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

李弘

武則天與唐高宗長子
李弘(652~675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1]。唐高宗李治第五子,一代女皇武則天長子,唐朝第一位死後追封皇帝的太子。永徽六年(655年),進封代王。顯慶元年(656年),冊立為皇太子。孝順仁德,體恤民情。建議修正不合理的律法,并為兩個獲罪的姐姐求情,組織編纂《瑤山玉彩》,深得唐高宗寵愛。上元二年(675年),随行洛陽,猝死于合璧宮绮雲殿,時年二十三歲。唐高宗和武則天悲痛不已,追贈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禮葬于恭陵。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尊上廟号為義宗。開元六年(718年),嗣子李隆基撤銷義宗廟号,複用孝敬皇帝祭祀。
  • 本名:李弘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京兆長安
  • 主要成就:唐高宗第二位太子、武則天長子
  • 廟号:義宗(玄宗時撤銷)
  • 谥号:孝敬皇帝

人物生平

高宗元子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将在感業寺為尼的武則天重召入宮,封為昭儀。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在宮中誕下長子李弘,是為高宗第五子。由于王皇後沒有子嗣,當時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長子李忠。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廢王皇後和蕭淑妃為庶人,改立武則天為皇後,李弘由此成為高宗的元子(嫡長子)。同年,李弘與胞弟李賢被進封為親王,李弘為代王。

顯慶元年(656年),高宗诏令廢黜太子李忠,改立四歲的代王李弘為皇太子。

仁孝太子

李弘幼為儲君,深得父皇寵愛與重視。高宗曾對侍臣稱贊太子:“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符合禮節,從不曾有過失。”李弘早年向郭瑜學習《春秋左氏傳》,讀到楚世子芈商臣弑殺君王的故事時,忍不住掩書歎息:“這種事為臣子的不忍聽聞,聖賢經典應該記載垂範後世的好事,為什麼要記載這個?”郭瑜回答說:“孔子寫《春秋》,善惡之事都加以記載,是為了褒揚善行以勸谏大衆,貶斥惡行以告誡後世。書寫芈商臣的惡行正是令其罪惡遺臭萬年。”太子又說:“這種事情,不僅講不出口,聽聞也不忍心,請讓我改學别的書。”郭瑜聞言稱贊太子仁德,随即改授《禮記》。

李弘十分重視治學。龍朔元年(661年),李弘命許敬宗、許圉師、上官儀、楊思儉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選錄五百篇編集成《瑤山玉彩》,得到高宗賞賜絹帛三萬段。總章元年(668年),李弘請求追贈儒家先賢顔回為太子少師、曾參為太子少保。

李弘做太子期間以仁德著稱。當時朝廷大量征兵,那些逃亡或者期限内沒有報到的士兵會被處死,家人也要充官。李弘為此上書進谏:“臣聽說軍隊征兵,但凡沒有及時報到的全家都會被牽連,有的甚至沒被斷罪就被囚禁,人數衆多。但當中有因為疾病才逾期不到,或者途遇山賊、渡河遭難、畏懼逃亡、身負重傷等多種情形,軍法卻要連坐他們的親屬。(臣認為)軍法該兼顧實情,如果不是戰死就被定罪或者備注逃亡,并牽連他們的家屬,實在(有冤)值得同情。臣希望可以修訂法律,以後家中有士兵逃亡,也不用受連坐之罪。”高宗批準了請求。

鹹亨二年(671年),高宗出行東都洛陽,命太子李弘監國。當時關中地區遭遇旱災,鬧起饑荒。李弘親自巡視士兵的糧食,發現有吃榆皮、蓬實充饑的人,就命令家仆發放米糧以保證供給。當時李弘有兩個異母姐姐,即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她們的母親蕭淑妃因得罪武則天而被廢黜殺害。兩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宮中,年齡很大了也未結婚。李弘發現此事後十分震驚,上書請求允許兩位姐姐出嫁,并希望将沙苑之地分借給貧窮之人。高宗準許。

久病猝逝

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内外贊譽,但卻體弱多病,後期監國政務多由東宮官員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等人代為處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随帝後出行洛陽,在合璧宮绮雲殿猝然離世,年僅二十三歲(虛歲二十四)。高宗非常悲痛,破例追加太子李弘為皇帝,這是唐朝建國以來父親追贈兒子為皇帝的先例,可見高宗對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與惋惜。

上元二年(675年)五月,高宗以皇太子“慈惠愛親,死不忘君”诏令追谥李弘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禮儀厚葬于洛陽郊區的唐恭陵,百官服喪三十六日。高宗還親自書寫《睿德記》緬懷李弘,碑石樹立于陵墓之旁。

神位遷移

長壽初年(692年),因李弘無子嗣,武則天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繼香火。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為李弘上廟号為唐義宗,神位祔于太廟祭祀。景雲年間(710年),姚元之和宋璟上書唐睿宗,稱李弘未登帝位而與先皇同祔太廟不合禮儀,睿宗遂令遷出義宗神位,另行建廟祭祀。開元六年(718年),禮官上書唐玄宗建議停用義宗廟号,玄宗準許,令撤銷義宗廟号,複以孝敬谥号祭祀。

人物評價

李治:皇太子弘,生知誕質,惟幾毓性。直城趨賀,肅敬著于三朝;中寝問安,仁孝聞于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顧惟耀掌之珍,特切鐘心之念,庶其痊複,以禅鴻名。及腠理微和,将遜于位,而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增甚。億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徵,俄遷上賓之駕。昔周文至愛,遂延慶于九齡;朕之不慈,遽永訣于千古。天性之重,追懷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谥者,行之迹也;号者,事之表也。慈惠愛親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谥為孝敬皇帝。

劉昫:仁孝,賓禮大臣,未嘗有過。

《孝敬皇帝挽歌》(唐朝劉祎之):戒奢虛蜃辂,錫号紀鴻名。地葉蒼梧野,途經紫聚城。重照掩寒色,晨飙斷曙聲。一随仙骥遠,霜雪愁陰生。

親屬成員

祖輩

祖父:李世民,唐太宗

祖母:長孫皇後,文德皇後

父母

父親:唐高宗李治

母親:武則天

兄弟姐妹

安定公主、章懷太子李賢、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太平公主。

妻子

裴氏:宰相裴居道之女,追贈恭哀皇後,陪葬恭陵。

嗣子

唐玄宗李隆基:長壽初年(692年),過繼嗣子,承繼香火。

轶事典故

納妃事件

唐高宗出行東都洛陽,為太子李弘納妃,最初選定司衛少卿楊思儉之女。婚期将至,外甥賀蘭敏之聽說此女甚美,竟然作出禽獸不如的強暴之行。唐高宗不得已,選中了裴居道之女裴氏。禮官表示需用白雁來舉行婚禮,竟恰好就在皇宮後苑捕獲。唐高宗非常高興,稱:“漢朝時捕獲朱雁而興盛禮樂,而今捕獲白雁是完善人倫。昔日禮樂之事得到傳頌,如今也當如此,我于德行沒有慚愧了。”裴氏被立為太子妃後非常有婦德,高宗因此常對侍臣說:“東宮内事,不需要再擔心了。”

母後鸩殺

《新唐書》和《唐會要》記載了李弘可能被武則天鸩殺的傳言。後世持此觀點者有如下理由: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寵愛,立為太子後仁孝謙謹,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後期高宗慮及身體不支,有提前禅位給太子之意。但當時的武則天政治得意,李弘因此成為了其掌權的障礙。二,李弘與武則天之間存在矛盾,主要反映在兩件事上:第一件事發生在鹹亨二年(671年),李弘留在長安監國,發現宮中幽禁着兩位異母姐姐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倆人因母蕭淑妃獲罪,年齡很大了仍不能出嫁。李弘懷着悲憫之心奏請父皇恩準她們出嫁,卻違背了武後旨意,由此失愛于母後。第二件事是太子選妃未能如願。武則天最初選擇的太子妃是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但定下婚期後楊氏竟被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奸污,婚事被破壞。客觀上可能造成李弘同母後娘家人的宿怨和疏離。

久病猝死

經史家考證,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李弘并不是武則天殺害的,而是死于肺結核病(古稱痨瘵)。

根據是:關于鸩殺李弘的記載,以《唐會要》和《新唐書》最為肯定,但兩書較《舊唐書》出書晚,采信了一些後世傳言。宋朝史學家司馬光即對此提出異議,稱:“《實錄》、《舊傳》皆不言弘遇鸩。”可見“鸩殺說”值得懷疑。

李弘奏請蕭淑妃的女兒出嫁,盡管不合母意,但不至于因此結怨殺子。

武則天自顯慶年間(660),參預政事,大權在握。太子李弘即使監國也達不到威脅武則天地位的地步。四,據史料記載,鹹亨二年李弘就因痨瘵纏身而不能勝任監國重任。時隔四年後去世,高宗在《賜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更直接提到:李弘自被立為太子後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帶病理政,以緻操勞過度,使舊病加劇,最終病卒。可見,官方認定李弘是因痨瘵惡化而死。五,李弘死後,武則天曾用寫經造功德的形式為他祈福,表達了内心的哀傷。

墓葬情況

唐恭陵是初唐“号墓為陵”規制下一處完整實例。陵園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長寬均為440米。陵園内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園中部偏西,葬孝敬皇帝李弘,俗稱太子冢。小冢在大冢東北隅,葬哀皇後裴氏(李弘太子妃,裴居道之女),俗稱娘娘冢。

兩冢位置處于陵園正中,同茔而不同墓。兩冢都呈長方覆鬥形,現存太子冢底部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30米。頂部東西46米,南北50米,殘高22米。陵冢封土為高粘度紅褐色生土夯築而成,堅硬密實,雖經千年風雨剝蝕,其高度仍僅損失5米。皇後冢距太子冢約50米,底部方錐形,長寬50米,上半部呈圓形,殘高13米。恭陵四周本夯築圍牆,每面圍牆中部各辟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築雙阙,四隅角築角樓。如今圍牆已不複存在,四隅角樓遺址殘存,門外雙阙之南設有禦道,其兩側列置大型石刻。

藝術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5

電視劇

《一代女皇》

高培鈞

1995

電視劇

《武則天》

蔣君南

1999

電視劇

《大明宮詞》

劉棟

2006

電視劇

《日月淩空》

鄒元泷

2011

電視劇

《唐宮美人天下》

韓梓軒

2011

電視劇

《武則天秘史》

袁家寶

2012

電視劇

《武媚娘傳奇》

康福震

上一篇:權相佑

下一篇:長友佑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