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鹹豐年間19世紀中葉)。《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盡管曾氏留傳下來的着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曾國藩作為清代着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對書信格式極為講究,顯示了他恭肅、嚴謹的作風。
  • 作品名稱: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曾國藩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
  • 中文名:曾國藩家書
  • 類别:書信集
  • ISBN:9787540310912
  • 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1月1日
  • 裝幀:精裝

内容簡介

《曾國藩家書》共收錄曾國藩家書435通,其中《與祖父書》14通,《與父母書》48通,《與叔父書》9通,《與弟書》249通,《教子書》115通;另附《緻夫人書》、《教侄書》等7通,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

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在緻其弟信中說:“吾自信亦笃實人,隻為閱曆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作用,便把自家學壞了!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實複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至于堅忍功夫,曾國藩可算修煉到了極點。他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嘗謂餘怄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餘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醜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嶽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國藩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竈,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在家書中寫道:“餘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驕,流于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他希望後代兢兢業業,努力治學。他常對子女說,隻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财産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對于武器和人的關系,他認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殺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軍隊治理上主張以禮治軍:“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我輩帶兵勇,如父兄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煙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曾國藩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

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争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緻用的人才。選人标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因而石達開說“曾國藩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将”。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華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目錄

一修身篇

禀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緻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禀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緻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緻諸弟·勸遞切勿恃有傲物(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禀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緻諸弟·勸宜力除牢騷(鹹豐元件九月初五日)

緻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鹹豐七年十月初四日)

緻九弟·做人須要有恒心(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緻九弟·言兇德有二端(鹹豐八年三月初六日)

緻九弟·願共鑒戒二弊(鹹豐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緻九弟·注意平和二字(鹹豐八年三月三十日)

緻九弟·聖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鹹豐八年五月十六日)

字谕紀澤兒·餘平生有“三恥”(鹹豐八年八月二十日)

字谕紀澤兒·君子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鹹豐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緻諸弟·和氣緻祥乘所緻戾果有明征(鹹豐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緻四弟·必須加意保養(鹹豐九年五月初六日)

字谕紀澤兒·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鹹豐十年二月二十四日)

緻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鹹豐十年三月二十四日)

緻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鹹豐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

二治學篇

三齊家篇

四理财篇

五交友篇

六為政篇

七用人篇

曆史背景

曾國藩早年緻力學問,其學術研究從曆史、古文到書法、理學以及各種典章制度。他渴望多做學問,與當朝大學問家梅曾亮、何紹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終沒有成為一位着述豐富的大學者,主要原因是他還來不及着書立說,就已升至二品高官,從此忙于官場之争,再後來投身于戎馬征戰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書苑,一心研究學問。當代着名學者南懷瑾在《論語别裁》中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國藩家書》。”今人可以《曾國藩家書》研究學習。它記述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從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後人研究曾國藩思想的寶貴資料。

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後,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鹹豐帝曾在湘軍克複武漢時歎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曆史知識,熟悉曆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國藩家書自時起便風靡流行,曆久不衰。後經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種版本。總的說來,他的家書現存1400多篇,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曆時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财、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鑒。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作品鑒賞

《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和清朝社會末期的重要資料。曾國藩繼桐城派之後,溯源經史,别立湘鄉派,行文鎮定,形式自由,于點點滴滴的真實生活中見真情、蘊良知,充分體現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一、稱謂及提稱語

稱謂是對收信人的稱呼。稱謂之後一般附有提稱語,是用來提高稱謂的語詞,也就是對受信人進行尊敬擡舉的意思。

對祖父母,曾國藩畢恭畢敬,稱“祖父大人萬福金安”,“孫男國藩跪禀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等。“萬福金安”,是祝頌請安之詞。

對父母,曾國藩也是畢恭畢敬,稱“男國藩跪禀父母大人萬福金安”、“男國藩跪禀父母大人膝下”等。“膝下”一詞,是子女對父母的提稱語,意為常依于父母膝旁,既表敬重,又示眷戀。

對叔父,曾國藩雖然不必“跪禀”,也是恭敬有加,稱“侄國藩敬禀叔父大人侍下”、“侄國藩謹啟叔父母大人座下”、“侄國藩謹禀叔父母大人禮安”、“侄國藩謹啟叔父母大人萬福金安”等。“侍下”、“座下”,都是提稱語,表示尊敬。

對弟弟,曾國藩則比較親切随意,稱“四位老弟足下”、“諸位賢弟足下”、“四位老弟左右”、“澄侯四弟左右”、“澄、溫、季三位侍右”等,以“左右”、“足下”較為常用。“左右”者,助也。“足下”,原用以稱君主,後多用于同輩之間相稱的敬詞。都是提稱語,表示尊敬。澄、溫、季,分别是曾國潢(字澄侯)、曾國華(字溫甫)、曾國葆(字季洪)的字的簡稱。稱字不稱名,也表示尊敬。

對妻子,曾國藩稱“歐陽夫人左右”,也是表示尊敬。

對兒子,曾國藩則口氣大變,稱“字谕紀澤”、“字谕紀鴻兒”。一律用“字谕”。“谕”者,告曉、告示也。一般用于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完全是發号施令的口氣。

對侄子,曾國藩則口氣比較溫和,稱“字寄紀瑞侄左右”,不再稱“谕”,而是稱“寄”,顯得較為客氣;特别是以“左右”相稱,等于是把侄子的地位提升了,含有尊敬的意思在裡面。

二、啟辭

啟辭是書信的開場白。或略作寒暄,或提示寫信原委,如“惠書奉悉,如見故人”、“捧讀德音,喜出望外”、“忽奉手教,獲悉一是”之類。對于啟辭套語,曾國藩并不拘泥,而是各有不同。

對祖父母、父母、叔父,曾國藩常用某月某日“接手谕”,“接讀大人示谕”,“接家信”,“得悉一切,不勝欣慰”,“堂上各大人康健,不勝欣幸”等。有時省略此類客套。

對弟弟,曾國藩則很少有此類客套,大都直奔主題。

對兒子,曾國藩常用“接來禀”、“接爾禀”、“接爾安禀”等,是居高臨下的口氣。有時也省略客套。

三、正文

正文是書信的主體。

對祖父母,曾國藩首先是報平安,如“孫在京平安,孫婦及曾孫男女四人皆好”、“孫以下阖家皆平安”等。其次是詢問家中事情。再次是彙報同鄉好友事情。最後是彙報自己的事情。

對父母,與對祖父母略同,隻是家務事彙報得更為具體詳細一些。

對叔父,與對祖父母、父母略同,隻是多了幾分客氣。

對弟弟,曾國藩則完全不同了,主要是研究為人處事方法,探讨讀書學問之道,交流心得體會,有時會毫不客氣地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尖銳的批評意見。

對兒子,曾國藩又不一樣了,不是探讨,而是說教,教給人生經驗,教給學習方法。有時不厭其煩地授以家規家訓,如“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八本”、“三緻祥”、“三不信”等;有時深入細緻地分析詩歌技巧,如“爾要讀古詩,漢魏六朝取餘所選曹阮陶謝鮑謝六家,專心讀之,必與爾性質相近”等;有時現身說法地指導書法藝術,如“臨帖宜徐,摹帖宜疾”等;很多時候是一些警言名句式的告誡。總之體現了一個“教”字。曾國藩教育兒子說話要遲緩,走路要穩重,所以經常在書信中詢問“說話遲鈍、行路厚重否?”

四、結語

結語有收束書信全文的意思。與啟辭相仿,也有一系列套語。

對祖父母、父母、叔父,曾國藩常用“敬禀一二”、“餘容後禀”、“肅此”、“謹此”等。

對弟弟,曾國藩常用“書不一一”、“書不詳盡”、“諸不詳盡,統俟續布”、“餘不一一,容俟續具”、“不一一”等。有時省略套語。

對兒子,曾國藩常用“此谕”、“此囑”、“特囑”、“此示”、“至囑”等。很多時候省略套語。

五、祝辭

祝辭是書信結尾的祝願或勉慰的短語。

對祖父母,曾國藩常用“跪叩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即禀祖父祖母大人萬福金安”、“謹禀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等。

對父母,曾國藩常用“跪禀萬福金安”、“謹禀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等。

對弟弟,曾國藩常用“即候近祺”、“順問近好”等。多數時候省略。

對妻子,曾國藩常用“此問近好”、“順問近好”等。

對兒子,曾國藩有時用“爾曹當勉之”、“兩兒均宜勉之”,多數時候省略。

六、署名

署名是寫信人在書信結尾的自稱。

對祖父母,曾國藩署名“孫謹禀”、“孫跪禀”等。顯得十分恭敬,十分規矩。

對父母,曾國藩署名“男跪禀”、“男謹禀”、“男謹呈”、“餘容另禀”等。用得最多的是“男謹禀”。與對祖父母相比,也是十分恭敬,十分規矩,隻是把“孫”換成“男”。

對叔父,曾國藩署名“侄謹禀”、“侄謹啟”等。與對父母相比,省去了“跪禀”,把“男”換成“侄”。

對弟弟,曾國藩署名“兄國藩手具”、“兄國藩手草”、“國藩草”。很多時候則什麼也不署,戛然而止。

對妻子和兒子,曾國藩則不署名。

以上是從《曾國藩家書》的書信格式來進行賞析,下面再從其書信内容進行解析。

《曾國藩家書-修身之道》中,許多書信都涉及到養身益壽之道。從該書中可以看出曾國藩在遵循父親保身之則——“節勞、節欲、節飲食”的基礎上,他還常常提醒家人以保身為重,如“弟此時無論如何懊怫,如何窮窘,總以保養身體為第一着。”,“惟望兄弟各善調攝,異日相見,尚各康強為幸”。“謙之存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約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語,曰書函,曰仆從屬員……以後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謙字工夫也。”“吾人隻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這就是被後來人推崇為“官場楷模”的曾國藩寫給諸弟的信件中語重心長的叮囑、期盼和警醒,包括了待人謙虛、修德立業和戒驕求進等方面的品德。這充分體現了“中興第一名臣”對“品德”二字的重視,并以身作則。

在清廉為官方面,曾家在鼎盛之際,為了不等天來刮平,也不等别人來刮平,讓自己與各位弟弟刮平。“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這樣自勉和告戒:“餘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盡,故将勞、謙、廉三字時時自惕,亦願兩賢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不寄銀回家,不多贈親族,此廉字工夫也。”,一個“廉”字體現出了曾國藩廉政為民的拳拳之心。為政要勤勞,為國為民做事要勤奮努力工作。“每日臨睡之時,默數本日勞心者幾件,勞力者幾件,則知宣勤王事之處無多,更竭誠以圖之,此勞字工夫也。”,從這幾句書信的字裡行間也可以窺見曾國藩勤勞為國之心及勤勞為民的諄諄教誨。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曾國藩就是為數不多的實現者之一。他的功業無人可以效仿,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他所着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曆史的重要資料。《曾國藩家書》中通過教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他的家書句句妙語,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是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

名家點評

關于曾國藩的與弟書,劉伯承對薄一波說過:“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廢言。他的家書,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見,其中有些見解,我看還是可以借鑒的。比如說,他給他的弟弟曾國荃寫過不少的信,其時曾國荃鎮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将。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着、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薄一波補充道:“曾國藩講的這兩條,作為治軍為政之道,不無道理。”曾國藩的教子書談的多是讀書做文之法,與弟書談的多是治軍為政之道。曾國藩、曾國荃的治軍為政,與劉伯承、薄一波的治軍為政,當然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如“處事一定要沉着、冷靜、多思”,“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這類方式方法也就是戰略策略,則古今前後盡可相通。故劉伯承覺得可以借鑒,薄一波認為不無道理。

上一篇:少年維特之煩惱

下一篇:深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