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珏

李珏

唐朝宰相
李珏(公元785年-公元853年),字待價,封贊皇公,谥貞穆,唐朝官員,在唐文宗年間任宰相,在唐武宗年間也短暫擔任宰相。他被認為是牛李黨争中牛黨的領導人物。[1]李珏年輕時一家住在淮陰(在今江蘇淮安)。他早年喪父,事母至孝。成年後,他通過了朝廷的明經科考,在華州(在今陝西渭南)任刺史的前宰相李绛見到李珏後,斷言李珏的才能決不止通過明經而已,推薦李珏考進士,李珏以高分通過了考試,應河陽節度使烏重胤之邀,做了後者的幕僚。在通過書判拔萃科考試後,李珏被補為渭南尉,最後擔任右拾遺。[2]大中七年(公元853年),病逝于任上,享年69歲。封上柱國、贊皇郡開國公,食邑1500戶。贈司空,谥号貞穆。
  • 本名:李珏
  • 别名:
  • 字:待價
  • 号: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楚州(今江蘇淮安)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
  • 封号:贊皇公
  • 谥号:貞穆

人物生平

連登三科

李珏(公元785年-公元853年),字待價,趙郡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4年),生于楚州(今淮安)。其先輩出自趙郡贊皇縣(今河北贊皇縣),客居于淮。他幼年喪父,事母以孝,聞名鄉裡。年方弱冠,即以明經科名登榜首。

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戶部尚書李绛出任華州刺史,邂逅得識李珏,交談之中,見其天庭豐滿,儀表非凡,歎道。“觀君之相,定非庸人之輩。”勸李珏不要隻研讀經學,成為迂腐的學究,要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受到李绛的啟發,乃于元和年間舉進士而擢高第。河陽三城節度使烏重胤,出自行伍,及為長帥,能與下同甘苦,而善待賓僚,禮分同至,當時名士,鹹願依之。他上表設置幕府,聘請李珏為幕友。時吏部主辦文官選拔,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珏四事皆可取,遂登書判拔萃科高等,即授渭南尉。不久,擢升右拾遺。

敢谏直言

唐憲宗十五年正月,憲宗暴崩,穆宗即位,八月葬憲宗于景陵,九月大合樂于魚藻宮,觀競渡,又召李愬、李光顔入朝,欲予重陽日大宴群臣。右拾遺李珏等上疏谏雲:

道路皆言陛下诏光顔等将與百官高會。然一年未到,陵土新複,三年之制,天下通喪。今諸侯國的代表剛走,外族的使者未還,怎可不遵守皇帝死後停止舉樂和歡宴的規定。王者之舉,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顔、愬忠勞之臣,方盛秋屯邊,如令訪謀猷,付以疆事,召之可也。豈以酒食之歡為厚邪。

穆宗雖置其疏谏而不納,然亦知所言于情于理皆宜,遂厚加慰勞。

李珏以數谏不得留内,出為下酆令。武昌軍節度使牛僧孺辟署置幕,聘珏署掌書記。待文宗即位,珏還朝為殿中侍禦史,宰相韋處厚說:“天子祭祖之器,豈論劾之才?”遂授禮部員外郎。

為相三年

李珏居相位僅三年,頗受眷寵,然陷于朋黨之争,左右掣肘,屢次求退不準。帝方委用李、楊,乃罷鄭覃、夷行知政事。可是,李珏等在複雜的宮廷鬥争中,終于随着文宗的逝世受到宦官的排斥而罷相,還險些送掉性命。

德澤淮南

宣宗立,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李珏被内調任郴、舒二州刺史。

舒州位于安徽中部偏南。著名詩人山陽趙嘏于文宗大和年間應進士未第,遂寓居長安,結交卿相,出入館閣,其時李珏在京任職禮部,後升為翰林學士加戶部侍郎,與趙嘏既是同鄉,又是舊交,趙嘏在《獻淮南李仆射》一詩中雲:“早年曾谒富民侯”,“舊恩如水滿身流”。武宗會昌元年趙嘏遷家浙西,次年登進士第。此次他正赴浙西探親,聽說李珏内調複官,欣喜萬分,遂作《回於道中寄舒州李相公》詩一首,其中有“靜語乍臨清廟瑟,披風如在九層台”,“從此微塵知感戀,七真③壇畔望三台④。”接着,趙嘏又在舒州獻詩一首,對李珏頌揚備至,并思附骥。詩雲:

野人留得五湖船,丞相興歌郡國年。醉筆倚風飄澗雪,靜襟披月坐樓天。

鶴歸華表山河在,氣還青雲雨露全。聞說萬方思舊德,一時傾望重陶甄。

此後,李珏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再遷河陽節度使。他在河陽任上,減免高稅重賦,并取消陳欠宿債百餘萬兩。後以吏部尚書召珏離鎮入京,而河陽府庫十倍于初。不久,他被委以檢校尚書右仆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其時,趙嘏正任渭南尉,猶有《獻淮南李相公》詩一首,盼望李珏再入中樞,參與國事,排除宵小,重振朝綱,詩曰:

傅岩高靜見台星,廟略當時詩不庭。萬裡有雲歸碧落,百川無浪到滄溟。

軍中老将傳兵術,江上諸侯受政經。聞道國人思再入,镕金新鑄鶴儀形。

晚年

數年之後,李珏與趙嘏亦相繼謝世。在此之前,他考慮自己曆事五朝,遂不以内廷外鎮而自異,上表請立皇太子,以維天下人心。會江淮大旱,他下令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并将積餘留作儲備的軍糧,殺半價售與平民。當初,淮南三任節度使皆卒于鎮所,有人勸他易署治事。他說:“皇上令我守揚州,正是我安身立命之處,若何去之?”時揚州酒稅偏高而宦官統領的神策軍常為豪商上利。他比及病危,官屬見他躺卧内室,惟以上述兩事已經奏明朝廷,而未見答複為恨,并無一字提及家事。大中七年(853年),病逝于任上,享年69歲。封上柱國、贊皇郡開國公,食邑1500戶。贈司空,谥号貞穆。

轶事典故

李珏精于儒學,亦善古樂章句,文宗每聽樂,鄙惡鄭、衛聲,诏太常(禮樂之官)習開元中《霓裳羽衣舞》,以《雲韶樂》和之。舞曲成,帝命翰林學士李珏陪同閱于庭。他秉性寡欲,早年喪偶,不置妾侍。門無雜賓,謝絕饋饷,高風亮節,淮南之人甚稱其德;及珏病殁,赴京叩阙下,願立遺愛碑,刻其業績,讓其仁愛留于後世。綜觀李珏一生,主要立于文宗、宣宗兩朝;文宗承父兄奢弊之餘,當阍寺(太監)撓權之際,而難以治易亂,化危為安,宣宗自大中臨政,權豪斂迹,奸臣畏法,阍寺攝氣,由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兩朝政事雖未臻至善,但頗有起色,其中也有李珏的一份功勞。

史料索引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七》

李珏,字待價,其先出趙郡,客居淮陰。幼孤,事母以孝聞。甫冠,舉明經。李绛為華州刺史,見之,曰:“日角珠廷,非庸人相。明經碌碌,非子所宜。”乃更舉進士高第。河陽烏重胤表置幕府。以拔萃補渭南尉,擢右拾遺。

穆宗即位,荒酒色,景陵始複土,即召李光顔于邠甯,李愬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珏與宇文鼎、溫畲、韋瓘、馮藥同進曰:“道路皆言陛下追光顔等,将與百官高會。且元朔未改,陵土新複,三年之制,天下通喪。今同軌之會适去,遠夷之使未還,遏密弛禁,本為齊人,鐘鼓合飨,不施禁内。”

人際關系

李珏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東祖李氏為唐代趙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趙郡李氏西晉以來家世非常顯赫,北魏時期為“五姓”之一,世代冠冕不絕,人物輩出,在唐代引起統治者的隐憂。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包括西晉李楷四子後裔在内的“七姓十家”之間互相通婚。然而禁婚诏不但沒有起到削弱他們的作用,反而擴大了他們的影響力,而且禁婚诏的執行力度并不理想,趙郡李氏的通婚圈子仍然以崔、盧、鄭、王四姓高門為主,從而在唐朝依舊保持了興盛繁榮的局面,門第清流,聲望顯赫。

天祖:李谔,隋南和公。

高祖:李爽,左金吾衛将軍。

曾祖:李震,太子中允。

祖父:李光朝,鄂州司馬。

父親:李仲塾,鹽鐵判官、監察禦史。

兒子:

李階,京兆府參軍,度支判官兼殿中侍禦史。

李弱翁,鹽鐵判官兼監察禦史。

李潛,進士。

李譜,字昌之,校書郎,娶崔铉女。

李楷,進士。

李愈,密縣尉。

上一篇:亞曆山大·帕夫洛維奇

下一篇:尤利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