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昌

李運昌

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李運昌(1908年9月——2008年10月),原名李芳岐,河北樂亭人。早年就讀于樂亭中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交通部常務副部長、中共黨組書記,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務委員(專職),國務院司法部第一副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錯誤批判和關押。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給予平反,恢複名譽。2003年10月24日當選黃埔軍校同學會第四任會長。李大钊研究會名譽會長。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司法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正部長級)李運昌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08年10月24日19時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李運昌是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常委;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屆、第二屆委員;全國黃埔同學會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
    中文名:李運昌 外文名: 别名:李芳岐 職業: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畢業院校:樂亭中學,黃埔軍校 出生地:河北省樂亭縣 逝世日期:2008年10月24日19時43分 出生日期:1908年9月21日 宗教信仰:共産主義

生平事迹

李運昌(原名李芳岐。河北省樂亭縣胡家坨鎮木瓜口村人。早年就讀于樂亭中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0月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同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1926年畢業後轉入第六屆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11月任廣東省農民協會潮梅海陸豐辦事處農軍部主任。

1927年5月任廣東惠潮梅農工救黨軍第二團黨代表,率部轉至湖南汝城反抗國民黨右派的叛變,同年秋失敗。12月起先後任中共樂亭縣委書記、灤(縣)樂(亭)中心縣委書記,領導恢複當地黨的組織。1929年1月任中共順直省委秘書、代理秘書長,同年秋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1930年10月獲釋。同年11月任中華鐵路總工會滿洲辦事處主任。

1931年10月任全國鐵路總工會特派員,先後到上海、天津、濟南鐵路工會巡視工作。1932年9月在樂亭、灤縣主持成立京東禦侮救亡會,擔任主任。1933年6月任中共京東特委軍事特派員,赴遷安組織農民暴動。1934年起在樂亭、哈爾濱、古冶、唐山等地從事地下工作。1936年4月任中共京東特委書記,領導冀東地區恢複發展黨的組織。

開展抗日救國運動。1937年5月赴延安參加中共白區工作會議。6月至10月擔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爾後任中共冀熱邊特委書記。1938年夏秋領導發動冀東抗日武裝暴動,成立冀東抗日聯軍,任司令員,率部打擊日僞軍,擴大了抗日政治影響。1939年7月任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十三支隊司令員。1940年7月任冀東軍分區司令員。

1943年7月任中共冀熱邊特委書記兼冀熱行署主任并兼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司令員、政治委員。1944年9月任中共冀熱遼區黨委書記兼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率部開辟冀熱邊抗日民主根據地,堅持敵後抗日遊擊戰争。解放戰争初期率部挺進東北,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二副總司令員,并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委員。1945年11月任熱河省政府主席。

1946年6月兼東北行政委員會冀察熱遼辦事處主任、冀察熱遼軍區副司令員、中共冀察熱遼分局委員。1949年1月擔任中共熱河省委書記。參與領導解放熱河的多次戰鬥和熱河地區的土地改革及恢複發展生産、支援前線等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交通部常務副部長、中共黨組書記,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務委員(專職),國務院司法部第一副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錯誤批判和關押。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給予平反,恢複名譽。他是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在中共十二、十三大上,連續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3年10月24日當選黃埔軍校同學會第四任會長。因病醫治無效,于2008年10月24日19時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傳奇人生

[北支那方面敵情要圖]昭和16年(1941年)

從這份重要的戰略地圖中可以看到,在抗戰曆史恢弘壯闊的舞台上,那屈指可數的十幾個閃光的名字中,就有将軍不朽的大名。隻是奇妙而不可思議的是,将軍的大名也成了地圖上唯一一個具有傳說色彩的名字,但卻并不是将軍的本名。看吧,那個孤懸敵後,鐵血扼守整個華北和東北咽喉的“冀東軍區李雲長”,就是李運昌将軍!

為什麼李運昌将軍的名字,在深谙情報工作重要性的日軍戰略地圖中變成了“李雲長”?嘿嘿,因為它完全是來源于中國民間對英雄傳奇人物的叙述傳統。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神出鬼沒的将軍被民間傳說成天上星宿下凡,比天上的關公老爺地位還高。于是李運昌被傳奇成了“李雲長”,最後竟然連狡詐的日本人也信以為真了。可以說,在如此重要的戰略地圖上搞錯主要對手的名字,這在日軍應該是十分罕見的,但卻從反面印證了李運昌将軍神出鬼沒的傳奇色彩!那時關裡曾有這樣的民謠傳唱:“李雲長,大忠良,騎紅馬,挎大槍,打日本,捉豺狼。”就是在這樣傳說的流播中,“李雲長”成了抗戰期間苦難冀東人民心中的傳奇,而侵華日軍則把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李雲長”的名字寫在了他們的戰略地圖中,寫在了整個北中國的咽喉上!

這是多麼優美的傳奇,并且是借着敵人的筆記錄下來的傳奇!如果不是那天偶然在網上看到了這張地圖,并且碰巧自己粗淺了解一些這段曆史,來講給大家這段傳奇故事,今天還能有多少人知道它呢?還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在侵華日軍的戰略地圖上,曾經記錄着一個民族的抗日傳奇?

縱觀整部偉大的抗戰曆史,這樣的傳奇都絕無僅有。它美得讓人屏息,令人敬仰!

軍校學習

李運昌,原名李芳歧,1908年9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1925年秋,李運昌等青年被中共樂亭縣委選去蘇聯學習。但是,到北京找到李大钊後,因去蘇聯的輪船已開走,李大钊就派他去考廣州黃埔軍校,成為第四期學員。1926年秋畢業。

1926年,軍校派他帶領第四期一批提前畢業的中共黨員骨幹組成的幹訓隊,去廣州參加毛澤東同志主辦的第六期農民運動講習所,專門學習研究農民運動問題,準備投入農軍建設工作。

1937年5月,李運昌出席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的白區黨代表會議後,曾一度擔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1937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指令他由省委回冀東,任中共冀熱邊特委書記,準備發動冀東遊擊戰争。1938年5月,京東、冀熱邊兩特委合并,他為中分會主任。冀東抗日暴動時,任抗日聯軍副司令兼第二路總指揮。

武裝暴動

從農民運動講習所結業後,李運昌被中共廣東省委派到汕頭彭湃同志處搞農軍工作,并擔任了廣東省農民協會潮梅海陸豐辦事處農軍部主任。李運昌把學員們每個縣分配一至兩名,大力開展農民武裝工作,按照黃埔軍校的訓練方法嚴格培訓。從1926年11月到1927年4月,半年時間就在潮陽、潮安、揭陽、澄海、普甯、梅縣等地組織起了農軍模範隊,形成一支浩浩蕩蕩的農民革命隊伍,所到之處深受廣大群衆的歡迎。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廣東的革命形勢受到嚴重沖擊。廣東軍閥開始大肆逮捕、屠殺共産黨人,白色恐怖開始蔓延。李運昌此時恰好在普甯檢查工作,也已成為反動派抓捕的重點對象。面對嚴峻的形勢,李運昌和楊石魂、林甦、陳魁亞等主要領導同志商議對策,決定舉行武裝暴動,并立即派人去向中共海豐地委請示。

1927年4月23日,中共海豐地委書記張善銘批準暴動,他們立刻成立了潮普惠三縣軍事委員會,推選18歲的李運昌(當時仍用名李芳歧)為主席,楊石魂為副主席,下設前線指揮部,由李運昌任總指揮,何石任副總指揮。在普甯縣附近的塔腳,李運昌宣布舉行武裝暴動,這是中國共産黨打響的反抗“四一二政變”的第一槍!

李運昌指揮5000多農民軍,猛攻國民黨反動派據守的普甯縣城,并乘機圍點打援,消滅了增援之敵600馀人,奪取了農民武裝暴動的第一個勝利。此後由于敵衆我寡,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暴動農民軍主動轉移。5月3日,他們在新田區成立了中國共産黨汕頭前方委員會,并建立“惠潮梅農工救黨軍”(後改為革命軍),黃埔二期學員吳振民任總指揮兼第一團團長,鐘彭任第二團團長,李運昌任第二團黨代表。這是當時黨領導的第一支新整編的農民武裝。

這支隊伍先後轉戰廣東、江西、湖南邊界,與反動軍隊周旋戰鬥,同時積極與黨中央取得聯系,并獲得中央軍委和周恩來及湖南省委的指示,要求他們在湘南舉行暴動,建立工農武裝割據。周恩來并指示他們與湘南工農武裝合編成湖南工農革命第二師,準備參加秋收起義。

然而就在接到中央指示後不久,他們遭到了反動軍隊的殘酷圍剿,部隊損傷慘重,總指揮吳振民同志壯烈犧牲。李運昌帶領部分隊伍突圍,并将其整編為湖南革命軍第二師獨立第一團,繼續轉戰江西左安、蛾興、營前一帶打遊擊。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爆發。李運昌于是率部向井岡山靠攏,但再次遭到敵人圍攻,部隊被打散。輾轉聯系八一南昌起義部隊未果,隻得于1927年11月返回北方。

重建組織

1927年冬,在反革命政變的殘酷鎮壓下,中共樂亭縣特支黨組織已經完全癱瘓。返回故鄉的李運昌先與村裡黨組織接上了組織關系,然後開始着手恢複黨的組織,并同中共順直省委取得了聯系。1928年2月,李運昌領導建立了中共樂亭縣委,并擔任縣委書記,宋匡我任宣傳委員,徐運步等任縣委委員,初步恢複了全縣的黨組織。

在此期間,李運昌多次組織領導了鞋業工人罷工和農民的反霸鬥争。他積極貫徹中共“六大”的精神,大力組織農民協會,發動農民開展抗租、抗捐和反霸鬥争,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擴大了黨在群衆中的影響。1928年10月,李運昌又到灤縣組建了中共灤樂中心縣委,李運昌任縣委書記,把灤縣、樂亭兩縣的地下黨工作統籌管理,重點抓黨的組織建設。此後,一度癱瘓的冀東黨組織在李運昌的努力工作下,有了相當程度的恢複和發展,為黨開展工作、領導人民鬥争奠定了組織基礎。

1929年1月,李運昌調任中共順直省委,任省委秘書。這年夏天,中共順直省委、天津市委因叛徒出賣而遭到嚴重破壞。危急時刻李運昌代理了一個多月的省委秘書長職務,及時通報中共中央,配合黨中央很快重建了順直省委,重新開展工作。8月,他在執行“飛行集會”撒傳單的任務中被敵人逮捕,判刑1年零1個月。1930年9月,經組織營救出獄,并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全國特路總工會任特派員,先後在唐山鐵路南廠、鐵總滿洲辦事處(沈陽)等地工作。

1935年春,組織任命李運昌為中共京東特委特派員,創建京東特委機關。這期間為了掩護身份,他開始使用“李運昌”這個名字。1936年4月,李運昌被任命為中共京東特委書記。7月,李運昌又幫助唐山建立了中共唐山工作委員會,在冀東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了學校教職員工聯合會、農民齊心會、反帝同盟、抗日救國十人團、勞工會等組織,積極開展革命活動。1937年4月,李運昌接到北方局通知,前往延安參加中共中央召開的白區代表會議。

5月初他到達延安後,先參加了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會議,随後又參加了中央召開的白區工作會議。會議期間,李運昌把冀東地區的基本形勢和冀東人民反對日本侵略者及漢奸的鬥争情況,向中央作了系統的彙報,并在中共中央主辦的《解放》周刊上,以“鹿鳴”的名字發表了《日寇漢奸統治下的冀東人民》一文。

在延安期間,周恩來單獨接見了李運昌,對他在冀東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并請他為毛澤東主席作工作彙報。在聽取了李運昌的彙報後,毛澤東對冀東的工作表示滿意,并鼓勵他回去之後繼續努力工作。在離開延安之前,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劉少奇又單獨找李運昌談話,傳達了中央的指示,并任命李運昌為中共河北省委書記,要求做好遊擊戰的準備工作,進行武裝抗日鬥争。中央還專門選派了兩名團級紅軍幹部李潤民、孔慶同,随李運昌一起返回冀東開展工作。

亮劍冀東

敢打一聯隊關東軍的八路

作為讨論日軍訓練水平的例子,本書中專門用了一節叙述馬家峪之戰。這次戰鬥中關東軍和《亮劍》一樣遭到了八路軍的伏擊。不過,被伏擊的關東軍不僅僅兩個中隊,而是作戰兵員兩千多名的整整一個聯隊。在日軍“春兵團”,即獨立混成第八旅團的作戰紀錄中曾經提到這次戰鬥,本書中對此則有更充分的描寫。很遺憾,除了日軍自己分析可能是遭遇了八路軍李運昌部以外,在中文資料中沒有找到相關的材料。因此,關于這支和關東軍大打出手的八路軍部隊,至今無法确定它的番号。

大宅壯一這部書中提到馬家峪之戰,是以此戰為例說明針對八路軍獨特的作戰方式,日軍訓練也需要相應的調整,單純的正規操典式作戰在八路軍面前即便是關東軍這樣的精銳,也難免吃到苦頭。

馬家峪,是個常見的地名,華北地區至少有三個馬家峪,而且非常巧,個個都和八路有些關系。第一個馬家峪在今山西黎陽境内,1938年八路軍129師徐向前部為配合徐州會戰從這裡出擊,發動響堂鋪之戰,殲滅日軍辎重部隊四百馀人;第二個馬家峪在山東費縣,一度是115師聶榮臻司令部駐地;關東軍遭遇八路伏擊的這第三個馬家峪,地點在河北省撫甯縣,時間是1944年4月中旬。

戰鬥的開始毫無懸念,幾乎和所有八路軍作戰的老套路一樣。日軍發現一支人數不多的八路(此書中記載約三百人,春兵團作戰紀錄中,提到約一百人)在自己轄區招搖過市,自然是立即出擊,試圖一舉圍殲。八路掉過頭來就跑,一來二去皇軍擡頭一看,嗯,怎麼四面全是山了?

這種戰術八路軍已經玩得熟練已極,這樣的小股八路多為地方武裝,目的就是釣魚,把日本兵釣進包圍圈讓主力部隊收拾,人稱狼誘子。

人物評價

“ 全國解放沒有冀東, 冀東沒有李運昌不行”——毛澤東

注:下面的簡介主要參考《中共黨史人物傳(84)》中央文獻出版社

遼沈戰役紀念館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聯合下發了(廳字【1985】139号)《關于修建遼沈戰役紀念館的批複》,同意在錦州修建遼沈戰役紀念館(新館)。

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關于遼沈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組任字【1986】36号),任命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李運昌為遼沈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委員,直接參與領導遼沈戰役紀念館新館的建設工作。李運昌同志先後參加了遼沈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召開的全部四次會議,參與審定了建築設計方案、陳列大綱細目、陳列藝術設計方案和《攻克錦州》全景畫創作樣稿,協助解決了資金不足等建館工作中的各種重大難題,為遼沈戰役紀念館新館的順利落成做出了重要貢獻。1986年7月10日,李運昌同志在遼沈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前舉行遼沈戰役紀念館新館建設奠基典禮。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時28分,遼沈戰役紀念館新館落成典禮隆重舉行。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李運昌同志出席了典禮儀式。

逝世訃告

新華社北京2008年11月3日電 司法部原黨組副書記、第一副部長李運昌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李運昌病重期間及逝世後,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王剛、王兆國、王岐山、劉淇、劉雲山、李源潮、張高麗、張德江、俞正聲、薄熙來、李鵬、喬石、朱镕基、宋平、尉健行、李岚清、曾慶紅、吳官正、羅幹、令計劃、杜青林和張勁夫、王漢斌、韓杼濱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上一篇:砸碑五壯士

下一篇:債權人會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