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

楊堅

隋文帝
隋文帝(541—604)即楊堅。隋朝建立者。公元581—604年在位。弘農郡華陰(今屬陝西)人,小名那羅延。襲父楊忠爵為隋國公,仕北周。女為周宣帝皇後。[1]大象二年(580),輔立靜帝,以左大丞相總攬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等起兵,進爵隋王。次年,廢靜帝自立,改國号隋。開皇七年(587)滅後梁。九年,滅陳,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統一全國。在位期間,改革官制,建立三省六部,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二級制,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收州郡自選僚佐權于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頒行《開皇律》。繼續推行均田制,減輕賦稅徭役,五十歲者并可“免役收庸”,統一貨币和度量衡。開鑿廣通渠(富民渠),增加漕運能力,興修水利,推行“輸籍法”“大索貌閱”,整頓戶籍。改革府兵制,使軍士“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以期兵農合一。統治期間,國勢強盛,府庫充盈,經濟繁榮,人丁大增。但迷信佛教,任人出家,大建寺塔。靡費财力,營建仁壽宮,役夫死者數萬。晚年用法嚴峻,社會矛盾加劇。楊堅在位23年,604年病逝于大寶殿,終年64歲,葬于泰陵(今天陝西省楊陵(淩)區城西5公裡處)。[2]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人類曆史上農耕文明的颠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為“聖人可汗”。
    本名:楊堅 别名:普六茹堅、聖人可汗 字:那羅延 号: 所處時代:隋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馮翊般若寺 主要作品:《宴秦孝王於并州作》 主要成就:代周建隋滅陳、結束南北分裂局面、開皇之治、創三省六部制 在位時間:581年—604年 年号:開皇、仁壽 廟号:高祖 谥号:文皇帝 陵寝:泰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史載楊堅出自關中高門弘農楊氏,是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其四世祖楊元壽被北魏任命為武川鎮司馬,其父楊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随國公。死後追贈太保,谥号桓。不過據陳寅恪的考證,楊堅家族可能是山東寒族,其弘農楊氏的身份應出于僞托;而所謂楊元壽留鎮武川亦是宇文泰為籠絡部下感情而虛構之事。日本學者布目潮沨則認為楊堅家族并非漢族。

天和三年(568年)楊忠死後,楊堅承襲父爵。他有“身在帝王邊,如同伴虎眠”之感。齊王宇文憲曾對武帝宇文邕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本來宇文邕對楊堅早存疑心,聽宇文憲說後,疑心更重。

但是否立即剪除楊堅還猶豫不定,于是便問計于錢伯下大夫來和,來和也說楊堅不凡,但暗中想給自己留條後路。便謊稱:"楊堅這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讓他做将軍,帶兵攻打陳國,那就沒有攻不下的城防。"為楊堅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宇文邕還是放心不下,暗裡又派人請相士趙昭偷偷為楊堅看相。趙昭與楊堅友善,當着宇文邕之面佯裝觀察楊堅臉龐,然後毫不在意地說:"皇上,請不必多慮,楊堅的相貌極其平常,無大富大資可言,最多不過是個大将軍罷了。"又使楊堅度過了一次險關。

這時,内史王軌又勸谏宇文邕說:"楊堅貌有反相"。言下之意是要及早除掉楊堅。因為宇文邕對相士趙昭的結論相信無疑了,便不悅地說:"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麼辦法啊?"使楊堅再次化險為夷。

宇文邕死後,其子宇文赟即位。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為皇後,楊堅又晉升為柱國大将軍、大司馬。

宇文赟對楊堅的疑心更大,他曾直言不諱地對楊皇後說過:"我一定要消滅你們全家"。并命内侍在皇宮埋伏殺手,再三叮囑說:“隻要楊堅有一點無禮聲色,即殺之!”然後他把楊堅召進皇宮,議論政事。楊堅幾經化險為夷,心中早有準備,不管宇文赟怎樣激,怎樣蠻,怎樣講,楊堅都神色自若,宇文赟無殺機可乘。

最後,楊堅想出了"兩全"之策,通過内史上大夫鄭譯向宇文赟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這正合宇文赟的心意,當即任命他為亳州總管。這樣宇文赟放心了,楊堅也安心了。

楊堅将任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着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于言表。

宇文赟是皇家世襲之君,不問朝政,沉溺酒色,滿朝文臣武将敢怒而不敢言。

宇文赟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他終于想出了一個逍遙自在的法招,将皇帝讓給年僅6歲的兒子。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後宮,終日與嫔妃宮女們吃喝玩樂,荒淫無度的生活使他年僅22歲就喪命了。

奪權登基

宇文闡(周靜帝)即位,任命楊堅為丞相。周靜帝即位時才7歲,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所以楊堅就在鄭譯和劉昉的幫助下以外戚身份就控制了北周的朝政。楊堅當上丞相以後就開始了篡奪北周大權的計劃,先是騙北周宗室五王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到長安,雍州牧畢王宇文賢及趙、陳等五王一起被楊堅殺掉,楊堅又任用韋孝寬出兵打敗了尉遲迥,消滅了對自己有威脅的政敵。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靜帝以楊堅衆望有歸下诏宣布禅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定國号為“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一統天下

楊堅平定叛亂之後,統一天下的對手隻剩下南方的陳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開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開皇八年(588年),楊堅以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八年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而東。但因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書,導緻陳朝無法把大軍從建康調出。

開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陳将任忠引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滅亡。

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隻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

開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衆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統。

開皇之治

統一全國後,楊堅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據狀态,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

政治方面,楊堅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将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複漢姓。複姓,代表漢化的主流,終究戰勝了鮮卑化的逆流。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軍隊,而是一支名副其實漢人或者夏人的軍隊。軍與民的胡漢之分,至此消除。也表明關隴貴族集團事實上名義上都是關隴地區的一個漢人集團。

另外,楊堅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诏令的起草和封駁,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尚書省又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财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軍事上,楊堅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并在折沖将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争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将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經濟上鑒于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589年)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标。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确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于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于是于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并接納尚書左仆射高颎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隐瞞戶籍之積弊。

隋初經曆南北朝長期的戰亂,民生疲弊困苦,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産,穩定經濟發展。楊堅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斂于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于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于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于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兇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鑒于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随意,地方行政交錯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于開皇三年(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楊堅時期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于行政之經費,大約是南北朝時期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隻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纾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他即位後,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科舉制度順應了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延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于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從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長就看得出楊堅的政治才能: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炀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晚年傾軋

楊堅好猜忌苛察,容易聽信讒言,到了晚年更是濫殺大臣,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先後被殺,此外,法制逐漸遭到破壞,用法“不複依準科律”,頒布諸如“盜一錢以上皆棄市”、“三人共盜一瓜,事發即死”之類的苛刻刑法,百姓惶恐。楊堅還熱衷廷杖,“每于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同時,楊堅晚年頗受諸子的困擾。先是軟禁三子秦王楊俊;接着在開皇二十年(600年),将長子太子楊勇貶為庶人,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又于仁壽二年(602年),将四子蜀王楊秀貶為庶人。

離奇去世

獨孤皇後去世後,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都受到楊堅的寵愛。

仁壽四年(604年),楊堅患病住在仁壽宮,尚書左仆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都進入仁壽宮侍病。楊堅召楊廣入内居崐住在大寶殿。楊廣考慮到如果楊堅去世,必須預先作好防備措施,他親手寫了一封信封好,派人送出來詢問楊素。楊素把情況一條條寫下來回複楊廣。宮人誤把回信送到了楊堅的寝宮,楊堅看後極為憤怒。天剛亮,宣華夫人出去更衣,被楊廣所逼迫。宣華夫人拒絕了他才得以脫身。

她回到文帝的寝宮,楊堅奇怪她神色不對,問什麼原因,宣華夫人流着淚說:“太子無禮!”楊堅憤怒,捶着床說:“這個畜生!怎麼可以将國家大事交付給他!獨孤誤了我!”于是他叫來柳述、元岩說:“召見我的兒子!”柳述等人要叫楊廣來。楊堅說:“是楊勇。”柳述、元岩出了楊堅的寝宮,起草敕書。楊素聞知此事,告訴了楊廣。楊廣假傳楊堅的旨意将柳述、元岩逮捕,關進大理獄。

他們迅速調來東宮的裨将兵士來宿衛仁壽宮,宮門禁止出入,并派宇文述、郭衍進入調度指揮;命令右庶子張衡進入仁壽宮侍侯楊堅。後宮的人員全被趕到别的房間去。随後,楊堅在大寶殿駕崩,在位23年,終年64歲,廟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今天陝西省楊陵區城西5公裡處)。

主要影響

楊堅為鞏固國家統一作出了貢獻。首先是厲行節儉政治,使民衆在較輕的剝削下得以發展生産。其次是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刑律删去若幹秦、漢、南北朝相沿的酷刑,更是一個重大的改進。楊堅利用突厥内部存在的弱點,以謀略為主,軍事為輔,避免發生大戰争,這對國家的安定是很有利的。西晉末年開始的國内分裂,經楊堅積極經營,造成了較為穩定的統一局面,盛大的唐朝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

政治

隋朝建立以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楊堅由繼承父親楊忠的随國公起家,其家族曾被賜姓普六茹,進封随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國号定為随,他又感到随字有走字旁,與走同義,不太吉利,便改随為隋。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寶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對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确立三省六部制

楊堅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很原始、極混亂。六官制,稱謂複雜,職掌不明,辦事效率低下。楊堅恢複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隻是一種榮譽虛銜。

掌握政權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内史省和尚書省。内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内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内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内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财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曆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襲到清朝。

簡化地方官制

隋初,楊堅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後,又對地方機構進行了改革。南北朝以來,由于郡縣設置過繁,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齊、北周制設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開皇三年,楊堅從河南道行台兵尚書楊尚希的建議,廢郡,改為州、縣二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

開皇十年(590年)楊堅诏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于地方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采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閑、并大去小”的建議,将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内500多郡。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将一些郡縣合并。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力,控制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後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

楊堅簡化了地方行政機構,廢九品宮人法,初創科舉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這種選拔政府官員的制度,使各個階層有才華的人都有機會為政府效力。楊堅開創建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曆史上留存長達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廢除,但當時的美英等國稱奇并借鑒了這種選拔制度作為政府文員的聘用方法。

修訂開皇律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内外恐怖,人不自安”。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親手删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581年),楊堅下令命高熲等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583年),楊堅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條文。

《開皇律》将原來的宮刑(破壞生殖器)、車裂(五馬分屍)、枭首(砍下頭懸挂在旗杆上示衆)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曆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讀通鑒論》這樣贊評道:“古肉刑之不複用,漢文之仁也。然漢之刑,多為之制,故五胡以來,獸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慘。

至于拓跋、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絞、斬、枭、磔,又有門房之誅焉,皆漢法之不定啟之也。政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絞、曰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複奏制度是從開皇十五年(595年)形成定制的,楊堅規定凡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三奏”才能處決死刑。《隋書刑法志》:“(開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決。”楊堅還下诏:“天下死罪,諸州不得便決,皆令大理複治。”《開皇律》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楊堅修訂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繼承了。

建大興城

隋于漢長安城東南築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隋朝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而且宮室形制狹小,不能适應新建的統一國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幾百年來城市污水沉澱,壅底難洩,飲水供應也成問題。因此,楊堅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于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

開皇二年(582)正月,命宇文恺負責設計建造新城--大興城,翌年三月竣工。宇文恺參照北魏洛陽城和東魏、北齊邺都南城,把龍首原以南的6條高坡視為乾之六爻,

隋代大興城并以此為核心,作為長安城總體規劃的地理基礎。"六坡"是大興城的骨架,皇宮、政權機關和寺廟都高高在上,與一般居民區形成鮮明對照。岡原之間的低地,除居民區外,則開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興城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增大了立體空間,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大興城的平面布局整齊劃一,形制為長方形。全城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完全采用東西對稱布局。外郭城面積約占全城總面積的88.8%,居民住宅區的大幅度擴大是大興城建築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大興城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為巨大的城市,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王國都城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

在此之前,從秦漢一直到南北朝,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沒有章法,沒有布局,皇宮、官署、民居,交錯相處,十分雜亂。至大興城之後,都城的均衡對稱格局開始形成,街道整齊劃一,南北交錯,東西對稱,大街小巷,井井有條。皇宮、皇城、民居三個部分相對分開,界線分明,既安全,又實用。

開皇盛世

開皇之治是楊堅在位二十多年中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内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曆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開皇盛世氣象恢宏磅礴,楊堅下令修建首都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楊堅于開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衆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裡,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鴻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于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廪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淩弱,衆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隋書裡的“開皇之治”。楊堅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财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财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赉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

楊堅開創的“地廣三代,威振八纮”的隋王朝存在的時間有37年(即從581年到618年),建立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範圍超過了以往。唐朝到貞觀四年(630年)也未完全恢複隋朝的疆域。隋朝的軍隊殲滅或重創了突厥、吐谷渾、契丹、高麗,拖延阻止了異族的強大與崛起,取得空前輝煌的勝利。

《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道:“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其後的偉大的中華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隋朝京城及各地的糧倉,大的可儲糧千萬石,小的也儲糧幾百萬石,都儲滿了谷物。長安、洛陽和太原的國庫中,儲存的絹帛各有數千萬匹。楊堅臨終時,天下倉庫的積儲可供全國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軍事

統一全國

(1)并西梁

西梁為南梁武帝蕭衍之孫蕭詧所建,初都襄陽,後遷江陵,前後三個皇帝,共三十三年。後梁實際上是北朝西魏、北周、隋的附庸。西魏、北周、隋都曾在江陵設置總管,以監統其國。開皇七年(587年),楊堅征召後梁皇帝蕭琮至長安,并派兵進據江陵,廢掉梁國。

(2)滅南陳

開皇八年(588年)十月,楊堅設淮南行台省于壽春,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全面負責滅陳的戰役。不久,又以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出永安,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蕲州刺史王世積出蕲春,廬州總管韓擒虎出廬江,吳州總管賀若弼出廣陵,青州總管燕榮出東海。各路隋軍共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楊廣節度。東自海,西至巴蜀,向陳發動了全面進攻。

面臨隋軍的大舉南下,陳叔寶優柔寡斷,不作任何應戰準備,反而自我安慰說:“王氣在此。齊兵三來,周師再來,無不摧敗。”都官尚書孔範也附和說:“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南北,今日虜軍豈能飛渡邪!”并誣蔑“邊将欲作功勞,妄言事急”。于是,隋軍順利渡過長江。

開皇九年(589年)正月,賀若弼、韓擒虎先後渡江。當時,建康尚有陳軍十餘萬人,但由于陳叔寶怯懦無能,也不懂軍事,唯日夜啼哭,把一切大權交給嫉賢妒能的施文慶,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不能發揮作用,緻使隋軍很快攻下建康。陳叔寶與其愛妃張麗華、孔貴嫔三人跳入枯井,後被隋軍所俘。長江上遊的陳軍知大勢已去,也都解甲投降。至此,陳朝滅亡,全國實現了統一。

(3)平江南

東晉朝至陳朝,一向刑法廢弛,高門壓抑寒門,士族侵陵民衆,是典型的士族政權。隋滅陳後,隋地方官按照隋制度大加變革。開皇十年(590年),陳舊境自長江南岸到泉州(治福建晉江縣)再南到嶺南,士族和土豪到處起兵叛變。首領有的自稱皇帝,有的自稱大都督,聚衆多至數萬,少也有幾千,攻陷州縣,殺害地方官,甚至抽腸割肉,發洩破落地主的野蠻性。

楊堅遣大将楊素率兵讨伐,先攻下京口,繼續進兵掃蕩,一路入山區,一路沿海岸,擊破各地叛軍,最後克複泉州,江南兵亂迅速消滅。嶺南少數族豪酋紛紛起事,圍攻廣州,裴矩率兵三千,會同高涼郡(治安甯,廣東陽江縣西)冼夫人,安撫嶺南諸豪酋。隋用兵不過數月,陳舊境全部平定,顯然由于隋制度得到多數民衆的同情。這次用兵,打擊了南方士族豪強積累已久的惡勢力,使南北統一進一步趨于穩定。

北擊突厥

突厥木杆可汗滅柔然後,成為北方唯一的強大國家。北齊、北周對立,各送重賂求突厥援助,突厥愈益驕橫。佗缽可汗死,沙缽略可汗立。貴族争繼承權發生糾紛,沙缽略隻好使庵邏為第二可汗,大邏便為阿波可汗,玷厥為達頭可汗,與貪汗可汗并稱四可汗。沙缽略弟處羅侯,與沙缽略不睦,因勢力較弱,不得可汗名号。這些人各有部衆和居地,聽沙缽略的号令。沙缽略兵力最強,是突厥大可汗。

楊堅即位,不再給突厥禮物,突厥怨恨,起兵入寇。長孫晟在突厥時,曾與處羅侯秘密結盟,熟悉突厥情形,上書獻謀略,說:如今對突厥用兵,還不是時候,可是不用兵,突厥将大肆侵擾,應該用遠交近攻、離間強部、扶助弱部的方法,派遣使人到西面聯絡達頭和阿波,使沙缽略分兵防西,又到東面聯絡處羅侯和奚、契丹等部,使沙缽略分兵防東,突厥各可汗間互相疑忌,十數年後,乘機出擊,可以成大功。

隋文帝完全采納長孫晟的獻策,遣元晖出伊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道,去見達頭。達頭派使官來朝,班位比沙缽略使官高。達頭是強部,這樣,更增加了反對沙缽略的意圖。長孫晟走黃龍(即柳城,遼甯朝陽縣)道,賞賜奚、契丹等部,使作向導,去見處羅侯。他們本有舊盟,這樣,處羅侯更增加了内附的意圖。開皇二年(582年),沙缽略盡起本部兵十餘萬及所屬四可汗兵共四十萬人大舉侵入長城。

開皇三年(583年),突厥兵深入武威、天水、延安等地,擄掠人畜,百無一留。沙缽略還想南侵,達頭不從,引兵自去。沙缽略也隻好退兵。楊堅命楊爽為行軍元帥,率兵分八路出擊突厥。楊爽出朔州(山西朔縣)道,大破沙缽略軍,沙缽略逃走。窦榮定出涼州(治姑臧,甘肅武威縣),擊敗阿波軍。長孫晟說阿波歸附,阿波遣使來朝。沙缽略襲破阿波居地,阿波逃歸達頭,得達頭援助,回擊沙缽略。貪汗與阿波友善,被沙缽略廢黜,也逃歸達頭。突厥内亂,攻戰不息,各可汗都遣使入朝,請和求援,楊堅一概不許,讓他們繼續互鬥。

隋軍專擊沙缽略,沙缽略屢敗,開皇四年(584年),遣使來求和。阿波與沙缽略戰,勢力漸強大,東與沙缽略居地接境,西有龜茲、鐵勒、伊吾等西域地,号稱西突厥。自此突厥分為東、西兩部。開皇五年(585年),楊堅遣使聯絡阿波,表示對阿波的支持。沙缽略西面為達頭、阿波所困,東面又怕契丹的攻擊,遣使來求救,請率部落到漠南,寄居白道川(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北)。隋文帝允許他的請求,命楊廣出兵援助。沙缽略得隋兵聲援,擊敗阿波軍。沙缽略與隋定約,承認隋皇帝為真皇帝,自己是藩屬國,受隋保護。

開皇七年(587年),沙缽略死。沙缽略嫌兒子雍虞闾懦弱,不能對抗西突厥,遺令立弟處羅侯為可汗。處羅侯立,号莫何可汗。隋文帝使長孫晟賜莫何旗鼓。莫何得隋旗鼓,西擊阿波。阿波部衆以為隋出兵助莫何,多不戰求降,莫何因此生擒阿波。開皇八年(588年),莫何死,雍虞闾立,号都藍可汗。

沙缽略的兒子染幹,号突利可汗,居北方。開皇十七年(597年),楊堅允許突利娶隋安義公主為妻,故意給他優厚的禮遇,借以離間都藍。都藍果然發怒,說,我是大可汗,反不如染幹體面。從此斷絕朝貢,侵擾邊境。突利偵察動靜,有事先來告知,隋邊境先作準備,都藍不得逞。

都藍與達頭結盟,開皇十九年(599年),合兵襲擊突利,大戰長城下,突利大敗。突利隻剩下部衆數百人,覺得降隋不會被重視,想投奔到達頭那裡去。實際上隋要利用的是他的名号,部衆散亡,勢力微弱,利用起來更為方便些,因此,長孫晟設計挾突利到長安歸降。楊堅大喜,厚待突利。

隋大将高颎、楊素率兵出塞,大破達頭、都藍軍。楊堅封突利為啟民可汗,使居五原,招收舊部落。都藍敗後,被部下殺死,達頭自立為步迦可汗。隋軍屢次擊敗步迦,仁壽三年(603年),步迦所部大亂,鐵勒、仆骨等十餘部叛步迦,歸附啟民。步迦喪失部衆,逃奔吐谷渾。啟民在隋保護下成為東突厥可汗。他是完全依附隋朝得國的,不得不對隋表示忠誠,隋也利用他的衰弱,取得邊境的安甯。

楊堅的北擊突厥,打擊了遊牧帝國的嚣張,同時穩定了東亞局勢。為隋朝發展乃至中國後世安穩發展奠定了牢固基礎。楊堅挑撥分化及軍事打擊下分裂突厥成兩部,東突厥部啟民可汗稱臣内附,上隋文帝尊号“聖人莫緣可汗”,“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意指聖賢的、富厚的君主,楊堅即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義上的君主,是為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

經濟

領均田令

楊堅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确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開皇三年(583年),清理出陰漏丁男44.3萬人共計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隐。于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将從豪強手裡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使國家掌管的納稅人丁數量大增。

設置糧倉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11年,監察禦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内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谷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改革貨币

楊堅統一了币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币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币,改鑄五铢錢,世稱“隋五铢”。“隋五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鹹荟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彙。”除此之外,楊堅還曾頒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複一年”等仁政措施。

倡導節儉

楊堅節儉愛民。楊堅小時候生長于寺廟之中,素衣素食,生活節儉,這使他養成了崇尚節儉的性格。他雖貴為天子,但卻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很是節儉,他深知節儉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節儉,說國家沒有因為奢侈腐化而能長治久安的。他還提倡官員節儉。因為節儉,剝削較少,民衆能夠安居樂業,戶口和财産劇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進生産的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内,百業興旺,經濟繁榮景象由此而生。

楊堅的太陵始建于隋仁壽四年,實際上是楊堅與獨孤皇後的合葬墓。陵冢高27.4米,呈覆鬥形,夯築而成。底部面積為26560平方米。陵冢頂部平坦,呈長方形,東西長48米,南北寬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現殘存東西長166米,南北寬160米。陵冢周圍原築有夯土城垣,現已基本毀壞,唯北城尚有殘牆,長約130米,最高處1。2米,殘存寬5。5米。夯層清晰,夯窩明顯。經初步鑽探,陵垣東西長756米,南北寬652米,總面積49。29萬平方米。垣牆的四角及中部都發現有大量的磚瓦殘片,應是當時建有阙樓和城門的殘迹遺存。

太陵一如秦漢封土為陵的建制,然而,也許是楊堅遺有前囑,這座開國君王的陵墓,遠遠不如秦漢皇陵的規模和其他開國皇帝的規模。而據西漢墓葬制度規定,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每年從全國稅收中抽取三分之一營造皇帝陵墓,即壽陵。帝王陵園占地七頃,陵穴占地一頃,陵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

有四個墓道,都能通過六匹馬駕的車子。四門埋設暗劍、伏弩機關以防盜墓。死者身穿金縷玉衣、口含玉蟬……那麼,楊堅的陵墓中是否也如漢時墓葬制度規定的,皇帝陵墓必有大批金銀珠寶、稀奇古玩,現代部分專家學者經過遍閱籍典以及遍訪太陵周圍民間鄉裡,發現典籍沒有記載有關太陵随葬的例證,而當地百姓皆傳說太陵無寶可盜,言說曆代軍閥、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獲。

可見楊堅真是一位以自我為标準鼓勵皇親貴族要節儉的好模範。

文化

文帝複漢

北齊和北周時期上層貴族,曾經一度熱衷于鮮卑化與西胡化。雖然北周武帝親政之後,開始倡導漢化。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但是由于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北周的漢化進程一度擱淺。楊堅之父楊忠因輔助宇文泰有功被賜胡姓普六茹,楊堅上台後立即恢複了自己的漢姓,立即力行漢化。楊堅對反叛舊臣、豪強大吏、上層貴族,誅夷罪退,毫不手軟。他罷黜了一些沒有才幹的大臣,将一些有真才實幹的人提拔上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

隋文帝對平民百姓實行寬仁的政策。楊堅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後,楊堅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币、對外關系等方面。楊堅内修制度,外撫四夷,崇尚節儉,勤理政務。“求勞日昃,經營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乘茲機運,逐遷周鼎”,“職方所載,并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

開皇七年(587年)隋滅後梁,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楊堅結束了中國上百年來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隋文帝采用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戰略,主要運用和親拉攏分化突厥,使突厥耗于内戰,從而各個擊破。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突厥内讧,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為啟民可汗,築大利城居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隋軍大破突厥,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楊堅開創的“甲兵強盛”、“風行萬裡”的隋王朝,緻使“金陵失險”、“單于款塞”。隋的統一标志着胡漢文化嫁接的完成。

楊堅對漢文化的發展傳承起了重要作用,因為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毀、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分圖書又毀于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隻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楊堅登基後下過這樣一道诏書:“建國重道,莫先于學,尊主庇民,莫先于禮。

自魏氏不競,周、齊抗衡,分四海之民,鬥二邦之力,遞為強弱,多曆年所。務權詐而薄儒雅,重幹戈而輕俎豆,民不見德,唯争是聞。朝野以機巧為師,文吏用深刻為法,風澆俗弊,化之然也。雖複建立庠序,兼啟黉塾,業非時貴,道亦不行。其間服膺儒術,蓋有之矣,彼衆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維持名教,獎飾彜倫,微相弘益,賴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随化,有禮則祥瑞必降,無禮則妖孽興起。人禀五常,性靈不一,有禮則陰陽合德,無禮則禽獸其心。治國立身,非禮不可。朕受命于天,财成萬物,去華夷之亂,求風化之宜。戒奢崇儉,率先百辟,輕徭薄賦,冀以寬弘。而積習生常,未能懲革,闾閻士庶,吉兇之禮,動悉乖方,不依制度。執憲之職,似塞耳而無聞,莅民之官,猶蔽目而不察。

宣揚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學,且耕且養。今者民丁非役之日,農畝時候之馀,若敦以學業,勸以經禮,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識廉恥,父慈子孝,兄恭弟順者乎?始自京師,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勸學行禮。”《隋書儒林列傳》贊曰:“高祖膺期纂曆,平一寰宇,頓天網以掩之,贲旌帛以禮之,設好爵以縻之,于是四海九州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焉。天子乃整萬乘,率百僚,遵問道之儀,觀釋奠之禮。

博士罄懸河之辯,侍中竭重席之奧,考正亡逸,研核異同,積滞群疑,渙然冰釋。于是超擢奇秀,厚賞諸儒,京邑達乎四方,皆啟黉校。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裡,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北史》這樣說道:“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

轶事典故

兩姑之間難為婦

楊堅還沒襲楊忠爵位時,北周權臣宇文護欲籠絡楊堅為心腹,楊堅請教父親楊忠,楊忠說:“兩姑之間難為婦,汝其勿往!”意指楊氏效忠皇帝,不可在皇帝和權臣之間首鼠兩端。于是楊堅拒絕了宇文護的要求,不久後宇文護及其黨羽被北周武帝誅滅,楊氏因而得保榮華富貴。

愛妻皇帝

楊堅是一個雄材大略的皇帝,卻也是一個深愛妻子的男人。他和文獻皇後獨孤伽羅四十餘年同甘共苦、真摯熱烈的愛情,曆經千年沉澱,依然柔情動人。《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楊堅和獨孤皇後的深厚伉俪之情:楊堅的夫妻關系在中國曆史中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一個後妃在君主的大部分執政期間對他有如此強烈和持續的影響,這實在少見。

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剛出嫁月餘的新娘獨孤伽羅尚沉浸在初為人婦的嬌羞之中,政治的冷酷陰影便籠罩了她。其父獨孤信與北周權臣宇文護政鬥失敗被殺,一夕之間,她從八柱國頂級家族的貴女淪落成了父母雙亡、家族零落、形隻影單的罪人之女。17歲的楊堅也受到了這一事件的牽連,不但毫無仕途前程可言,而且生命也時常受到威脅。但是楊堅努力用雙肩護住14歲無助的小妻子,他發誓愛護她一輩子:“初,高祖與獨孤後甚相愛重,誓無異生之子”。

楊堅當上皇帝時,獨孤皇後已經38歲,一直沒有妾媵的文帝仍然無限縱容着獨孤皇後作為女人和妻子的小心眼和小心思:不準他有嫔妃。楊堅不僅本身六宮虛設、旁無姬侍,還由着獨孤皇後在後宮制度上任性耍小性子,史載“文獻皇後功參曆試,外預朝政,内擅宮闱,懷嫉妒之心,虛嫔妾之位,不設三妃……又抑損服章,降其品秩”。皇後制定出了一份性忌妾媵、很不合理的内外命婦制度,以緻于她去世後,楊堅和後來的楊廣不得不重新修定後宮制度。

根據史書記載,楊堅和皇後關系非常親密:“上每臨朝,後辄與上方辇而進,至閣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則匡谏,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顧欣然。”遙想千年之前,因為“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的文帝下朝時,看到早已在等着他回去用膳的愛妻溫柔甜美的笑容時,也情不自禁以微笑回應。隋文帝和皇後宵衣旰食之餘這溫馨甜蜜的生活小片段,那一刻的情景凝止了千年的柔情。

但是楊堅晚年也在無意識中傷害了心愛的妻子。獨孤皇後到了晚年時,楊堅也起了點小心思,想找一兩個美人作為生活調劑,他試探性寵幸了宮女尉遲氏,卻沒想到皇後悲憤交加之下怒殺此女。楊堅一氣之下感覺皇帝尊嚴受到打擊,脾氣暴躁的他負氣離家出走。雖然多年感情深厚的夫妻兩人很快就和好了,楊堅卻沒有想到一直被他寵愛着的、性格驕傲倔強的獨孤皇後内心已深受傷害、痛苦不堪,幾年之後就奄然辭世。

暮年失去愛妻的隋文帝悲苦無盡,溺情不能自拔。62歲的他冒着嚴寒親自奔波了幾百裡路親送亡妻到陵園下葬,又一反節儉作風,修建了一座極其奢華、天下規模最大的禅定寺為妻子祈禱冥福,還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供奉于此。他甚至認為楊素成功為皇後辦理喪事的功勞隻有南征北戰的“平戎定寇”之功可比。

孤獨寂寥的老年楊堅雖然試圖在陳、蔡貴人等青春美人那裡找點人生歡樂忘卻愁苦,但失去皇後的痛苦始終無法自拔,而且他也隐隐感悟到了對愛妻的傷害。獨孤皇後去世剛剛一年多,楊堅就一病不起,臨終前對皇太子和負責山陵的官員說:“我的喪事你們商量着辦吧。唉,說這些有什麼用,我實在忘懷不了皇後,如果靈魂真有知覺,一定要讓我們夫妻在地下團聚。”

仁壽四年十月(公元604年),楊堅和獨孤皇後合葬太陵,夫婦二人相守已經曆曆千年。

相有奇表

《資治通鑒》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記載:陳朝至德元年(公元583)十一月,陳後主陳叔寶遣散騎常侍周墳、通直散騎常侍袁彥出使隋。陳叔寶聽說隋文帝楊堅狀貌異人,便讓袁彥畫像而歸。當陳叔寶看到楊堅的畫像後,大駭道:“吾不欲見此人!”立刻命人将畫扔了。

楊堅的相貌到底奇異在何處,以緻他的死對頭陳叔寶看到畫像後如此驚懼呢?

根據《隋書》的記載,楊堅“為人龍颔,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沉深嚴重。”由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楊堅的相貌有五“奇”:一、額頭突出,并有五個隆起的部分從額頭直插到頭頂上;二、下颌很長,而且很突出;三、目光犀利,咄咄逼人;四、掌紋形似“王”字;五、上身長,下身短。

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長這樣的人一定是“奇醜”型的人,連他自己也會自慚形穢了。但是,在相術發達的古代,這種相貌卻是“其貴無比”。别的不說,光是他突出的額頭和額頭上那五根“入頂”的肉“柱”,就是“龍顔”的象征。楊堅的額頭,用相書上的術語叫做“龍犀”,是帝王的象征。唐朝李善說:“額有龍犀入發,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也。”也就是說,這種囟下骨頭隐起,下連鼻梁不斷的“龍犀”,以及由于額頭上隆起,在左右鬓角形成的肉“角”,都是“王天下”的貴相。相書上對這種長相還另有一個說法,叫做“龍顔戴幹”,龍顔自然是指帝王的相貌,戴幹就是指頭部有肉突起如幹戈對立。據說帝颛顼就是這副長相。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

扮演者

1987

《大運河》

鮑方

1990

《混世魔王程咬金》

管宗祥

1994

《樂昌公主》

陸根章

1996

《隋唐演義》

張運濟

2003

《隋唐英雄傳》

陳繼銘

2006

《淵蓋蘇文》

金成謙

2007

《少林寺傳奇之亂世英雄》

吳京安

2008

《隋炀帝》

葉鈞

2012

《花木蘭》

陳寶國

2012

《隋唐英雄》

寇世勳

2013

《隋唐演義》

湯鎮業

2013

《巾帼大将軍》

白凡

2013

《蘭陵王》

韓棟

2015

《武僧傳奇之終極一戰》

趙擎

2018

《獨孤天下》

張丹峰

2019

《獨孤皇後》

陳曉

人際關系

父母

父親:楊忠(隋文帝稱帝後,追尊為武元皇帝)

母親:呂氏(隋文帝稱帝後,追尊為元明皇後)

兄弟姐妹

二弟蔡景王楊整,隋文帝同母弟

三弟膝穆王楊瓒,隋文帝同母弟

四弟道宣王楊嵩,隋文帝異母弟

五弟衛昭王楊爽,隋文帝異母弟

姐姐萬安公主(安成長公主)

後妃

文獻皇後獨孤伽羅,獨孤信之女

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第十四女甯遠公主

容華夫人蔡氏

弘政夫人陳氏,陳宣帝第二十四女臨川公主

宮人尉遲氏,尉遲迥孫女,被獨孤伽羅所殺

子女

兒子

長子房陵王楊勇,文獻皇後所生

次子隋炀帝楊廣,文獻皇後所生

三子秦王楊俊,文獻皇後所生

四子蜀王楊秀,文獻皇後所生

五子漢王楊諒,文獻皇後所生

女兒

長女樂平公主楊麗華,文獻皇後所生,嫁北周宣帝宇文贇,女兒宇文娥英,外孫女李靜訓

五女蘭陵公主楊阿五,初嫁儀同王奉孝,後嫁柳述

襄國公主,下嫁河陽郡公李長雅

廣平公主,下嫁安德縣公宇文靜禮

曆史評價

《隋書》:“高祖龍德在田,奇表見異,晦明藏用,故知我者希。始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當時所許,是以周室舊臣,鹹懷憤惋。既而王謙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迥舉全齊之衆,一戰而亡,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也。乖茲機運,遂遷周鼎。于時蠻夷猾夏,荊、揚未一,劬勞日昃,經營四方。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骠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并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

于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廪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衆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但素無術學,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逾扇。又雅好符瑞,暗于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适從。

聽哲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托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剪伐本枝。墳土未幹,子孫繼踵屠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北史》:“皇考美須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宇文憲:“普六茹堅相貌非常,人頗狡詐,臣每見之不覺自失,請早除之。”

柳莊:“周朝将相,多為身計,競效節于楊氏。以臣料之,迥等終當覆滅,随公必移周祚。”

宇文闡:“睿聖自天,英華獨秀,刑法與禮儀同運,文德共武功俱遠。愛萬物其如己,任兆庶以為憂。手運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蕩氛昆,化通冠帶,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之合位三五,豈可足論。”

李德林:“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顧盼閑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範也可敬,慈愛也可親,早任公卿,聲望自重。”

楊廣:“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區夏,拯群飛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獄緩刑,生靈皆遂其性,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恢夷宇宙,混壹車書。”

楊侗:“高祖文皇帝聖略神功,載造區夏。張四維而臨萬宇,侔三皇而并五帝。”

蕭瑀:“克己複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宿衛之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

李世民:“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于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順而已。朕意則不然,以天下之廣,四海之衆,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豈如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肅,誰敢為非?”因令諸司,若诏敕頒下有未穩便者,必須執奏,不得順旨便即施行,務盡臣下之意。”

魏徵:“皇帝載誕之初,神光滿室,具興王之表,韫大聖之能。或氣或雲,蔭映于廊廟;如天如日,臨照于軒冕。内明外順,自險獲安,豈非萬福扶持,百祿攸集。”

朱敬則:“天子登雲台而訪道,實垂拱而無為;公卿指日觀以推誠,願升中而每竭。可謂盡美矣,未盡善也。然天性既猜,素無學術,意不及遠,政惟目前。是以牝雞司晨,讒人罔極。”

虞世南:“隋文因外戚之重,值周室之衰,負圖作宰,遂膺寶命,留心政理,務從恩澤,故能撫綏新舊,緝甯遐迩,文武之制,皆有可觀。及克定江淮,一同書軌,率士黎庶,企仰太平。自金陵絕滅,王心奢汰,雖威加四海,而情墜萬機,荊壁填於内府,吳姬滿於椒掖,仁壽雕飾,事埒傾宮,萬姓力殚,中人産竭。加以猜忌心起,巫蠱事興,戮愛子之妃,離上相之母,綱紀己紊,禮教斯亡,牝雞晨響,皇枝剿絕,廢黜不幸,樹立大量所,功臣良佐,剪滅無踐,季年之失,多於晉武,蔔世不永,豈天亡乎?”

李綱:“有雄材大略,過人之聰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後世者。”

朱熹:“地憑宸極,天縱神武,開運握圖,創業垂統,聖德也;撥亂反正,濟國甯人,六合八纮,同文共軌,神功也;玄酒陶匏,雲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極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禮裁樂,納民壽域,驅俗福林,至政也。”

陳普:“北齊後周猶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朱元璋:“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賞功弗吝,節用安民,時稱奔馳。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王夫之:“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見者,亦以平四海、正風俗為己功。”

趙翼:“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安坐而登帝位……竊人之國,而戕其子孫至無遺類,此其殘忍慘毒,豈複稍有人心。”

呂思勉:“隋文帝何如主也?賢主也。綜帝生平,惟用刑失之嚴酷;其勤政愛民,則實出天性,儉德尤古今所無,故其時國計之富亦冠絕古今焉。其于四夷,則志在攘斥之以安民,而不欲緻其朝貢以自誇功德。既非如漢文、景之苟安诒患,亦非如漢武帝、唐太宗之勞民逞欲。雖無赫赫之功,求其志,實交鄰待敵之正道也。”

《劍橋中國隋唐史》:“楊堅易于發怒,有時在狂怒以後又深自懊悔。這顯然與他個人的自危感有關,到了晚年,與上面談到的追求最高權勢的變态心理有關。一次他在殿上鞭打一個人,然後又肯定此事與天子的身份不符,并主張廢除笞刑。但不久,他在暴怒時又用馬鞭把一人鞭打緻死。他常常似乎對帝王應仁慈寬厚的呼籲充耳不聞,不加限制地施行當時普遍的酷刑。”“雖然有這些局限性,又處于這種精神狀态,楊堅仍是一位堅強和有成就的統治者。

他酷愛工作,并把大量文牍從議政殿帶回住處審批。他似乎經常幹預各級政府的事務:插手(有時粗暴地)司法機構的工作;重新審理所有重罪判決,以之作為自己的職責;接見朝集使,并告誡他們要勤奮工作和成為有德之人;考察補缺者和官員的表現;贊譽有成績的官員,譴責疲沓和貪污;主持早朝,與大臣們讨論國内外政策;巡視全國。從他的工作作風和從他對法律、對儒生和官員的總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受了法家傳統和當時常見的個人對佛教的信仰兩者兼而有之的強烈影響。”

毛澤東閱讀魏徵著《隋書》卷二《高祖本紀》後,寫下了:“蘊藏大亂”。

範文瀾:“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于統一全國後,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甯,南北民衆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為曆年短促,忽視它們在曆史上的作用。隋文帝在力求鞏固國家統一的方針下,行政、定制度,對待敵國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西晉以來将近三百年的動亂,到隋文帝時,确實穩定下來了。他是較好的政治家,因為他多少能夠留意到勞動民衆的願望。”

後世紀念

陵寝墓地

隋文帝泰陵位于鹹陽城西75公裡處三畤原上,發現陵園遺址周圍有平面呈長方形的城垣,南北長628.9米,東西長592.7米,牆基寬約4.4米,陵園總面積37274.03平方米,陵園四面各辟一門,南門門址保存較完整,門外分别有一對門阙,門阙平面呈梯形。陵園外環繞有圍溝。在陵園中部偏東南部築有覆鬥狀封土,封土頂部南北33米、東西42米,底部南北153米、東西155米。基礎部分呈倒“凸”字形,覆蓋墓道。封土南側有兩條墓道,相距23.8米,均為7個天井、7過洞,西側墓道南北長78.7米、寬3.4至5.6米,東側墓道略短,也稍窄。

上一篇:陳旭

下一篇:甯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