末農民起義。

經濟

隋代所開的運河其實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浚前代留下的運河。楊廣所開鑿的運河其實多利用舊河道,加以疏浚。楊廣下令調征河南、淮北諸郡人民百多萬人修通濟渠,西段自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陽渠故道,東段走汴渠故道入淮水,他還征發淮南民工十多萬人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自山陽至楊子入長江,渠寬四十步,兩旁皆築工整平坦的禦道,夾種楊柳。從長安到江都,修建離宮四十多座。接着,他派人到江南造龍舟和雜船數萬艘。而後,楊廣又下命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渎與曹操所開白溝為永濟渠,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為江南河,後統名為隋朝大運河。

在楊廣以前,如曹操、鄧艾、桓溫、劉裕,對河淮交通,均常施力,隋炀帝以後,如唐如宋,亦須時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隋炀帝不過加工較完滿之一員,其過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曆史,别方面則根于事經創作便可享成之依賴心理。

楊堅曾于開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衆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裡,名廣通渠。仁壽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業元年(604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陽渠故道、汴渠故道為通濟渠,同年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大業四年(608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渎與曹操所開白溝為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為江南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炀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代江蘇鎮江)到達會稽(現代浙江紹興)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代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裡。隋朝大運河以會稽、洛陽、涿郡為三點,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南宋時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汴河)、永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床逐漸淤塞斷流。元、明、清時期,朝廷再修大運河的時候,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杭紹,不再繞道洛陽。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會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長2700公裡,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曆史上産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後世元朝開鑿京杭大運河。京紹大運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運河的河道。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文化

開創科舉

科舉,萌發于南北朝,真正成型于唐朝。楊廣即位第一年,就在诏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炀帝即位,複興教誘。”楊廣恢複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砺之道。”奉命視察各州的專使除了其他任務外,還要發現有模範行為、文才出衆和學有專長的人,經過考察,再把他們送往京師。“炀帝即位,複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于開皇之初。征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于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莫之能測。”《隋書》《北史》記載,遠近儒生紛紛前來,并被組織起來互相辯論學術問題。一名高級官員給他們排列名次,上報隋帝。因此許多寒士得以重振門庭;典籍研究盛極一時,南北的傳統兼容并包。古代的典籍都被注疏。

随着門閥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

大業二年(506年),楊廣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當時以明經最為高級,進士試居次。當時選士制度隻稱為秀才科,與唐之科舉有一定區别。

楊廣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曆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炀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标志着科舉制度的産生。大業三年(507年),楊廣诏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509年),楊廣又下诏:“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骠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

但對于隋朝是否開創進士科,是否開創科舉,曆來有争議,薛登、楊绾、杜佑、劉肅等那一再明确說“炀帝始建進士科”,陳直根據1902年洛陽出土《隋北地太守陳思道墓志》,認為進士科始于大業元年。

俞大綱、唐長孺、何忠禮、金铮等學者認為唐朝開創了科舉。何忠禮認為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進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試制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試制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度的重要特點在于是否“準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何忠禮提出,考察整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别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别,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并通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盡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

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魏、周官不得為蔭。”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政提供了機會,“大者登台閣,小者任郡縣”;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族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手裡,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因此,這一制度為曆朝沿用,影響深遠。

藏書事業

楊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于保存中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楊廣使隋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總括全國各地方的總結性地方志。隋炀帝诏命天下諸郡繪制各地風俗物産地圖,編撰《諸郡物産土俗記》131卷、《區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楊廣下令編撰的上述地方志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志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今于大隋聖世,圖書屢出。”

裴矩在奉敕去張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時,搜集了有關西域的山川、風俗等資料,撰成《西域圖記》,書中有地圖,有記述,還有穿着民族服裝的各族人的彩繪圖,是地理學名著。“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别造地圖,窮其要害。”

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并加以保護。《封氏聞見記》記載:“炀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秘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為了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于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着28,467卷,唐以前圖書隻還剩28,469卷。

尊崇儒教

楊廣崇敬儒教與孔子,于大業五年(509年)下诏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歎,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在于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外交

楊廣在對外交往上,主張衆國臣服的朝貢體制。各藩屬國奉隋朝為宗主國,定期朝貢,各國和平相處。如果有國家不願意臣服,必要時隋朝會采取戰争的手段威服之。如果有國家侵犯另一國,隋朝為了維護朝貢體制會幫助弱國擊敗強國。如果各國臣服隋朝,隋朝也給予優惠回饋。在這樣外交理念下出現萬邦來朝的恢弘局面,然而楊廣過度誇耀,浪費不少人力與物力。隋朝後期,突厥空前強大,周邊各國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都臣屬于突厥。

西域各國

大業五年(609年),楊廣親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在返回途徑大鬥谷時,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文武官員遭受饑餒、濕冷,士兵凍死太半(三分之二),馬驢損失十分之八九,随行的後宮妃、主狼狽相失。九月,楊廣的車駕進入西京長安。楊廣這次西巡曆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隻有楊廣一人。楊廣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但很快就失去控制。

楊廣到達張掖之後,高昌王麹伯雅與伊吾吐屯設等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前來開宴會,呈現隋朝文物,奏樂九部音樂,十分盛大。為了展現隋朝的富饒,大業六年(610年)元宵節時,楊廣于東都為西域人演奏百戲,夜間燈火照耀同白晝,月底而終。楊廣為誇耀國家富強,每年正月當少數民族和外國首領、商人聚集洛陽時,命人在洛陽端門外大街上盛陳百戲散樂,戲場綿亘八裡,動用歌伎近三萬人,樂聲傳數十裡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楊廣就下令盛飾市容,裝璜店肆,房檐一律,珍貨充積,連賣菜的都要墊以龍須席。當這些商人從酒店飯館前經過時,都要請他們就坐用餐。并說:“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值)。”還将市上樹木纏以絲織品做裝飾。有些胡商說:“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

楊廣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中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唐太宗也感慨的說:“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

大業六年(610年),隋王朝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

在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張掖和西域商人進行貿易的,隋朝由黃門侍郎裴矩負責具體事務。隋炀帝主要是用金錢來引誘西域的商人來朝貿易,還命令西域商人所經過的地方郡縣要殷勤招待,這根本不是平等的貿易,而是借貿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楊廣為了開發經營西域,還是派兵做了一些統一工作。如打敗了西突厥的處羅可汗,掃除一大障礙。擊敗吐谷渾,将其領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員治理,保證了和西域的暢通。

新羅

新羅于開皇十四年(594年)遣使入隋,隋封其王真平為“高祖拜真平為上開府、樂浪郡公、新羅王”。到大業年間亦常遣使入隋。

倭國

倭國(即日本,時為飛鳥時代)曾多次派使臣來華通好,開皇二十年(600年)就帶沙門(即僧侶)數十人來隋朝學佛法。大業三年(607年),大和推古天皇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向楊廣遞交國書,自稱“日出天子”,稱隋炀帝為“日沒天子”,引得楊廣勃然大怒。次年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國書改為“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以緩和雙方關系。楊廣在大業四年(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訪日。

赤土國

楊廣派常駿、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國(今馬來半島克拉地峽一帶)。大業四年(608年),常駿等帶着絲織物五千段送給赤土國國王瞿昙利富多塞。他從南海郡(廣東廣州市)出航到赤土國。國王也遣兒子那邪迦随常駿等來中國,楊廣賜那邪迦官位和物品。

宗教

佛教

楊廣笃好佛教,他先為晉王時,曾迎請名僧智顗為授菩薩戒,并尊稱智顗為智者。即位後,他在大業元年(605年)為隋文帝造西禅定寺,又在高陽造隆聖寺,在并州造弘善寺,在揚州造慧日道場,在長安造清禅、日嚴、香台等寺,又舍九宮為九寺,并在泰陵、莊陵二處造寺。又曾在洛陽設無遮大會,度男女一百二十人為僧尼。并曾令天下州郡行道千日,總度千僧,親制願文,自稱菩薩戒弟子。傳稱他一代所度僧尼共一萬六千二百人。又鑄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軀,修治舊像十萬零一千軀,裝補的故經及繕寫的新經,共六百十二藏。炀帝還在洛陽的上林園内創設翻經館,羅緻譯人,四事供給,繼續開展譯經事業。

道教

楊廣對于道教并無堅定而深刻的信仰(這與他崇信佛教不同),他關注道教,一是他欲借助于道教為其政權效力,他想方設法拉攏延攬高道,給予其較高的政治地位,又調解緩和道佛關系,使道教不至于在政治上特别地感到壓抑,然而他對道教的利用最終是失敗的,道教中人積極參加了隋末改朝換代的政治活動,為其政權的崩潰作了大量的輿論宣傳。二是大業中期,所謂天下承平日久之時,為他崇重道術的高峰期,他借助于道教方術填補荒唐無恥的私生活,把道士作為宮廷的點綴品,任用道士作齋醮科儀為其祈福。但對于道教文化事業的建設特别是道經的搜集整理,他還是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曆史評價

史書評價

《隋書》:“炀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于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後鐘心,文皇革慮,天方肇亂,遂登儲兩,踐峻極之崇基,承丕顯之休命。地廣三代,威振八纮,單于頓颡,越裳重譯。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紅腐之粟,委積于塞下。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谏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裡,征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騷然,無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陽之亂,匈奴有雁門之圍,天子方棄中土,遠之揚越。奸宄乘釁,強弱相陵,關梁閉而不通,皇輿往而不反。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并為麋鹿之場,忄棄忄棄黔黎,俱充蛇豕之餌。四方萬裡,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為敵國。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颠隕,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迄于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兇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将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北史》:“初,上自以蕃王,次不當立,每矯情飾行,以釣虛名,陰有奪宗之計。時高祖雅重文獻皇後,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愛。帝後庭有子皆不育之,示無私寵,取媚于後。大臣用事者,傾心與交。中使至第,無貴賤,皆曲承顔色,申以厚禮。婢仆往來者,無不稱其仁孝。又常私入宮掖,密謀于文獻後。楊素等因機構扇,遂成廢立。自高祖大漸暨諒闇之中,蒸淫無度。山陵始就,即事巡遊。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馬全盛。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乃盛理宮室,窮極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絕域。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盛興屯田于玉門、柳城之外。課天下富室分道市武馬,疋直十餘萬。富強坐是而凍餒者,十家而九。性多詭谲。所幸之處,不欲人知;每幸之所,辄數道置頓。四海珍羞殊味,水陸必備焉。求市者無遠不至。郡縣官人,競為獻食;豐厚者進擢,疏儉者獲罪。奸吏侵漁,内外虛竭;頭會箕斂,人不聊生。

于時,軍國多務,日不暇給。帝方驕怠,惡聞政事;冤屈不理,奏請罕決。又猜忌臣下,無所專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構其罪而族滅之。高颎、賀若弼先皇心膂,參謀帷幄;張衡、李金才籓邸惟舊,績著經綸。惡其直道,忌其正義;求其無形之罪,加以丹頸之戮。其餘事君盡禮,謇謇匪躬;無辜無罪,橫受夷戮者,不可勝紀。政刑弛紊,賄貨公行,莫敢有言,道路以目。六軍不息,百役繁興;行者不歸,居者失業;人饑相食,邑落為墟,上弗之恤也。東西行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費不給,逆收數年之賦。所至,唯與後宮流連耽湎,惟日不足。招迎姥媪,朝夕共肆醜言。又引少年,令與宮人穢亂。不軌不遜,以為娛樂。區宇之内,盜賊蜂起;劫掠從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皆隐賊數,不以實對。或有言賊多者,辄大被诘責。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師徒,敗亡相繼。戰士盡力,不加賞賜;百姓無辜,鹹受屠戮。蒸庶積怨,天下土崩;至于就禽,而猶未之寤也。”

曆代評價

楊侗:“世祖明皇帝則天法地,混一華戎。東暨蟠木,西通細柳,前逾丹徼,後越幽都。日月之所臨,風雨之所至,圓首方足,禀氣食芼,莫不盡入提封,皆為臣妾。加以寶贶畢集,靈瑞鹹臻,作樂制禮,移風易俗。智周寰海,萬物鹹受其賜,道濟天下,百姓用而不知。世祖往因曆試,統臨南服,自居皇極,順茲望幸。所以往歲省方,展禮肆觐,停銮駐跸,按駕清道,八屯如昔,七萃不移。豈意釁起非常,逮于軒陛,災生不意,延及冕旒。奉諱之日,五情崩隕,攀号荼毒,不能自勝。”

祖君彥:”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李世民:“隋炀帝承文帝餘業,海内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徑往江都,不納董純、崔象等谏诤,身戮國滅,為天下笑。”“隋炀帝纂祚之初,天下強盛,棄德窮兵,以取颠覆。颉利近者足為疆大,意既盈滿,禍亂斯及,喪其大業,為臣於朕。葉護可汗亦大強盛,自恃富貴,通使求婚,失道怙亂,奄至破滅。”

朱敬則:“彼炀帝者,聰明多智,廣學博聞,豈不知蛟龍失悖漁父足得為害?鲸鲵出水,蝼蟻可以為災?忽乃棄崤函之奧區,違河洛之重阻。言賊者獲罪,敢谏者受刑,豈不是色醉其心,天奪其鑒?竄吳夷以避其地,虛宮阙以候聖人,蓋為大唐之驅除也。”

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周昙:“拒谏勞兵作禍基,窮奢極武向戎夷。兆人疲弊不堪命,天下嗷嗷新主資。”

趙恒:“隋炀帝初平陳,斬五佞人以謝三吳,當時天下稱賢。及其無道,乃過後主,深可歎也。”

安堯臣:“隋炀帝負其富彊之資,志逞無厭之欲,煩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裡,賦斂百端,四海騷然,土崩魚爛,喪身滅國。”

朱元璋:“隋炀帝妄興師旅,征讨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财用不足也,皆驕縱所緻耳。若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金完顔亮,鹹貪财好色,沉湎于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緻身死國亡。”

王夫之:“隋之得天下也逆,而楊廣之逆彌甚。”

《劍橋中國隋唐史》:對這個曆史上稱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劃是非常困難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覺外,人們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說成是古典的“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竄改的曆史和傳奇後面,對此人的實際情況有更多的了解。曆史文獻把文帝的謹慎節儉與炀帝的放蕩揮霍進行對比,但從下面建設東都和完成運河體系這一節可以看出,這種鮮明的對比過分誇大了。民間文學把炀帝描繪成荒淫無度的人——以各種異想天開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們會發現,即使懷有敵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蓋這一事實,即他的正妻,一個聰慧和有教養的婦女,從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宮内其他寵妃代替,她始終被尊重,而且顯然受到寵愛。隋炀帝畢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鑒賞家、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和獨具風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點像政治美學家,這種人的特點可用以下的語言來表達:“的确,自欺欺人也許是一個規律,因為帶有強烈的藝術成分的政治個性具有一種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個人的曆史具有戲劇性,并使一切現實服從野心勃勃的計劃。”關于他對三個年長資深的批評者采取的粗暴行動并在607年将他們殺害之事,我認為并無誇大;而這一年正是頒布刑罰較輕的新律之時。這些嚴酷的措施預示着以後幾年不幸地加劇的暴虐行動方式的來臨。即使我們姑且假定處決先皇的三個主要政治家的指控有一定的根據,609年年邁的薛道衡因含蓄地批評時局而被蓄意判處死罪之事,也肯定使炀帝的執政由此進入了更黑暗的第二階段。

“儒家修史者對炀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确是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寫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觀衆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個無節制地使用權力、有豪華宮殿和享有無限聲色之樂的世界中,隻能産生這種感情上的共鳴。在中國的帝王中,他決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鞏固他父親開創的偉業,而他在開始執政時也确有此雄心。但是他希望曆史會肯定他的執政以及他追求豪華壯觀的欲望,這就使他的判斷力不能發揮出來。那種驕奢淫逸的作風隻能使阿谀奉承之輩得勢,而他周圍确有這樣一批人,這對他是緻命的。遠征高麗——這種企圖的目的我相信是合理的,即使是傳統的——随着每次失敗,卻使他越來越着迷,而着迷對于擁有最高權力的專制君主及其統治的人民來說往往是緻命的。”

鄭振铎:“楊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

胡戟:“在中國從門閥貴族政治向科舉官僚政治轉化,從門閥社會向門閥後社會轉化的曆史關頭,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楊廣、李世民、武則天六人都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遠的是隋炀帝和武則天。可後面這兩位在曆史上卻是髒水被潑得最多的。”

蒙曼:“隋炀帝是大暴君,隻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隻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所以才會有“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的說法。換言之,他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系,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問題。”“所謂無德,就是不識人君之大體,不知道君、臣、民之間到底應該怎樣處理關系。隋炀帝是個絕對的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個人英雄主義,表現在他對于自身建功立業的狂熱追求上。事實上,正是因為隋炀帝盲目追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業績,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才會有濫用民力的行為,才會有最終的失敗。帝王這種形式的縱欲帶來的災難,遠大于追求個人享樂所帶來的災難。”

蒙曼:“他(楊廣)是個暴君。為了征讨高句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顧客觀條件,任性妄為,把百姓和國家都拖進了災難中,所以叫暴君……他(楊廣)是昏君……在這第三時期,他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麼,也不想履行什麼責任了,隻是渾渾噩噩地混日子,所叫昏君。”

轶事典故

樓台牡丹

楊廣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後攜衆嫔妃、太監、宮去西苑遊玩,登上玉鳳樓,看到牡丹盛開,大家十分開心。但有一妃喟然歎曰:“牡丹為花中之王,顔色雖好,可惜樓高,隻能俯瞰,看不清楚,辜負了這國色天香!”楊廣聽了,即命花師來見他命令花師栽12棵高株牡丹,要和樓台一般齊,每株着花至少3色,違命者斬。衆花師吓壞了,連連叩頭求饒,楊廣遂命全國各地花師來洛,群策群力攻克難關。各地花師聞訊,都推舉當地技藝最高者前來洛陽。其中有個花師家住山東曹州,擅長牡丹栽培。他分析牡丹的生長規律、習性與特點,想到牡丹是可以嫁接的,就和其他花師一起搞試驗,選擇杏樹、桃樹、梨樹、桑樹、槐樹等樹種嫁接,但都失敗了。最後,他們把牡丹嫁接在高高的香椿樹上,結果成功了。牡丹昂然怒放,高過了樓台,楊廣看得清楚,不禁龍顔大悅,稱其為“樓台牡丹”。

楊廣論功行賞,要獎勵花師,不料一個宦官貪功,硬說這“樓台牡丹”是他領頭搞出來的,楊廣不明就裡,賞給這個宦官許多黃金和綢緞。山東花師氣憤極了,回家後發誓不再幹這一行,培育樓台牡丹之技術失傳,樓台牡丹随之絕迹。

龍舟選美

楊廣下江南時,在龍舟選有1000名美女,讓她們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纖。楊廣在船上觀賞時,看上了“殿腳女”吳绛仙,當即納為嫔妃。楊廣曾靠着門簾,對身邊大臣說:“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療饑矣!”

文學成就

楊廣少好學,喜歡詩文。其文初學庾信。為晉王時,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餘人,“以師友處之”,于是愛好梁陳宮體。盡管他的詩歌有的比較粗糙,有的還有宮體輕豔之嫌,但總的來說,他的詩歌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

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薛、盧之輩,自然更不易與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數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詞。”王夫之評楊廣《泛龍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猶有英氣。”

《隋書·經籍志》著錄《炀帝集》55卷,《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事迹見《隋書》本紀。

楊廣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亡國之君,多被毀譽。他“好學,善屬文”,并寫得一手好詩。其中較有名的有《春江花月夜》二首。

《春江花月夜》詩題原為陳後主所創,但原詞早已失傳。楊廣曾以此題作曲。他的創作“并存雅體,歸于典制”(《隋書·文學傳序》)。其中許多頗有些剛健的佳句,多數詩作都很講究對仗和聲韻和諧。其後才有唐朝張若虛的同題詩《春江花月夜》。

從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詩歌風格是麗而不豔,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風,雅語之氣。從他的現存另一首《夏日臨江》亦可看出此風。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

鹭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餘興,怅望情不終。

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隋炀帝集》中雲:“陳隋文哀,帝王有作,與衆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詩中不作王霸之語,而與民間詩人同一風格,确是一種良好的風氣。楊廣詩風功不可沒。

楊廣的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野望》《飲馬長城窟行》 《江陵女歌》

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隋文帝楊堅

母親:文獻皇後獨孤伽羅

兄弟姐妹

兄弟

哥哥:房陵王楊勇(前太子)

弟弟:秦王楊俊、蜀王楊秀、漢王楊諒

姐妹

樂平公主楊麗華,嫁北周宣帝宇文贇

襄國公主,下嫁李長雅

廣平公主,下嫁宇文靜禮

蘭陵公主楊阿五,下嫁柳述

後妃

皇後

蕭皇後,西梁明帝蕭巋之女

妃嫔

蕭嫔,趙王杲母

陳婤,陳後主第六女

陳氏,陳後主第四女廣德公主

王氏,李淵外甥女,唐同安長公主女

宣華夫人陳氏(存疑),陳宣帝第十四女甯遠公主,陳後主妹

容華夫人蔡氏(存疑)

崔氏,隋東郡公崔君綽女

子女

兒子

1、元德太子楊昭,母蕭皇後,子:隋恭帝(代王)楊侑、皇泰主(越王)楊侗、燕王楊倓

2、齊王楊暕,母蕭皇後,遺腹子楊政道

3、趙王楊杲,母蕭嫔

4、第三子早夭(殇子銘)

女兒

1、南陽公主,母蕭皇後,開皇十九年下嫁宇文士及,子宇文禅師

2、楊妃,唐太宗妃,子吳王李恪、蜀王李愔

楊廣女兒有史可查為兩人。《北史》記蕭皇後攜其孫楊政道及諸女入于突厥,可見楊廣另有數女。淮南公主是否為其女,不可考。

陵寝墓地

發現

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産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顯示墓主為隋炀帝楊廣。另一座的發掘剛剛開始,專家推測墓主很可能是隋炀帝的皇後蕭氏。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2013年4月12日在揚州召開論證會,認可了這一論斷。

在已發掘的一座墓中,出土了銅制的銜環鋪首,以及金鑲玉腰帶,而表明墓主身份的鐵證則是墓志,銘文清楚寫着“隋故炀帝墓志”等字樣,表明墓主為隋炀帝楊廣。

這兩座墓的占地面積分别隻有二三十平方米,遠遠達不到帝陵所應有的規模和氣勢,更不符合楊廣好大喜功的個性,這主要與他的死因有關。公元618年,隋炀帝巡幸揚州期間,禁衛軍發動兵變,推舉重臣宇文化及為首領,并缢死了楊廣。墓志銘文記載墓主去世時間為“大業十四年”,即公元618年,與史實相符。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趙輝、劉慶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遠、王學榮等10餘人參加了論證會,專家一緻确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

考證

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将隋炀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後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炀帝合葬。正是根據上述史料,專家推測另一座墓的墓主應為蕭皇後。

此前公布的省級文保單位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在于唐代以後隋炀帝陵漸漸荒蕪,不為人知。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炀帝陵,于是出資修複,并囑托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绶書寫墓碑。20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此次考古發現,還原了曆史真相,确定了隋炀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史籍記載

《隋書》卷三 帝紀第三

《隋書》卷四 帝紀第四

《資治通鑒·隋紀》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明)袁于令《隋史遺文》

(明)齊東野人《隋炀帝豔史》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

(清)《說唐》

影視形象

1987年電視劇《大運河》:吳啟華飾演楊廣;

1996年電視劇《隋唐演義》:邵峰飾演楊廣;

1996年電視劇《隋唐群英會》:黃智賢飾演楊廣;

2000年電視劇《亂世桃花》:周野芒飾演楊廣;

2003年電視劇《隋唐英雄傳》:謝君豪飾演楊廣;

2004年電視劇《大唐雙龍傳》:王俊棠飾演楊廣;

2005年電視劇《秦王李世民》:黑子飾演楊廣;

2006年電視劇《開創盛世》:鮑國安飾演楊廣;

2008年電視劇《隋炀帝》:姚魯飾演楊廣;

2011年電視劇《大唐雙龍傳之長生訣》:高虎飾演楊廣;

2012年電視劇《軒轅劍之天之痕》:趙毅飾演楊廣;

2012年電視劇《隋唐英雄》:趙文瑄飾演楊廣;

2013年電視劇《隋唐演義》:富大龍飾演楊廣。

上一篇:董又霖

下一篇:寐語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