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齒鲨

旋齒鲨

旋齒鲨科旋齒鲨屬動物
旋齒鲨(Helicoprion),Helico源自希臘語“螺旋狀”,Prion則源自“鋸”,組合起來意即“螺旋鋸”。這用來指它的牙齒,這些牙齒從大到小,内卷成環狀螺旋形齒,猶如銑刀般,極富切削感,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栗。而問題也就出在這些牙齒上,打自發現那年起,旋齒到底于鲨魚的哪個位置的争論便持續迄今。因為無論是現生的鲨魚,還是其它脊椎動物,都沒有任何一個種類發現長有這種旋齒。有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動物,它的名字叫旋齒鲨。多年來,人們所能見到的隻是它奇妙的、螺旋排列的牙齒(古生物學稱之為“螺旋齒”),真正完整的骨架當前還沒有發現,因此,它的“神秘”引起了很多古生物專家及古生物愛好者的關注。
  • 中文名:旋齒鲨
  • 外文名:Helicoprion
  • 别名:旋牙鲨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拉丁學名:Helicoprion
  • 綱:軟骨魚綱
  • 亞 綱:闆鰓亞綱
  • 目:鲨目
  • 科:旋齒鲨科
  • 屬:旋齒鲨屬
  • 分布區域:在中國、挪威、俄羅斯、日本、格陵蘭、澳大利亞等國均有分布
  • 體 長:7.5-15m
  • 生存狀态:已滅絕

簡述

古魚類。軟骨魚綱。闆鰓亞綱,尤金齒目。頭部的颌聯合處的齒愈合,形成一替換快的輪盤狀齒環。齒表面和側面上有琺琅質。齒列由切割型齒組成。齒冠表面平滑,無磨蝕痕迹,前後緣呈鋸齒狀,側翼較短,呈寬條帶狀。管狀齒骨質層很發育,無海棉狀齒骨質層。齒列基部的溝槽淺而寬。生存于晚二疊世。中國浙江、湖北、西藏均有發現。為一世界性屬。産于海相地層

背景資料

除大部分現生者外,許多化石軟骨魚也屬此類。它們的鳍基變得狹窄,口裂也顯得橫寬,鰓裂5-7對。

早石炭世的栉棘鲨被認為是本目的最早代表,它的許多特征與裂口鲨相似,如雙接颌骨、鳍基較寬、牙齒主尖高側尖低,但栉棘鲨兩個背鳍前端有硬棘則不同于裂口鲨,卻與本目中生代的代表弓鲛相同。

楊教授說,在中國雲南昆明、甘肅永登和陝西北部的安塞、延長等地三疊紀和侏羅紀的地層中曾發現有弓鲛的背鳍棘和牙齒化石。

旋齒鲨本目中一個奇特的絕滅類群,發現于二疊系三疊系中。

中國長興發現的此類化石被命名為中國旋齒鲨化石,另外在湖南嘉禾和西藏地區也發現有此類鲨的化石。

中國中生代晚期以來的海相層極少,至今未有現代鲨類的化石發現

檔案

“Helico”一詞在希臘語中是“螺旋形的”或“環狀的”的意思,“prion”是“鋸子”的意思,“Helicoprion”的組合意思是“環狀的鋸子”。可見,這個學名對螺旋齒的外觀做了形象的比喻。

迄今為止,對于旋齒鲨的研究已有百年之久,相關的論文發表了二百多篇。由于螺旋齒的内部構造和現代鲨魚牙齒相似,古魚類學家将其劃分為鲨魚類,是一種早已絕迹的古老軟骨魚類。本世紀前,古魚類學家共描述了11個屬,約30餘個種,通過化石的埋藏層位研究得知,旋齒鲨生存于二疊紀至三疊紀(距今約二億至三億年前)的海洋中。旋齒鲨最大15米。

那麼,螺旋齒位于魚體何處?有什麼用途?多年來這兩個問題在國際上引發了不少争論。

子屬

栉棘鲨

旋齒鲨目中一個奇特的絕滅類群,發現于二疊系和三疊系中。此鲨類的牙齒在上下颌左右兩塊颌骨接合處向下向内卷曲成環圈狀,生長方式非常特殊。

石炭紀的栉棘鲨被認為是旋齒鲨目的最早代表,它的許多特征與裂口鲨相似,如雙接型颌骨、鳍基較寬、牙齒主尖高側尖低,但栉棘鲨兩個背鳍前端有硬棘則不同于裂口鲨,卻與中生代的代表弓鲛相同。弓鲛的牙齒和背鳍棘常保存為化石,牙齒有一個主尖和每側一個或多個側尖,齒冠低矮較粗鈍,且有縱溝;背鳍棘表面有粗糙的脊和溝,脊上有疣突;棘後緣上部和前緣下部有兩行齒突。

在中生代晚期,現代的鲨類便已繁盛起來,歐洲在白垩紀和第三紀的海相層中發現多種多樣的鲨類牙齒化石。我國中生代晚期以來的海相層極少,至今未有現代鲨類的化石發現。

考古

國際

旋齒鲨化石在北美、挪威、俄羅斯、日本、格陵蘭、澳大利亞等地都有發現,可見,它在海洋中的分布非常廣泛。到二疊紀晚期旋齒鲨開始逐漸減少,至三疊紀時就已寥寥無幾了。當前,我們對旋齒鲨的了解隻是鳳毛麟角,更多的秘密還封存在古老的岩石中,等待着專家、學者和古生物愛好者的研究與發現。

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卡爾賓斯基是第一位發現旋齒鲨化石的專家,他于1899年在烏拉爾山上采到了一件精美的螺旋齒化石。當時,他很疑惑,不知螺旋齒應該長在魚體的哪個部位———在上颌?在下颌?上下颌都有?還是在尾部?在背鳍?或是背部中央?一年以後,美國古生物學家伊斯特曼就螺旋齒的來源和位置提出了兩個主要推測:一、螺旋齒來源于鲨魚或鳐魚的颌骨;二、螺旋齒位于背部中央,背鳍的前部。

用途

1952年俄羅斯古魚類學家奧勃魚切夫提出:如果螺旋齒位于下颌,隻能妨礙鲨魚進食,應長在上颌,充當防護裝置,好比動物頭部的一個減震器。1995年,澳大利亞帕斯市古脊椎動物館館長出版了“魚類的興起:五億年的演化”一書,書中有一張假設的插圖,描繪旋齒鲨的下颌向下卷曲成螺旋狀,上面牙齒密布。想象旋齒鲨可以解開下颌,當作鞭子使用,抽打被捕食的動物,并将獵物鈎在凸出的牙齒上。他還認為,旋齒鲨将下颌旋轉起來,是為了模仿一種叫做菊石的古貝殼類動物(當時數量很多),以達到引誘和捕獲獵物的目的。

關于螺旋齒的生長,美國一位泥盆紀鲨魚專家曾提出了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螺旋齒的基部在生長過程中緊連在一起,新的和老的牙齒推着向外生長,就象長在肉中的指甲一樣,這樣可以防止牙齒脫落。另一理論認為螺旋齒的大小與支撐它的颌骨成正比,而且隻有魚體長到足夠大時才能出現螺旋齒。

其後,随着陸續發現了和颌骨連在一起的标本,才确定了這種螺旋齒是生長在鲨魚左、右下颌骨或左、右上颌骨聯合的地方,使關于螺旋齒位置和用途的争論終于告一段落。

國内

1962年,旋齒鲨化石在中國首次發現于浙江長興縣,我國古魚類學家将其命名為長興中國旋齒鲨,是新屬新種。1975年春,在海拔4600米的珠峰上又發現了一件珍貴的旋齒鲨化石,其螺旋齒是弧形的,位于三疊紀地層中,命名為中國旋齒鲨珠峰種。鲨魚是軟骨魚類,他們的骨骼一般不能石化而形成化石,隻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軟骨出現鈣化現象,才使得一些骨骼的形狀和構造被保存下來。所以,想見到旋齒鲨的完整結構如同大海撈針一樣艱難。幸運的是,珠峰的旋齒鲨标本保存了較好的腦顱眶前部分,因此,專家們推測出了它的大緻圖象:嘴巴很長,那個漂亮的弧形齒列就長在下颌當中,齒列兩旁還長着碾壓型的側齒。從這些側齒的性質來看,它很可能是吃帶硬殼的無脊椎動物為生的,下颌當中的齒列用來切斷較大的食物。

旋齒鲨( Helicoprion) 旋齒鲨看起來就像是一隻普通的鲨魚,它的主要特點在于它從下颚突出而成的圓形下巴,其上具有多個牙齒,從形狀上會認為下巴會旋轉,但是實際上不能。

對于這個圓形下巴的用途,引來了很多争議,一些人認為它是用來撞擊獵物和抵抗天敵的,而其他人認為這很有可能是用來鋸掉獵物的外殼的。

上一篇:風車草

下一篇:證券投資技術分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