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

旗袍

形成于民國時代的女性服裝
旗袍源于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于1929年确定為國家禮服之一。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成為民國知識女性标準服飾之一。1949年之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征大量毀壞。改革開放以後重新恢複為中國民族服裝代表之一。
    中文名:旗袍 外文名:cheongsam、chi-pao 别名:祺袍(台灣地區) 形成時期:20世紀20年代 曾用名:長衫、長袍 現代身份:外事場合禮儀服裝,國際盛會禮服 适宜人群:女性

起源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禦之”。至于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于1925年。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發展

1、清代旗裝

清末的旗袍樣式,主要源于旗袍源于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随着時代的變遷而變遷。

2、民國旗袍

辛亥革命以後,女裝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繡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幹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隻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屬于旗袍的黃金時代。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于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于舊制,成為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标準服裝。

3、現代旗袍

40年代後期(解放初期),人們對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适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裡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态,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标準,而且更為實用。

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征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仿真絲面料,色彩鮮豔,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向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産物。

特色

1、特征

旗袍的外觀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隻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古代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并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2、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制作,适用各種刺繡、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制作。

3、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并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4、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着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标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5、藝術家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态。

6、設計師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并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曆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曆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樣式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适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方襟旗袍禮服——将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适合不同臉形穿着。琵琶襟旗袍禮服——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水滴領、竹葉領、馬蹄領。

材質

制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绉、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别緻,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曆史文化,着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織錦緞,配以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制作

1、裁剪

(1)确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将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2)确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3)确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緻。

(4)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緻,以免有色差。

(5)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适當的縫份和貼邊。如裝縫普通拉鍊,止口需1.5cm,隐形拉鍊,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檢查面料裁片和裡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2、縫制

(1)衣片歸拔。

(2)側縫貼牽條。

(3)襟邊貼牽條。

(4)縫制。

其他相關

喻雙雙旗袍藝術館是中國首個以藝術家個人名義命名成立的非遺旗袍藝術館,集中華傳統旗袍服飾藝術之大成,使觀展者仿佛沉浸于立體藝術視覺體驗空間,也為不同時代,不同門類的旗袍藝術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喻雙雙旗袍文化立足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強調旗袍文化的高度和審美。在旗袍藝術館内陳列有文化研究和工藝實踐創作的非遺系列旗袍藝術藏品,還集中展示了千百年來代表中國優秀民族傳統工藝的缂絲、刺繡精品,以及喻雙雙經典旗袍與丹青藝術、古琴藝術等其它藝術融合的盤花扣、缂絲手繪扇面等獨特新穎的藝術作品,提升了旗袍文化審美格調,拓展了非遺文化元素的跨界應用。

上一篇:卡拉時代

下一篇:馬丁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