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義

春秋大義

中國儒家哲學思想原則
中國儒家思想中其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向,儒家思想在社會價值、倫理道德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看法、取舍和褒貶。其本質就是個人在群體的社會生活中,在與其他人、周圍的環境等産生作用時,在個人行為選擇上所遵循的一套行為規範和其背後的思想原則。儒家文化作為曆代王朝的官方意識形态,經過系統全面的曆史傳承,在今天沉澱為中華各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的主幹,中國大約有漢、朝鮮等30多個民族深受儒家思想影響。[1]
    中文名:春秋大義 外文名: 别名: 作者:熊逸 頁數:592 出版時間:2019年03月01日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開本:16開

發展曆史

基于科學的原則,這些行為規範之間,以及與其背後的思想原則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邏輯上可論證的因果關系,同時并不是真的有一套數目确定,明确、清楚定義的行為規範,其思想原則也沒有準确、完備的定義。它也不是現代哲學,現代哲學已經科學化了。它可以理解為是一套古代哲學和這套哲學對現實生活的指導。

曆史緣起

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曆料記載将魯隐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曆史修成了一部史書,這部編年史書就被叫作《春秋》。共242年史事,大約有1.5萬字。《春秋》記事非常簡練,近乎大事年表。

其後出現了《左傳》。《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記事起于魯隐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約18萬字,也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比《春秋》多記17年,同時也比《春秋》多很多史料。但後來儒家的經學家認為《左傳》是解《春秋》經之作,故西晉杜予作注時重加編排,首列《春秋》經文,然後分條記事,從此《左傳》原貌不可得見。

孔子開了私學之風,由于《春秋》非常簡練,傳授時就需要解釋其文辭和史義。到了漢代,大約是期間,就出現了着重從解釋《春秋》的文辭和史義上加以發揮的《公羊傳》和《谷梁傳》,先列《春秋》原文,然後逐字、逐層進行解釋。另一方面,相對于漢代通行的語言和文字,孔子寫《春秋》時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已經叫“古文”了,如果沒有注釋,當時普通文人恐怕也很難讀懂。因此,在傳授《春秋》時确實需要進行注釋。

影響價值

一本試圖向西方世界闡明中國人的精神,并揭示中國文明價值的英文書。英文書名為“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1915年由“北京每日新聞社”首版,該書封面上所題的中文名就是“春秋大義”。該書對于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有較大影響,書的作者是辜鴻銘。

辜鴻銘,名湯生,原籍福建同安,出生在馬來亞槟榔嶼的一個華僑世家。他13歲到西方留學,先後遊學于英、德、法、意等國11年。回國後長期擔任張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清末時,他曾官至外務部郎中,擢左丞。明國初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門語言,用英文寫有多部著作,常引據法德作家,而最好講的是拉丁文。

辜鴻銘對于當時中國社會的環境、現狀,社會習俗,文化傳統,社會風氣等都非常了解和熟悉,但他還算不上是一個儒學大師。實際上,《春秋大義》一書是以當時西方世界的思維模式來對中國的文化傳統進行描述、解釋、闡述和贊賞。因此西方通常認為此書,容易理解,有其新穎和獨到之處,但算不上很深刻。

“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

中國人和中國文明的特征,除了我上面提到過的那三種之外,還應補上一條,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靈敏。

孔子生日:“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孔子生。”

孔子卒日:“魯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醜,孔丘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