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樂

李長樂

清朝将領
李長樂(1837-1889),字漢春,江蘇盱眙人。因作戰骁勇,擢千總,賜花翎,同治四年(1865年)賜黃馬褂。曆任湖北、湖南、直隸提督,被封為“勤勇大将軍”,死後葬于揚州七裡甸附近。李長樂生前在揚州購置宅院定居,去世後,奉旨安葬在西湖鎮經圩村趙莊。
  • 本名:李長樂
  • 别名:
  • 字:漢春
  • 号: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蘇盱眙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生平

李長樂,字漢春,江蘇盱眙人。同治元年,以外委從郭松林隸淮軍,充營官。克柘林、奉賢、南彙、川沙、金山,解松江圍,複青浦,擢千總。戰四江口,松林軍方泰鎮,長樂率所部深入,近賊壘。夜半,趣軍士起,曰:“今陷賊中,旦明賊覺,無得脫者。盍出奇計劫之!”遂投火賊幕,鼓角乘之,賊驚擾,長樂奮呼進,大破之。又設伏黃渡,擊之半濟,又敗之吳淞江南。四江口圍解,擢都司,賜花翎。二年,進屯常熟王莊,援賊踞陳市,阻官軍進路。從松林自南漍攻賊右,連破賊營,直趨長泾。長樂陷陣傷胫,裹創力戰敗賊,擢參将,賜号侃勇巴圖魯。尋克江陰,規無錫,出新塘橋。賊憑壘鳴炮俯擊,長樂濡絮裹身越溝進,敗之;逐奔至亭子橋,刺賊酋黃子隆中肩,又設伏兵敗援賊。

李秀成圍大橋角營,從松林往援,奪其舟,賊退走,盡平梅村諸壘。會諸軍圍攻無錫,率輕騎掩至,梯城入,黃子隆就擒,長樂獲其子德懋。尋坐失察部勇,褫職留軍。進規常州,援總兵唐殿魁於奔牛,解其圍。三年,敗賊上湖橋,克宜興,複官。移軍溧陽、金壇,戰皆捷。回援常熟,解其圍,連破賊於楊舍、華墅、周莊、三河口,會攻常州。四月,合圍,長樂先登,賊酋陳坤書、黃和錦就擒,複常州,擢副将,賜号尚勇巴圖魯。

從松林進克浙江長興,以總兵記名。進湖州,破呂山賊。攻賊酋黃文金於尹隆橋,官軍不利,長樂率三營别屯李家港,保糧道。賊傾巢來争,長樂偕易用剛夾擊之,斬賊酋黃十四,破尹隆橋,遂複湖州。四年春,從松林援福建,戰於海澄赤嶺。松林分兵為八隊,長樂居中當賊首李世賢,破走之,竄漳州。長樂進屯古田,據山東形勝,賊悉銳力争,擊卻之,複漳浦、雲霄。南趨诏安,破之梅村,複其城,加提督銜。福建平,旋師江蘇,屯鎮江。

曾國籓督師剿撚匪,松林已歸,長樂代将其衆以從,兼統忠樸三營,為遊擊之師,轉戰河南、山東間。六年,李鴻章代國籓督師,松林複至軍,增松林軍至二十馀營,号武毅軍,長樂所部曰武毅軍前軍。破任柱於贛榆,要賴文光於濰縣,長樂等并力奮擊,賊凫水東走,蹑至餘家寨,賊受創甚钜,複要之壽光南北洋河、巨彌河間,擒斬三萬,文光竄揚州被擒,賜黃馬褂。

七年,從剿西撚,戰安平,馬軍失利,長樂等以步卒馳援,賊大潰;追至饒陽楊家村,又要之深州李家村,破其馬隊,斬獲無算。三月,敗賊大坯山。援提督陳振邦於大河村,解其圍,追挫之茌平、滄州,援副都統春壽於海豐郝家寨。六月,追至樂陵,擒總愚子正江、弟得華,戰商河,槍傷總愚。西撚平,以提督總兵遇缺題奏,晉博奇巴圖魯。十年,署湖北提督,尋實授。光緒五年,調湖南。六年,調直隸。近畿海防重要,奏令長樂駐蘆台,扼大沽、北塘門戶。十五年,卒官,優恤,谥勤勇。

目前,能夠查閱到的有關李長樂的資料很少,在《清史稿》中有李長樂的傳。韋明铧先生在《晚清悍将李長樂》一文中,對李長樂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

戰績

同治元年(1862),李長樂随從郭松林隸屬淮軍,充任營官。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攻克柘林、奉賢、南彙、川沙、金山,解松江之圍,複克青浦,擢為千總。在四江口戰役中,李長樂率部深入,接近太平軍營壘。夜半時分,他敦促軍士起床,說:“如今已經陷于賊中,天明敵人覺察,我們無得脫者。何不出奇計劫之!”于是投火于太平軍營壘,同時鼓角齊鳴,太平軍正在驚擾不定,李長樂高呼進軍,大破太平軍。他又設伏兵于黃渡,襲擊正在渡河的太平軍,并在吳淞江南打敗太平軍。四江口圍解後,李長樂擢為都司,賜給花翎。同治二年(1863),李長樂屯兵常熟王莊,太平軍援兵占據陳市,阻斷官軍進路。他進攻太平軍右側,連破敵營,直趨長泾。戰鬥中,李長樂陷陣傷腿,裹傷力戰,打敗對方,擢為參将,并賜号“侃勇巴圖魯”。不久,他又攻克江陰,控制無錫。太平軍憑借營壘,鳴炮俯擊,李長樂以浸水棉絮裹身,越過壕溝依然戰鬥。突擊到亭子橋時,他親手刺傷太平軍首領黃子隆的肩膀,又設伏兵阻止援兵。李秀成率兵圍大橋角營,李長樂随從郭松林奪其兵船,緻使太平軍退走。當時,各路清軍圍攻無錫,李長樂率輕騎悄悄而至,架梯入城,使得太平軍首領黃子隆就擒,李長樂獲其子德懋。但因他管理部下不嚴,一度被褫職留軍。同治三年(1864),他在上湖橋打敗太平軍,攻克宜興,官複原職。又移軍溧陽、金壇,每戰皆捷。回兵再支援常熟,解其圍困,連續在楊舍、華墅、周莊、三河口等地與太平軍作戰并取勝,繼而會攻常州。四月,清兵合圍太平軍,李長樂捷足先登,緻使太平軍首領陳坤書、黃和錦就擒,他被擢為副将,賜号“尚勇巴圖魯”。此後,他進兵浙江,攻克湖州。同治四年(1865)春,李長樂率部支援福建,戰于海澄赤嶺。郭松林分兵為八隊,李長樂居中,對付太平軍李世賢部,将其趕到漳州。李長樂進屯古田,又攻克漳浦、雲霄,加提督銜。福建平定之後,他還師江蘇,屯兵鎮江。曾國藩督師平定撚軍時,李長樂協助他轉戰于河南、山東之間。同治六年(1867),李鴻章代曾國藩督師,李長樂所部稱為“武毅軍前軍”。他率部在贛榆、濰縣等地與太平軍遵王賴文光部作戰,迫使賴文光凫水東走,受創甚巨,被擒斬三萬人。賴文光逃到揚州被擒,李長樂則被賜予黃馬褂。這裡要對黃馬褂做個解釋。馬褂是中國清朝時一種官方服飾。馬褂是滿清官員制服的一種,設計上方便騎馬時穿着。馬褂的顔色和用料皆與穿着者的階級有關,當中黃色是皇帝的專用色,隻有皇帝近身的侍衛,或者獲皇帝特别賞賜者才可以穿着。在清朝,能獲得賜穿黃馬褂就代表得到皇帝的寵信,是一種個人的榮耀。有三類人可以穿着淡黃色的黃馬褂:第一類是皇帝出行時,各内大臣、禦前大臣、禦前侍衛等随從,必須穿黃色的馬褂以壯行色。這種黃馬褂稱之為“行職褂子”,沒有花紋及圖案。因為是因職而穿着,離開工作崗位,或者非與皇帝同行時便不能穿。第二類黃馬褂是皇帝狩獵校射時所賞賜的。清代的各皇帝至鹹豐為止俱有每年狩獵的習慣。在皇帝圍獵、校射時表現出息,或者向皇帝獻獵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賞賜黃馬褂。這種黃馬褂稱之為“行圍褂子”,按規定隻有在跟随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着。平時無故穿上屬于犯禁,是可以被治罪的。最後一種黃馬褂是因特殊功勳而得到獎賞。這種賞賜又稱“武功褂子”,得賞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場合穿着;意義上才屬于一般人平時所說的“賜穿黃馬褂”。據考據,這種賞賜方式在清初并不盛行,一路至嘉慶年間都未見于史書;相信是在道光或鹹豐以後才開始出現。到了太平天國起後更多見賞賜于對太平軍作戰有功者。李長樂得到的黃馬褂應屬于最後一類。

評價

同治七年(1868),李長樂從剿西撚。戰于安平時,清朝騎兵失利,李長樂等以步兵馳援,使得撚軍大潰。西撚平定後,他晉升為“博奇巴圖魯”。“巴圖魯”乃滿語baturu的譯音。《五體清文鑒》譯為“勇”,《清文彙書》譯為勇強之勇,勇冠三軍之勇,勇為之勇。勇将即baturuhaha。但作為賜号之巴圖魯,乃為勇将,能幹之意。也可轉譯為“英雄”。《元史》中有很多“八都兒”、“拔都兒”、“把都兒”、“八都魯”之記載,此乃巴圖魯之同名異譯。在蒙語中大部分作為人名。偶爾也有作為賜号出現的。但巴圖魯作為一種賞賜手段,大量賜封将士,則在清朝。“國朝崇尚武功,錫封世襲至為優渥,其臨陣沖鋒尚有賜巴圖魯号者。巴圖魯乃清語,猶漢文稱能幹,諺雲好漢也。”清代作為對作戰官員的稱号,稱為勇員。有兩種:一種隻稱巴圖魯;另一種在巴圖魯上尚加有字樣,分為清字勇号如達桑巴圖魯;漢字勇号如勁勇巴圖魯兩種。清初,賜巴圖魯名号并不多,而且賜号者多同時賜谥。從天命迄鹹豐二百餘年賜号僅三十三人,而且獲贈勇号者均為滿人,且均為武将,嘉道間始及漢人。鹹豐時間有文臣,後來文員增至十二人。同治十年(1871),李長樂任湖北提督。光緒五年(1879),調任湖南。六年(1880),調任直隸,駐兵蘆台,扼大沽、北塘之門戶

上一篇:韓群鳳

下一篇:劉美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