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圖通變

易圖通變

元代雷思齊撰寫的經學著作
《易圖通變》是元初道士雷思齊撰寫的經學著作。書成于大德庚子年(1300年)。五卷,收人《正統道藏》太玄部。另有《四庫全書》本,亦為五卷。此書分五篇,考辨河圖像數之學。作者貶斥東漢鄭玄首開河圖、洛書之詭說,北宋陳抟妄析河圖,劉牧、李觏等人妄計河圖之數五十有五,愈說愈迷。作者潛心研究《易》學多年,乃撰此書,以與四方千載學者同究真是。書中認為:河圖之數以天一為坎、地二為坤,天三為震、地四為巽,天七為兌、地六為乾,天九為離、地八為艮。其數實為四十,而以五、十為虛數,會通于中。[1]
  • 作品名稱:易圖通變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雷思齊
  • 創作年代:元朝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經學著作

内容簡介

簡介

此書以“河圖”為綱,開篇首列“河圖”,繼而解說論證。其最大特色就是把“河圖”的五十五數分為本數與虛數。所謂“本數”,就是布于圖之四方、四維之數,共為四十。四方即東西南北;四維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北方之數為一,東方之數為三,南方之數為九,西方之數為七,東南方之數為四,西南方之數為二,東北方之數為八,西北方之數為六。四個奇數一、三、七、九之和為二十,四個偶數二、四、六、八之和亦為二十,所以稱“四方、四維共四十”。所謂“虛數”,是指居于河圖中央的“天五”與“地十”。

本來,這兩個數也是一奇一偶,與其他自然數并無區别。謂之“虛”,是說它們既存在,又不存在。從河圖的卦位上看,東西南北均無五與十之數;再從八卦之數看,坎為一,離為九,震為三,兌為七,艮為八,乾為六,巽為四,坤為二,亦不見十與五。這就是所謂“四象無五,八卦無十”。但從八卦陰陽奇偶的内在聯系看,五與十這兩個“河圖”之虛數又是存在的。例如,坎卦之數為一,向乾卦方向運行,成六,中含五。再如離南一數、坎北九數相合便是十。其餘類推。

基本信息

此書是在《易》“圖書之學”勃興的背景下問世的。“圖書之學”其源甚久。先秦史書《尚書·顧命》篇有雲:“天球、河圖在東序”,這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河圖”的行文,估計“河圖”在周代以前是先民傳世之寶。

可是,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已不見“河圖”,嘗慨歎:“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而《易·系辭》則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可知先秦人以為《易》之著作系與“河圖”有關。

漢代人更堅信此說。如劉歆謂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成八卦。由于“河圖”系秘傳于方外,秦漢以來,儒家學派基本上不知河圖為何物,故隻能紙上談兵,争相猜測。

到了唐末宋初,華山道士陳抟以“五十五點”之河圖授其徒,遂廣為流傳。與此同時,陳抟還傳出“四十五點”的洛書。陳抟稱河圖、洛書乃《易》之本源。但許多儒者不信此事,遂引起争端。

宋以來之學者,除了鬧不清河圖,洛書的真正年代外,其形狀的辨别亦多有分歧,或以為河圖乃一至十數之和,洛書為一至九數之和;或以為相反,莫衷一是。此等争論至元代仍未停息。雷思齊的《易圖通變》正是此學術之争的産物。

概括

闡述道教易學(數學派)和融通《老》、《易》的道書,五卷,宋末元初道教易學象數學家(尤精數學)空山先生雷思齊著。此書是宋易象數學派:理論的名著,更是道教易學中深究“數學”的代表作。内述《河圖》、《洛書》、參天兩地倚數之圖、錯綜會變等圖、河圖遺論等。尊崇《老子》、融通《老》、《易》之學。

合儒:苦之所同;并闡發陳抟圖學,圖文對照,别具風格。推崇數學,認為“數為天地理”、“數生象”、“極其數然後能定天下之象”;從“數學”角度解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天地之理皆有“數”的規定性,陰陽卦象、方位、四季、萬物都是“數”的遞增法則陸續産生的。雷氏以“道一”為宇宙生成發展的根源,認為“一”自身分裂為“二”,為其自身樹對立面,所謂“起自為之對”,又自身增而為“三”(“二”與“中合”而為“三”),以其自身之分裂與增殖,演繹宇宙萬物産生的過程。雷氏攝《易》以豐富道教義理,以《易》釋《老》,弘光道教尊《老》的根本信仰,對道教義理發展有深遠影響。明《道藏》太玄部“若”字号收載。

作品目錄

提要

空山先生易圖通變序

易圖通變卷之一

易圖通變卷之二

易圖通變卷之三

易圖通變卷之四

易圖通變卷之五

作者簡介

雷思齊,字齊賢,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元初道教大師,因宋亡之後獨居空山之中,學者稱為空山先生。

元世祖既定江南,曾招三十六代天師入朝,天師奉旨掌道教還山,于是禮請先生為玄學講師。空山先生精通易學,深谙老莊,著有《易圖通變》、《易筮通變》、《老子本義》、《莊子旨義》數十卷及詩文二十卷,頗受元代翰林學士吳澄和袁桷的稱贊。認為其所著書“援據切至,感厲奮發,合神以窮變,盡變以翼道”;稱其詩文“精深工緻,豪健奇傑,有杜韓之風”(《空山先生易圖通變序》)。其易學著述《易圖通變》和《易筮通變》現存《道藏·太玄部》中。此書以道家學說解釋《周易》原理,力圖将道家道教的觀點同易學結合起來,闡發宋易以來的象數之學,成為道教系統中象數學派尤其是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時人評價:“四方名士大夫慕其人,往往以書疏自通。或聞其學,莫不爽然自失。”

作品影響

雷思齊把《易圖通變》的“河圖”之說應用到《易》學“筮法”的解釋之中,認為筮法本身包含着數,數之推演就能導出河圖來,這就把占筮之學與《易》的宇宙發生模式統一起來,初步具有世界統一論思想和辯證法思想。他以“圖”來演示《易》的象數之學,又由此而伸發其發展的觀點,較少神秘成分,對道教方術和教理的建設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上一篇: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下一篇:快樂學習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