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天麻

昭通天麻

雲南省昭通市特産
昭通天麻,雲南省昭通市特産,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中國土特産大全》載:昭通“天麻個大,肥厚飽滿,色黃白明亮,稱為'雲天麻'”。天麻是一種名貴中藥,主要藥用成分為天麻素,有抗癫痫、抗驚厥、抗風濕、鎮靜、鎮痙、鎮痛、補虛等多種治療、補益功能,臨床用以治療高血壓、血管神經性頭痛、腦震蕩後遺症以及語言蹇澀、風濕寒痹、四肢痙攣、小兒驚風等有明顯效果。
    中文名:昭通天麻 拉丁學名: 别名: 界: 亞界: 總門: 門: 亞門: 綱: 亞綱: 超目: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食用方法:包括藥方和藥膳兩大類 著名産區:昭通地區彜良縣小草壩 主要藥用成分:天麻素

種植曆史

昭通天麻盛名在外。清乾隆五十年(1785),四川宜賓知府為巴結皇上,邀寵幸進,特派出心腹吏員率藥商、

藥農到小草壩采挖天麻,精選極品,錦匣盛裝,為清高宗弘曆祝壽。風氣一開,謬種流傳,府、縣官吏以天麻為朋黨之私、晉升之階者,不絕于途,成為時弊。晚清迄至民國,每年天麻采挖節令,各地官商雲集小草壩坐地收購,深山僻壤,宛然鬧市,日上市量達千餘公斤。

1973年廣州秋季商品交易會上,"中國小草壩天麻"标價高達每噸12萬元,求購者仍摩肩接踵,應接不暇。昭通天麻以野生天麻為主,品種有"竹節烏"、"明天麻"兩種,尤從"竹節烏"品質最好。

50年代,全地區年收購量達30000公斤左右。此後,由于過度采挖,産量呈下降趨勢。為滿足國内外市場需求,合理開發利用野生資源,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指導下,從50年代末就開始了天麻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試驗。1978年,人工栽培天麻的科研成果通過鑒定,在11個市、縣推廣,天麻年收購量又回升至30000公斤左右。昭通市制藥廠以地産天麻為主藥,佐以其他地産藥材加工的蜜質"天麻丸",選料精細,制作精緻,臨床療效肯定,獲雲南省優質産品稱号。

彜良縣開發研制的藥、飲兼用"天麻酒"呈琥珀色、晶瑩明亮、味美香醇,保存了天麻的藥用功效,又以其特殊的口感、香型、韻味而為消費者青睐。

鑒别方法

一:外表呈橢圓形,稍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短小飽滿;

二:表面灰黃色或淺棕色,有縱向皺折細紋,習稱“姜皮樣”;

三:有明顯棕黑色小點狀組成的環節,習稱“芝麻點”;

四:一端略尖,有時尚帶棕紅色的幹枯殘芽,習稱“鹦哥嘴”,另端有圓臍狀疤痕,習稱“肚臍眼”。

五:松香斷面,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平坦,半透明革質,白色或淡棕色,體重質結實。

六:雲天麻煮出來無酸味。

昭通天麻鑒别口訣“鹦哥嘴,凹肚臍,外有環點幹姜皮,松香斷面要牢記。”

天麻簡介

天麻自古至今,既是藥品,又是食品,或者說又是一種養生保健食品。也是衛生部規定可以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齋居》詩中有“黃芪數匙粥,赤箭一瓯湯”的詩句,在古代天麻又名“赤箭”,可見唐代已把黃芪、天麻當食品熬粥煲湯了。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有《求赤箭貼》,也是把天麻當食品,作扶老之用。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又記載了幾種天麻食用方法:“彼人多生啖,或蒸煮食之”“或将生者蜜煎作果食,甚珍之。”這些吃法都流傳下來,現在有将鮮天麻洗淨切片蘸白糖吃、或涼拌吃的,也有蒸煮食及蜜煎蜜漬服用的,尤其是“蜜煎”天麻,開了天麻糖制的先河。

相關傳說

“補益上藥,天麻第一”,曆代本草學都把天麻列為“上品”,認為天麻的藥用及食用價值很高。清乾隆五十年,宜賓知府為巴結皇上,派心腹到小草壩收購天麻,為清高宗弘曆祝壽,足見昭通天麻的珍貴。據現代藥學研究,天麻含有天麻素等十餘種活性成分,還含有3種有免疫活性的多糖及14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和6種宏量元素,16種氨基酸。同時天麻肉質豐厚,适口性好,是食品加工的上好材料。

用途

昭通天麻的用途主要包括治療和保健兩大類,中醫典籍對天麻的用途記載較多,如下:

天麻性味甘,平,有平肝息風的功能,常用于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

《神農本草經》記載,天麻有“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的奇效。

《名醫别錄》記載,天麻能“消痛腫,下支滿,寒疝下血”。

《日華子本草》記載,天麻能“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

《開寶本草》記載,天麻能“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痫、驚氣,利腰膝,強筋骨”。

《本草綱目》記載,“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

《素問》雲:“諸風掉眩,皆屬于木。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按羅天益雲:眼黑頭眩,虛風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

《小兒藥證直訣》、《聖濟總錄》、《普濟方》、《外科正宗》、《蘭台軌範》等記載,天麻分别配伍相關藥物,可治療急驚風發熱、痙攣抽搐、偏正頭痛、筋骨疼痛、風濕腳氣、早衰白發、眩暈、肢體麻木、手足不遂、肝虛頭痛、中風偏癱、破傷風等症。此外,還用于保健。《本草衍義》記載,“天麻,用根須别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則得矣”。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後患面風,用天麻配伍其它祛風活絡藥,研末酒調,熱熨患部;光緒頭痛眩暈,也常用天麻配伍相關藥物煎水洗頭。

在現代,天麻在醫療保健中的應用更為廣泛。《中國藥典》記載,天麻有“具平肝熄風、祛風定驚的功效,用于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癫痫,高血壓,耳源性眩暈”。《全國中草藥彙編》記載,天麻“主治高血壓、眩暈、頭痛、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小兒驚厥等症”。

一些名醫把天麻的用途歸結為“三抗、三鎮、一補”,即抗癫痫、抗驚厥、抗風濕,鎮靜、鎮痙、鎮痛,補虛。近年來,對天麻的醫療保健用途不斷有新發現。将天麻用于高空飛行人員,作為腦保健藥物,可增強視神經的分辨能力;日本用天麻治療老年性癡呆症。

天麻的用途随着科學的不斷進步和對天麻的用途研究的深入講不斷擴展,但我們在使用天麻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選擇優質的天麻也是發揮天麻的功效的關鍵,雲天麻及本站所賣天麻是通過國家認證的全國最好的天麻,一直是出口和曆代敬獻的貢品,天麻素含量高為世界之最是購買天麻的最佳選擇。

藥方類

1、天麻川芎丸

①成份:天麻15克,川芎60克。

②用法: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次服9克,食後細嚼,茶酒任下。

③主治:偏正頭痛,眩暈欲倒。

——摘自《元·禦藥院方》

2、川芎天麻茶

①成份:川芎500克,天麻200克,茶葉适量。

②用法: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日嚼一丸,清茶下。

③主治:具有熄風止痛功效。主治偏正頭痛及首風眩暈。

——摘自《本草綱目》

3、天麻川芎茶

①成份:天麻3克,川芎10克,白芷3克,春茶3克。

②用法:用白酒一碗,将上四味藥置酒中,煎至半碗,取渣再用酒一碗,煎至半碗。合并煎汁,睡前以茶飲之。

③主治:滿頭作痛。

——摘自《元·禦藥醫方》

4、天麻洗藥方

①成份:天麻3克,香白芷6克,防風4.5克,葛根4.5克,金銀花6克,生石膏9克,川椒3克,乳香3克。

②用法:水煎,洗之。

③主治:前額頭痛。

——摘自《清·光緒皇帝醫方》

5、天麻祛風清上洗藥方

①成份:天麻3克,防風9克,川芎6克,白芷6克,薄荷3克,桑葉6克,甘菊4.5克。

②用法:用水熬透,洗之。

③主治:偏正頭痛,頭目昏重等。

——摘自《清·光緒皇帝醫方》

藥膳類

天麻炖雞

材料:母雞1隻(重約1500g),天麻15g,水發凍菇50g,雞湯500g,調料适量。

烹制方法:将天麻洗淨切片,放入碗中,上籠蒸10min取出。雞去骨切成小塊,用油氽一下,撈出。蔥、姜用油煸出味,加入雞湯和調料,倒入雞塊,用文火焖40min,加入天麻片,再焖5min,勾芡,淋上雞油。

食法、食量:佐餐或單食均可。

功能:平肝息風,養血安神。

适應範圍: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風濕痹之肢體麻木、酸痛,中風癱瘓,神經性偏頭痛,神經衰弱之頭昏、頭痛、失眠等症。

天麻豬腦粥

來源于《常見病食療食補大全》。

材料:天麻10g,豬腦1個,粳米250g。

烹制方法:将豬腦洗淨,與天麻共同置入沙鍋内,再放入粳米,加清水煮粥,以粥、腦熟為度。

食法、食量:每日晨起,服用溫熱粥1次。

功能:平肝息風,行氣活血。

适應範圍:适用于高血壓、動脈硬化、美尼爾病、頭風所緻的頭痛等症。

天麻燒牛尾

來源于《食用菌飲食療法》。

材料:天麻10g,牛尾2條,母雞肉、肘子、幹貝母、調料知适量。

烹制方法:将天麻洗淨放入罐内,加清水上籠蒸透切片。用母雞、肘子肉同煮湯。将牛尾按骨節縫剁開放入鍋内,加水、蔥、姜、白酒煮開以去異味,再将已去掉異味的牛尾挑入煮好的母雞、肘子湯鍋内,同時也将火腿、幹貝、調味品放入湯内,用文火煨2h。熟後将牛尾、母雞、肘子挑起,整齊地碼入盤中,然後再将天麻片鑲于盤周圍,淋上熟澱粉,澆上香油即成。

食法、食量:每天食肉、喝湯1~2次。

功能:祛風濕,止痛、行氣活血。

适應範圍:适用于頭暈、頭痛、風潮等症。

天麻炖甲魚

來源于《膳食保健》。

材料:甲魚1隻(約450g),天麻片15g,調料适量。

烹制方法:用沸水将甲魚稍燙一下後,刮去表面泥膜,挖淨體内黃油。用甲魚膽在甲魚殼背上塗1周,腹蓋向上置于容器中,再将天麻片、蔥、姜複蓋其上,加黃酒适量後,容器加蓋,隔水炖1.5~2h。

食法、食量:食時,根據食者的喜好,用麻油或調制蒜泥等調味汁水,蘸食新炖熟的天麻及甲魚,并喝湯。

功能:滋養肝腎,平肝潛陽,活血散瘀。

适應範圍:适用于高血壓、肝炎等症。

天麻鯉魚

〔原料〕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鮮鯉魚1尾(1.5千克),醬油、料酒、食鹽、味精、白糖、胡椒粉、香油、蔥、姜、水豆粉适量。

〔制法〕

(1)将鮮鯉魚去鱗、鰓和内髒,洗淨裝入盆内,将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次米泔水泡上,再将天麻放入泡過川芎、茯苓的米泔水中浸泡4--6小時,撈出天麻,置米飯上蒸透。切成片待用。

(2)将天麻片放入魚頭和魚腹内,置盆内,然後放入蔥、姜,加入适量清水後,上籠蒸約30分鐘。

(3)将魚蒸好後揀去蔥和姜,另用水豆粉清湯、白糖、食鹽、味精、胡椒粉、香油燒開勾芡,澆在天麻魚上即成。

〔功效〕平肝熄風,定驚止痛,行氣活血。

〔應用〕适用于虛火頭痛、眼黑肢麻、神經衰弱、高血壓頭昏等症。

半夏白術天麻湯

【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術9克,茯苓9克,橘紅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3枚。

【功用】健脾燥濕,化痰熄風。

【主治】痰飲上逆,痰多心悸,眩暈頭痛等證。

【古籍論】本方是治療内生風痰之劑。若痰因濕生,主要用白術燥濕化痰。暈由于風,輔以天麻平熄内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兼用半夏、茯苓、橘紅、甘草補脾益氣,化濕和中。并引用生姜、大棗調和營衛。

來源于《百病飲食自療》。

材料:天麻10g,粳米100g,竹瀝30g,白糖适量。

烹制方法:将天麻浸軟,切成薄片,與粳米加水煮粥,調入竹瀝、白糖即成。

食法、食量:粥及天麻片在1天内分2次服用。

功能:平肝息風,清熱化痰。

适應範圍:适用于肝風痰熱的痫症(發作前常覺眩暈頭痛、胸悶乏力、心煩易怒,發作時突然昏仆、神志不清、抽搐吐涎,移時漸蘇,醒後一如常人)。

天麻肉片湯來源于《中國藥膳學》。

材料:天麻、豬肉各适量。

烹制方法:天麻浸軟切片待用。肉片做湯,加入天麻片3~6g共煮。

食法、食量:藥、肉、湯俱食,宜常服。

功能:滋陰潛陽,平肝息風。

天麻蒸豬腦

配方:天麻10克豬腦2隻姜5克大蒜10克蔥5克鹽5克紹酒5克雞湯200毫升

制作:1.把天麻打成細粉9豬腦去紅腺及膜洗淨,姜、蒜洗淨,切片,蔥切花。

2.把豬腦放在蒸盆内,加入天麻粉、鹽、姜、蔥、蒜和雞湯。

3.把盛有豬腦的蒸盆置蒸籠内,用武火大氣蒸35分鐘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豬腦1隻。

功效:平肝熄風,降低血壓。高血壓風痰上逆型患者食用。

上一篇:梵高傳

下一篇:寒江獨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