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清借書

景清借書

古代詩文
景清借書是一篇文言文,是明代《澤山雜記》中的一篇文章,從中給大家一個啟示:告訴我們,書是用來閱讀的,如果隻擁有一本好書而不去讀,就沒有價值了。譯文:景清灑脫注重氣節,鄉試中舉,到京城國子監從師求學。當時跟他同住的一個書生收藏有一本書,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請求借書,并相約明天早上就還書。第二天早上,那個書生向他要書,景清說:我不知道什麼書,也沒有從你那裡借書。那個書生很生氣,向地方的官員訴訟。景清就拿着從那個書生那裡借過來的書,去公堂,說:這是我燈下辛苦所作之書。說完将書整篇背了出來。官員問那個書生,他卻一個字都背不出來。于是官員将那個書生趕了出來。景清跟着出來,把書還給了那個書生,說道:我因為你太過珍藏這本書了,所以特意用這個方法戲弄你(與你開個玩笑)罷了。[1]
  • 作品名稱:景清借書
  • 作者:名字不詳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澤山雜記》
  • 作品體裁: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拓展:書非借不能讀
  • 相關作品:藏書記

簡介

原文

景清倜傥尚大節②,領鄉薦③,遊國學④。時同舍生有秘書⑤,清求而不與。固請,約明日還書。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書,亦未假書于汝。”生忿,訟于祭酒⑥。清即持所假書,往見,曰:“此清燈窗所業書⑦。”即誦辄卷⑧。祭酒問生,生不能誦一詞。祭酒叱⑨生退。清出,即以書還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⑩以此相戲耳。”

注釋

①選自《澤山雜記》,作者為明代人,姓名不詳。

②倜(tì)傥(tǎng):灑脫,不拘束;尚大節:注重氣節。

③領鄉薦:科舉制度在各省舉行的考試叫鄉試,鄉試考中稱為領鄉薦。

④遊國學:到京城國子監從師求學。遊:到外地參觀訪問,這裡指從異地來京城;國學:即國子監,國子學。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⑤同舍生:住在一起的同學;秘書:少見的珍貴書。

⑥訟:訴訟,這裡是反映情況,争論是非的意思;祭酒:又稱國子監祭酒,封建時代縣裡管理教育的官員。

⑦此清燈窗所業書:這是我燈下窗前所學的書。

⑧即誦辄卷:立即朗誦全書。辄通“徹”。

⑨叱:大聲斥責。

⑩特:特意

意義

不肯借書——趙解放

有人說:“借書一癡,還書一癡。”有人分得更細:“借書一癡,惜書二癡,索書三癡,還書四癡。”大概都是有感于書有借無還的。晉人杜元凱,教訓兒子說:“書勿借人”。唐杜暹在自家藏書樓寫道:“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不孝”。瞧瞧,借書居然跟孝道聯系一起,可見書在其心中地位的崇高。當然,我家的書倒不是祖宗留存,都是自己少年時代半工半讀積攢起來的。畢竟是自己辛辛苦苦、節衣縮食一本一本親手買來,珍愛程度自然非常。對于出借,向來極為不舍。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模仿明朝《五雜俎》裡那位“樓不延客,書不借人”的虞參政,在自己的書房裡也貼過一個“恕不借書”的紙條。但收效甚微,借書者依然絡繹。

外人借書固然容易對付,然好友借書,卻破費思量。不借傷感情,借了忐忑不安,唯恐泥牛入海。出借錢物,時間一久也就忘記,即使不忘也不願意提及;出借書,哪怕原本隻值五、六元一本,也切切在心,念念不忘。至今,那些借走無歸的書,為誰人所借、是何書名、曾購何處,大概價格,心裡依然攤得明了。

記得有個同學,書借走後杳無音信,過了好久忽臨我家,我見他手未帶書,料又來借,未等他開口,搶在前頭說:呀,你上回借去那些書沒有帶着來?——我最近要用一下呢。他就不好意思再借了。有些人,在借前明明說定歸還期限,誰知期限一過不見人影,讓人氣不打一處來。還有一同學,借走很多書後失蹤近乎一年,硬讓我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牽腸挂肚”,後來忍不住去他家催讨,結果他的家人說那些書沒了,頗讓我忿然,至後不再往來。

借走書的人,其實他們根本無法體會那些書在藏書者内心的分量。也許他們會覺得那隻不過是幾本書而已,能值幾個錢,何必如此“小題大做”。但在藏書者的心目中,這些書的珍貴如同面包對于餓鬼的重要。而且,書不但參與了他的精神構建,而且似乎更是他靈魂的組成部分,是他整座精神廟宇的構築物,一磚一瓦都容不得少。借走書,就意味着在拆卸他的精神建築,那種感受如同刀子肢解他的身體。

體嘗到自己的“痛苦”,因而我一般很少向人家借書。如遇好書,先探問何處有賣,然後去買之。若無處可買,赧然借之,讀時加倍呵護,閱罷準時歸還。若原書有破損處,也會學“有殘帙缺損者,能代為補綴,必力為補綴”的南陵徐積餘那樣,一一粘補。

景清性格特征

這一段文字表現了景清的灑脫不羁與勤學強記。雖然那書生十分愛惜書,但是書生并沒有好好的鑽研書,利用書,反而是将書當成了擺飾,而景清在借到書後能苦心鑽研,并且還以特别的方式“教誨”了一下書生,更是體現了景清的灑脫不羁,突出了這個人物的特點。

上一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下一篇: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