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

栖霞寺

中國四大名刹之一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東北處的栖霞山上,是中國四大名刹之一,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1]栖霞寺始建于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蔣州栖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并稱天下四大叢林。[2]1983年被确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栖霞寺占地面積40多畝,共有大雄寶殿、毗盧殿、藏經樓三進院勤務,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
    中文名:栖霞寺 外文名: 别名: 所在國家:中國 所在城市:南京市 建造時間:1919年 占地面積:40多畝 特征:佛教發源地 始建時間:489 開放時間:全天 票價:免費

簡介

栖霞寺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栖霞區栖霞山西麓,1983年被确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200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寺内的舍利塔于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旁的千佛崖石窟及明征君碑于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曆史沿革

始建于南北朝齊永明七年(489年),原為南齊隐士明僧紹的私宅。後宅舍由智度禅師主持,是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并稱天下四大叢林。

1983年被确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

建築

寺内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過海大師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後有千佛岩等衆多名勝。

主要景點

舍利塔

是長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是我國最大的舍利塔。建于隋代,隋仁壽二年(602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壽舍利塔,栖霞寺有其一,十世紀南唐時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價值的古建築。石塔八角五級,高約15米。基座圍以勾線造石欄杆,為近代發掘五代原物複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龍鳳魚蝦等圖形,現僅殘存一部分。塔身下須彌座各面浮雕釋迦八相。第一層塔身特别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門,東北及西南為文殊(已毀)及普賢菩薩像,其馀四面為天王像。其上為密檐五級,其間刻有小佛龛。各檐仿木構瓦面,角梁端有環寺鈴铎,尚存少數。塔頂原為金屬刹,有鐵鍊引向脊端重獸背鐵環,後世改用數層石雕蓮花疊成的寶頂。寶塔圖像嚴謹自然,形象生動,雕刻十分精緻,構圖頗富有中國畫的風格,為中國五代時期佛教藝術的傑作。曆經千年風雨,雖有部分石檐毀墜,仍巍然屹立,成為金陵佛氣極盛的見證。

大佛閣

舍利塔東有大佛閣,又稱三聖殿,供無量壽佛,為南齊時弋開鑿。佛像坐身高十點八米,連座高十三點三米,觀音、勢至菩薩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風格,頗似大同雲岡石窟之佛。原為舍利塔旁的兩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與洛陽龍門石佛相似,亦為中國佛教藝術黃金時代的絕世珍品。 栖霞寺為唐代鑒真和尚足迹所至之處,寺内藏經樓院内設“鑒真和尚紀念堂”,供奉着1963年日本代表團訪問南京時贈送的一尊鑒真和尚脫胎塑像,還陳列着鑒真和尚有關史迹資料多種。

千佛岩

在舍利塔後邊的山岩中,還有一組南朝時期開鑿的石窟,内鑿佛像500餘尊,稱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無量壽佛,高達10米,左右是觀音、大勢至菩薩立像,組成西方三聖。周圍的岩壁上迫布着佛憲和佛像,在最後一個石窟中,出現了一尊手執鐵錘與鐵錐的石工雕像,是佛像的開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鑿入佛龛。幹佛崖的佛像桔美壯觀,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大佛閣後,舍利塔東,無量殿後山崖間,是千佛岩,有“江南雲崗”之稱,是中國唯一的南朝石窟。據《栖霞寺碑》載,南朝齊代明僧紹死後,其子仲璋與沙門法度首先在西峰兩壁上镌造無量壽佛及觀音、勢至兩菩薩。相傳佛像雕成後,在佛龛頂上放出光彩,于是,齊、梁的貴族仕子,風聞而動,各依山岩的高 下深廣,在石壁上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一龛,号稱千佛岩。共計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後唐宋元明各代均續有開鑿,共計佛像七百尊。梁代臨川王蕭宏将佛像加以裝梁代臨川王蕭宏将佛像加以裝飾,金碧煥然,千佛岩位于南方,與雲岡石窟南北遙遙相對,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傑作。

劉宋明帝間,處壬明僧紹隐居栖霞山,夜夢山岩間有如來放光,于是發願造窟,未果。次子明仲璋繼承遺志,請僧?法師設計,在西峰石壁開鑿龛窟,和僧人法度共同在四八四年刻鑿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兩菩薩,均高十公尺。雕成之後,齊、梁的貴族士子均各拾财貨,依山岩的高下深廣,在石壁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一繪,号稱千佛岩。梁武帝年間(五一一年),梁代臨川王蕭宏将佛像加以裝修,金碧煥然。明仲璋、法度所鑿的“大佛(龛)閣”,為千佛岩第一窟。因供奉西方三聖,故又稱為“無量殿”、“三聖殿”,現今磚砌的殿門,是為後代修葺結果。大佛殿往東有四龛相列,西邊約有二十多窟,其馀皆散列于山岩上及岩北側。龛内布局,或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窟門兩側有天王力士像。佛座下常蹲踞雙獅。漫步其間,常能見到古人題刻,其中以宋人陸九言的“古千佛岩栖霞山”楷書最醒目。

無量殿

無量殿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龛。無量壽佛居中,兩側分侍觀音、大勢至,造像身段勻稱,線條流暢。三佛衣褶作風與雲岡石窟酷似,而開鑿年代比雲岡石窟還早十七年。造像精緻古樸,可與大同、龍門比美,其價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韻,在江南尤其罕見。 千佛岩有一尊“佛”,絕無僅有,即三聖殿左側的“石公佛”。相傳在雕鑿最後一尊佛像時,錘輕,石紋絲不動;錘重,石塊崩裂;不輕不重,僅冒火星,老是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為免衆人殺身之禍,便縱身跳進龛内,成了一尊一手舉錘、一手拿錾的“石公佛”。這個傳說體現了後人對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壽的尊敬懷念之情。

彩虹明鏡

位于栖霞寺山門前50米,是彩虹橋與明鏡湖的合稱。明鏡湖原為桃花澗水的彙集地(今已改道),湖水澄碧,光可照人。湖上有六角亭,以狀若彩虹的曲橋相連,雅号“彩虹明鏡”。彩虹橋毀于清鹹豐兵燹,20年代重建,恢複原貌。此後橋、亭又曆經修葺。1981年,一度發生明鏡湖湖床塌陷、彩虹橋折斷、彩虹亭坍塌的罕見現象,“彩虹明鏡”一時消失殆盡。1991年,“彩虹明鏡”複建工程正式啟動,次年竣工。重建的明鏡湖呈方形,面積約3000平方米。湖中有亭,六角形,丹楹黑瓦,翹角飛檐,其上“彩虹亭”3字為當代高僧茗山法師題寫。彩虹橋曲折臨波,與亭連為一體。湖邊豎有一碑,高2米餘,正面刻“彩虹明鏡”,背面刻《複建明鏡湖碑記》,詳述重建原因和經過。

明征君碑

位于栖霞寺。唐上元三年(676),高宗李治诏立。南朝舍宅創栖霞寺的隐士明僧紹五世孫明崇俨(唐高宗寵臣),為紀念先祖,向李治求取“禦碑”,立于栖霞寺山門前。明僧紹因朝廷多次征召不赴,世稱“征君”。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36米;碑首為6龍拱額,上篆“明征君碑”4字,由唐朝書法家王知敬書寫;碑身兩側為獅首绶帶西番蓮紋飾;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起草,書法家高正臣行書題寫,通篇2376字,為四六韻文,以10首名詞作結尾。該碑記述明僧紹生平,以及齊梁兩代在栖霞山興寺鑿像等史事。碑陰刻有“栖霞”兩字,相傳系李治禦書。碑質有豆粒狀白色斑紋,為2.8億年前淺海中的動物海百合莖化石和中國孔珊瑚化石。碑下龜趺頭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億年前的上石炭統船山組炭岩雕刻而成。

石窟造像

依據文獻記載及造像風格演變,現将栖霞石窟造像大緻分為三期

第一期

約建于晉宋之際至宋永光元年。以無量殿左邊編号為下026、下024兩窟造像為代表。

下026窟,為單佛窟,穹窿形窟頂,主尊結跏趺坐于亞形壇基上,手殘缺,佛衣下垂覆壇,呈八字形外展,佛裝衣紋集束于左肩,階梯形衣紋,平直刀法,螺發,螺髻殘毀,頭後塑圓形蓮花,主尊軀幹短且寬,呈方形。兩側脅侍菩薩,立于圓形蓮座上,頭戴方形寶冠,衣飾漫漶不可識。

下024窟,為三壁三龛窟,穹窿形窟頂,三尊主像均結跏趺坐于亞形壇基上,佛衣下垂覆壇,呈八字形外展,佛裝領口呈U形下垂,内着僧袛支,階梯型衣紋,平直刀法,頭後均塑有圓形蓮花,主尊頭,手均有殘損,兩側坐佛均為高髻螺發,手施禅定印,三主尊軀幹相近,短且寬呈方形,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三佛皆有兩脅侍菩薩銑足跣立于圓形蓮座上,衣飾不清。

總結這一期造像風格:均為穹窿形窟頂。佛像身軀粗短呈方形,多為高髻螺發,U形領口佛衣,有陰刻背光及頭後着蓮花,衣襞呈八字形覆壇,亞形壇基。菩薩着方形寶冠,跣足立于圓形蓮座上。出現三壁三龛窟。

第二期

約開鑿于5世紀末的十餘年。以無量殿(标号下020)及其周邊下的022、下021、下019(釋迦多寶窟,即南京市博物館标号的13窟)、下004、中102、上193、上089、上148、上090諸窟為代表。大緻可分為早、晚兩期。

早期

下022窟,穹窿頂,主尊結跏趺坐于方形壇基上,後接橫長方形壇基,衣襞覆壇,呈八字形外展,佛衣領口呈U形,内着僧袛支,階梯形衣紋,平直刀法并融有圓雕手法,高髻螺發,手殘缺,頭後着圓形蓮花,窟壁分上下五層,滿雕千佛,主尊軀幹較前期明顯增長。脅侍菩薩,足立于兩側,形象不清。

下021窟,穹窿窟頂,佛像造型與下022窟相近,佛衣損壞嚴重,方形壇基較下022窟更寬,呈現向下019窟壇基演變的趨勢,佛頭後枕圓形蓮花。

下020窟,即無量殿,穹窿窟頂,窟内一佛二菩薩,主尊結跏趺坐(圖61),施禅定印,佛腳為佛衣覆蓋,方形壇基,衣襞覆壇,呈外展下垂,U形領口,兩脅侍菩薩外敷水泥尚未揭去,佛頭為高髻螺發。《金陵攝山栖霞寺碑》描述其發式為“藕絲萦發”。據《海南諸國傳》載:“……三年八月高祖改造阿育王寺塔,出舊塔下舍利及佛爪發,發清绀色,衆僧以手伸之,随手長短,放之則旋屈為蠡形,按《僧伽經》雲:佛發青而細,猶如藕莖絲。”這種藕莖絲的蠡形發式與佛陀32種妙相之一的“旋發绀青”結合,當為螺發。

下019窟,為雙佛窟,穹窟頂,出現三壁環壇,正壁置釋迦、多寶二佛,側立兩菩薩。兩佛均結跏趺坐于橫長方形壇基上,衣襞覆壇,高髻螺發,線刻背光及頭枕圓形蓮花。左側坐佛,佛衣作U形領口,内着僧袛支,右側坐佛,着褒衣博帶式佛衣,施無畏與願印。二佛右肩原有明顯之孤形飾線,今已無法得見,據此二佛應外披“半披式”袈裟。雙佛兩側立二脅侍菩薩,跣足立于圓形蓮花座上,菩薩着Ⅹ形披帛及璎珞穿璧交叉于腹前。

晚期

中12窟,穹窟頂,三壁環壇,主尊倚坐方形壇基上,衣襞下垂覆蓋正、側面壇基,左手扶膝,右手施無畏印,佛足踩雙蓮,着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隐約可見右領襟敷搭右肘,左領襟斜向右下方,右肩清晰可見披有“半披式”袈裟,内着僧袛支,佛頭螺髻趨于低緩,螺發。左右壁梁脅侍菩薩及力士,面相、衣飾漶漫,隻見動态。雕塑方面,人體表現加強,呈現向薄衣貼體風格的轉變。

下004窟,與中102窟相鄰,穹窟頂,作三壁環壇,主尊跣足立于圓形蓮花座上,佛衣右領襟沿左臂敷搭至左肩,頭為螺發,神曲修長,旁邊塑有多尊菩薩或子弟像(水泥尚未揭去),值得注意的是立佛左側以雙腿或單腿跪地的四個小跪人(水泥已揭去)。這一窟主尊在人體刻畫上于中102窟有相似之處。

上089窟,主尊經考察不似窟中原物,疑為别處移來,佛像頭及右手均毀,造型與中102窟主尊極為相似,此像胸前凸起物似有帶結,佛足踩雙蓮,可以看出這種足踩雙蓮的倚坐佛在當時的普遍性。

這種三壁環壇,菩薩、力士脅侍格局的石窟為紗帽峰一帶石窟的主要形式,如上160、上148及上151諸窟。這裡坐佛壇基出現了亞形壇基左右削角并與正壁長方形壇基相結合的新樣式,坐佛多結跏趺坐,頭手及身體殘損均較嚴重,僅可見動态。在上090窟,壇基之上海高浮雕有上舉一爪獅子兩隻。

總結這一時期石窟造像風格:均為穹窟頂,出現三壁環壇,佛壇多為方形與橫長方形,并有千佛出現。佛像軀幹較一期明顯拉長,倚坐、立佛及結跏趺坐均有表現,佛衣穿法也較豐富,U形領口佛衣、“敷搭雙肩下垂式”、“褒衣博帶式”、“半披式”袈裟并存,施有禅定印與無畏印,裳懸外展下垂。菩薩出現Ⅹ形璎珞,并有穿壁現象。雕塑方面,圓雕、平直刀法混用,造型更重人體表現,衣飾厚度較一期有所減弱,佛像軀幹較一期修長,秀骨清像風格明顯,造像組合也較前期有所增加。其他造像因素如護法獅子上舉一爪及小跪人造型也為這一期新有。

第三期

約于6世紀初至梁天正元年(551)年間。以現無量殿前兩接引佛為代表。損壞較重的一尊,作低髻螺發,佛跣足立于圓形蓮座上,佛衣右領襟沿左臂敷搭至雙肩,衣紋轉折多為凸棱形起伏,對稱刻于胸前,袈裟表現較厚重。另一尊形體保存較為完好,薄衣貼體,下胸腹起伏刻畫細膩,衣紋塑造以階梯式及仿泥條式手法表現,低髻螺發,着裝方式與前一尊相同。兩尊佛像造型相似,雕刻手法及形體表現略有不同,由于兩尊造像均為單體圓雕,其最初所在位置已無從考證(一說從舍利塔旁移至此)。

栖霞寺三期石窟造像總體風格演變呈現為:造像由身軀粗短向舒展修長變化,佛着裝由早期的U形領口佛衣到後來出現“褒衣博帶式”、“半披式”及“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由較粗犷厚重的佛衣表現向注重人體刻畫過渡,衣飾厚度逐漸減弱,進而到薄衣貼體。佛座由亞形壇基向方形及長方形壇基過渡,最終出現三壁環壇。造像組合由一佛二菩薩而逐漸增多至一鋪多尊。雕刻手法也由平直刀法向圓雕手法過渡。菩薩身着Ⅹ形璎珞于腹前穿壁也出現在二期 。

搶救維修工程

我國最大的舍利塔——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搶救維修工程于1993年底竣工。這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景點重新對中外遊客開放。由中國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潤主持的這次維修是曆次維修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一次,主要是把數百年前由于自然風化、雷擊火焚墜落的8塊石構件粘結至原斷口處。

1983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決定在南京栖霞寺成立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1984年9月,栖霞山佛學院招收了56名學僧,他們來自19個省的43所寺廟,在這裡進行了兩年的學習,系統學習了佛教史、佛教三經、百法明門論、五蘊論、唯識三十論要釋、戒律、語文、曆史、地理、時事政策、外語等十幾門課程。1986年7月,首屆畢業生畢業,一部分報考中國佛學院繼續深造,一部分回到原來寺廟從事寺廟教務和管理工作。

藝術節

旅遊指南

栖霞山十多種楓葉十一月中旬将全線飄紅,屆時正是賞楓的最佳時節。昨天,由南京市旅遊園林局、南京市宗教局、栖霞區政府主辦的第二屆旅遊登山節暨第十一屆“秋栖霞”紅楓藝術節開幕,活動至12月11日結束。活動期間,市民購買全價票,還送電信充值卡。

為方便廣大遊客暢遊南京及栖霞山,南京市旅遊園林局聯合栖霞山、燕子矶、幕燕風光帶及有關旅行社開通了“禮佛、賞楓、觀長江”旅遊專線。每周二、四、六發團,開通至賞楓季結束。市民可乘坐“南栖線”、“138”、“攝堯線”至栖霞山。在栖霞山紅楓藝術節期間,可在南京火車站乘坐秋遊栖霞旅遊專線,周六、周日增設“江蘇路—栖霞山”專線,發車時間為周末7:30至9:00之間,凡購紅楓節門票,均可享受免費乘車到栖霞(單程)的優惠。

紅楓節門票35元/人次,凡在栖霞山景區門票房購紅楓節全價票的遊客,每購買一張全價票,送一張面值30元的950509電信座機充值卡。購票時已享受折扣或其它優惠的遊客不再予以享受此項“購票送卡”優惠。

旅遊信息

交通情況

南京火車站或花木公司站,乘坐南栖線到栖霞寺站,或乘南上線到栖霞寺站,或乘坐138路和攝堯線栖霞寺站下車即可。

交通路線

在南京市漢府街(總統府門口)乘坐莫南線,終點站就是栖霞山,票價為2.50元/位,運營時間為06:00-19:00,也可在南京火車站乘坐南栖線或南上線到栖霞寺站下車即可。

旅遊指南

門票:40元,中小學生半價。 開放時間:06:30-18:20。

最佳旅遊時間:栖霞山旅遊當以深秋時節、楓葉飄紅的季節為最佳旅遊時間。

飲食:遊客可在栖霞寺内品嘗素齋面,有香菇、素雞和其他素菜澆頭,風味獨特;另外,在栖霞公園門前還有幾處餐館可供遊人用餐。

購物:在栖霞山可購買各類楓葉書簽、台飾等紀念品

上一篇:穿山龍

下一篇:73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