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

朱銘

台灣著名雕塑家
朱銘,父親朱李記,母親為王愛。本名為朱川泰,為家中麼子,由于出生時父母親的歲數相加為92歲,故童年時小名“九二”。15歲初從李金川師傅學習傳統廟宇的雕刻與繪畫,30歲拜入台灣雕塑界大師楊英風門下,朱銘融合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的精神,逐漸發展出超越兩者的獨特風格。早期以鄉土主題,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則以融合了中國哲學如「太極」等的現代雕刻聞名。1978年,朱銘在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作品「單鞭下勢」被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收藏。1981年,他獨自一人到美國紐約市學習,是他打開國際視野的一個轉捩點,這一年後,他所創作的人間系列作品,成為他生涯中最受贊譽的經典代表。
  • 中文名:朱銘
  • 外文名:
  • 别名:九二
  • 民族:漢族
  • 籍貫:台灣
  • 畢業院校:
  • 職業:雕塑家
  • 主要成就:日本東京創新大獎海外獎
  • 出生地:台灣苗栗縣通霄鎮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38年
  • 代表作品:《太極系列》,《運動系列》

簡介

早期以鄉土主題,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則以融合了中國哲學如「太極」等的現代雕刻聞名。本名為朱川泰、童年時小名「九二」。朱銘出生于苗栗縣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五位哥哥和五位姐姐。

1953年他在父親的帶領下,到通霄鎮上的媽祖廟、向雕刻師傅李金川拜師。

1955年出師,來年北上到基隆佛具店工作。然而一直到1966年間,經濟狀況一直不佳。

1968年,他毛遂自薦,帶着自己刻的「慈母像」、「玩沙的女孩」,拜雕塑大師楊英風為師後,并改名朱銘,才較為好轉。同年,移居台北縣闆橋鎮(今闆橋市)江子翠一帶定居。

1978年,朱銘在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作品「單鞭下勢」被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收藏。

1980年,他獨自一人到美國紐約市學習,是他打開國際視野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後,他所創作的「人間」系列作品,成為他生涯中最受贊譽的經典代表。然而來年在台灣國立曆史博物館發生竊案,朱銘的雕刻作品「老太婆」被偷走。

1989年,他與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在香港中銀大廈前使用青銅為材質,創作「和諧共處」的太極系列作品,次年揭幕。位于大樓入口大門的左側。

1999年,朱銘在台北縣金山鄉西勢湖成立「朱銘美術館」,占地有11甲,收藏許多現代雕塑作品。

2000年,花了幾十年規劃成立的「朱銘美術館」,獲得日本東京創新大獎(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獎。

2009年,發表新作「科學家系列」。

70年代以來,他先後創作了「太極系列」、「運動系列」、「人間系列」等作品,在國際上産生了重要影響。「太極系列-青銅」曾在美國亞特蘭大市、堪薩斯大學、韓國奧林匹克雕塑公園、香港中國銀行和交易廣場等地。他的創作不僅簡練明快、而且善于發揮各種材質的特性,不僅具有很強的現代感,而且繼承了中國傳統雕刻的精髓,創造出一種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精神境界。

評價

在20世紀中國藝術史上,融合中西的藝術之路是許多置身于中西文化交彙地帶,或接受過中西文化藝術熏陶的一代華人藝術家的一種自然且自覺的選擇。他們對于意境深邃的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與生俱來的崇敬心理,而對于西方的藝術,尤其是重在個性表達的現代藝術,懷有同樣敏銳的鑒賞力和深刻的共鳴。朱銘即屬于這一藝術家群體的代表。他的天賦、勤奮與良好的師承,使他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成為享譽國際的現代藝術大師,最具代表性的華人雕塑家之一。

回顧他的藝術曆程,從學徒生涯到藝術轉折,從鄉土寄情到太極澄懷,從人間溢彩到自然妙造,貫穿着锲而不舍的從藝精神。他将藝術比作修行,從而表現出道在自然、心源為歸的藝術境界。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評論道:“朱銘在雕塑藝術上取材現實,參悟生活,收攬自然神韻,吸納造化之氣,創造出深含東方文化内涵而又獨具個性面貌的雕塑風格,在中國雕塑藝術的當代傳承與開拓上堪稱重量級的楷模”。

朱銘的系列雕塑作品從最初的雕刻家鄉水牛、水車的“鄉土系列”,到大刀闊斧,氣勢磅礴的“太極系列”,以及後來世俗活潑的“人間系列”,越來越返璞歸真,大巧若拙,故有具“藝術家的童真”之譽。英國《泰晤士報》曾這樣評價:“我們(指英國觀衆)遲至今日才得以結識朱銘,然而,一旦認識以後,想必再也無法将他遺忘。”

從中國傳統雕刻中走出來的朱銘,他的作品,無論形式還是内容,都很中國化。這也是他一直引以為豪的“中國精神”。英國牛津大學的藝術史教授曾撰文評價說,“朱銘的成就,其實遠不在于他作品所呈現的懾人力量和美感,重要的是他比當世任何一位華人雕塑家,更睿智地發現自身的文化傳統。這是創造一種有效語言的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必然——的源泉。”

作品特色

傳統木雕

朱銘早期的作品,基本上要溯源自他的出身和背景和學徒生活的磨煉。在農村長大,又當過牧童的朱銘,由于早年和大地和畜類的接觸,使他對自然始終抱有一份親切感。作品自然融合了個人對鄉土和傳統文化的愛慕與承續香火之情。

太極系列

朱銘将「人」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與自然的對立,「太極系列」是從人的本性出發,去接觸和模仿宇宙中自然的現象,藉此追求人與自然溝通之路,所謂師法自然、處處有禅機。而後來的太極群像,注重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人物較收緊,不像過去那麼開展,作品均不加太多修飾,功力較過去深厚,有如中國潑墨畫。

人間系列

造形不分古今中外,有東方溫文儒雅的紳士,也有西方粗犷活潑的婦女。人物或站或坐;或直或斜,無不流露悠然自得的神情,表達出一種樂天知命的人生觀。作品部分上色,乃得之于古文物上色器物表面的靈感,木頭上塗上非常鮮豔的紅、綠、藍,創作手法更活潑自由。

運動系列

朱銘本人很好動,靜不下來,除了體力好,思想也新。尤其是幾趟歐美巡禮,西方五花八門的藝術創作都曾讓他思索過,終于領悟到創作恁是非常自由的,他存的是類同于孩童的嬉戲心理。“運動系列”和他向來所有的創作一樣,無所謂創作動機和用意,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發生,不過卻發現素材和動态多樣化了。

太極系列

“太極”是朱銘雕塑語言成熟和藝術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标志。當“太極”出現在他的斧鋸之下,很快便引起了國際藝壇的關注。朱銘“太極”的題材創作源于他的生活經曆,也是一種對生命運動的體驗與對生命意象的捕捉。他曾随台灣老一輩雕塑大師楊英風習藝,為增強體質,他接受楊英風的建議開始學習太極拳。太極拳的練習與對太極精神的領悟,化為他雕塑的新主題也是個性的主題。作品湧現出天人合一的浩瀚氣度,促成“太極”形象卓然挺立。從學習太極到雕塑太極,随着對太極招式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太極精神理解的不斷加深,斧鋸下的形象源源不斷,創作時也覺得遊刃有餘,完全可以“縱手放意”,達到渾然忘我的境地。

在“太極系列”的創作探索中,朱銘經曆了從有形到無形的千雕萬鑿,他作品材質上樟木或青銅的古色古香,把人帶入到甯靜而悠遠的哲學境界。在以木材雕刻太極系列之初,朱銘的創作方式基本上還是刀鑿斧劈,但漸漸地,他改而采用鋼鋸裁切,再順着自然紋理手撕或斧劈,使材料不僅成為表現内容的載體,而且還轉化為内容本身,從而強化了形象的生命力,“太極拱門”就是“太極系列“已臻出神入化境界的體現。

上一篇:陳佳琪

下一篇:雷吉·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