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

曆史謎案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相傳宋太祖病重,召太宗入宮,屏退左右。在燭影下,隻遙見太宗或離席,或躲離,而且聽到太祖引斧戳地的聲音,當晚太祖即崩殂。見宋.釋文瑩《續湘山野錄》。後比喻疑而不決的懸案。[1]
    中文名:燭影斧聲 外文名: 别名: 拼音:zhú yǐng fǔ shēng 又稱:斧聲燭影 解釋: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

簡介

宋太祖暴斃後,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與趙德芳無法登基,而是弟弟趙光義即位,且趙光義登基後,一反常例當年改元。不久,趙光義流放了親弟弟趙廷美,逼太祖的兒子趙德昭自殺,趙德芳也離奇病死。由于此類怪異迹象太多,世人多懷疑趙光義是謀殺兄長而即位。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弟弟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趙光義讓所有人都離開,自己來照料哥哥。

外人隻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什麼,接着燭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随後聽到鐵斧戳地之聲,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你好好去做)天快亮時,趙光義急急喚人,叫皇子都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立即改元。

這個事件由于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弑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成了千古疑案。

事件經過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後派親信王繼恩召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即與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繼恩奉诏後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寝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後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後見趙光義已到,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隻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史載,趙光義進入宋太祖寝殿後,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以及“柱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随後去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這個事件由于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弑兄登基的傳說,由于沒有證據,所以無法證實,成了千古疑案。

史冊記載

太祖本紀記載

《宋史·太祖本紀》上隻簡略的記載:“癸醜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階。”

《續湘山野錄》

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禦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诏于柩前即位。”可能這段傳聞在宋代流行很廣,因而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雖認為這一傳聞“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錄在書中,留侍他人詳考。由于《續湘山野錄》中的這段記載,語氣隐隐約約,文辭閃閃爍爍,于是便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自宋代以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學者探究過這個問題,即宋太祖究竟是怎麼死的。

《續湘山野錄》原文:

祖宗潛躍日,嘗與一道士遊於關河,無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無。每有乏則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劇飲爛醉。生喜歌步虛為戲,能引其喉於杳冥間作清徵之聲。時或一二句,随天風飄下,惟祖宗聞之,曰:「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至醒诘之,則曰:「醉夢間語,豈足憑耶?」至膺圖受禅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禦極不再見,下诏草澤之。人或見於轘轅道中,或嵩、洛間,乃開寶乙亥歲也。上已祓禊,駕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陰下,笑揖太祖曰:「别來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後掖,恐其遁去,急回跸見之,一如平時,抵掌浩飲。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或數日不見。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禦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鬥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诏,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诏罷,聲恸,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瑩然如出湯沐。

《涑水紀聞》

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則極力為宋太宗辯解。“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内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将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于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寝殿。”下面這一段描述很有戲劇性:“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司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謹嚴的曆史學家,除去時值太宗子孫當朝為君主,司馬光出于“為尊者諱”的考慮,對太宗或有辯護開脫(此段文字暗示太祖崩時唯有宋後在旁,太宗不在宮中,自不可能如僧文瑩《續湘山野錄》所言弑兄)外,其言當較可信。此說日後也為南宋學者李焘所采,編入《續資治通鑒長編》中。

據司馬光言,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後派内侍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壓衙程德玄己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吾當與家人議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太宗當時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宋後的初衷,是令秦王德芳入承大統,誰料王繼恩竟然私召晉王光義,出賣宋後,宋後縱然既驚且怒,作為一個失去庇護的青年寡婦,無權無勢,倉促之中隻有稱呼晉王為“官家”,承認既成事實而已。由此可見宋後之意在德芳,而不在晉王(還有一疑團未釋,即為何也不在德昭?),這是否與太祖的意向相符,尚待考究。然而宋後身為一個青年寡婦,若果真如太宗即位後所稱,兄終弟及是奉母親杜太後之命,且有“金匮之盟”的誓書,那麼宋後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毀棄成約,改立他人?

王繼恩以為“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既然如此,為何身為太祖的妻子,頗為敬重和了解他的宋後卻竟然不知此事,反而是一名宦官知曉更深?人或可謂宋後是為了己私而違背太祖素志,然而觀諸史書,宋後為人,柔順識大體,她如何忍心在丈夫屍骨未寒時就拂逆他平生的意願?

而王繼恩、程德玄兩人的言語諸如“事久,将為他人有”“便應直前,何待之有?”等就更加不可思議;晉王既負有太後、太祖顧命,便是當仁不讓的嗣君之選,何以意識到強敵的存在,唯恐落于他人之後?更為要緊的是,當宋後見到晉王時,非但愕然失色,至于恐懼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這是否透露了一些内幕?如此種種,加上太祖的猝死,以及日後太宗對其兄長骨肉的猜忌迫害和對嫂嫂的涼薄,自然不能不使得後人懷疑太祖死因及太宗繼位的合法性。除去着《續湘山野錄》的文瑩幾近肯定太宗對太祖之死負有責任外,《宋史·太宗本紀》《續資治通鑒長編》等的作者都不約而同地向太宗對待嫂侄的作為發出了質疑。

考證

開寶九年十月十日(1976年11月14日)晚上,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即曆史上的宋太宗。對于宋太祖

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隻有一段簡略的記載:“癸醜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階。”但宋代的筆記野史上卻有一些頗為離奇的記載。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二十日那天,“上禦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纣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大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沼于柩前即位。”可能這段傳聞在宋代流行很廣,因而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雖認為這一傳聞“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錄在書中,留侍他人詳考。由于《續湘山野錄》中的這段記載,語氣隐隐約約,文辭閃閃爍爍,于是便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自宋代以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學者探究過這個問題,即宋太祖究竟是怎麼死的。

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弑兄奪位”。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弑兄之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弑兄”的細節。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

畢沅《續資治通鑒》即力主這一說法。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兇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确實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現象,即據《涑水紀聞》所載,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宮,造成既成事實。宋後女流,見無回天之力,隻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将隻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後有“皇位傳弟”的遺诏,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後”,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後的禮儀治喪?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

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實死于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于家族遺傳的燥狂憂郁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隻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确鑿無疑的材料。

後世評價

“弑兄奪位”說

趙光義

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弑兄之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弑兄”的細節。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畢沅《續資治通鑒》即力主這一說法。

無法脫嫌說

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兇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确實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現象,即據《涑水紀聞》所載,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宮,造成既成事實。宋後女流,見無回天之力,隻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将隻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後有“皇位傳弟”的遺诏,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後”,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後的禮儀治喪?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

偶然緻死說

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實死于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于家族遺傳的躁狂憂郁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隻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當前仍未找到确鑿無疑的材料。

有專家認為趙光義早有篡位之意,當時開封府尹趙光義不斷在帝都内培植黨羽,賄賂禦史中丞劉溫叟、禁軍殿前司控鶴指揮使田重進。趙普發現趙光義的親信劉嶅賄賂馮瓒,事後劉嶅僅是免職。趙普很早就因姚恕、劉嶅事件與趙光義結怨,王禹偁《建隆遺事》道:“太祖将晏崩,方召趙普于寝閣,及趙普欲立太祖之子……其後太宗聞之,故與普有隙。”開寶六年(973年)趙普罷相,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不久趙光義成為開封府尹兼晉王。據吳蔚所著《宋史疑雲》裡之考證,“燭影斧聲”之“斧”不指“斧頭”,而是指“紙鎮”。

反對意見

趙光義并沒有殺死趙匡胤的動機。因為《宋史·太祖本紀》裡明明白白寫着,太祖生前,就已經明确表明太宗趙光義才能勝過自己,理應接替宋朝皇帝的位置。而且兩人關系至少在表面上很好,宋史中,多次有趙匡胤去趙光義家裡的事情,隻不過,記載的是“幸光義宅”。最重要的一點是,趙匡胤并沒有立太子,當然同樣也沒有立皇太弟。這個也有情可源,畢竟皇太弟這個稱呼不倫不類,宋朝沒有必要一開國就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而且,當時雖然宋朝已經建立,但是還有許多國家未能臣服,包括十國裡的吳越、北漢。中國領土上,還有契丹、西夏、黃頭回纥、西州回纥、黑汗、大理以及衰落下去的吐蕃諸部。國家還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君主來處理這些事情。趙光義相對于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太祖共四子,兩個早亡)趙德昭和趙德芳來說,顯然更加優秀。趙匡胤為了國家,把位置傳給弟弟,也是合情合理的。戰時傳位給兄弟,有很多先例,比如孫策孫權、司馬師司馬昭、成漢的李雄李特、閩的王潮王審知等等。

最重要的是,這件事首先記載在《續湘山野錄》上,這本書有什麼史料價值?怎麼能當做信史來看?就算是畢沅的《續資治通鑒》,稍微比《續湘山野錄》有說服力,但在中國的曆史書籍裡,說服力也相當有限。且這個故事記載本身就有問題。它說趙匡胤在臨死的時候招趙德芳。據宋史看,似乎趙德芳的哥哥趙德昭更有能力繼承這一位置。再者,趙匡胤如果真的想讓趙德芳繼位,應該考慮到有實權有能力的趙光義會在自己臨死或者死後對皇位的威脅,怎麼可能在對趙光義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招趙德芳呢?如果沒有《楊家将》、《包公案》系列,是不是就要改成招趙德昭了呢?

中國古代,除了皇子繼承皇位,最多的就是弟弟繼承皇位,這無可厚非。比如非正常繼位的漢文帝劉恒是惠帝的弟弟、獻帝劉協是少帝的弟弟、孫休是孫亮的弟弟、南朝宋的劉義符劉義隆、李旦李顯、後梁朱友珪朱友貞、後唐李從厚李從珂,以及後來的元文宗明宗、明朝的英宗景帝、清朝的載淳載湉等等。正常繼位的雖然不多,但也有東晉的安恭、南齊的蕭昭業蕭昭文、蕭寶卷蕭寶融、南陳的陳霸先陳蒨,包括多爾衮攝政、拖雷監國等等。可見,兄終弟及也是中國曆史上一種十分普遍的繼承手段。何況秦國就是因為這一制度而逐步強大的,而宋國則正是因為這一制度衰落的。所以,制度本身并沒有任何問題,關鍵看實行。

而真正要防止兄弟奪權,應該怎麼做呢?秦始皇至少殺了自己三個兄弟,殺光沒有,史料缺乏記載。漢文帝景帝雖然有文景之治,但都殺過兄弟,有的還相當親。楊堅、楊廣幾乎把自己的兄弟殺了個精光。玄武門之變太著名了,唐朝還有韋後之亂以及後來的太平公主李隆基政變也是對付潛在繼承者的。明初的“靖難之役”、明英宗的奪門之變,還有傳說雍正把兄弟叫做豬狗等等。趙匡胤并不缺乏政治頭腦,如果他想防備趙光義的話,難道不知道提前下手麼?據那個《續湘山野錄》講,趙匡胤死之前還和趙光義一齊喝酒。如果趙光義想殺趙匡胤,何必像書裡寫的那麼麻煩?他有大把的機會。

相關詞彙

太祖之死,蹊跷離奇,但太宗搶在太祖之子趙德芳之前登基卻是事實。太宗的繼位也就留下了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團,因此,曆來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說。太祖本人身體健康,從他生病到死亡,隻有短短兩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義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會讓親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後,太宗為了顯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後遺命的說法,即所謂的“金匮之盟”。杜太後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說當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後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後的恩德與福蔭,太後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于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後便讓趙普将遺命寫為誓書,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遠,“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那麼,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據說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光義留守都城,而對于軍國大事光義都參與預謀和決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谏,太祖不聽,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變主意。光義曾患病,太祖親自去探望,還親手為其燒艾草治病,光義若覺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情深,頗令人感動。太祖還對人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将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連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測太祖是準備将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的。但是,這樣的說法難以經得住推敲,無非是後人的臆測而已。

相關圖書

《斧聲燭影》

中國

民主法制出版社 吳蔚/著n

内容簡介:

商隊于開封府博浪沙遭遇兩批神秘刺客狙殺,兩名開國名将同日異地身亡,到底是敵國陰謀詭計,還是私人恩怨情仇?太祖皇帝趙匡胤創立宋朝十餘年,太子之位始終虛懸空缺,未來的儲君是皇弟光義,還是親生的皇子德昭或德芳?萬世上法,父死子替;金匮之盟,兄終弟繼;朝堂宮闱,傳位危機;千秋萬歲,悔之莫及。千古之謎終将在蒼茫雪夜的斧聲燭影中揭開……

上一篇:修煉果

下一篇:Gamarjobat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