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昖

李昖

德興大院君李岹第三子
李昖,朝鮮中宗之孫、德興大院君李岹第三子,生母河東府大夫人姚氏。嘉靖三十一年(明宗七年,1552)十一月十一日生于漢城仁達坊私第(德興大院君第)。初封河城君。隆慶元年七月三日以明宗遺命即位于景福宮勤政殿,入承明宗之嗣。[1]
  • 本名:
  • 别名:
  • 字:
  • 号:
  • 所處時代:朝鮮王朝
  • 民族族群:朝鮮族
  • 出生地:朝鮮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聯合大明、任用李舜臣、擊敗倭寇
  • 姓名:李昖
  • 别稱:河城君
  • 字号:宣祖
  • 出生時間:1552年
  • 去世時間:1608年
  • 争議:黨争日漸

人物曆程

十五歲的宣祖即位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朝中黨争。1585年,士林派中一批年紀較輕的學者和一批年紀較大的學者間發生派别分裂,依照他們在漢城不同的居住區域,又分别稱為“東人”(嶺南學派)和“西人”(畿湖學派)。兩派之間互相攻擊,乃至利用權勢而對對方加以打擊和迫害。在先前的黨争中喪生的趙光祖、尹任等人被平反,尹元衡等人則被削勳。

當時朝鮮面臨的外部威脅有東北和南部兩處。東北女真不時騷擾邊境,掠奪人口。但是最大的威脅來自南方。在暫時讓日本各交戰的封建領主休戰的織田信長被暗殺後,豐臣秀吉于1590年上台當權。豐臣秀吉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削弱日本西部那些勢力強大的封建領主。在這種國内形勢一觸即發的情況下,他把視線轉向國外,斷定進攻中國會帶來在國内求得和平解決所需要的出路。

豐臣秀吉請求朝鮮協助攻打中國,遭到拒絕,于是豐臣秀吉命令他的部将進犯朝鮮。1592年4月,豐臣秀吉以小西行長為先鋒,輔以加藤清正、島津義弘等率領陸軍約16萬,又派九鬼嘉隆、藤堂高虎等領戰船七百艘約四萬水師,于朝鮮南部的釜山登陸。朝鮮曆史上有名的“壬辰倭亂”開始。

1592年5月2日深夜,漢城留都大将金命元向北逃竄,加藤清正率領日本軍隊度過漢江攻占漢城。日軍入城之後,漢城遭到很大的破壞。城中宮殿、宗廟、社稷、衙署、城門全部被焚毀。宣祖在王子、大臣的扈從下逃到北方平安道的義州,随時準備逃入中國境内,同時派出絡繹不絕的使臣前往北京,呼籲明朝皇帝協助抗擊進犯日軍。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玉石俱焚,,晉州一地“軍民被屠者六萬”,大大激起了朝鮮人民的反抗。他們一呼百諾,組織義兵,以遊擊戰争打擊敵人。

宜甯地區的儒生郭再佑首先舉義,獻出家産,組織武裝,襲擊敵人。每次戰鬥他都身披紅裝,一馬當先,敵人稱其為“紅衣将軍”。他很快收複了宜甯、三嘉、陝川等地區。其他地方的高敬命、金千鎬、李基魯、洪彥秀父子、僧人靈圭等都使敵人聞風喪膽。他們“雖無統一領導,但作戰英勇,成為抗敵的重要力量,當時朝鮮政府的一位官員曾歎道:‘滅倭救國,實義兵之力也’”。

朝鮮的愛國官兵也積極行動。金時敏率軍三千餘衆堅守晉州,激戰五晝夜,城池巍然不動。連婦女都扮男裝助戰,城内的石塊瓦片俱有殆盡,戰鬥之激烈由此而知。給敵人以緻命打擊的應首推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他改制黾船,使船長十一丈三尺,寬一丈四尺半。船體覆以鐵闆,上面遍插錐刀,船首龍頭高昂,内設铳口可射前方遠敵;兩舷頁遍射槍穴可斃左右近敵,兩側設漿數十,進退自如。士兵隐蔽艙内操作不易被敵殺傷。

外形似黾,故而得名。其性能良好,威力極大。“英國海軍史稱它為世界鐵甲艦之祖”。李舜臣率領着這樣的“鐵甲艦隊”,通過玉浦、合浦、赤珍浦的第一次戰役,唐浦、栗浦的第二次戰役,和著名的閑山島戰役,共擊沉敵艦三百多艘,殲滅了日本水師主力。打破了敵人的“水陸并進”計劃,迫使敵陸軍在占領平壤後卻步不前。

戰事初開,李朝當即遣使入明求援。明政府深知日軍朝之目的“實所以圖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1592年7月先派兵五千入朝。年底,神宗朱翊均複命宋應昌為經略總理入朝軍務。李如松為“東征提督”,負責前敵指揮,猛攻平壤,經三日激戰,使敵酋小西行長棄城南逃。聯軍乘勝追擊又連下開城。首戰告捷,朝野雷動,義兵又四處配合,形勢急轉直下,日寇士氣低下,不得不從漢城撤退。戰争第一階段結束。

日軍挫敗之後,為争取喘息機會卷土重來,通過明朝主和派的沈惟敬提出議和。但無理要求朝鮮南部的四個道割給日本,朝鮮國王對日本宣誓效忠,王子、大臣各一人赴日本留作人質,明朝公主嫁給豐臣秀吉等條件。由于日方并無誠意,談判從1593年4月開始,拖延三年多而告破裂。

1597年2月,豐臣秀吉借口和談破裂,以陸軍十四萬、戰船數百艘,重新啟釁(史稱“丁酉再亂”)。由于朝鮮黨争激烈,加上中敵離間,李舜臣被誣通敵而撤職,繼任者元均無能,造成第一回合的海戰竟使主力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李朝再次向明求援。1597年,明派邢玠、楊鎬、廉貴等為将率四萬軍入朝,于稷山大敗日軍。翌年,明又以萬世德為經略,并派陳璘、鄧子龍的水軍輔助。朝鮮又重新啟用李舜臣以十二艘戰船百餘名士兵之寡,挫敗了三百三十艘敵船的輪番進攻,創造了殲敵四千、擊沉敵船百餘艘的奇迹。豐臣秀吉騎虎難下,在懊喪憂急中于1598年秋郁郁而死。

臨終他哀歎敗局已定,并囑撤軍。日軍無心再戰,全線潰逃。1598年11月北朝重水實在露梁海面截擊。李舜臣親駕旗船沖入敵陣,陳璘一船奮力協助。鄧子龍雖年及七旬但不減當年雄姿。後來它的戰船中彈起火,仍鎮靜自若。李舜臣飛船來救,左胸中彈,但仍戰鬥不已。兩位将軍并肩戰鬥壯烈犧牲。海戰從11月18日夜開始,持續到19日中午,整個露梁海面,火光燭天,炮聲陣陣。中朝聯軍,浴血苦戰,取得了擊沉敵船四百五十艘、殲敵一萬五千的徹底勝利。敵酋島津義弘挾所剩五十多條破船狼狽逃竄。曆時七年的壬辰衛國戰争勝利結束。

豐臣秀吉進行侵略造成的後果包括李朝的大量政府紀錄、文物、檔案、建築物、曆史文獻和藝術品被毀,田地荒蕪,人口減少,工匠和技術人員流失。耕地僅為戰前面積的三分之一。由此造成的國家歲入的減少又使得有必要對遭受破壞較輕的道如京畿道和忠清道加征稅收。政府不得已采取出售官銜和兩班身分的辦法,有一次舉行了農奴階級也可參加的科舉考試。工匠流失造成手工制品以及陶器和書籍印刷等的質量下降。新儒學的準則和價值觀念發生動搖,兩班試圖維護的階級差别也開始崩潰。

日本則在豐臣秀吉的接替者德川家康的治理下,實現了一個和平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輸入新儒教的政治哲學和研究由韓國發展的醫學材料和治療方法幫助日本學者對他們的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金屬活字印刷術的傳入促進了書藉的刊印。被日本軍隊擄去的韓國工匠發展了陶瓷和紡織産品。在德川接手當政後,日本希望與朝鮮建立和平的邦交,以便進一步從朝鮮型的中國文化中受益。對明代中國來說,後果是災難深重的。在戰争中所受到的經濟上的挫折後來導緻明朝的覆滅。

十七世紀的戰後時期,朝鮮的福利計劃社會和經濟情況都發生了轉變。富商的興起促進了兩班社會的衰落,而财政困難又促使政府一再進行賦稅改革和出售頭銜。戰前時期幾乎沒有過的社會地位上升的情況開始發生。富有的農民和商人獲得了兩班身份,奴婢也能贖身自由。批判精神日益盛行,對新儒新正統性提出異議。這種精神使人對兩班失去信任。西方文化通過中國傳入所發生的影響進一步促進了主張進行社會經濟改革和調整的實學。

派系鬥争更加激烈。由于更多的兩班——退出争權鬥争者——改為從事土地耕種,人們的注意力被引到農業問題上來。結果,農管理技術和生産方法不斷改善。私營的手工業場取代了官營的工場,刺激了為出售而生産貨物。商業活動的增加促進了商業性農業的興起,而商業性農業的興起又促使農村生活開始性發生變化。錢币流通的擴大為農村生活和城市經濟之間架起了一座梁。通俗詩歌和小說的興起,促使人民注意社會的種種弊端,鼓勵人民參加社會改革。

戰後調整戰後時期的迫切任務是改組國防部隊和增加國家收入。備邊司被提升到事實上的決策機構的地位。從戰争直到選立儲君等等國家大事,都由一個由議政大臣、六曹大臣和軍事參謀部将軍們組成的國防委員會決定。在戰後的國防工作中,在中國南部沿海抗擊日本海盜的戰鬥中證明有效的作戰策略被放在首要的地位。可是,這種軍隊訓練制度需要額外的預算,必須作為稅款向農民征收。先前免服兵役的私人擁有的農奴被征入伍進行訓練,因此其認為地位與平民工相等有了一個新的理由。

重建宮廷殿堂和印刷諸如《朝鮮王朝實錄》、土地簿籍和人口調查案卷的複本,全都需要額外的款項。由于軍備生産造成金屬短缺,刻制了木版。一反戰前的做法,出售書籍來支付費用。大力恢複農業經濟,因為這是國家歲入的主要來源。給人民醫治疾病是一種迫切的需要,這促使醫學專著的編纂諸如《東醫寶鑒》這樣的醫學論著。該書于1610年完成。任人唯賢的制度早已受到破壞,因為遴選大武官員的考試已變成有權勢的官員和當權派手中的工具。非定期的特别考試的及第者們造成了對土地的迫切需求,同時,擁有不登記土地的做法使國家歲入大量流失。

由于一些兩班謀求控制免稅的學校土地,僅僅在17世紀私立學校的數目就增加了三倍,使學校房地産成倍增加,它們所蔭庇的文人學士和學生數目也不斷增加。王親國戚和掌權的官吏積累了戰時遺棄的土地,把它轉為免稅的财産。競争官職變得激烈起來,因為擔任一任官職很容易在經濟上撈到好處。

戰後的财政困難又加劇了官場傾軋。得勢的東人内部之間在諸如王儲的選立和王家喪葬儀式這樣的問題上時常發生意見分歧。東人派又分裂為李滉(李退溪)為首領的南人派和曹植為首領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擁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内得勢。

萬曆三十六年(1608),飽受戰亂黨争之苦的宣祖大王去世于皇華坊離宮慶雲宮(今漢城德壽宮)。在位四十一年,終年五十七歲。明朝賜谥昭敬(谥法不傳)。定世室。葬楊州穆陵.

家庭情況

章聖徽烈貞

章聖徽烈貞憲敬穆懿仁王後樸氏(籍羅州)

嘉靖三十四年(明宗十年,1557)四月十五日生。隆慶三年己巳冊封王妃。萬曆二十八年(宣祖三十三年,1600)六月二十七日去世于皇華坊離宮(慶運宮)。終年四十六。葬楊州穆陵

繼妃昭聖貞懿明烈正肅光淑莊定仁穆王後金氏(籍延安)

萬曆十二年(宣祖十七年,1584)十一月十四日生。1602年冊封王妃。崇祯五年(仁祖十年1632)六月二十八日去世于仁慶宮欽明殿。終年四十九。葬楊州穆陵

子女

長子永昌大君(仁穆王後生)光海君即位後廢為庶人,流放江華,光海君七年(1614)被害

庶子

長子臨海君李珒(恭嫔金氏出)曾被倭寇俘虜,後放還,光海君二年(1609)被害

二子光海君(惠宗大王)李珲(恭嫔金氏出)

三子義安君李珹(儲慶宮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

四子信城君李珝(儲慶宮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

五子元宗大王李琈(儲慶宮敬惠裕德仁嫔金氏生)

六子順和君(順嫔金氏出)

七子仁城君李珙(靜嫔闵氏出)

八子義昌君李珖(儲慶宮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

九子慶昌君李珘(貞嫔洪氏出)

十子興安君李瑅(溫嫔韓氏出)

十一子慶平君李玏(溫嫔韓氏出)

十二子仁興君李瑛(靜嫔闵氏出)

十三子甯城君李(王季)(溫嫔韓氏出)

長女貞明公主(仁穆王後生)

庶女

長女貞愼翁主(儲慶宮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

二女貞惠翁主(儲慶宮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

三女貞淑翁主(儲慶宮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

四女貞仁翁主(靜嫔闵氏出)

五女貞安翁主(儲慶宮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

六女貞徽翁主(儲慶宮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

七女貞善翁主(靜嫔闵氏出)

八女貞正翁主(貞嫔洪氏出)

九女貞謹翁主(靜嫔闵氏出)

十女貞和翁主(溫嫔韓氏出)

王位繼承

前任君主明宗李峘

繼任君主光海君

上一篇:陳德智

下一篇:宋曙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