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巴紙

東巴紙

一種十分珍稀的少數民族手工紙
東巴紙是納西族東巴祭司用來記錄東巴經和繪制東巴畫的一種專用紙,是一種十分珍稀的少數民族手工紙。
  • 中文名:東巴紙
  • 外文名:
  • 别名:
  • 性質:少數民族手工紙
  • 用途:抄寫東巴經書的紙張
  • 創制年代:唐朝

工藝簡介

東巴紙是納西族東巴祭司用來記錄東巴經和繪制東巴畫的一種專用紙,是一種十分珍稀的少數民族手工紙。也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采用納西族地區特有的高山野生稀有植物麗江堯花制作,經過數十道東巴家傳的手工工藝制作而成,是中國所有的手工紙中最厚的,耐磨損,在中國傳統的手工紙中,唯有厚實的東巴紙可以雙面書寫,因為堯花有微毒,所以東巴紙具有抗蟲,抗蛀,保存時間特别長的特性,可達八百年至千年,納西族民間有東巴紙紙壽千年的說法。

東巴紙是一種古老的造紙工藝制作的紙,用的材料是雲南當地特有的一種樹(木材)植物纖維相當豐富,所以東巴紙的韌性很強,據傳佛教經書所用的紙就是東巴紙,有千年不腐之說。

工藝起源

創制于唐朝(公元六一八--九零七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曆史。由雲南·麗江納西少數民族創制,以天然樹皮為原料,以手工精心加工而成,工藝完全沿襲唐代的特點。

工藝特點

其紙厚實,纖維粗、抗蛀性強,經久耐用,在自然條件下保存近千年而不朽,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

最原始的手工造紙,有人類手工造紙“活化石”之稱。

東巴紙工藝

東巴紙是古時東巴專用,用以書寫東巴文字的紙張。其工藝純屬手工作坊,隻有出自此作坊的東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于魅力的。東巴紙由和聖文老師的祖先在300年前發明自制的,失傳10多年後,又由和老師重新恢複了東巴紙的生産,并在傳統基礎上發展了書畫紙、裝裱、高檔名片、壓花書簽、壓草封活面藏經紙等系列,它工藝精美的質地、防蟲駐的特點,深受國内外用戶好評。

源于自然,還源于自然,作為東巴文字載體的東巴紙,其古樸、深奧、神秘與東巴文化一道綻放奇彩。國之奇寶在召喚你,遠方的朋友。

納西族的東巴經,因其又被稱為“全世界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書寫和經文内容所包含的多樣性而飲譽海内外.而這種特殊文字和經書得以自古保留至今,“東巴紙”的作用如同書寫他們的人和筆墨一樣,功不可沒.當然,納西族的東巴文字和經籍,也并非從一開始就記載在紙上,它也是随着曆史的變遷而變化.這種曆史的變化,表明了納西先民們的認識和發明創造的階段性,也反映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以及文化的相互交流.比如,東巴文字,納西語叫“森究魯究”,意即“刻在石頭和木頭上的文字”,這當是在創文字之初,由于受物質條件和認識事物的局限,使得先民們選擇了生活中最為常見和最為普通的、随手可取的物質作為記錄之物的表現.由于東巴經及其内容也不是某一個時期一撮而就,一成不變,它也是不斷增加新内容形成的,因而反映在東巴經中的一些内容,如不少經書中間接出現的“在木牌上寫字,在樣樹皮上寫字,在麻布上寫字,在紙上寫字,”

工藝探索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中起了重大作用。現代紙張生産已進步為機器制造,但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有原始手工造紙。其中納西族的東巴紙,因承載着納西象形文字,書寫了卷帙浩繁的東巴經卷,頗負盛名,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然而,東巴紙生産的現狀如何?如何起源?有哪些傳統經驗?怎樣保護和弘揚這一珍貴的傳統工藝,尚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目前,納西族地區保留傳統東巴紙生産的地點仍有多處,頗受關注的是麗江市玉龍縣的大具和迪慶州香格裡拉縣的白地。近年來,筆者對兩地東巴紙生産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并在白地采用了參與性調查方法,對東巴紙制作技術增加了了解,增長了知識。随後,筆者自備工具,利用傳統工藝備制東巴紙,并對東巴紙的制作方法進行了大膽革新,既保持了東巴紙固有的特點,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在保護環境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東巴紙生産的現狀(一)白地東巴造紙白地是香格裡拉縣三壩納西族鄉的一個村民委員會,位于哈巴雪山東麓,有一條旅遊環線公路經過村莊。西北距縣城101公裡,東南至虎跳峽80公裡,白地白水台是中國聞名遐迩的風景名勝。

工藝演進

造紙術起源時間問題曾是造紙史研究的一個熱點,但有關造紙工藝的演進則缺乏較充分的研究。目前學術界對于造紙術發明早期使用什麼樣的工藝流程、何時開始使用紙藥、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抄紙法等問題都還不能給予明确的回答,其原因是缺乏充分的證據。近年來,随着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工作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相關資料逐漸湧現,為進一步探讨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我們曾根據掌握的資料對蔡倫發明紙藥的觀點提出質疑,并提出新的觀點。近期我們注意到一些地方的傳統造紙工藝攜帶了重要的信息,有助于我們建構成紙工藝的演化進程。本文就此作粗淺的嘗試,希望能引起大家對此領域的關注。一、納西族東巴紙的成紙工藝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的大圖2抄東巴紙的工具具和迪慶州香格裡拉縣的白地等地納西族居民至今仍保留較為原始的東巴紙生産工藝。近些年,李曉岺、朱霞、陳登宇等多名學者先後赴産地進行過實地考察。根據他們的調查報告,生産東巴紙所用原料為一種瑞香科荛花屬灌木的莖皮。生産工藝流程包括:采集原料、曬料、浸泡、蒸煮、漂洗、打漿、抄紙、曬紙、砑紙等工序。

工藝傳人

名的東巴經給人的直觀印象是滿紙的鳥獸蟲魚,宣講着洪荒太古的故事。而書寫經書的紙是一種木質纖維制成的,呈象牙色,防蟲蛀,日久天長,書質因經常翻用和煙熏容易變成古銅色,看起來有古色古香的韻味。東巴經的成書年代無法考證,而且絕大多數經書連抄寫的年代也沒有記錄,這給研究他們的後人帶來了迷惘。人們隻有從為數不多的幾冊經書中,從最早的那一冊推算,抄寫時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然後得出這樣的結論,至少在二百多年前,納西族地區已經普遍使用這種木質纖維紙張作為經書專用紙。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以前就已有生産土紙工藝的存在了。據調查,建國前,在偏遠的山區仍有少數人家在從事該種土紙的生産。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搶救已消失了近半個世紀的東巴紙生産工藝(暫且把這種土紙叫東巴紙,以區别于民間其他不同質量的土紙),于幾年前就在麗江縣大具鄉白麥行政村肯配古自然村的一位農戶家中恢複了生産,并在那裡設立了該所的東巴紙生産定點作坊。作坊主人按研究所要求的傳統規格每年提供給該所一定量的經書用紙,并獲得報酬。

上一篇:沖高回落

下一篇:淘寶貨源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