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

李光地

清朝康熙年間大臣
李光地(1642年—1718年)清福建安溪人,字晉卿,号厚庵。康熙九年進士,授編修。省親回閩,适耿精忠叛,密疏言軍事形勢。還京,授内閣學士。曆吏、兵、工三部侍郎,直隸巡撫,至文淵閣大學士。以崇信程朱理學為康熙帝所信任,号為名臣。然學者如全祖望則謂其惟于律呂曆算音韻有得,餘均不足稱道。近人亦多以為不過藉朱子之學持祿保寵而已。[1]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疝疾速發,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歲,谥号“文貞”。著有《榕村全集》、《榕村語錄》及說經之書多種。
    本名:李光地 字:晉卿 号:厚庵 所處時代:中國清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泉州安溪縣祥華鄉祥華村 主要作品:《曆像要義》、《性理解》、《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 主要成就:為政席仁,義設常平倉,減免賦稅 字号:字晉卿,号厚庵,又号榕村 出生時間:1642年9月6日 去世時間:1718年5月 職業:政治家、理學家 谥号:文貞 追贈:太子太傅 稱号:安溪先生、安溪李相國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李光地祖籍福建延平(今福建南平),相傳為唐初江王李元祥後裔,後遷居于泉州府安溪縣湖頭鄉(今安溪縣湖頭鎮),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六日,李光地出生于安溪縣華地鄉,自幼聰穎。十三歲時,全家遭遇山賊,後奮力脫險,歸家後志于勤學。清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鄉試中舉。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會試中成績出衆,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常館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得授翰林院編修之職。康熙十二年(1673年),充任會試同考官。同年五月,請假南下福建省親。

平定三藩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鄭錦占據福建泉州。李光地與家人藏匿山谷間,鄭錦和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堅決拒絕。康熙十四年(1674年),李光地暗中書寫密折,藏在蠟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最後通過内閣學士富鴻基呈給皇帝。康熙皇帝看到密折後深為感動,嘉許李光地的忠誠,并下命兵部錄其為領兵大臣。當時尚之信叛亂,率軍占領贛州、南安,但未能進入福建。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自衢州攻克仙霞關,收複建甯、延平,耿精忠被迫請降。康親王傑書軍隊進駐福州,命令都統拉哈達和赉塔讨伐鄭錦,并打聽李光地的所在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收複泉州。李光地在漳州拜谒拉哈達。拉哈達向康親王上疏稱:“李光地矢志為國,即使颠沛流離也不曾改變志向,應當予以褒獎。”康親王下令優待,并提拔為侍讀學士。李光地行到福州,恰遇父喪歸家。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同安蔡寅部起義軍打着複明旗号,以萬餘人圍攻安溪。李光地招募百餘鄉間勇士固守,斷絕敵方糧道得以解圍。不久後,鄭經派遣将領劉國軒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縣,進逼泉州,斷萬安、江東二橋,斷絕了清軍的南北援助。李光地派遣使者趕赴拉哈達軍告急,正遇大江漲水道路阻塞。于是李光地帶兵從漳平、安谿小道進入,與叔父李日煌以及弟弟李光垤、李光垠合作進攻。大軍進駐泉州,擊破劉國軒部。拉哈達上報其功,李光地再次得到優叙,升遷翰林學士,不久後因功官至永州總兵。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滿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谕示其不必候缺,即任内閣學士。李光地建言推舉施琅擔任平台将領,皇帝采納了推薦,得以順利收複台灣。陳夢雷是福建侯官人,與李光地同年考中進士,又一同擔任編修官。正當陳夢雷在家閑居時,耿精忠舉兵作亂。李光地派叔父李日煜暗中前往陳夢雷處打探消息,得知其真實意圖後,約請他一同拟定奏疏密陳破敵之計。李光地獨自将奏疏上呈,并之後大受皇上寵幸。等到耿精忠兵敗之後,陳夢雷因為投附逆賊而被逮捕押往京師,關入大牢論斬。李光地就上疏述說與陳夢雷兩次秘密約見的情況,陳夢雷這才得以免去死罪,被發配奉天戍守。

宦海沉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李光地請假送母親返回原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返回京城,被授予翰林院掌院學士,在禦前講席上值講,并兼任日講官和起居注官,還負責指導庶吉士。過了一年,因為母親患病,李光地上疏請求回家探望。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李光地返回京城。當時正值孝莊文皇後喪期,禮部官員對他提出彈劾,指責他途中遲延,身為三品卿員而未能及時來京叩谒孝莊文皇後梓宮,請交吏部議處。吏部議降五級調用,被康熙降旨寬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他奏進的文章令康熙皇帝十分不滿意,指斥他假冒道學,不能表率翰林,将他降為通政使司通政使。當年十二月,李光地重新被擢升為兵部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李光地又擔任會試副考官,并與侍郎博霁、徐廷玺以及原任河督靳輔視察黃河工程情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月,李光地奉旨提督順天學政。當年四月,李光地的母親離世,按照禮制李光地需解職回鄉喪居以盡孝道,稱為丁憂守制。康熙皇帝頒下谕旨,稱:“提督順天學政關系緊要,李光地特行簡用,可在任守制。”李光地接到谕旨後表示:“臣蒙荷聖恩,怎敢不以殘喘自效?”不過,他還是提請康熙給予九個月假,讓自己往返治喪。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李光地服喪期滿,康熙命其官複原職。次年,授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順天督學。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因“居官優善”、“清廉”,遷任直隸巡撫。在任期間,李光地很好治理了當地水患,得到康熙帝褒獎,不久被拔擢為吏部尚書。康熙四十年(1701年),主持治理永定河的河務工程順利竣工,獲得了康熙手書“夙志澄清”匾額及禦制永定河詩、禦服衣冠等賞賜物品。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給事中黃鼎楫、湯右曾等人合疏彈劾李光地撫綏直隸災民不利,不将災民逃散情形據實陳奏,請求朝廷嚴加處分。八月,禦史呂覆恒劾奏李光地處理秋審事宜任意斷決,給事中王原又颏奏李光地薦人不當。但是,這些非議大多遭到了康熙帝的否決。在吏部尚書任上,李光地對兵制、官俸、蠲免錢糧等方面屢有建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谕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著升為文淵閣大學士。”這樣,年過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了相位。

晚年生活

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後,李光地數次上疏請求休緻。而晚年的康熙因立儲不當之事心中郁郁,身體多病,對李光地這位老臣很是眷戀。他慰留李光地道:“見到卿的奏折,朕心中慘然。回想當年一班舊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這樣的,不過隻有一二人還在朝中,現今朕也老了,實在不忍再多說什麼。”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李光地應邀出席千叟宴,得到許多賞賜。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六月,李光地再次請求休緻,康熙暫準給假兩年,讓其處理完家中事宜即返京辦事。八月,李光地陛辭之時,康熙賜其“谟明弼諧”匾額。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四月,李光地返京,奉命勘閱大學士王琰等人所纂《春秋傳說》及榆讨張昭等人所輯纂字。次年正月,閣臣奏定孝惠章皇後谥号,疏中脫漏“章皇後”三字,部議将李光地降三級調用,康熙下旨寬免。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發,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歲。皇帝派遣恒親王允祺前往吊唁,賞賜千兩金,谥号“文貞”。雍正初年,加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主要影響

政治

李光地擔任直隸巡撫期間治理河務、興修水利。當時京城地區常遭受水災,漳河與滹沱河彙合後容易泛濫成災,于是康熙命李光地疏通漳河故道,将河水引入運河,以遏制滹沱河的水勢。李光地前往當地嚴格考察,上奏稱霸州、永清、宛平、良鄉、固安、高陽、獻縣等地因為疏浚新河,占用了民田一百三十九頃,請求豁免老百姓的賦稅,得到皇帝批準。而通州等六州縣按規定設置紅剝船六百艘,轉運南來的漕糧,每艘船給供養田若幹,遇到水旱災荒按例也不能免除租賦,李光地又上奏請依照民田的制度予以免除。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皇帝禦駕親臨子牙河視察治河工程,令李光地在獻縣東西兩岸修築長堤,西堤連接大城,東堤連接靜海,長約二百餘裡。又在靜海的廣福樓、焦家口開辟新河道,引水入湖。從此下流更加暢通無阻,再也沒有水患之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褒揚了李光地的治河之功,将其提拔為吏部尚書。

文學

李光地生平著作豐富,主要有《周易通論》四卷、《周易觀象》十二卷、《詩所》八卷、《大學古本說》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餘論》一卷、《讀論語劄記》二卷、《讀孟子雜記》二卷、《古樂經傳》五卷、《陰符經注》一卷、《參同契章句》一卷、《注解正蒙》二卷、《朱子禮纂》五卷、《榕村語錄》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榕村别集》五卷等。

李光地尤其在易學方面著作豐富,除康熙的《禦纂周易折中》由他主編外,其個人著述還有《刷易通論》《周易觀彖》《周易觀彖大旨》《象數拾遺》等。李光地治易的特點帶有極大的綜合性和實用性,以易學為綱,三注《範》,詳注《參同契》。他對《洪範》《參同契》《中庸》三部書着力最多。他的著述盡力使易學服務于康熙朝的政治需要。“以易學緻用、以性理說易”是李光地易學的重要特色。

主要作品

李光地生平着作豐富,主要有《周易通論》四卷、《周易觀象》十二卷、《詩所》八卷、《大學古本說》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馀論》一卷、《讀論語劄記》二卷、《讀孟子雜記》二卷、《古樂經傳》五卷、《陰符經注》一卷、《參同契章句》一卷、《注解正蒙》二卷、《朱子禮纂》五卷、《榕村語錄》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榕村别集》五卷。

轶事典故

蠟丸傳書

清朝初年,受重用的明代降臣形成了幾股嚴重的割據勢力,其中以“三藩”勢力最為強大。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貴州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之子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他們擁有大量的軍隊,各霸一方,對清王朝形成極大的威脅。

清廷對“三藩”割據勢力日益膨脹早就有戒心,康熙親政後,對“三藩”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康熙十二年,清廷決定撤除“三藩”的封地,吳、耿、尚表面答應撤藩,卻不肯交出權利,暗地裡準備起兵造反。康熙十四年,李光地這時正請假回鄉探親,耿精忠就派人招請李光地一同造反,反清複明。李光地堅決拒絕,并帶着母親連夜逃到山谷裡。他又想到清軍不熟悉福建地形和耿精忠的兵力布置情況,與耿精忠作戰一定會困難重重。

于是決定上疏給康熙皇帝,建議清軍選精兵萬人,假稱進兵廣東,然後由贛州抄小路進入汀洲,耿精忠在這裡防守的士兵不過1000多人,清軍可以出其不意,乘虛而入。他把奏疏寫在一張薄薄的紙上,折成小紙團,再用白蠟做成一個小丸,中間挖空,放入小紙團,再用臘封好。他自己無法脫身,就同六叔李日一起秘密商議,決定派家仆夏澤冒險将《蠟丸疏》送往京城,獻給康熙皇帝。為了防止在路上遇到耿精忠的軍兵将蠟丸搜去,洩漏機密,又讓夏澤在大腿上割開一個小口子,把蠟丸裝進去,外面再貼上狗皮膏藥,當作爛瘡,使人不起疑心。

夏澤假扮成李日的仆人,兩人一起上路。從安溪冒險進入江西,找到清軍營地,再由清軍護送到京城,通過泉州府同鄉富鴻基學士,把《蠟丸疏》轉獻給康熙皇帝。康熙看了,心中非常高興,馬上命令領兵大臣按照李光地的計策行事。住江西的清軍選精兵一萬,假裝南下廣東,迷惑耿精忠。到了贛州,卻抄小路直入汀洲,耿精忠沒想到會腹背受敵,隻好投降。

由于“三藩”的叛亂,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據,不得民心,終于在康熙二十年被平定了。這次平叛的勝利,使大清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李光地也因獻計有功受到嘉獎,升任為侍讀學士。

李光地當時不過是一個回家探親的小官吏,而當時“三藩”勢力炙手可熱,很多人認為朝廷無力與“三藩”抗衡,于是有的保持中立觀望,有的投靠“三藩”求得保全。李光地不但沒被叛軍拉攏,與之同流合污,反而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冒險為平藩獻計獻策。他既有報國之志,又有報國之才,有膽有識,令人欽佩。

深得寵信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李光地上萬言書,陳述禁海苦累百姓;寫密折給康熙,請求旗兵全部撤閩;并

康熙

以聰明睿智赢得皇女藍齊兒的芳心,但這些大多不符合曆史真實,屬于虛構。曆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長12歲,生于明末,是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28歲的李光地考中進士,兩年後授翰林院編修。由于在三藩之亂時,他上蠟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報,受到康熙的贊許,很快升為侍讀學士,又由平定台灣有功,升任翰林院掌院學士,距宰相輔臣僅一步之遙。

這時的朝廷,既有索額圖與明珠滿人間的争鬥,又有漢人徐幹學、高士奇與明珠等人的角逐,李光地作為康熙十分信賴的漢大臣,自然成為各派争取拉攏的對象,也自覺不自覺地卷入了政治鬥争中。圍繞李光地“三案”(“賣友案”、“奪情案”、“外婦之子來歸案”)的鬥争在當時就格外引人注目。

李光地平時研究《易經》,對變化之理獨有見地,同時他又是一個精通權術的人。但再好的千裡馬也有失蹄的時候。一次,康熙讓他推薦精通《易經》的人。李光地推薦了侍講學士德格勒,并說德格勒文章辭賦寫得好。康熙聯想到德格勒曾在自己面前吹捧過李光地,發覺兩人互相勾結,心中不快。有一年,天下大旱,康熙令德格勒用《易經》占蔔,得到是《?卦》,德格勒于是解釋說:“澤在天上,有雨,但決去小人,甘霖才能立降!”康熙問:“小人在何處?”德格勒回答說:“陰乘陽勢,逼近九五,他就是得時得位的人。”康熙已明白是指明珠了。康熙與德格勒的占蔔對話,很快被明珠得知,他立即把德格勒打入大獄。李光地遂以舉薦不實被降職。

晚年的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的寵信,出任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康熙每有大事,都将他召入便殿,秘密相商。李光地感到皇帝“眷注深恩”,在“獨對”時一般能夠據情準理,抒發己見。所以康熙帝慨歎說:“大臣中每事為我家計萬世者,獨此一老臣耳!”

人際關系

叔父

李日煌

弟弟

李光坡:性格非常孝順,在家不出仕,潛心經史學問。

李光垤

李光垠

兒子

李锺倫:舉人,緻力鑽研經史性理,乃及諸子百家。尤其精通周官、禮記,稱之為自己的“家學”。

李天寵(養子):進士,官居翰林編修,有志向,緻力經學,與弟弟李锺僑、李锺旺均以窮經講學為業。

李锺僑:進士,官居翰林編修,督學江西,後被降職為國子監丞。

李锺旺:舉人,官居中書,任性理精義纂修官。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2001年《康熙王朝》廖京生飾演。

2004年《禦前四寶》午馬--飾演。

2010年《少林寺傳奇之大漠英豪》高蘭村飾演。

曆史評價

康熙帝:“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

雍正帝:“一代完人。”

全祖望:“其初年則賣友,中年則奪情,暮年則居然以外婦之子來歸。”(《鲒琦亭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光地之學,源于朱子,而能心知其意,得所變通,故不拘墟于門戶之見。其诂經兼取漢唐之說,其講學亦酌采陸王之義,而于其是非得失,毫厘千裡之介,則辨之甚明,往往一語而決疑似。”

《清代名人傳略》:李光地在其政治活動中,清廉勤政,公忠體國,秉持大義,不拘小節。早年他積極配合清廷平定福建耿精忠、鄭經之兵亂,力主收複台灣維護國家統一。中年他用治理畿輔政務,注重關心民衆疾苦,大力興修河道水利,提倡發展社會生産。晚年他竭誠輔佐康熙帝治國,極力迎合清廷的思想文化政策,曾奉敕編纂了《性理精義》、《朱子全書》、《周易折中》等彰揚程朱理學之書,經康熙帝審定以禦纂、禦定名義頒行于學宮,對于當時理學的發展,産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3卷:“其純然為學界蟊賊,煽三百年來惡風,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學、湯斌、李光地、毛奇齡。……湯斌、李光地,皆以大儒聞于清初,而斌以計斬明舊将李玉廷,光地賣其友陳夢雷,而主謀滅耿、鄭,皆坐是貴顯。然斌之欺君,聖祖察之,光地之忘親貪位,彭鵬閩人,給事中,與光地同鄉。劾之,即微論大節,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而皆竊附程朱、陸王,以一代儒宗相扇耀,天下莫或非之。質而言之,彼二氏者,學術之醇,不及許衡,而隳棄名節與之相類;階進之正,不及公孫弘,而作僞日拙與之相類。程朱、陸王之學統,不幸而見纂于豎子,自茲以往,而宋明理學之末日至矣。”(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3卷新民說: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11頁)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3卷:“而李光地、湯斌,乃以朱學聞。以李之忘親背交,職為奸谀,(李绐、鄭成功以覆明祀,前人無譏,全謝山始诃之。))湯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湯斌雖貴,而食不禦炙雞,帷帳不過枲絅,嘗奏對出語人曰:生平未嘗作如此欺人語,後為聖祖所覺,蓋公孫弘之流也。).而以為一代開國之大儒,配食素王,末流所鼓鑄,豈待問矣!”後此則陸隴其、陸世儀、張履祥、方苞、徐乾學輩,以媕婀誇毗之學術,文緻其奸,其人格殆猶在元許衡、吳澄之下,所謂《國朝宋學淵源記》者,殆盡于是矣。(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3卷新民說: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18頁)

後世紀念

墓葬

李光地墓在安溪縣蓬萊鎮新坂村柏葉林。墓原為石構,外觀呈“風”字形,墓碑、石翁仲、石獸、華表、禦制豐碑等均毀于1958年,石料被用于修渠。其後裔重修,恢複墓碑,草創墓型。1988年,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

李光地故居位于湖頭鎮中山街,由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經清初擴建重修,前後三進,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被稱為“大宗祠堂”,乃湖頭李氏祀先祖、明宗規、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兩祭,祭祀規模盛大。廟内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第二進大廳廳前懸挂“夾輔高風”匾額,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賜,廳中高懸“急公尚義”匾額。第三進廳堂前橫挂“鳴臬聞天”匾額,為正統年間宰相葉向高題贈。廳堂後側懸挂“保世滋大”匾額,疑為李光地所題。廟并有許多金碧輝煌的柱聯,有較高的文物價值。1988年,李氏家廟經海外族親李氏昆仲獻資修複,煥然一新。

上一篇:于洋

下一篇:宇文神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