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

張寒晖作著名抗戰歌曲
《松花江上》是抗戰時期救亡歌曲中的經典之作,它如泣如訴、壯烈低回的情韻,激勵着人們同仇敵忾、共赴國難。1936年,在西安二中執教的地下黨員張寒晖,耳聞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慘經曆,激起創作歌曲的沖動。他将北方女性的哭聲藝術化,譜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調。這首愛國曲、思鄉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陝西西安唱起,很快傳遍長城内外、大江南北。[1]
    中文名:松花江上 外文名: 所屬專輯: 歌曲時長: 歌曲原唱: 填詞: 譜曲: 編曲: 音樂風格:抒情 歌曲語言: 英文名:In the songhua river 演唱者:張寒晖 發行時間:1936年 地區:西安

創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中國東三省,張學良電令時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保存實力,消極對待日本關東軍的挑釁,緻使東北的東北軍官兵,攜老帶子,布滿西安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内,有家不能歸,有仇不能報,從心頭都郁結着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張寒譜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曲,以含着熱淚的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他把自己的這首歌教給學生、群衆演唱,然後,他帶領群衆到西安的城牆上,街頭中去演唱,悲怨壯烈的歌聲深深打動了廣大東北軍官兵的心,竟有數萬名官兵聽後落淚。“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城裡已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并迅速傳遍全國。抗戰開始後,周恩來曾代表中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出席東北軍軍官會議。會議結束時,周指揮與會軍官唱了這首歌。悲憤的歌聲激起了大家思念故鄉的情緒。當歌聲進入“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時,全場軍官有的熱淚盈眶,有的低頭哭泣,有的舉起了拳頭,“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決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歌曲賞析

依據歌詞的内容和感情的脈絡,這首歌分為懷故、漂流、呼喚三個層次。詞的開頭部分:“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訴說了家鄉的美麗富饒和豐富資源。第二部分“九一八,九一八,在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抛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整夜在關内流浪。”概括地描述了國土淪喪後的悲慘遭遇,控訴了日本侵略軍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尤其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高潮。“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那撕心裂肺的旋律,無限感慨地向故鄉的親人發出呼喚,抒發着對早日收複失地的強烈渴望。歌中的“我”那滿含熱淚、悲憤交加的音調,使每個中國人為之動容。

歌詞全文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抛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一堂?

社會影響

“西安事變”前夕,西安愛國青年去臨潼請願時,行至十裡鋪,張學良将軍驅車趕來,勸導學生勿去臨潼,怕有危險。這時,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抛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歌聲悲壯,令人斷腸。張學良将軍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實來答複你們。”可以說,這首歌,對“西安事變”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1937年除夕,周恩來在《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與任務》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傷心斷腸。”上個世紀60年代,周總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編進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可見當年這首歌曲的流傳和對中國人民抗戰,有着巨大的影響。2015年8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絡投票結果,《松花江上》是入選的10首歌曲之一。

上一篇:玻璃之情

下一篇:相愛很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