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巾

方巾

一種裝飾品
方巾,面布,頭巾。指舊時行婚禮時新娘頭上所覆的紅方帕或者明 代文人、處士所戴的軟帽。現代人則多指絲巾。方巾也指我們在酒店上的小毛巾,現代我們提供環保,用方巾替代以前的餐巾紙,也有人用來洗臉,特别是給小孩子用。方巾也可被稱為絲巾,指圍在脖子外的一種紡織品,但和圍巾不一樣,長度沒有圍巾那麼長.
  • 中文名:方巾
  • 外文名:
  • 别名:絲巾
  • 用途:
  • 分類:古代帽子
  • 釋義:舊時行婚禮時新娘頭上所覆的紅方帕
  • 詞性:名詞

簡介

方巾,亦稱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及處士所戴的方形軟帽。

《三才圖會·衣服》述其來源謂:“方巾,此即古所謂‘角巾’,制同雲巾,特少雲文,相傳國初(明)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角巾,是帶棱角的頭巾,舊時隐士常著之。

曆史

唐人高适《答侯少府》詩“江海有扁舟,丘園有角巾”,即詠此巾。四方平定,相傳明初儒生楊維桢入見太祖朱元璋,戴此巾上殿,太祖覺得巾式奇異,問其巾名,楊氏谄谀道:“此四方平定巾也。”太祖聽後極為高興,乃頒布天下。故《明史·輿服三》有“洪武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的記載。

葉夢珠《閱世編》卷八說得更詳細:“其便服自職官大僚而下至于生員,俱戴四角方巾……其後巾式時改,或高或低、或方或扁,或仿晉、唐,或從時制,總非士林莫敢服矣。其非紳士而巾服或拟于紳士者,必搢紳子弟也。不然,則醫生、星士、相士也。”

《儒林外史》一書,“機鋒所向,尤在士林”,故常寫到戴方巾的事。十三回述馬二先生裝束:“頭帶方巾,身穿藍直裰,腳下粉底皂靴。”其實這馬二先生也不曾“高補過”,隻是個尋常書生罷了。又二十二回說一個開妓院的人戴方巾,被兩個“戴方巾的秀才”看見,“不由分說,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臉就是一個大嘴巴,打的烏龜跪在地下磕頭如搗蒜”。

《好逑傳》也多言及戴方巾者。第十四回:“忽見一個長髯老者,方巾野服,走進方丈中來。”十二回:“衆人還未及答應,隻見那張公子歪戴着一頂方巾……”

《金瓶梅》四十二回:“那戴方巾這個人,你可認的他?”這裡說的“方巾”,恐怕是指四方平定巾的前身:角巾。因此書所寫為宋代故事。

至清朝,方巾禁戴。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小帽條說:“明之士人類多方巾大袖者。至順治甲申,則戴平頭小帽,以自晦匿。而禁令苛暴,方巾為世大禁,雖巨紳士子,出與平民無異。間有惜饩羊之遺意,私居偶戴方巾者,一夫窺瞯(原文為 ),慘禍立發。常熟有二生,于巡按行香日,戴方巾雜行衆中,為所瞥見,即杖之數十,并題奏将二生磔之于市。”因此,寫清代世情的小說裡,多不提方巾。

生活

1.方巾也可被稱為絲巾,指圍在脖子外的一種紡織品,但和圍巾不一樣,長度沒有圍巾那麼長。

2.方巾也指我們在酒店上的小毛巾,現代我們提供環保,用方巾替代以前的餐巾紙,也有人用來洗臉,特别是給小孩子用。

以朱宣鹹中國畫作品《映日紅》為模闆制作的藝術方巾,以100%桑蠶絲為材質。是我國現代方巾與藝術相結合的産物。方巾被賦予了藝術的元素,藝術家的作品不再隻是供人欣賞的藝術品,還成為家用的日用品;藝術方巾也不再隻是普通的日用品,也是一件富有文化底蘊的藝術品。

使用方法

常規式

沿着對角線折成一個直角三角形,然後把斜邊朝前,直角朝後,兩個底角的地方紮在脖子上,這是最普通的紮法。

蒙面式

将方巾折成三角形或長方形平着紮在鼻梁上方,後面系住,使得鼻子、嘴巴和臉都被遮擋,僅有眼睛露在外面,這樣可以行俠仗義。

緊箍式

從額頭前緻腦後将頭部包裹,位于耳廓之上,腦後把多餘的方巾邊緣部分折回塞到裡面,這樣會形成一個自制的小冒子,這屬于精靈古怪型。

圍脖式

把整條方巾束成一條線,系在脖子上,前面可以系個扣子,也可以不系扣子直接平放在外衣裡面,這樣可以保暖,如果是高級的方巾這樣也能體現出高貴的氣質和品味。

上一篇:現磨豆漿

下一篇:成都地鐵17号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