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

晉王

中國古代王爵封号
晉王,中國古代王爵。春秋時期的晉國君主并未稱王,不過後世常以“晉”作為山西一代傳統地名。曹魏晉王司馬昭,司馬炎(後建立晉朝)。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于317年稱晉王,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南北朝時期北魏晉王拓跋伏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子。
  • 本名:
  • 别名:
  • 字:
  • 号:
  • 所處時代: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
  • 中文名:晉王
  • 釋義:中國古代一個封号
  • 封地:山西一代
  • 代表人物:司馬炎等
  • 首任晉王:司馬昭

三國時期

司馬昭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即晉文帝,字子上,河内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曹魏後期政治家和軍事家。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早年随父抗蜀,多有軍識。魏景初二年(238年),封新城鄉侯。

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将。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将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甘露元年,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六月,進封高都公,地方七百裡,加之九錫,假斧钺,進号大都督,劍履上殿,又固辭不受。八月,加假黃钺,增封三縣。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後,立曹奂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冬十月,封晉公。鹹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增封并前共20郡。

鹹熙二年(265年),薨,谥晉文王。死後數月,其子晉王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号太祖。著名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于此。

司馬炎

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溫(今河南溫縣)人。晉朝的開國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繼承父親司馬昭的晉王之位,十二月,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讓給自己,國号大晉,建都洛陽。公元279年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于次年滅吳,實現統一。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廟号世祖,葬峻陽陵。

司馬炎曾出任中撫軍,其父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王位,但在衆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馬昭因中風猝死,享年55歲。司馬炎繼承昭的相國、晉王。

十二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讓,即位為帝,國号晉。晉武帝大肆分封宗室為王并使其掌握兵權,以補曹魏由于過度壓抑宗室,導緻皇帝孤立最後被權臣所篡的前車之鑒;同時于268年頒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賈充、楊濟、杜預、王濬等伐吳,280年三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一。

司馬炎為臨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車在後宮内逡巡,停在哪個宮女門前便前往臨幸;而宮女為求皇帝臨幸,便在住處前灑鹽巴、插竹葉以引誘羊車前往。而且邊境的少數民族遷入中原,引發少數民族與漢人的沖突,郭欽、江統等人相繼以徙戎論,勸帝用武力将内遷的少數民族強制徙遷回原住地,但晉武帝不用。

290年晉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陽陵。晉武帝本人是繼承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的基業而稱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罷廢州郡武裝、大肆分封宗室、允許諸王自選長吏和按等置軍與無法處理少數民族内遷問題,種下日後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的原因。

兩晉時期

司馬睿(276~323年1月3日),東晉的開國皇帝。字景文,河内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曾孫,司馬觐之子。十五歲時嗣琅邪王位。西晉八王之亂後期依附于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以其為平東将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漢主劉淵舉兵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邺(今江蘇南京)。

朝廷遂于永嘉元年(307)命為安東将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九月南下。在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慘淡經營,始得在江南立足。建興四年(316)漢劉曜陷長安,俘晉愍帝。

西晉亡。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廣辟掾屬以為輔佐,有“百六掾”之稱。建武元年六月,孤懸在北方的晉地方長官劉琨、段匹、劉翰等漢、胡一百八十人上書勸進。

建武二年、太興元年(318年)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太興,據有長江中下遊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史稱東晉。其在皇帝位六年。由于司馬睿做晉王實為過渡,且曆時僅1年,故其更主要的身份為東晉元帝。

北魏時期

拓跋伏羅,北魏太武皇帝之子,真君三年封晉王,加車騎大将軍。後督高平、涼州諸軍讨吐谷渾慕利延。軍至樂都,謂諸将曰:“若從正道,恐軍聲先振,必當遠遁。若潛軍出其非意,此鄧艾擒蜀之計也。”諸将鹹難之。伏羅曰:“夫将軍,制勝萬裡,擇利,專之可也。”遂間道行。至大母橋,慕利延衆驚奔白蘭,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曲,斬首五千餘級,降其一萬餘落。八年薨。無子,國除。

隋朝

隋炀帝楊廣(569—618年),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代皇帝,一名英,母獨孤氏。開皇元年(581),立為晉王,晉王為其即太子位之前的爵位。開皇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書令。

開皇八年冬,任行軍元帥統兵伐陳。滅陳後,封太尉。開皇二十年(600),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七月文帝病逝于大寶殿,太子廣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業。為了使南北雙方的聯系加強,控制江南,南糧北運等,大業元年(605)興修運河,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溝通。廟号世祖,谥号明帝,唐時谥炀帝。《隋書·世祖本紀》中記載着隋炀帝:“上美姿儀,少敏慧”。

唐朝

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中國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是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才于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于乾陵,廟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李普

李普,唐敬宗長子也。母曰郭妃。實曆元年,封晉王。太和二年薨,年五歲。上撫念之甚厚,冊贈悼懷太子。

薛仁越

薛仁越,薛舉之子。薛舉稱帝,封薛仁越為晉王。

安慶緒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安祿山反唐稱帝,封安慶緒為晉王。後來安慶緒殺死自己的父親自立為帝,被部将史思明所殺。

董景珍

董景珍,隋将,後反隋,擁立蕭銑為帝,封晉王。後董景珍的弟弟降唐,董景珍被猜忌,蕭銑派張繡攻打董景珍。董景珍兵敗,被部将所殺。

李克用

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唐末五代人,因出兵鎮壓黃巢起義軍有功,被朝廷封為晉王,實際上已建立獨立的晉王國。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國号梁,唐朝滅亡。唐亡後,李克用仍使用唐“天佑”年号,以複唐為名與梁國争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

五代十國時期

李存勖(xù,885年至926年),應州人,沙陀族,小名亞子,晉王李克用長子。908年即晉王位,923年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稱帝,國号唐,史稱後唐。即為後唐莊宗。同年十一月,滅亡後梁,統一中原。

李存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随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成人後狀貌雄偉,稍習《春秋》,略通文義,作戰勇敢,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

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于同月襲晉王位。辦完喪事,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甯,并率軍解潞州(山西上黨)之圍。李存勖認為潞州是河東屏障,沒有潞州對河東不利,所以立即率軍從晉陽出發,直取上黨,乘大霧突襲圍潞州的梁軍,大獲全勝。

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驚,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鑒》卷266)

潞州圍解,河東威振,控制鎮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處直見形勢驟變,也動搖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晉王李存勖

遼國

耶律道隐

耶律道隐,字留隐,遼義宗耶律倍五子,母高氏。道隐生于唐,人皇王遭李從珂之害,時年尚幼,洛陽僧匿而養之,因名道隐。太宗滅唐,還京,诏賜外羅山地居焉。性沉靜,有文武才,時人稱之。遼景宗即位,封蜀王,為上京留守。乾亨元年,遷守南京,号令嚴肅,民獲安業。居數年,徙封荊王。統和初,病薨,追封晉王。

耶律敖盧斡

耶律敖盧斡,遼國宗室,遼天祚帝長子,母文妃蕭氏。幼年時便馳馬善射。乾統年間過繼給大丞相耶律隆運,乾統六年(1106年)封晉王。

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遼國名臣,先後被封為燕王、吳王、宋王、北院大王、遼王,最後被猜忌,下放為南京留守,封晉王。

蕭孝先

蕭孝先,字延甯,小字海裡。統和十八年,補祗候郎君。尚南陽公主,拜驸馬都尉。開泰五年,為國舅詳穩。将兵城東鄙。還,為南京統軍使。太平三年,為漢人行宮都部署,尋加太子太傅。五年,遷上京留守。以母老求侍,複為國舅詳穩。改東京留守。會大延琳反,被圍數月,穴地而出。延琳平,留守上京。十一年,帝不豫,欽哀召孝先總禁衛事。

興宗諒陰,欽哀弑仁德皇後,孝先與蕭浞蔔、蕭匹敵等謀居多。及欽哀攝政,遙授天平軍節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楚王,為北院樞密使。孝先以椒房親,為太後所重。

在樞府,好惡自恣,權傾人主,朝多側目。三年,太後與孝先謀廢立事,帝知之,勒衛兵出宮,召孝先至,谕以廢太後意。孝先震懾不能對。遷太後于慶州。孝先恒郁郁不樂。四年,徙晉王。後為南京留守,卒,谥忠肅。

蕭普古

蕭普古,遼國丞相,晉王。

蕭孝穆

蕭孝穆,遼聖宗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任西北路招讨都監。聖宗開泰元年(1012年)以節度使率軍至漠北平亂,擊敗阻蔔等部,以功任北府宰相。聖宗太平三年(1023年)封燕王。九年,率軍鎮壓遼東大延琳起義,改東京留守。重熙十年(1041年),興宗拟以武力迫宋割地賠款,但孝穆以兵力不強,缺乏制勝信心,卻又反對興宗背棄盟約。十二年任北院樞密使,封齊國王,病卒,追封晉王。

西夏

察哥(?一1156),西夏将領。崇宗乾順弟。多謀略,有勇力。長期掌握兵權,多有戰功。西夏永安三年(1100),率軍援青海吐蕃部抗宋,被宋軍阻于徨水(今青海西甯東南),力戰得脫。回師後任都統軍。貞觀三年(公元1103年)九月,乾順封察哥為晉王。

建議學習宋軍之長,選蕃漢壯勇,教以強弩,平時帶弓而鋤,臨戰分番而進。平原以鐵鴉子(即重甲騎兵)馳騁,山谷以步跋子(即步卒)逐險。因時因地靈活用兵,為乾順所納,被封為晉國王。雍甯五年(1119)三月,宋熙河經略使劉法奉陝西宣撫使童貫之命,統軍進攻西夏朔方(今甯夏靈武西南)。

察哥率軍于統安城(今青海互助)正面阻擊,暗遣精騎遷回其側後,前後夾擊,大敗宋軍,俘殺甚衆,并乘勝進擊,圍攻震武軍(今互助東北),後為牽制宋軍,自動撤圍退走。西夏仁宗時,為主要權臣。天盛八年(1156)卒。

宋朝

宋太宗(939~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因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宋太祖封其為晉王,後于976年即位為宋太宗。

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母親杜太後。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四弟秦王趙廷美大8歲。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歲去世,廟号太宗,谥号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元朝

隻斤甘麻剌(1262年-1302年)乃世祖忽必烈之孫、元裕宗真金的長子、成宗鐵穆爾之長兄、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兒隻斤也孫鐵木兒之父。母徽仁裕聖皇後,弘吉剌氏。甘麻剌自少為祖母昭睿順聖皇後養育,時常侍奉世祖,未嘗離左右,畏慎不妄言,言必無隐。

至元中,奉旨鎮北邊,叛王嶽木忽兒等聞其至,望風請降。既而都阿、察八兒等諸王遣使求和,邊境以甯。嘗出征駐金山,會大雪,擁火坐帳内,歡甚,顧謂左右曰:“今日風雪如是,吾與卿處猶有寒色,彼從士亦人耳,腰弓矢、荷刃周廬之外,其苦可知。”遂命饔人大為肉糜,親嘗而遍賜之。撫循部曲之暇,則命也滅堅以國語講《通鑒》。

明朝

明朝晉國諸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于山西太原府稱号國君姓名關系在位年數注記晉恭王朱朱元璋、嫡三子1370年─1398年戊戌年(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生,母李淑妃。

洪武三年四月初七封。洪武十一年四月十六日就藩山西太原府。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十六日薨,在位二十九年,壽四十一。葬山西太原駝山。妃謝氏,永平侯謝成之女。晉定王朱濟熺朱、嫡一子1398年─1414年洪武三十一年襲封。

永樂十二年為弟濟熿誣構,廢守恭王墳園。

後事明,仁宗賜王冠服,令依其子美圭,居于平陽。宣德十年薨,壽六十一。妃傅氏,穎國公傅友德之女。

晉廢王朱濟熿朱、庶三子1414年─1426年初封昭德王。洪武三十五年改封平陽王。永樂十二年進晉王。宣德元年叛,革爵,發配高牆。妃李氏,曹國公李景隆之女。晉憲王朱美圭朱濟熺、嫡一子1435年─1441年永樂三年封世子,為叔濟熿誣廢,随父守墳。二十一年事明,封平陽王,居于山西平陽府。宣德十年續封為晉王。

正統六年薨,在位七年,壽四十三。晉莊王朱鐘铉朱美圭、庶一子1442年─1502年正統六年封榆社王,正統七年襲封。弘治十五年薨,在位六十一年,壽七十五。曾孫朱知烊立。晉靖王朱奇源朱鐘铉、嫡一子追封天順三年封世子。

弘治十四年薨,壽五十二。谥靖和。以孫知烊襲封,追封王,改谥曰靖。晉懷王朱表榮朱奇源、嫡一子追封成化十四年封世孫。弘治六年薨,壽二十七。以子知烊襲封,追封王,谥曰懷。晉端王朱知烊朱表榮、庶二子1503年─1533年弘治十一年封世曾孫。十六年襲封。嘉靖十二年薨,在位三十一年,壽四十五。妃殷氏。無子。

晉安王朱表槏朱奇源、嫡二子追封正德五年封新化王。八年薨。嘉靖十五年以孫嗣封晉王,追谥安王。晉康王朱知㸅朱表槏、嫡一子追封正德十年襲封新化王。嘉靖四年薨。十五年以子嗣封晉王,追谥康王。晉簡王朱新㙉朱知㸅、庶一子1536年─1575年嘉靖十二年以新化王長子奉敕管理府事。十五年嗣封晉王。

萬曆三年薨,在位三十九年,壽六十。晉敬王朱慎鏡朱新墧、嫡一子追封或1578年康王次子鎮國将軍朱新墧之子。初封輔國将軍。萬曆四年奉敕管理府事。六年卒。七年追封,加谥。晉□王朱敏?

朱慎鏡、子1578年《明史》無此人。萬曆六年襲封。本年薨。無子。晉惠王朱慎鋷朱新墧、嫡三子1579年敬親弟,嘉靖三十年封輔國将軍。萬曆七年進封。本年薨。附晉國宗理晉府宗理朱知朱表楠、嫡一子1586年—1589年萬曆三年封甯河王,十四年,因敏淳幼,暫兼贊理晉府事。十七年四月還政。

晉國續封晉穆王朱敏淳朱慎鋷、嫡一子1589年─1610年萬曆十三年襲封。因年幼,暫由朱知贊理晉府事。萬曆十七年四月執政。三十八年薨。晉裕王朱求桂朱敏淳、庶一子1613年─1630年萬曆三十九年請敕管理府事。

四十一年襲,崇祯三年十一月薨,崇祯五年八月下葬。晉□王朱審烜朱求桂、嫡一子1635年─1648年崇祯八年襲封。十七年降李自成,尋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殺于北京。

南明

晉王李定國(1620年7月11日—1663年7月21日),字鴻遠,小号一純,陝西榆林人,明末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明崇祯三年(1630),從張獻忠起義于米脂,被張獻忠收為義子。1631—1636年,随張獻忠轉戰于晉、豫、楚、陝諸省,殺敵無數,屢獲戰功。永曆六年,李定國與與孫可望迎永曆帝入貴州,駐安隆。

旋率步騎八萬出粵、楚,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岡、寶慶。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死;戰衡州,擊殺敬謹親王尼堪,收複楚、粵,縱橫數省。十年,孫可望謀稱帝自立,定國迎永曆帝入雲南,封晉王。次年可望引兵攻定國,所部不憤所為,皆倒戈,可望大敗,勢窮降清,以雲貴虛實盡告清軍。

李定國出身貧寒的農家子,十歲時不堪明廷欺壓,投張獻忠轉戰于四川、湖北。定國少年英武身材魁偉,眉目修闊舉止有度,推附者遂贈外号“小柴王”;謙恭下士有文儒氣象,喜讀《孫子兵法》《資治通鑒》,骁勇超逸素稱“萬人敵”;“小尉遲”;在農民“軍中獨以寬慈著”,攻破城池未嘗妄殺,遇士紳百姓必設法保全。

明崇祯十年(1637),李定國17歲,身長八尺,武藝高強,對人謙恭有禮,人稱“小柴王”,軍中稱“小尉遲”。當年率所部二萬人馬,從張獻忠襲安慶,直指南京。

十六年,李定國随張獻忠破武昌,克長沙,被賜張姓,封為安西将軍。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入川,張獻忠戰死,李定國等從川入黔。四川失守後,李定國萌發“聯明抗清”之念,受部屬擁贊。

中年,李定國複李姓,率軍破貴陽,下昆明。四月,連破呈貢、曲靖、晉甯、師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為“開遠”。下旬,師抵臨安(建水),迤東悉平。此時,李定國所部兵馬5萬餘衆,為義軍中最強的一支隊伍。

順治六年(1649),李定國等赴黔谒見桂王(永曆帝)共議“扶明逐清”之約。次年,李定國回守雲南,練就精兵3萬餘,準備東進抗清。順治九年(1652),李定國從雲南率10萬軍東征。

五月,連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為西甯王,賜名“如靖”。後,李定國率軍連克廣東、廣西不少州縣,軍威大振。順治十三年(1660),桂王由黔移方南,李定國率精兵迎桂王入駐昆明,号五華山為“滇都”,李定國受封為晉王。

十五年七月,清兵入黔,吳三桂屯兵遵義。十二月,李定國與清軍準備大戰于曲靖的時候,見清軍來勢洶洶,便率兵撤退。曲靖陷。李定國見勢危急,便率兵反擊清軍,清軍大敗,定國重取曲靖,不久,李定國大軍撤出昆明。

十八日,桂王離昆西行,李定國率軍護衛。十六年正月,桂王在李定國的幫助下抵永昌。楚雄、大理相繼擊潰清軍。李定國率軍出騰越,撤至緬甸之孟良。為抗擊清軍追擊,李定國先後率兵屯住緬甯、孟連等地。打了許多大勝仗。有力地阻止了清軍追來。

順治十三年(1656)清廷任命铎尼為大元帥,率領士兵10萬奪取華南地區。誰知铎尼大軍在半路時不幸遇到李定國全軍的伏擊,铎尼全軍覆沒。其本人也被李定國擊斃。永曆大喜,連賞李定國。

清廷得知铎尼遇害後,大為震怒,派平南大将軍固額裡因再次領兵攻打李定國。李定國不慌不忙,布下空城計,清軍中計,撤退途中,李定國揮軍猛攻,清軍大亂,被李定國殺得大敗,固額裡因被擊斃。

1660年,李定國轉戰西藏。大破西藏清軍30多萬。擊斃清王3位清将23名。

1660-1661年,李定國率領軍隊南征北戰,屢破清軍。1662年,李定國展開伐清戰争,大獲全勝,殲滅清軍30萬。1663年7月病逝于軍中。年僅43歲。

上一篇:江智民

下一篇:靳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