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李時珍

明代醫藥學家
中國明代醫藥學家、博物學家。古代科學巨著《本草綱目》的作者。字東璧,号瀕湖山人,人稱李瀕湖。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人。世醫出身,父李言聞(字子郁,号目池)曾任太醫院吏目,著有《四珍發明》、《蕲艾傳》、《人參傳》等書。李時珍自幼習儒,博覽群書,曾師事理學家顧問(日岩)。14歲考中秀才,後經三次鄉試落榜,遂繼承家學,以醫為業。因醫術精良被聘為楚王府奉祠正,掌管良醫所,後又被舉薦進京入太醫院供職,一年後辭歸故裡,悉心著述。所著《本草綱目》費時27載(公元1552~1578年),三易其稿。還著有《瀕湖脈學》(公元1564年)、《奇經八脈考》(約公元1572年)等多種醫學著作。他鑒于本草著作關系治病救人大事,曆代著述、注解本草的著作雖多,謬誤也不少,認為很有必要重新加以整理考訂。宋代的《證類本草》産生之後500多年間,大量散在的藥學知識未得到彙集整理,其中錯誤也未予糾正,原有本草書已不能适應藥學發展的需要,因而研究考證古代文獻,收集當代資料,進行辨疑、訂誤,參考800餘種醫藥及經史百家書籍,并實地調查,請教有實踐經驗的人,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采取比較分析、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著成《本草綱目》這一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博大精深的内容把中國古代藥物學發展推向高峰,在國内外科學界有深遠的影響。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博物學中的無冕之王”,稱《本草綱目》是“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1]
    本名:李時珍 别名:李東璧、藥聖、李三七 字:東璧 号:瀕湖山人 所處時代:明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黃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縣) 主要作品:《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本草綱目》 主要成就:編寫《本草綱目》、為後世譽為藥聖

人物生平

随父學醫

1518年,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

他的父親叫李聞言,是當地一位名醫。平時,李家的庭院就種植着許多草藥,忙不過來的時候,李聞言會把李時珍兄弟帶到自己的小診所裡,一面教子讀書,一面行醫,偶爾還讓孩子們幫着謄抄一下藥方。

耳濡目染,李時珍越來越喜歡學醫。平時悶聲不響看父親如何給人治病,父親出診時,他會偷偷翻開醫書細心揣摩,常常忘了時間;在《爾雅》裡,有許多關于動植物的解釋,李時珍也讀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李聞言帶着長子出門替人看病,診所裡隻剩下李時珍一個人。突然,來了一位腹瀉不止的病人求診。看着病人痛苦的樣子,李時珍大着膽子開方取藥,為他治病。

等李聞言回來聽說了,剛開始還怕兒子惹禍,看完方子後卻又驚又喜:兒子不光讀了許多醫書,還能對症下藥,如果做大夫,也許正好能發揮他的天賦。

古代,醫生的社會地位不怎麼高。李聞言原本不希望兒子學醫,而是能遍讀典籍,通過科舉考試求取功名。李時珍在14歲時,也考中了秀才,但之後再去應試,統統落榜。

大約20歲那年,他還生了一場大病,被折磨的死去活來,吃盡苦頭才保住一條命。原本就無心仕途的李時珍決心從醫,不讓别人再經受自己的痛苦。

為了得到父親的支持,他寫下一首詩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

選定了學醫的目标,就要竭盡全力治病救人,此志終身不渝。往後餘生,李時珍一直都在實踐自己的誓言。

為太醫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3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關于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曆,史學界有諸多争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隻是擔當禦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于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曆,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基礎。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于太醫院的藥房及禦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别各地的藥材,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包括《本草品彙精要》。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并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标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

東璧堂行醫

東璧堂是李時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從太醫院還鄉後創立的堂号,辭官返鄉後坐堂行醫,緻力于對藥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間,以自己的字——東璧為堂号,創立了東璧堂。

潛心著述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着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着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複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像麻黃,但顔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并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有的又說它像貫衆,說法很不一緻。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裡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于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個人作品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髒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主要影響

學術思想

李時珍臨證,推崇張元素,重辨病證,立法嚴謹,用藥得當。治療時,或化裁古方,或自組新方,或用民間單驗方,多有良效。李時珍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改善了古代科學方法,積累了科學研究的新經驗。李時珍成功地運用了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批判繼承和曆史考證方法。

①觀察和試驗是本草藥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時珍對藥物采用親自采集、仔細觀察,以得其真的方法,獲得很大成功。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分類使藥物研究體系化,關鍵還是如何确立分類的标準。李時珍打破本草學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使分類體系更為科學化。此外,他還在陶弘景主治藥分類法基礎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藥分類法,創立了藥物歸經分類法。

②李時珍為弄清每味藥物,提出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八項任務,這八項不是每味藥全有,有的五項、六項不等。實際上是對每味藥既作出系統分析,又進行了全面綜合,而在分析基礎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綜合。

③批判繼承和調查研究是李時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藥,總是先參考諸家本草,考核諸家異同,用自己觀察試驗結果,加以參證:《本草經》中隻載枸杞之名,未言明藥用部位;《名醫别錄》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藥性論》謂枸杞甘平、子、葉皆同,《本草衍義》說枸杞是梗皮,李時珍說:“竊謂枸杞:苗、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别。此後人發前人未到之處也”。李時珍經過研究,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前人未到之處”,這種精神,貫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動中。

④李時珍躬親實踐,廣泛向勞動人民學習,注意調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莶一藥,衆說紛壇,有謂似酸漿,有說為蒼耳,有曰即地菘;李時珍經過廣泛征詢,聚諸草谛視,得出莶即豬膏母之确論,他從京師還,見車夫用旋複花治跌打損傷,遂肯定其益氣續筋,補勞損之功。鄰家小兒食積,偶取羊食之,歸而大吐愈,李時珍因此首載此品種入本草。他從獵戶口中知虎骨強志壯神之功能;從菜農處明确芸苔即油菜,從工人處學得防止采礦中毒之法,山人、漁翁、農夫、皮匠、獵戶,都是他的老師,使他從調查研究中獲益非淺。

⑤曆史考證方法是李時珍常用的科學方法。通過文獻考柬,《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來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經中得到的醫藥知識。經過曆史考證,指出“按《本經》胡麻亦名巨勝,《抱樸子》雲,巨勝一名胡麻,以黃麻于及大藜子僞為胡麻,誤而又誤矣,不可不辨”。

李時珍主張人定勝天,通過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堅定了這一信念,認為藥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藥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鹹寒藥引之使降,李時珍昭示迷信神仙說之誤,批判服食飛升舉之謬,服金銀,為賴水谷血肉之軀所不堪,“求仙而喪生,可謂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說;服食成仙“誤食之罪,通乎天下“,藥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個人著述

《本草綱目》

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鑒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編寫,至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後曆時27年。因編著時間長,規模龐大,《綱目》一書,乃父乃子及弟子龐鹿門均參與編寫,次子建元為書繪圖,可謂以李時珍為主的一本集體著作。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态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曆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标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曆史、形态到功能、方劑等,叙述甚詳,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歸之于各類,并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将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态、習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幹種。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中醫藥學在以後的2000多年中,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對中國人的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大健康産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時珍《本草綱目》被翻譯成十幾國文字,廣泛流傳于歐美、東南亞各國,對世界醫學、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都是人們所共識的,也是世界各國所共識的。

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瀕湖脈學》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曆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号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複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内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别、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曆來受醫家推崇。《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範之作。

《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約撰于1577年,1卷。本書考證曆代文獻,對奇經循行和主病,詳加說明,且附已見。

經典藥方

露水

釋名:在秋露重的時候,早晨去花草間收取。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藥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癞的散劑調成外敷藥,可以增強療效。

①白花露:止消渴。

②百花露:能令皮膚健好。

③柏葉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強視力。

④韭葉露:治白癜風。每天早晨塗患處。

明水

釋名:亦稱方諸水。方諸是一種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諸,取其殼中貯水,清明純潔,即是方諸水。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用以洗眼,可以去霧明目,飲此水,還有安神的作用,亦去小兒煩熱。

漿水

釋名:亦名酸漿。粟米煮熟後,放在冷水裡,浸五、六天,味變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藥用。但浸至敗壞,則水有害。氣味甘酸、微溫、無毒。

主治:上吐下瀉(漿水煎幹姜飲用),過食臘肉,緻筋痛肚悶(漿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鷹屎,效果更好),手指腫痛(漿水加鹽泡患處,水冷應換熱),臉上黑痣(每夜用熱的漿水洗臉,再用布揩紅,以白檀香磨汁塗擦),骨鲠在咽(慈石經火煅醋淬後,加焙過的陳橘紅和多年漿水腳,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漿水還能調中引氣,開胃止渴,解煩去睡,調理髒腑,利小便。

臘雪

釋名:取霜法,用雞毛掃取,裝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陰涼處,雖成水液,曆久不壞。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臘雪用瓶密封貯存,放陰涼處,數十年也不壞。臘雪有益于菜麥,又能殺蟲蝗,用以浸五谷種,則耐旱而不生蟲,灑家具上,能驅蒼蠅,淹藏一切水果和食品,崐可免蛀害。春歸有蟲,雪水容易腐敗,所能不能入藥。

附方:臘雪能解一切毒。治時氣溫疫、酒後暴熱、小兒熱狂啼等。亦治黃疸,但服時須稍加熱。臘雪洗眼,能退眼紅;煎茶煮粥,可以解熱止渴;塗抹痱子有效。氣味甘、平、無毒。

東壁土

釋名:古舊房屋東邊牆上的土,叫東壁土。氣味甘、濕、無毒。

主治:

1、突然心痛。用陳年東壁土、枯礬各二錢,共研為末,制成密丸,艾湯沖服。

2、吐瀉煩悶,藥物中毒,中烏頭毒等。用陳年東壁土煮汁飲下。

3、目中翳膜。用東壁土細末每日點膜上,以淚出為好。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

4、脫肛。用皂莢磨粉,和東壁土細末,炒熱,裝入布袋,趁熱熨肛門突出部。

5、痱子癢。用東壁土幹粉末撲之。

6、耳瘡唇瘡。用東壁土和胡粉敷上。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

7、瘰疬流水。用老茅屋廚房裡土牆上的土,研末,加輕粉調敷,半月可愈。

8、各種惡瘡。用東壁土、大黃等分(即一半即一半的意思),滴井水調勻,搽瘡上,幹了再擦。

9、背癰。用煙熏的東壁土,加黃等分,用蚬殼粉(蚬,一種小螺,生湖沼泥地,通稱硯子)加東壁土末塗敷。

鍛竈灰

釋名:指煅鐵爐中的灰,含有鐵的作用。氣味辛、苦、微寒、無毒。

主治:

①症瘕結塊。蘇恭指出:治突然長起來的結塊有效。

②産後陰脫。用紫色鍛竈灰,加羊脂,充分和勻,布包好,在火上烘熱,熨患處,推納使上。

菊枕

《本草綱目》記載用懷菊花做枕,可明目。且對中風、面癱、破傷風、小孩驚風、惡風濕痹(關節炎)等都有好處。

主治:

①風熱頭痛。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

②膝風痛。用菊花、陳艾葉作護膝。

③病後生翳。用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末,每用二、三錢,加蜜少許,水煎服。

④婦女陰腫。用甘菊苗搗爛煎湯,先熏後洗。

⑤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紅椒(去目)六兩,共研為末。加淅地黃汁和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臨睡時茶送下。

轶事典故

雨湖傳說

李時珍出生那天,他的父親李言聞正在雨湖上打魚。平常運氣還不錯,這一次卻連下幾網都一無所獲,李言聞很喪氣。最後一網拉起來感覺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為是條大魚,原來是一塊大石頭。李言聞歎道:石頭呀石頭,我與你無冤無仇,今日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頭突然也說話了:石頭呀石頭,前來賀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來這石頭就是雨湖神。李言聞急忙趕回家,正好李時珍生下地,于是給他起名叫“石珍”。當晚李言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仙人鐵拐李前來道喜說:“時珍時珍,百病能診。做我高徒,傳我名聲。”

死人診活

一天,李時珍和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擡着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于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擡棺材的人停下來,衆人聽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複勸說,終于使主人答應開棺。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内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醒了。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産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産而陷入假死。

活人診死

李時珍還可以“活人斷其死”的。一天,有家藥店老闆的兒子大吃大喝後,縱身翻越櫃台,請李時珍診脈,李時珍告訴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衆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内髒受損。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于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牛花,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嘗試,并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對

李時珍自幼聰穎善對,還沒上學就跟着父親認熟了好多字。剛入學時,私塾先生望着被樹木環抱的遠山,出了上聯:“遠聲隔林靜。”李時珍當時雖然隻有八歲,但見朝霞分外明媚,過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脫口對道:“明霞對客飛。”有位藥鋪主人,膝下有一個女兒,聰慧而美貌,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才華出衆的男子結為伴侶,決定用藥名作上聯征婚:“玉葉金花一條根。”許多求婚者望聯興歎。其中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為人忠厚,隻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時珍幫忙。李時珍少年助人為樂,脫口對道:“冬蟲夏草九重皮。”鋪主見馬公子比較英俊,又交給他一副上聯,限一天對上。這上聯是:“水蓮花半枝蓮見花照水蓮。”馬公子隻得二請李時珍對出下聯:“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鋪主看後非常高興,随即再出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限半天對出。馬公子無奈三求李時珍。李時珍為了成全這樁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紅娘”作下聯。鋪主十分滿意,當即答應訂婚。

鼓子花藥性

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志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内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态、特性、産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借故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投宿在一個驿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着一個小鍋,煮着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李時珍,他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将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

巧用煉金術

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長生不老。方士看準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煉不死仙丹,取悅皇帝,因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煉丹熱潮,但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後中毒死亡。

李時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銀、鉛、丹砂、硫磺、錫等煉取,含有毒素,于是疾呼:“丹藥能長壽的說法,決不可信。”并列舉服食丹藥後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駁說:“古代藥書上說,水銀無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種長生藥。”李時珍認為前人遺留下來的知識可以參考,但一定要經過分析,不能盡信書上所說的。

李時珍雖然堅決反對服食仙丹,卻以科學的态度應用煉丹的方法。他親自研制水銀來醫治瘡疥等病,又利用煉金術燒制外用藥物,他還把研究的數據記載在《本草綱目》裡。

兄弟二人學中醫

還在李時珍少年時代,李言聞就常把兩個兒子帶到自己充當診所的道士廟“玄妙觀”中,一面行醫,一面教子讀書,不時讓孩子們幫助謄抄一下藥方。李時珍耳濡目染,對行醫的知識技能越來越熟,興緻也越來越濃,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開父親的醫書,讀得津津有味。《爾雅》中的《釋草》《釋木》《釋鳥》《釋獸》等篇,他都背誦如流。

一天,李言聞應病家之邀,帶着長子出診去了,玄妙觀中隻剩下時珍一人。這時,來了兩位病人,一個是火眼腫痛,一個是暴瀉不止。李時珍思索了半晌,告訴他們父親要到晚上才能回來。要不先給開個方子試試,那瀉肚子的病人難受極了,就同意了。李時珍便果斷地開方取藥,打發病人走了。李言聞回到家中,發現了小兒子開的藥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上,問李時珍開的藥方,李時珍小聲回答了。李言聞一邊聽,一邊不住地點頭,這才知道,兒子不僅讀了不少醫書,還能在治病實踐中加以運用,對症下藥,确實是塊當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覺又驚又喜。這時,做兄長的果珍在旁邊聽着弟弟大談藥性,十分羨慕,暗自下決心定要幹件漂亮事,讓父親看看誰的醫道高明。

事有湊巧,沒過幾天,又有兩個眼痛和痢疾病人前來就診,而那天正好隻有果珍一人在診所。他一見這兩人和弟弟說起過的那兩人病情一樣,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處理。不料,第二天一早,這兩個病人就找上門來,說服藥後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聞看看是怎麼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隐瞞,隻好如實相告。李言聞一聽就連呼“錯矣”。果珍還不服氣,李言聞告訴兒子,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實質卻不一樣。接着,把為什麼那天時珍要以艾草為主藥,而今兒這兩個病人卻應該以黃連為主藥的道理講了一遍,把李果珍說得心服口服。

巧辨藥性真僞

李時珍20歲那年,蕲州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水災。洪水剛過,瘟疫開始蔓延。

這天,李時珍正在診病,突然一幫人鬧鬧嚷嚷地拉着一個江湖郎中湧進診所。為首的年輕人憤憤地告訴李時珍,他爹吃了這江湖郎中開的藥,病沒見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賬,郎中硬說藥方沒錯。讓李時珍給看看。說完把煎藥的藥罐遞了過來,李時珍抓起藥渣,仔細聞過,又放在嘴裡嚼嚼,告訴他這是古醫書上的錯誤,《日華本草》的記載把漏藍子和虎掌混為一談。衆人慨歎了一陣,隻得把江湖郎中給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藥,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藥,病人服藥後很快就死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叫黃精的補藥,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來,幾種古藥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鈎吻說成是同一藥物,而狼毒、鈎吻毒性都很大。毫無疑問,古醫藥書籍蘊含着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但也确實存在着一些漏誤。若不及早訂正,醫藥界以它們為憑,以訛傳訛,輕者耽誤治病,重者害人性命。

嘗遍百草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歲的李時珍着手按計劃重修本草。由于準備充分,開頭還比較順利,但寫着寫着,問題就來了:所謂本草,是古代藥物學的代稱。它包括花草果木、鳥獸魚蟲和鉛錫硫汞等衆多植物、動物和礦物藥。由于其中絕大多數是植物,可以說是以植物為本,所以人們又将藥物直稱為“本草”。東漢《神農本草經》成書,到李時珍誕生前的400餘年間,曆代本草學家都有不少專著問世,但卻從未有一部能概括這一時期藥物學新進展的總結性著作。李時珍意識到了它的分量,卻仍未料到,藥物是那樣的多種多樣,對它們的性狀、習性和生長情形,很難全部心中有數。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葉,本是蕲州的三大特産,可以主治風痹、驚搐、癞癬等疾病,是一味貴生藥品。李時珍曾跟着捕蛇人親自上山,捕捉到一條白花蛇,仔細一看,果然和書上講的一模一樣。

與婆婆治病

李時珍一路考察,一路為父老鄉親們治病,深受人們尊敬與依賴。有位老婆婆,患習慣性便秘達30年之久,雖多方治療,終不見效。李時珍運用從民間學來的偏方,以适量的牽牛子配成藥,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還有個婦女鼻腔出血,一晝夜都止不住,怎麼治也不見效。李時珍用大蒜切片敷貼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這個方子,也是他從民間采得的。

驗證動物藥性

蕲蛇,即蕲州産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癞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隻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蕲蛇。那麼真正蕲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蕲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着群衆冒着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蕲州那麼大,其實隻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蕲蛇,于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蕲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

李時珍置危險于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于親眼看見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于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準确。說蕲蛇的形态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蕲蛇的捕捉和制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紮縛炕幹。”同時,也搞清了蕲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雖幹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于實地調查的細緻。李時珍了解藥物,并不滿足于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着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複谛視”。

鲮鯉,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栖,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内,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并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裡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也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史料記載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進〈本草綱目〉疏》

人際關系

父親

李言聞,太醫院吏目

兒子

李建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舉人,任四川蓬溪知縣、雲南永昌府通判。

李建元

李建方

李建木,因子李樹初擔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追贈中憲大夫。

孫子

李樹初,李建木子,過繼給伯父李建中。萬曆四十六年(1618)中舉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娶安東王朱翊镞女兒朱宜人。

李樹本,李建元子,蕲州荊王府引禮生。

人物評價

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本草綱目·序》: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寶。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之為《神農本草經》:集本草者無過于此。

著名學者黃錦祥說:“萬密齋和李時珍都是明代偉大的醫學家,他們博學多才各施所能,這種甘于奉獻、救死扶傷的精神仍然激勵着後人!”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本草綱目》):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16世紀中國有兩大天然藥物學著作,一是世紀初的《本草品彙精要》,一是世紀末的《本草綱目》,兩者都非常偉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