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雨

晨雨

唐代詩人杜甫所創作詩詞
晨雨,詩詞。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創作。摹寫的是清晨微雨,與詩人其他詠雨詩“從題外着筆”不同,此詩從正面切題,字字實寫小雨。充分顯示了詩人摹景狀物的筆力。晨雨集:霜韌詩詞是以《晨雨》之體例,獨具創新性,融題解、自釋、自評于一體。此體式之作,當代并非或缺,但皆系後學者為之。
  • 作品名稱:晨雨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
  • 文學體裁:五律詩

作品原文

【晨雨】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來葉上聞。霧交才灑地,風逆旋随雲。

暫起柴荊色,輕沾鳥獸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詩詞正文

揮汗驅蚊廢夜眠,清晨一雨便翛然。

涼生池閣衣巾爽,潤入園林草木鮮。

青蒻雲腴開鬥茗,翠甖玉液取寒泉。

飯餘一枕華胥夢,不怪門生笑腹便。

詩詞鑒賞

這首詩摹寫的是清晨微雨,與詩人其他詠雨詩“從題外著筆”不同,此詩從正面切題,字字實寫小雨。充分顯示了詩人摹景狀物的筆力。先看首聯:“小雨晨光閃”是“見”,“初來葉上聞”是“聽”。從此詩内容的内在聯系來看,“聽”應在“見”之前,晨曦微露,詩人尚未出門,正是淅淅瀝瀝的小雨在窗外樹葉上傳聲,詩人興緻勃發,出門觀看,方見雨絲在晨色中泛光。這聯是緊扣一個“小”字來狀雨。試想,大雨滂沱的話,怎見雨絲反照晨曦?同時,首聯将小雨置晨曦、樹木的背景中,既切題,又具詩情畫意。

颔聯轉寫雨的動态:“霧交才灑地,風折旋随雲。”銀絲之雨竟弱不禁風,迎風便折,随之向空,隻是和着霧略為濕重,才肯飄灑大地。這仍是寫雨之細,一個“折”字既顯風力,更摹雨微。

頸聯寫雨潤物消暑之功。灌木叢經雨清秀,鳥獸群沐雨安閑,一切都顯得恬靜且生機盎然。一“暫”一“輕”仍然是着力刻畫雨“小”。

尾聯,詩人的視覺由近而愈遠,“麝香山一半,”蒙蒙細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約約,還是從小雨上着筆。“亭午未全分”照應首聯的“晨光”,寫出了時間的推移。

這首《晨雨》的筆觸由聽覺到視覺,由近及遠,由晨至午,總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繪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圖。它既反映出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力,又于毫發之處顯見他對生活強烈的愛。你能希望一個生活悲觀,意志消沉的人吟出如此醇美的詩句嗎?隻有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人才具有這樣的審美情趣,才能創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從而撥動讀者對大自然純真之美的愛慕之弦!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号稱“詩聖”,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别》《垂老别》《無家别》。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杜甫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鄭州下轄的鞏義市),死于耒陽市(今湖南省西南部),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初唐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因曾長居于長安城南少陵塬,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曆。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颠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幹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其代表作為《三吏》、《三别》。并與李白并稱為“李杜”[有時候也稱為“大李杜”,以區别于“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随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

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并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集霜韌詩詞

内容簡介

《晨雨》之體例,獨具創新性,融題解、自釋、自評于一體。此體式之作,當代并非或缺,但皆系後學者為之。從作者角度,為己之作品作題解、自釋、自評者,前無古人也。此體例之産生,有其時代性。

由張軍編着的《晨雨集》主要内容為雜古·漁潮歌,五古·賣花女,準五律·悲風,準五律·悲塵,準五律·悲蜂,準五律·悲槳,準五律·悲馬,準五律·悲煤,準五律·悲燭,令詞·菩薩蠻(漫山獻盡桃花韻),令詞·菩薩蠻(小園雨後生春色),令詞·菩薩蠻(風晴偶步湖堤上),令詞·憶秦娥(無可救),令詞·憶秦娥(長相憶)等。

編輯推薦

相思獨上江樓,水悠悠。雲外一聲孤雁夕陽愁。

紅箋淚,難相寄,至今休。滿淚芳菲無語墜長洲。

一位中學偏科、大學退學的80後國學才子的詩詞人生記程。

由張軍編着的《晨雨集》用最精美的語言反映應試教育體制下偏科學生的苦難與追求,諸體兼備,格律精嚴,自作題解、注釋、評論、獨具創新性。

作者簡介

張軍,筆名霜韌,号鳳仙居士,浙江蕭山人,1987年出生于一普通農村家庭。小學時即好書籍,自習詩詞古文。上中學後,于課業之餘,亦不廢百家之學。高二時,開始舊體詩創作,後日臻精善。功課上,文理兼善,成績優異,但偏科嚴重,英語一竅不通。高中就讀于蕭山十中。2006年考入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并于大二第一學期末退學。退學後,自修國學,居家創作。

目錄

自序

雜古·漁潮歌

五古·賣花女

準五律·悲風

準五律·悲塵

準五律·悲蜂

準五律·悲槳

準五律·悲馬

準五律·悲煤

準五律·悲燭

令詞·菩薩蠻(漫山獻盡桃花韻)

令詞·菩薩蠻(小園雨後生春色)

令詞·菩薩蠻(風晴偶步湖堤上)

令詞·憶秦娥(無可救)

令詞·憶秦娥(長相憶)

令詞·采桑子(恍惚昨夢莺來去)

令詞·采桑子(玉燭灑盡相思淚)

令詞·清平樂(流雲飛雁)

五律·平湖感懷

令詞·憶王孫(東風昨染映山紅)

令詞·調笑令(孤雁)

令詞·調笑令(分數)

五絕·風定

令詞·菩薩蠻(五千裡滾黃河水)

五絕·高中

令詞·唐多令(連日雨蒙蒙)

令詞·菩薩蠻(秋風不念凋切)

令詞·山花子(兩出新山染碧雲)

七律·秋晚思麗麗

令詞·更漏子(杏花亭)

令詞·南柯子(細柳追風舞)

五排·贈冉老師二十二韻

五律·仲春懷祥子

七絕·題長平公主

七絕·思姊獨斟

七律·豬頌

五排·孟夏思阿玲十二韻

令詞·清平樂(伊人何在)

七絕·火車坐感

令詞·鹧鸪天(夢繞魂萦已覺常)

七律·重陽

七律·贈琛兄

慢詞·滿江紅(千古雄心)

令詞·鹧鸪天(山野霜凋草木稀)

五律·救災

令詞·菩薩蠻(柔風細撫亭前柳)

散曲·天淨沙(鴛鴦交戲波輕)

拗體七律·伏日書懷

五古·今夜

五律·冬日懷祥子

令詞·調笑令(明月)

五絕·吟泮

五絕·茶山

五絕·遙懷

七絕·組詩·戲作大學舍友五絕句

五絕·春郊

五律·初春懷祥子

雜古·寄派斯徐母二老師與諸學友]Dg

五絕·田間口占

令詞·采桑子(無言叉步江獨)

七絕·重步裡秀

七律·深秋寄大連之高烈

五律·獨眺

準五律·幽居

五律·大雪

六絕·春來

七絕·再題裡秀

五古·上外祖墳

令詞·玉樓春(鄰家有女淑貞秀)

令詞·相見歡(相思獨上江樓)

令詞·憶秦娥(煙漠漠)

令詞·蝶戀花(容色恹恹肢細細)

準五律·悶

六絕·清明山行

令詞·相見歡(瑤筝哀蕩西樓)

五古·感悲

五律·三月甘五對星空

雜古·赴合州火車上作

六絕·送别楊欣

六絕·重來合州對嘉陵江

六絕·組詩拟送廖義琨、劉鑫牛立超二首

六絕·登台州八角亭

五古·登淨水寺雙塔

令詞·菩薩蠻(天河不轉巴山靜)

六絕·晚山

六絕·贈黃露

五律·麒麟洞

五律·遊紅楓湖值雨

慢詞·花犯(粉眉低)

準五律·悲窪

準五律·悲車

準五律·悲鯉

準五律·悲象

準五律·悲蜣

令詞·菩薩蠻(高台雁去霜風起)

五律·等車

後叙

序言

《毛詩序》雲:“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吾生張軍,少懷天下之志,然英語毀敗,高考失利,愛情受挫,志不得張。其情積之于心,發之于外,形諸言語,集之日《晨雨》。

《晨雨》之詩,體屬古典。張生少時,有大志,好書籍。三國、水浒等名着,皆通讀之。漸長,研易學、品老莊、習孔孟、學詩書,五經六藝皆有所及。其博采乎衆長、視界之開闊、學識之廣博、見解之獨特、根基之深厚,同輩鮮有所及。于衆學中,工于詩詞,通格律,曉紋理,谙技巧。故其詩語言典雅,形式整饬,結構精巧,意境幽遠。衆作中,其悲物之詩,尤具特色。

《晨雨》之體例,獨具創新性,融題解、自釋、自評于一體。此體式之作,當代并非或缺,但皆系後學者為之。從作者角度,為己之作品作題解、自釋、自評者,前無古人也。此體例之産生,有其時代性。一是緣于作者自覺之創新意識,以作者之名作之,而後以讀者之名讀之,從不同之角度品味詩歌,利于發現詩詞之優劣;二是現代讀者對古典詩詞知之甚少,為增強詩

詞的可讀性,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此種體例更易于讀者閱讀和傳播。

《晨雨》乃80後生存現狀之反映。80後,生活于改革開放年代,物欲橫流,缺乏信仰,居于新舊文化體系、新舊道德觀念之夾縫中。升學、就業壓力增大,生活負擔沉重,愛情、婚姻與家庭之不穩定等因素,構成了整個80後之生存困擾、困惑與困境。《展雨》之内容雖系作者心路曆程之反映。但因作者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具有80後之生存特點,故《晨雨》亦反映了80後之生存現狀。

《展雨》乃作者詩詞創作從實踐到理論之整體提升。作者于中學(尤其高三)始大量創作詩詞。而在創作過程中,由于時間緊迫,無暇閱讀詩詞理論着作,隻能在作品閱讀與寫作之過程中逐漸探索。大學以前之作品,皆如此。進入大學後,閱讀時間自由充裕,方向明确,在閱讀大量詩詞作品與詩詞理論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對詩詞之理解。尤其在六言詩方面有着獨特而

深刻之體認。作者在創作六言詩的基礎之上,對六言詩的發展脈絡進行疏理,并提出自己獨到之見解,具有承前啟後之作用,充分體現作者繼承與創新之精神(《後叙》可視為此時期作者詩詞理論之識見總結)。

《展雨》乃作者曆經苦痛後崛起之見證。高考失利、愛情挫折、人生無助,并未擊垮作者追求理想之靈魂,而在挫折苦痛之中,用堅韌之筆寫下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獨特而深刻之思考,以啟迪讀者、激勵讀者。

于止善齋

2010年10月1日

文摘

漁潮歌

題解

此詩作于2004年,具體創作日期已不可知,但憑印象,這是保留下來的詩歌中最早的一首。上高二後,我開始自娛式地嘗試詩詞創作,但整個高二我所作的詩歌,數量上極為有限,且當時尚處起步階段,談不上經驗認識,因此詩歌質量也很是低下。此詩作于初嘗階段,論藝術自欠圓潤成熟,但寫得粗犷放蕩,很有豪情壯氣,相較後期詩歌,倒似并無愧色。“漁潮歌”,當時根據内容,随便拟定的一個題目,這裡可以把它視為一個樂府題。

蒼天斜陽,風華月茂。浪滔雲霄,船在海角路迢迢。

攀欄杆,把酒杯,情爽心暢,仰天一笑。

前途無量,睜眼一片白茫茫,舉事看今朝。

萬惡有難,四方無阻,豪情共火燒。

天不喊老,地不叫荒,世間處處樂逍遙。

自釋

蒼天斜陽,風華月茂——天是青蒼色的,太陽已快要落山了,風華美而有光彩,月亮從東邊升起,顯得十分姣好。這開頭兩句先是對所處的背景環境作了描繪,寫景全從大處落筆。“風華”的“華”是光彩、光輝的意思,說風有光輝顔色,是特定環境下的特定感受。因為當時太陽快要落山了,人在船上,看到的是大海的波濤;風擊起浪花,而浪花在夕陽映射下,自會粼粼有光,這樣給人的感覺就仿佛是看到風有光輝、有顔色了。“月茂”的“茂”是美好、完美的意思,這裡形容初升的月亮看上去非常可愛。

浪滔雲霄,船在海角路迢迢——大海波濤洶湧,浪花直沖到了雲霄;在這茫茫大海中,有一隻船在航行着,它前面的路還很遙遠。這兩句鏡頭攝到了海,攝到了船。“浪滔”句有誇張成分,描繪出了海浪的洶湧氣勢;“迢迢”,遙遠的樣子,“路迢迢’’是說船要航行的路程還很長,此外也有人生之路漫長、遙遠的寓意。

攀欄杆,把酒杯,情爽心暢,仰天一笑——船上有個船員一手抓着欄杆,一手拿着酒杯,心情爽快,意氣風發,正對着天空豪邁一笑。“攀”,手拉、抓住。這幾句寫船上主人公的舉止風貌。前途無量,睜眼一片白茫茫,舉事看今朝一前面要航行的路真是寬廣遼闊,睜眼看看,這海天接壤處那是一片白茫茫啊,可見所有的事情都須從今天開始。因為是在大海中,前面又提到‘‘路迢迢”,也就是前面的路很遙遠,所以這裡寫到了“前途無量”,“前途無量,,既有現實的層面,也有理想的層面,說是未來的前途、光景不可限量。“白茫茫”三字形容眼前所見,似乎不太恰當,傍晚的海面,看到的可以是金藍色,但不會是白色;當

然“白茫茫”有一層寓意,那就是未來是一片空白的,需要我們去創造、去填充,就這一點,用“白茫茫,,是合理的。“舉”,全、所有,“舉事”也就是所有的事,“舉事看今朝”指所有的事情都要看今天,從今天開始。

萬惡有難,四方無阻,豪情共火燒——船航行在海上,是存在許多兇險的,但那主人公認為,這些兇險實在算不了什麼;恰恰相反,在他眼裡,船在海上,那是四面八方都通達無阻;看到這裡,主人公又心生豪情,豪情高得就像是烈火在燃燒。寫船在海上有兇險,但又認為是“四方無阻”,這喻示着未來雖然充滿着艱險,但主人公仍滿懷信心,毫不猶豫遲疑,甚至因此而更生豪興。

天不喊老,地不叫荒,世間處處樂逍遙——上天從不自行喊衰老,大地也不會空自叫荒蕪,在這美好的人世間,無論到哪裡,主人公都會覺得逍遙,覺得快樂。成語“天荒地老”,形容經過的時間很久,這裡把它拆開來,加上“不喊”、“不叫”兩個詞,意義上頓時有了翻新轉變;“天不喊老,地不叫荒”,也即形容天地宇宙永遠年輕,永遠充滿鬥志,這正是主人公心态的一個折射,豪情壯氣至此,可以說達到了頂峰。有這樣的豪情在,自然看萬事萬物都會覺得美好,無論到哪裡都會覺得“逍遙”。

自評

此詩是一首雜古濤,三、四、五、七言的相雜并用,使語言顯得活潑自然;同時取景博大,情感曠蕩豪邁,兩者緊密結合一一這些都使此詩富含動态氣勢,擁有一定的意境。當然,由于此詩作于我本人詩歌初嘗階段,用詞還不夠圓潤精熟,如“睜眼一片白茫茫”、“萬惡有難”等句都寫得不是很好,而且用韻也還不成熟,平仄互壓,看上去參差不齊,沒有規矩。但應該說,這些不足對初嘗之作而言,也是在所難免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從我以後的作品來看,自以沉郁、婉約為主要風格,卻少見超曠、豪邁的篇章,此詩卻不得不稱是個例外,但它确實反映了我内心豁達、積極的一面,因此有着特殊的價值。

賣花女

高二初,同學楊某得疾住院,祥子等諸友共往探視,予亦同行。探罷。約一道逛街。行至途中,有一小女孩,突然沖至,緊抱予腿,強行賣花,予隻得應之。事過尋日,予感此而作《賣花女》詩。舊詩韻不協,今改定之。

題解

此詩之由來,已如序中所言。時間是在高二期問,有一次因為一位姓楊的同學得病住院,我們幾個同學約好了去看望他。看望罷,我們去逛街。走在路上,忽然有個小女孩從背後沖上來,将我的腿抱住要我買花。說是讓我買花,其實有強迫的意思,倘若我不買,她就不放人了。我看她一個小孩子,蠻可憐的,出的價又不是很高,就給了她幾個硬币,将她打發了。幾天後,我用韻文記述了這件事,隻因當時我寫詩還是剛剛起步,句法不協,壓韻亂套,所以雖寫出來了,卻實在不容樂觀。今年(2010年)3月,我對當初寫的那首詩作了修改,用上了古韻,使全篇相對可觀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