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田鼠

普通田鼠

脊索動物門動物
普通田鼠(學名:Microtus arvalis)體長126~128mm,吻部短而鈍,耳殼短小。尾很短。通常為體長之1/3或1/4。後足掌部僅近踵部被毛,被毛多蓬松。其餘部分裸露,足墊明顯可見。頭骨大小和形狀随種不同而異,腭骨後緣中央均與翼狀骨突相聯結。上門齒向下垂伸或略向前傾延,第1下臼齒橫葉前方有4~5個封閉的交錯齒環,第3下臼齒均具3個半月形或類長方形的斜列齒環。足及四肢均較短,無頰囊。地栖種類,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樹根、岩石下的縫隙中做窩。分布于中國、蒙古、蘇聯、向西一直到歐洲西部。
  • 中文名:普通田鼠
  • 拉丁學名:Microtus arvalis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
  • 綱:哺乳綱
  • 亞綱:
  • 目:齧齒目
  • 亞目:
  • 科:倉鼠科
  • 亞科:
  • 族:
  • 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形态

毛色:背毛淡黃褐色,或灰棕色;兩頰及體側色淺,黃色的色澤明顯。腹毛灰白,有淺黃色澤。尾二色明顯,尾背面棕褐,尾底面淺黃和灰白。腳背面灰褐色。

毛色:背毛淡黃褐色,或灰棕色;兩頰及體側色淺,黃色的色澤明顯。腹毛灰白,有淺黃色澤。尾二色明顯,尾背面棕褐,尾底面淺黃和灰白。腳背面灰褐色。

頭骨:顱全長23.8(22.7—25.5)mm;顴寬13.6(12.4—14.8)mm,占顱全長的57%;後頭寬11.6(11.2—12.5)mm,占顱全長的49%。整個頭骨輪廓顯得頭骨短,顱室大。頭骨單薄,棱角不明顯。頭骨頂部平。鼻骨短,稍向下傾斜,其前端窄,基部寬。眶上嵴不明顯,僅老體出現一個短縱略。顴弓不太向外擴張。頂間骨呈等腰三角形狀。鱗突不明顯。門齒孔短。腭骨表面縱溝極淺,腭骨後緣中央有典型骨橋,兩側窩淺而小。聽泡小,其後緣距枕踝還有一段距離,兩側乳突稍露出頭側。

牙齒:第1上臼齒頂部倒置三角形齒環下面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2個,内側2個。此臼齒外側形成3個突角,内側形成3個突角。第2上臼齒頂部倒置三角形齒環下面有3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有2個,内側有1個。

此臼齒外側形成3個突角,内側形成2個突角。第3上臼齒頂部倒置三角形齒環下面有3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有2個,内側有1個。最下端有一個口朝内側的C字形齒環。此臼齒外側形成3個突角,内側形成4個突角(包括C字型齒環的上、下端)。第1下臼齒最下端橫齒環上面有5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有2個,内側有3個。頂部有一個如跳棋子狀的齒環,而且形态十分穩定。此臼齒外側形成4個突角,内側形成5個突角。第2下臼齒最下端橫齒環上面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内、外側各有2個。此臼齒外側形成3個突角,内側形成3個突角。第三下臼齒為3個摞列的橫齒環,内外側均具3個突角。

栖息環境

栖息于近河流的草甸。洞道較淺,但分支多。晝夜活動。食植物綠色部分和地下部分。在中國新疆境内栖息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及山前平原和谷地。避開幹旱的荒漠地帶。其适宜生境,在山地為針葉闊葉林中的雜草叢生的溝谷和山間無林盆地中的坡地,以及低山帶的半灌木草叢。平原區的普通田鼠喜栖息于山前牧場、河溪泛濫地、潮濕的雜草草甸、林帶、休耕地、田間草地和渠岸等處。夏秋季節多侵入農田。秋冬時節常遷入居民點的打谷場,集居在草堆和谷垛内,偶可見于住宅和倉庫内。

生活習性

普通田鼠性喜潮濕,挖洞穴居,單居住或營群體生活。洞穴多呈洞群分布。洞道較淺,距地面僅20~30cm,但分支和盲端較多。每一洞群的洞口多為5~10個。冬季,普通田鼠在雪被之下挖掘通道覓食,并在雪下營建巢窩。雪下巢呈半圓形,直徑10~15cm。這種巢于覆雪消融後即暴露在地面上。在普通田鼠主要栖息區額敏河左岸巴爾魯克山的山前地帶,可見地面巢26~30個/km。營晝夜活動生活方式。

普通田鼠主要食取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的綠色部分,冬季在洞内儲藏幹草。

上一篇:虎皮毛豆腐

下一篇:E-E-L動物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