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

杜預

西晉學者兼軍事家
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争的統帥之一。曆官曹魏尚書郎、河南尹、度支尚書、鎮南大将軍、當陽縣侯,官至司隸校尉。功成之後,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1]公元285年初,杜預被征調到中央政府任司隸校尉,途中行至鄧縣,突然病故,終年六十三歲,司馬炎甚為哀悼,追贈征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谥成侯。
    本名:杜預n 别名:杜武庫、杜父 字:元凱 所處時代:魏晉時期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 主要作品:《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 主要成就:滅亡孫吳,統一天下,鎮守襄陽,興建水利,注解晉律,修訂曆法n

人物生平

出生仕宦

杜預出身關中士族京兆杜氏。祖父杜畿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名臣,魏文帝時任尚書仆射。杜預的父親杜恕,長期居家不仕,魏明帝時任散騎常侍等職,他為人忠義、正直,與朝廷中的權臣關系不合,稱病隐居。明帝去世後,被起用為河東太守。“高平陵之變”後,被減死發配,于嘉平四年(253年)卒于章武郡。

杜預雖然生長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種隻知享樂的纨绔子弟。他從小博覽群書,勤于著述,對經濟、政治、曆法、法律、數學、史學和工程等學科都有研究。當時的人曾給他起個“杜武庫”的綽号,稱贊他博學多通,就像武器庫一樣,無所不有。他特别喜歡讀《左傳》,自稱有《左傳》癖。杜預因為父親長期與朝中皇親國戚和權貴有矛盾而得不到任用。

入幕為僚

司馬昭執政期間,司馬氏已經成為曹魏政權最大的政治集團,司馬昭在掌握了執政權後,為了鞏固、擴大統治基礎,在任用賢良的前提下,也任用了許多宗族和親戚,杜預因為是優秀的人才,所以也和羊祜、山濤等被司馬昭重用。并且在甘露二年(257年)恢複了他豐樂亭侯的爵位。杜預的年齡比司馬昭小,但是比司馬昭的弟弟司馬榦、司馬伷年長,他和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成親,并且成為司馬昭相府中的重要幕僚。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杜預被委任為主力軍統帥鐘會的鎮西将軍府長史。魏軍攻滅蜀漢後,鐘會聯合蜀将姜維謀反,準備殺害同來的魏軍将領,以割據益州。次年(264年)正月,鐘會在實施計劃時,被亂兵殺死。在這場變亂中,杜預的許多僚屬都遇害,隻有他憑借智慧幸免于難。事後,因功被增封一千一百五十戶。

注解晉律

鹹熙元年(264年)七月,司馬昭委托荀勖、賈充、裴秀、鄭沖等人改制禮儀、法律、官制。杜預時任守河南尹,受命參與法律的制定。這部法律即是泰始四年(268年)頒布的《晉律》,它上承《漢律》,下啟《唐律》,對後世的封建法律有很大的影響。名義上主持修律的官員是賈充,而實際上杜預擔負了最繁重的勞動,《晉律》的所有注解都是由他完成的。杜預在《晉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太平禦覽》卷638)。這是中國法律史上明确區分律(刑法制度)、令(規章制度)最早的定義,晉律的制定正是依據的這一原則,它使晉律較之漢魏舊律的界限更加分明、體系更加完備。杜預還提出,法律是官吏量刑的标準,不是講道理的書,所以法律應該條目省減、文字簡明通俗,以便使百姓容易理解,不敢觸犯。晉律以前的漢律,特點是刑罰苛碎、條目繁密,計七百七十餘萬字,二萬六千餘條,内容重複,不好記憶,為官吏提供了上下其手,從中舞弊的機會。曹魏政府雖對此作過改革,但變動有限。晉律依據杜預的主張,對漢魏舊律大刀闊斧地進行剪裁,隻有二千九百餘條,十二萬六千餘字,所以唐人稱贊它“實曰輕平,稱為簡易”(《隋書·刑法志》)。

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後,對其政權支柱世家大族實行放縱的政策。因此社會上黑暗腐敗,各級官吏蠅營狗苟,公相塞過,互相包庇。泰始四年(268年),杜預針對這種情況,向司馬炎建議實行考課制度,按照官吏的實際情況評定優劣,然後區别對待,或遷或黜。但是他的建議沒有為朝廷接受。

秦涼平亂

主詞條:秦涼之變

泰始六年(270年)年初,杜預因得罪司隸校尉石鑒,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職務。六月,司馬炎啟用他出鎮邊關,先為安西軍司,後任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車将軍。杜預剛剛在秦州就任,與他素來不睦的石鑒也到達此處。石鑒以安西将軍之職都督秦州諸軍事,是杜預的上司。

當時,杜預所在的隴右地區很不安定,河西鮮卑首領秃發樹機能起兵造反,勢力很大,司馬炎派去鎮壓的将領,不是戰敗,就是被殺。石鑒官報私仇,命令隻有三百士兵、百匹坐騎的杜預出擊。杜預識破石鑒的陰謀,不肯去送死。他頂撞石鑒說,草盛馬肥的六月根本不适合同鮮卑人作戰,另外政府軍隊的兵源給養問題也必須集中力量預先解決,所以交戰的時間隻能定在第二年的春天。杜預把他的意見歸納為“五不可,四不須”。杜預拒絕出兵,激怒了石鑒。石鑒找個罪名,将杜預逮捕送交給廷尉治罪。多虧杜預與皇室有婚姻關系,在“八議”的赦免範圍,才保住性命,但仍丢掉了爵位。不久,石鑒在一次戰鬥中,被秃發樹機能打得慘敗,事實證明杜預的意見是正确的。

功升度支

泰始七年(271年)十一月,居住在山西地區的匈奴人在酋帥劉猛的帶領下武裝暴動。由于杜預明于籌略,善于規劃,朝廷重新使用他參謀軍國大謀。很快,他被任命為度支尚書,掌管政府的經濟财政事宜。此後一直到鹹甯四年(278年),杜預共擔任了七年的度支尚書。其間,因為石鑒的報複,他一度被免職,但為時很短。在任上,杜預共向晉武帝提出過五十多項治國治軍的建議,其中包括常平倉的興建、谷價的調整、鹽運的管理、課調的制定和邊防的建置等等。此外,他還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進行科學發明。杜預制造成功人排新器,并複制出久已失傳的欹器。為了解決洛陽的交通問題,他力排衆議,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橋。在建橋過程中,從設計到施工杜預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杜預發現當時通行的曆法不合晷度,經過計算,糾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訂出《二元乾度曆》。此曆經過驗證,終于取代時曆,通行于世。

鹹甯四年(278年)秋,兖豫諸州郡連降暴雨,西晉統治區域内大面積澇災,晉武帝下诏求計。杜預曾前後兩次上書陳述救災計劃。這兩篇收在《晉書·食貨志》中的奏章是後人研究晉代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文獻材料。由于杜預對當時災情作過調查研究,所以他對災情原因的分析和所提出的救災辦法,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他指出,粗放濫墾、火耕水耨和水利設施(陂堨)年久失修是造成災難性後果的根本原因。“陂堨歲決,良田變生蒲葦,人居沮澤之際。水陸失宜,放牧絕種,樹木立枯,皆陂之害也。陂多則土薄水淺,潦不下潤。故每有水雨,辄複橫流,延及陸田。”杜預認為解決的辦法隻能是壞陂宣瀉。“以常理言之,無為多積無用之水,況于今者水澇甕溢,大為災害。臣以為與其失當,甯瀉之不蓄。”那些建造比較合理的“漢氏舊陂舊堨及山谷私家小陂,皆當修繕以積水”。對“魏氏以來所造立及諸因雨決溢蒲葦、馬腸陂之類,皆決瀝之”。“宜大壞兖豫東界諸陂,随其所歸而宣導之。”至于災民,除靠政府救濟官谷外,還可以讓他們借助水産作眼下日給。壞陂的計劃如果能實現,“水去之後,填淤之田,畝收數锺。至春大種五谷,五谷必豐,此又明年益也”。杜預還建議把典牧不供耕駕的種牛租借給災民。在上書中,杜預對西晉政府的辦事效率表示憂慮。他譴責某些部門、個别官吏隻從自身利害出發,彼此紛争,互相推诿,使一些地區的救災工作不能繼續下去。

三陳平吳

當時,全國尚未統一,孫吳政權仍控制着長江中下遊以南的地區。不過,孫吳的國力遠比西晉要弱,再加上政局動蕩,很難同西晉抗衡。司馬炎登位以後一直想發動滅吳戰争,但西晉朝廷内部的意見并不一緻。除羊祜、張華等少數大臣支持司馬炎的想法外,大多數人态度暧昧。朝廷中的一些實力派人物,如賈充、荀勖等則持有不同見解,以緻錯過了一些滅掉孫吳的極好的戰機。

鹹甯四年(278年)春季,荊州前線的晉軍主帥羊祜突然病重,一直優柔寡斷的司馬炎有些後悔,想讓羊祜帶病出征,但羊祜很快去世了。臨終前,羊祜向司馬炎舉薦杜預接替自己,認為他完全可以擔此重任。羊祜舉薦杜預,一方面是因為在朝廷内部的争論中,杜預始終站在羊祜一邊,積極支持滅吳戰争;另一方則是因為杜預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杜預駐守的襄陽是西晉南部邊境荊州的首府。當時,西晉和孫吳各有一個荊州,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戰争一開始,杜預的首要任務是奪取孫吳的荊州。

十一月,司馬炎改任杜預為鎮南大将軍。受命之後,杜預南下襄陽(今湖北襄陽),為即将開始的滅吳戰争作戰前準備。

杜預到達荊州後,積極進行軍事部署,同時派兵奇襲西陵。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是孫吳的西部邊鎮,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隻要晉軍能突破西陵,益州的水師就可以順流而下,馳騁荊州。對于西陵的重要性,孫吳也早有注意。孫吳大将陸遜曾指出,西陵是孫吳的西大門,丢掉西陵則整個荊州不保。所以,從陸遜到他的兒子陸抗,從沒有放松過對西陵的控制。但杜預發現自陸抗死後,吳主孫皓逐漸削減了這裡的兵力。隻是駐守在這裡的總督是孫吳的名将張政;不除張政,西陵很可能成為未來戰争中晉軍前進途中的巨大障礙。于是,杜預實施了一條借刀殺人之計。他從軍隊中挑選了一批精壯的将士,突然偷襲張政。張政雖然對杜預的到來有所警惕,但萬萬沒有想到,他一到任就來偷襲,由于沒有準備吃了敗仗。張政害怕孫皓懲罰他,沒有如實報告情況。杜預早了解孫皓生性多疑,對臣下不很信任,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虜送到孫吳的首都建邺(今南京)。孫皓果然中計,氣急敗壞地召回張政,任命武昌監劉憲接替他的職務。在大戰之前,敵人将帥移易,軍心動蕩,這就為晉軍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鹹甯五年(279年)八月,杜預準備就緒後,上書司馬炎請求開戰。

這時,駐守在揚州前線的晉軍主帥王渾上表聲稱孫吳要發傾國之兵攻打晉朝。反對派乘機說三道四,使得司馬炎對杜預的請戰遲疑不決,最後竟同意将滅吳的計劃推遲到下一年。

杜預得知司馬炎變卦,非常着急。他再一次上書,陳述自己的見解。他說,孫吳的兵力相當緊張,隻能集中力量保住夏口以東,連西線也無力增援。杜預婉轉地批評司馬炎聽信謠言,放棄滅吳大計,實際上是縱敵養患,給敵人喘息的機會。他認為,滅吳戰争勝券穩操,即使沒有成功,也不會損失什麼。對于杜預的上書,司馬炎仍然遲遲不置可否。杜預又急又氣,第三次上書請求立即開戰。他憤怒地批評反對派既不顧國家利益,又怕别人立功的陰暗心理和可恥行徑。杜預還向司馬炎指出,由于我們要攻打孫吳的消息已經洩露,孫吳可能要采取對策,那必将給我們滅亡孫吳的戰争帶來許多新的困難。當杜預的這次上書被人送到司馬炎那裡的時候,大臣張華正在陪司馬炎下棋。張華看到信後,立即推開棋盤,勸司馬炎不要再優柔寡斷了,懇求他采納杜預的建議。這時候,朝臣賈充、荀勖等人又反對攻孫吳。由于杜預的幾次上書,把攻打孫吳的形勢剖析得一清二楚,司馬炎終于下定決心,立即發兵攻打孫吳。

伐吳功成

主詞條:晉滅吳之戰

鹹甯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調集大軍二十多萬,兵分六路,水陸齊進,大舉進攻東吳。杜預在這次戰争中并沒有擔任主帥,晉武帝隻是任命他為西線指揮,具體任務是取江陵、占荊州,并且在荊州地區負責調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師。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預命令他的軍隊包圍江陵。江陵城防堅固,易守難攻。杜預不想在這裡消耗時間和兵力,對它隻是圍而不殲。在切斷了江陵和外部的聯系之後,他立即調動一部分兵力向西進攻,奪取沿江的一些城池。一個漆黑的夜晚,杜預派遣幾名得力的将領率領八百名精壯的士卒去偷襲江南的樂鄉。這支部隊在夜幕的掩護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渡過長江。他們按照主帥的計謀,一方面在山上到處點火,樹立旗幟,虛張聲勢;一方面分兵襲擊樂鄉附近的各個要害地區。這樣一來,把樂鄉城裡的吳軍都督孫歆吓得坐卧不安,各處的吳軍也人心惶惶,不敢随意行動。接着,杜預的這支人馬就埋伏在樂鄉城外,等待時機攻城。正巧,這時候有一支吳軍從江岸返回樂鄉;杜預的将士就喬裝打扮,混雜在吳軍的隊伍裡溜進城裡,活捉了吳軍都督孫歆。杜預設計巧取樂鄉,使部下将士十分欽佩。他們都說:“主帥用計謀打仗,真是以一當萬啊!”

二月,在掃清江陵的外圍之後,杜預很快拿下江陵,占據荊州。接着杜預揮師東進,配合其他地區各路晉軍攻打孫吳的都城建邺。有人對連續進軍産生了畏難情緒,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提出,天氣轉熱,雨水增多,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容易感染疾疫,應該等到冬天再繼續進軍。杜預不以為然,分析整個戰争形勢說:“現在我們接連取勝,士氣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氣。打仗好比劈竹子,隻要劈開幾節,底下就會迎刃而解了。”杜預的意見終于為大家所接受,以後戰争的形勢正象杜預所預言的那樣發展着。

在向東進的同時,杜預還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廣州地區,也就是現在廣西、廣東一帶。整個滅吳一役,杜預功勳卓著,共斬殺、俘虜孫吳都督、監軍一類的高級官吏十四人,牙門、郡守一類的中級官吏多達一百二十人。

杜預本人,幾乎沒有什麼武藝。《晉書》本傳講,他連騎馬都不會,射箭的技術也很糟糕。但每有軍事活動,朝廷都要召他參謀規劃。他知彼知己,善于同敵人鬥智。

杜預心胸寬闊,遇事能夠顧全大局。益州刺史王濬是位七十多歲的老将,多年來一直在益州建造戰船、培訓水軍,為戰争做準備工作。戰争開始以後,他統率水軍沿江而下,所向披靡。到達荊州界内,按武帝的诏令,王濬攻下建平以後需受杜預指揮調遣,到秣陵後受安東将軍王渾調度。但杜預十分尊重王濬,對諸将帥說:“如果王濬能攻下建平,則可順流長驅東下,威名顯赫,不應受我的制約。如果不能攻下建平,那麼也沒有理由去調度他了。”杜預沒有利用自己職務給對方制造任何困難,還在王濬攻下西陵後去信表示:“足下能摧毀吳西邊的屏障,便當直取秣陵,讨伐數世為患的逃寇,解救吳民于塗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過泗水汴水,溯黃河而上,整軍還都,這是曠世未有的盛事啊!”王濬大喜,向武帝表呈杜預的書信。杜預的态度與益州水軍率先攻占建邺有着重要的關系,也同王濬在長江下遊的遭遇,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那裡,指揮調遣水軍的王渾,怕王濬奪得頭功,對他百般刁難。就在王濬排除種種幹擾占領建邺、俘獲吳主孫皓之後,王渾還在攻擊陷害他。和王渾相比,杜預的人品受到了人們的推崇。

西晉滅亡孫吳的戰争結束了漢末三國以來分裂割據的狀态,使中國重歸一統。杜預在這次戰争中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功績是非常突出的。

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後,杜預因功受封當陽縣侯,增食邑至九千六百戶,其子杜耽也受封為亭侯,食邑千戶,更賜八千匹絹,杜預繼續鎮守襄陽。他反對天下安定了就要廢棄軍備的觀點,在任職期間,始終沒有放松部隊的訓練。杜預把荊州軍隊的防衛重點集中到了對付當地少數民族方面。

在荊州,杜預興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礎上,他引滍水、淯水兩江之水入田,使一萬餘頃農田受益。為了使屯田和普通民田均能得到灌溉,杜預又把水渠按照地段标上界石。杜預開鑿了從揚口到巴陵的運河一萬餘裡,使夏水和沅、湘兩水直接溝通,既解決了長江的排洪問題,又改善了荊州南北間的漕運。

杜預的政績,受到了當地人民的贊揚,百姓稱他為“杜父”,并歌頌說:“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安逝歸途

後來,杜預被征調到中央政府任司隸校尉,加位特進。太康五年閏十二月(285年初),他在途中行至鄧縣時逝世,終年六十三歲,司馬炎聞訊甚為哀悼,追贈他為征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谥号“成”。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诏令曆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顔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杜預。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将設廟,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杜預。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将傳》中,杜預亦位列其中。

杜預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曆史人物。

主要影響

政治

西晉初年,杜預和賈充一起制訂了《晉律》。他與張斐對《晉律》的注解,在當時有“張杜律”之稱。

軍事

杜預于曹魏景元四年(262年)以鎮西長史職随鎮西将軍鐘會滅亡蜀漢。西晉泰始七年(270年)任秦州刺史時,針對匈奴右賢王劉猛舉兵反叛的情況,提出“内以利國外以救邊”的軍政要策五十餘條,均被采納。鹹甯四年(278年)十一月,杜預繼羊祜之後鎮守荊州,籌劃滅吳事宜。他到任後修繕甲兵,示以威武,以精兵襲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破吳名将、西陵督張政,并以離間計使吳末帝孫皓臨戰易帥,造成吳國西線動蕩。鹹甯五年(279年),兩次上書建議乘吳防務松弛、兵力分散、東西難顧之機,迅速出師。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大舉伐吳。杜預指揮西線晉軍,在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攻克吳國要地江陵(今湖北荊州)。

學術

杜預所撰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是《左傳》注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對後世《左傳》研究頗有影響,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曆史評價

杜預在荊州時,南土百姓歌頌他說: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功勇。

《杜氏新書》:王隐晉書稱預智謀淵博,明于理亂,……預有大功名於晉室……。

庾信: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生平,并有著書,鹹能自序。

姚思廉:昔鄧禹基于文學,杜預出自儒雅,卒緻軍功,名著前代。

房玄齡等編修《晉書》評價:杜預在内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号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

杜預不有生知,用之則習,振長策而攻取,兼儒風而轉戰。孔門稱四,則仰止其三;《春秋》有五,而獨擅其一,不其優欤!夫三年之喪,雲無貴賤。輕纖奪于在位,可以興嗟;既葬釋于儲君,何其斯酷。徇以苟合,不求其正,以當代之元良,為諸侯之庶子,檀弓習于變禮者也,杜預其有焉。

昔之誓旅,懷經罕素。元凱文場,稱為武庫。

劉仁軌:内有武帝、張華,外有羊祜、杜預,籌謀策畫,經緯谘詢。

張說《孔子堂杜預贊》:猗欤杜侯,發揮孔聖。《春秋》既立,王道以正。列國行事,君子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推凡見例,定罪原詞。開我後學,從祀先師。

杜甫《祭遠祖當陽君文》:降及武庫,應乎虬精。恭聞淵深,罕得窺測,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繕甲江陵,祲清東吳。邦于南土,建侯于荊。河水活活,選舟為梁。洪濤奔汜,未始騰毒。《春秋》主解,稿隸躬親。

李恒《加裴度司空制》:在昔有晉,厥功平吳,惟茂先決策于中,惟元凱整旅于外。

杜牧《注孫子序》: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于内,功後成于外。

崔緻遠《浙西周寶司空》:至如仲尼儒術,始流芳于沂水之湄;元凱戰功,方挂美于岘山之頂。

李廌《杜元凱廟》:書生昧籌算,罕立橫草功。征南日耽經,帷幄明指蹤。胸中有武庫,矧與豎儒同。賢哉秉節度,不制蜀阿童。沈碑雖好名,要是真英雄。寥寥萬山路,爽氣搖松風。

張預《十七史百将傳》:孫子曰:“敵人開阖,必亟入之。”預表還所獲而間張政。又曰:“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預以奇兵襲樂鄉,而孫歆以謂飛渡江。又曰:“善戰者,求之于勢。”預謂兵威已振如破竹是也。

程頤:常愛杜元凱語,若江海之波,膏澤之潤,煥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

張镃《雜興》:征南勳業手,顧乃玩簡策。麟經日月垂,左氏實有力。為渠作忠臣,訓義訂今昔。後來疑掖子,開卷随有益。果能作蹄筌,此學不妨癡。

郝經《續後漢書》:杜預學識遠到,志力剛明,有古儒将之風,而德度弗逮祜也。

陳元靓:博學多通,昔稱傳癖。釋例既詳,異論斯一。逮我慶成,布昭純錫。追寵公台,增芳疏秩。

陳普《詠史》:旄頭兩度茀鈎陳,黃色頻年鬥孟春。長曆春秋兩高閣,東南填淤正肥民。

朱元璋:若諸葛孔明、羊祜、杜預、李靖輩,文武兼資,難概以一律。

朱翊鈞:古文臣如杜預身不跨鞍,射不穿劄,諸葛亮綸巾羽扇,都能将兵立功,何必定是武臣。

申時行:此兩名臣(杜預、諸葛亮)古來絕少。

陳子龍《兵家言序》: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诩、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峤、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阃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王夫之:杜預之于學也亦博矣,以其博文其不仁,六經之旨,且以之亂。諒闇者,梁菴也,有梁無柱,茅芐垂地之廬也,而誣之曰心喪。叔向之譏景王曰:“有三年之喪二。”謂之有喪矣,非謂存諸内者之徒戚也,而誣之曰不譏除喪,而譏其燕樂之已早。預之存諸内者,誣聖欺天,絕人而禽之,猶曰君子之于禮,存諸内而已乎?故曰:“以禮制心。”心有不存,而禮制之。其外無别,則内之存與不存,又奚以辨哉?邪說逞,人道息。凡今之人,皆曰:臣忠、子孝、兄友、弟恭,求其心而已。而心之不可問者多矣。不仁哉杜預之言,以賊天下有餘也!

屈大均《訓練輯要序》: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朱轼《史傳三編》:自諸葛武侯以綸巾羽扇之風,運籌決勝,嗣後如羊祜之緩帶輕裘,杜預之身不跨馬,射不穿劄,并能禦大衆,有成功,蓋發縱指示,智固在追殺者上。韓盧雖鸷,豈能争先于人哉?叔子寬和,恬讓恂恂似儒者,而元凱自謂庶幾立功立言。平吳之舉,釋例之作,不負平生期許矣。雖然,祜、預皆魏臣,以功名顯于晉,預又襲封祖爵者,以是歎太上立德,洵非功業文章之士所得企及也。預可謂自知而不自欺者欤!

李慈銘《越缦堂讀書記》:若羊祜之厚重,杜預之練習,劉毅之勁直,王濬之武銳,劉弘之識量,江統之志操,周處之忠挺,周訪之勇果,卞壸之風檢,陶侃之幹局,溫峤之智節,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奧,賀循之儒素,劉超之貞烈,蔡谟之檢正,謝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風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簡,皆庸中佼佼,足稱晉世第一流者,蓋二十人盡之矣。

人際關系

京兆杜氏

關系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祖父

杜畿(163-224)

曹魏初年官至尚書仆射,封豐樂亭侯。後在陶河試航時遇風溺死,獲贈太仆,谥号“戴”。

父親

杜恕(197-252)

魏明帝時官至幽州刺史,襲封豐樂亭侯。後因事被免官流放。

妻子

司馬氏

出身河内司馬氏,太傅司馬懿之女,西晉建立後被追封為高陸公主。

長子

杜錫

西晉時官至尚書左丞,襲封當陽侯。死後獲贈散騎常侍。

次子

杜跻

西晉時曾任新平太守。

三子

杜耽

永嘉之亂時避亂于前涼,任涼州軍司。

四子

杜尹

西晉時官至弘農太守。

後世紀念

主詞條:杜預墓

杜預墓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杜樓村北,隴海鐵路以南,東與首陽陵相近,西可顧望京城宮阙,南有洛河,北有伯夷叔齊墓。據《晉書》等記載,杜預臨終前告誡子孫簡殡薄葬,“用洛水圓石,開遂道南向,儀制取法于鄭大夫,欲以儉自完耳”。

杜預墓原有墓冢,今僅存一座墓碑,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偃師縣令朱續志所立,上書“晉當陽侯杜公諱預之墓”的題字,存于城關鎮第三中學院内。

杜預墓為為偃師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餘夢婷

下一篇:鄧運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