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英

林海英

台灣著名作家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小名英子,出生于日本大阪,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台灣著名作家。她先後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曾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一生創作了多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銷量十分可觀。其中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最為著名,此外還著有《曉雲》、《春風》、《孟珠的旅程》。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脍炙人口的好書。[1]
  • 中文名:林海音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日本大阪
  • 畢業院校:北京新聞專科學校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城南舊事
  • 主要成就:
  • 性别:女
  • 出生年月:1918年3月18日
  • 去世年月:2001年12月1日
  • 籍貫:台灣苗栗縣頭份鎮

簡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灣省苗栗縣,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灣;1923年又随全家遷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來。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鄉台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

她曾先後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最後于2001年逝世。

成長經曆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于女子師範學校,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于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鐘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

鐘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着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裡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财寶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1957年《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并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外界評價

林海音的文學生涯發端甚早,始于北京,而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關系。林海音出身于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林煥文是優秀的愛國知識分子,早年受漢學的熏陶,後來又在“國語學校”師範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灣新埔公學,著名的日據時期的台灣作家吳濁流做過他的學生。

後來林煥文遠渡重洋到日本經商,在那裡生下長女英子——林海音。以後又遷居北京,任郵政局科長。林煥文人緣好,又慷慨仗義,這對童年的林海音影響很大。長大後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于父輩而發展于自身。

由于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于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并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并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

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60年代以來台灣湧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

台灣知名作家鐘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鐘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

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鐘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鐘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鐘鐵民,使鐘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鐘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鐘氏父子呢?

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

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這位文壇一代才女因中風、肺炎、敗血症病發在台北振興醫院去世,享年82歲。

代表作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有散文集《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窗》(與何凡合作),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

另外還有《林海英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她還著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台灣報刊。

上一篇:李炳輝

下一篇:劉楊惠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