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

新竹市

中國台灣省西北部的工業城市
新竹市(HsinchuCity),是台灣省西北部的一座新型工業城市,台灣省的第七大都市。人口40.8萬,面積約49平方公裡,位于由頭前溪和鳳山溪沖積而成的狹長平原上,東北與新竹縣接壤,南與苗栗縣毗鄰,西面瀕臨台灣海峽,沿岸多沙灘,地勢自東南而西北漸次低下,形成一畚箕形。舊稱竹塹,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生活居地,漢人有系統的開墾始于18世紀初期,1733年以莿竹建城,1756年淡水廳設治竹塹。因為終年多風,又有風城之稱,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四季溫和,相對于台灣其他縣市來說災害較少,由古至今,新竹市一直是當地的行政中心和生活圈中心城市。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之後成為台灣的高科技重鎮,有台灣矽谷之稱。也是台灣的文化古都,有着豐富的文化曆史内涵、多元化的海岸生态以及高科技産業。
    中文名:新竹市 外文名:Hsinchu city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中國,台灣省 地理位置:北緯24度49分0秒,東經120度59分0秒 面積:104.1526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東區、北區、香山區 政府駐地:新竹市中正路120号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司馬庫斯古道 機場:新竹機場 火車站:新竹車站 車牌代碼:不适用(台灣當局) 地區生産總值: 别稱:竹,新竹,竹市,風城 建立時間:1930年 人口:409265人(2009年8月) 市花、市樹:杜鵑花、黑松 地方特産:桔醬;煙腸 電話區碼:03 行政類别:台灣省省轄市 地方方言:客家話,閩南話 設立始年:1930年 現任領導:市長林智堅、議長謝文進

曆史沿革

新竹最早是竹塹社平埔族﹣道卡斯族的生活居住地。新竹舊名“竹塹”,是由平埔族語音譯而來。

1626年,西班牙占據北台灣後,曾有西班牙人到竹塹傳教。當地大規模的開發,是從1661年鄭成功入台另部屬屯墾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後龍地區,勢力廣及竹塹。隸屬天興縣,并置通事管理竹塹番社。

1683年清政府時期,竹塹改屬諸羅縣。1691年王世傑獲準帶領親族180餘人以暗仔街為中心墾植竹塹,廣興水利開發良田。而粵籍徐立鵬于1725年帶領族人進入新竹、竹北、香山、新豐等地墾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廳治設于竹塹,成為清朝時期北台灣的一個重鎮。1826年,竹塹進士鄭用錫等人奏請興建竹塹城獲準,于1827年興工,築造磚石造城牆與四座城樓。清光緒元年(1875年),淡水廳廢除,竹塹城改稱新竹并設縣治。

甲午戰争後,新竹成為抵抗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灣的重要據點。将新竹劃歸台北縣,并置新竹支廳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園支廳為新竹州,州治設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1年合并香山莊全部及舊港、六家莊的一部分,擴大行政區域,下設廿五個區會協助推行巿政。

1945年台灣光複,十月二十五日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受日本人台灣總督的投降,十一月五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員會。新竹州接管委員即于八日由主任委員率領來竹,九日開始接收原新竹州的機構。同月十七日接收新竹巿役所,遂成立新竹巿政府,隸屬于接管委員會,十一月三十日将原日據時期所設二十五區改為九區,同時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一月接管委員會結束,成立新竹縣政府,暫借原新竹州廳辦公。新竹縣政府于二月二十八日遷往桃園,新竹巿亦因全省行政區域調整,正式設為省轄巿,成立新竹巿政府,下設東、西、南、北、竹東、寶山、香山等七個區公所,并遷入原州廳辦公室,全省設五大縣、三小縣、九省轄巿計十七縣巿。

1950年四月二十二日,台灣省政府公布本省地方自治實施綱要,十月二十五日調整全省行政區域,改設二十一縣巿,新竹地方乃将原省轄新竹市并原新竹縣轄關西、新埔兩鎮、湖口、紅毛、竹北、橫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鄉及尖石、五峰兩山地鄉等成立為新竹縣。縣治設于新竹巿,并将原新竹縣分設桃園、苗栗兩縣縣治分設桃園、苗栗兩鎮。

1951年十二月一日,将原東、西、南、北等四區合并成立縣轄巿,新竹巿公所在地置于中正路原東區區公所,四十四年夏遷入林森路原縣立中學辦公。

1982年六月準予自1982年七月一日起将原屬新竹縣的香山鄉并入縣轄新竹巿改制升格為省轄巿,省轄巿新竹巿政府于1982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

1990年十一月一日新竹市下設東、北、香山等三個區公所,正式分區治事。

地理環境

位置

新竹市面積約49平方公裡,人口36萬。它位于頭前溪和鳳山溪沖積而成的狹長平原上,西面瀕臨台灣海峽,沿岸多沙灘,地勢自東南而西北漸次低下,形成一畚箕形。

新竹市古稱"竹塹",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居地,因為終年多風,又有"風城"之稱,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

地貌

台灣省新竹市的主要河川水系有頭前溪、客雅溪及鹽港溪,均為由東向西流入海。頭前溪流經本市北部邊界于南寮北側入海,水系全長63.03公裡,為新竹縣、市最大的河川,也是形成新竹平原的兩大主要沖積源之一。上遊建有許多水利工程,以灌溉包括本市在内的新竹平原農地。客雅溪發源于竹東丘陵,全長約24公裡,流經本市鬧區南側而于罟寮附近入海。鹽港溪也是發源于竹東丘陵,流經本市最南端的内湖地區而于灰窯附近入海。

氣候

當台灣海峽北口,一年中東北風期較長,風力強度亦較大,向有“新竹風”、“宜蘭雨”(或“基隆雨”)并稱。年均溫21.9℃,與台北市相當;年降水量1733.2毫米,雨日僅約138天,均較北部基隆、台北、宜蘭等市、縣為小。

台灣省新竹市冬天盛行強勁的東北風,為全省之冠,所以有“風城”之稱,因新竹的沖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呈“喇叭狀”開敞,無論東北季風或西南季風一進入本市,風勢即受約束而增強。例如東北季風到此也略轉為北風,加上地形的關系,就像一股“穿堂風”一樣貫入新竹。新竹沿海一帶冬季季風甚強,風害甚烈,民間早就有“新竹風、基隆雨”的諺語。

行政區劃

新竹市行政區劃目前新竹市劃分為三個行政區:東區、北區與香山區,一個大型專業高科技園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新竹古稱竹塹,清代易名新竹,1920年設新竹街,置街役場,1930年改制為市,置市役所,1941年合并香山莊全部及舊港、六家莊之一部分,擴大行政區域,下設廿五個區會協助推行市政。戰後接收新竹市役所,改為新竹市政府,隸屬于接管委員會,将原日治時期所設二十五區改為九區,同時接收原各郡役所。1946年1月成立新竹縣政府,暫借原新竹州廳辦公。新竹縣政府于2月28日遷往桃園,新竹市亦因全省行政區域調整,正式設為省轄市,成立新竹市政府,下設東、西、南、北、竹東、寶山、香山等七個區公所,并遷入原州廳辦公室。

1950年10月25日台灣省政府調整行政區域,改設二十一縣市,新竹地方乃将原省轄新竹市并原新竹縣轄關西、新埔兩鎮、湖口、紅毛、竹北、橫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鄉及尖石、五峰兩山地鄉等成立為新竹縣。縣治設于新竹市,并将原新竹縣分設桃園、苗栗兩縣縣治分設桃園、苗栗兩鎮。

1951年12月1日,将原東、西、南、北等四區合并成立縣轄市,新竹市公所址置于中正路原東區區公所,1955年夏遷入林森路原縣立中學辦公。1982年6月奉準自1982年7月1日起将原屬新竹縣之香山鄉并入縣轄新竹市改制升格為省轄市,省轄市新竹市政府于1982年7月1日正式成立。1990年11月1日新竹市下設東、北、香山等三個區公所,正式分區治事。

新竹市區

新竹市區大緻以站前商圈(新竹市)為核心,早期的商業中心是目前的北門街一帶,目前已轉移至站前商圈為主,新竹市區的發展範圍已經越過早期四大街(即北大路-南大路-西大路-東大路)的範圍,目前新竹市區大緻範圍西抵成功路,北抵湳雅-舊社,東抵關東橋,南抵牛埔路,除了新竹市區本身外,新竹市郊區也有規模不一但沒有跟新竹市區連成一體的市區,例如新竹南寮漁港一帶的市區、三姓橋-大莊路周邊。

而新竹市區本身除上述提到之站前商圈外其它包括東門圓環、護城河,目前東門圓環、護城河也是新竹市主要的商業活動與商店聚集地之一,周五晚上與周六晚上在護城河與東門圓環内的表演舞台常有藝文節目,讓藝術氣氛導入商圈,且護城河(林森路至世界街段)為護城河最優美的一段,同時經過新竹市區的精華與新竹市政府後方,為較缺乏公園與道路綠化的新竹市區内增添珍貴的綠地與休閑之地,此外還有:東門商圈(東門市場周邊,目前已逐漸式微)、東門街商圈,中正台與國際戲院附近(複興路、文昌街等),以及城隍廟商圈、大遠百周邊是為新竹市區精華部份,也為新竹市服務經濟與商業活動核心之一,新竹市區還有清大商圈、金山商圈、湳雅大潤發商圈。

目前新竹市區當前也遇到許多發展問題與瓶頸,包括新竹機場遷移、新竹監獄遷移、新竹公共汽車與輕軌的發展事宜、市區老化亟需振興與更新,風城購物中心的倒閉之後續處理。

經濟

2006年3月,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0萬,勞動力有18萬5千,就業者有17萬7千,失業者8千,非勞動力11萬7千,勞動力參與率61.3%,失業率4.3%。産業以高科技産業聞名全台,素有台灣矽谷之美稱。傳統産業有玻璃。

交通

鐵路

新竹市在台灣西部鐵路區位于台北與台中、台南都會區的重要聯絡節點,尤其與桃竹苗生活圈的關系緊密,區間的通勤多仰賴鐵路運輸。

新竹市的鐵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末,當時的鐵路由雞籠通車至新竹。日治時期,縱貫鐵路由新竹繼續向南興築,并自新竹驿開辟支線西北向新竹機場、東向竹東(後來的内灣線)。在日治時期,新竹車站早已取代北門街成為新竹城市的中心,也是新竹縣市的交通樞紐。

捷運

竹竹苗輕軌

竹竹苗輕軌紅線

竹竹苗輕軌綠線

竹竹苗輕軌橘線

竹竹苗輕軌黃線

公路

新竹市位居新竹縣的西北角,與相鄰城鎮皆有方便的公路系統連接。中山高速公路和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在新竹市南側交彙,分别以交流道連接光複路、公道五路、中華路、茄苳景觀大道。距台北市、台中市車程約一小時。

省道台一線(經國路):南北向之重要幹道,貫穿市中心位置,路線大緻與縱貫鐵路平行,往北可達竹北市、湖口鄉等地,往南可至苗栗縣竹南鎮、頭份鎮等地。

東西向快速公路南寮竹東線由市區北緣通過,可連結新竹市區到南寮、芎林鄉、竹東鎮等地的交通。

公共汽車

新竹市城區的大衆運輸主要為公共汽車,市區公共汽車由新竹客運營運,有諸多班次和路線,以新竹車站為中心往複行駛,服務學生以及老年人為主,其中以1路的運輸機能較發達,其他路線車次甚少。除此之外,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有免費專車維持園區内的大衆運輸。

市郊以及城際間的運輸由苗栗客運和新竹客運維運,由新竹市通往香山區與苗栗縣。

與城區的客運相比,行經國道的長途客運則相當發達,班次頻繁,中山高新竹交流道附近平均三分鐘就有一班。大多來往于新竹至台北,目前于新竹提供服務的客運公司有:新竹客運、統聯客運、豪泰客運、和欣客運、國光客運等,到其他縣市相當的方便。

航空

新竹機場開辟于日治時期,為軍用機場,現為中華民國空軍新竹基地的一部份。1998年曾為軍民兩用,有7家航空業者服務,但該年發生空難,且搭機不便、業者虧損,9月起停止民航。

海運

新竹市現有漁港包括新竹漁港與海山漁港,無工商業貨物運輸,主要功能為近海漁業及觀光遊憩。

新竹漁港前身為南寮漁港,1981年動工改建,于1991年完工啟用。可以容納50噸級漁船六百艘,150噸級漁船可以全天候進出漁港,為台灣地區西北部地區最優良之避風港。海山漁港位于香山區海山漁村,天然條件稍差。新竹市現有動力船筏133艘,其中動力舢闆32艘;二十噸以下漁船48艘;二十至五十噸漁船32艘,五十噸級以上漁船21艘。

教育

高等教育

新竹市為台灣的高等教育重鎮,市境有大專院校6所,在校生5萬人。其中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為中華民國政府重點發展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中華大學

玄奘大學

元培科技大學

高級中學及完全中學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

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

國立新竹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國立新竹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

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

新竹市立成德高級中學

新竹市立香山高級中學

新竹市私立光複高級中學

曙光女子高級中學

磐石高級中學

世界高級中學

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建華國民中學校門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中部

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國中部

新竹市立建華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培英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光華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育賢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光武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南華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富禮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三民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内湖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虎林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新科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竹光國民中學

新竹市私立光複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

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新竹國民小學

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小部

新竹市立北門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民富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東門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西門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竹蓮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東園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三民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龍山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關東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載熙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南老撾民小學

新竹市立建功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水源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香山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虎林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港南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大莊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茄苳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朝山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大湖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内湖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南隘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頂埔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舊社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陽光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科園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高峰國民小學

新竹市立青草湖國民小學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教會學院

中華信義神學院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

社區進修

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

新竹市風城社區大學

新竹市香山社區大學

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

新竹市婦女社區大學

文化古迹

二級古迹

1.進士第(鄭用錫宅第)新竹市北門街169号宅第1838

2.竹塹城迎曦門新竹市東區城郭1827

3.鄭用錫墓新竹市東區光鎮裡客雅段447号陵墓1869

三級古迹

1.新竹鄭氏家廟新竹市北門街175号祠廟1853

2.新竹長和宮新竹市北門街135号祠廟1742

3.新竹都城隍廟新竹市中山路75号祠廟1748

4.新竹關帝廟新竹市南門街109号祠廟1776

5.新竹金山寺新竹市東區仙水裡金山201号祠廟1853

6.李錫金孝子坊新竹市東區牌坊1882

7.張氏節孝坊新竹市北區牌坊1871

8.蘇氏節孝坊新竹市北區牌坊1890

9.楊氏節孝坊新竹市北區牌坊1824

國定古迹

1.新竹車站新竹市中華路2段445号其他1913

2.新竹州廳新竹市北區中正路120号衙署1915

市定古迹

古迹名稱地址類型建成年代

1.新竹州圖書館新竹市文化街8号其他1925

2.新竹水仙宮新竹市北門街135号祠廟1863

3.新竹信用組合新竹市大同路130号其他

旅遊景點

清泉部落風情

清泉位于五峰鄉桃山村,為一泰雅族部落,日據時代即以溫泉聞名,四周山巒環抱,上坪溪流貫其中,兩岸交通以吊橋銜接;獨特的山村型态和豐富的人文曆史,讓這裡流露迷人的風情。

清泉溫泉其水質無色無臭、透明的弱堿性碳酸泉,水溫約攝氏48度,可飲可浴,據說長期沐浴浸泡,可治療不孕症、皮膚病和腸胃炎等疾病。規劃完善的溫泉館,館内擁有8間個人浴室和3座泉溫不等的大衆池,浴池采半露天設計,以石頭鋪砌而成,并有小巧的人造瀑布自屋頂流瀉。

除了溫泉,吊橋風光亦是清泉勝景之一。

内灣風景區

内灣位于頭前溪上遊的油羅溪畔,背倚麥樹仁山,是新竹市橫山鄉最東邊的村落,亦是内灣支線鐵路終點、尖石通往平地的出入口。風光的曆史和山水吊橋美景,仍吸引着遊人至此尋幽訪勝。

叁山國家風景

廣濟宮見證了内灣聚落由河畔遷徒至高地,更說明了不同族群的居民在内灣逐漸融合的過程。已停業的内灣戲院,是台灣少數保留完整的木造古董戲院之一,許多電影如“春秋茶室”、“黑皮與白牙”、“多桑”都曾以它為故事場景。

司馬庫斯古道

司馬庫斯古道西起新竹市尖石鄉的新光部落,經司馬庫斯,東迄宜蘭、新竹交界處的鴛鴦湖,直線距離大約11公裡,但一路曲曲折折,實際步程達50公裡。古道昔為尖石後山泰雅族居民進出宜蘭大同的要道,而且直到産業道路通抵前,司馬庫斯居民的出入、補給,仍充分仰賴此步道。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司馬庫斯是台灣唯一無公路通達的部落,給外界的印象遙遠而神秘,向有“黑色部落”之稱。古道之旅由新光展開,由司馬庫斯東行,大緻沿着等高線蜿蜒入林,由于神木群的發現,使得這段古道維修得相當好。愈接近鴛鴦湖,潮濕的氣氛愈明顯,所有的樹木、石頭上,均包裹了厚厚一層青苔、地衣,大氣仿佛吸飽了的海綿,随時擠得出水分。鴛鴦湖濕氣濃重,雲霧常年不化。

特色小吃

新竹市是台灣客家族群的大本營,表現在吃的文化上,除酸、肥、鹹、香一貫的客家菜特色外,各鄉鎮結合當地特産,發展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料理,如關西的仙草雞、峨眉的茶餐、北埔的柿子大餐等,都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改良式客家美食。

關西是島内主要的仙草産地,所産仙草味甘質純,當地客家人以仙草入味熬煮雞肉,開發出仙草雞這道聞名的關西美食;仙草的甘香,融合雞肉的勻嫩肉質,馨香爽口,有别于一般口味重的客家菜。關西及其鄰近鄉鎮的客家料理店裡,都可以吃到這道佳肴。以茶産聞名的峨眉鄉,也推出以東方美人茶入味所炖制的東方美人雞湯,用烏龍茶熏烤的茶雞、茶鵝,以及金宣鳳梨暇球、香片蒸魚等茶餐,融合茶香與菜香,不油不膩,滋味絕佳。

此外,五峰鄉五指山區的農戶依舊地利之便,沿途開設土雞城,襯以季節性采果,形成一個鄉間美食區;這裡的土雞城以各式土雞料理、新鮮野菜,及客家當地口味取勝,加上土雞餐廳刻意營造的鄉土氣息,來此小酌别有遠離塵嚣的鄉間野趣。而新竹市東部的尖石、秀巒山區,因有泰雅族分布,于鄉野小店可品嘗到有泰雅風味的美食。

客家移民早期多居住于山坡丘陵地,靠山吃山,故客家菜以山産居多,雞鴨鵝肉是最常見的主食。山區耕作不易,勞動極耗費體力,酸香鹹肥因此成了客家料理的特色,一則以補充勞動流失的鹽分,一則口味鹹好下飯。勤儉的客家人還利用收割後的稻田,種植蘿蔔、豆類、芥菜等蔬菜,以充分利用土地;吃不完的菜蔬便加以淹漬,制成福菜、梅幹、蘿蔔幹等淹漬物,成為佐菜下飯的最佳菜肴。由梅幹、福菜更發展出一道道客家佳肴,如梅幹扣肉、福菜湯等,成為客家餐館必備的菜色。

姜絲大腸

是一道尋常的客家餐點,用鹽和面粉搓洗幹淨,再用蔥姜酒水煮1.5小時自制酸菜全部食材鍋底放油,油熱後放入姜絲炒至微幹放入辣椒、糖和大腸,續炒倒入水和米酒,放入酸菜,水滾後試一下鹹淡,調整鹹淡,起鍋前倒入白醋和蔥段,加點芡水,上桌。

粄條

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家莊稱為“粄條”,南部客家聚落則稱為“面帕粄”,亦即廣東人所稱的“河粉”,或台灣人說的“粿仔”。以在來米制成的粄條,烹調很簡單,以紅蔥頭爆香,加入厚油高湯、碎蔥及青菜、薄切肉片,滾水即成;幹炒或者煮湯各具風味,惟一般以煮湯較能吃出原味。由于用料簡單,粄條好不好吃,要訣就在粄條的Q度,以及爆香的蔥頭。新埔粄條以井水制造,有别于其他地區以自來水調制,因此味道較甘甜,而堅持傳統的手工制法,使其口感Q韌,在北部客家莊中最負盛名。

紅糟肉

亦稱糟母肉,系以糯米、紅麴加上糖,鹽發酵成糟母,再将雞、鴨等肉類放入其中淹制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補之效。紅糟肉過去是客家人珍貴的過年菜肴,現則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嘗其美味。

梅幹扣肉

炒、鹵、淹是客家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梅幹扣肉就運用了淹、鹵兩種作法。首先,采摘下來的芥菜先行日曬風幹,再塗以鹽巴,密封淹制做成梅幹;将梅幹與鹵得熟爛的五花肉或是蹄膀,放在一起蒸煮,梅幹菜的酸脆與肥肉的油香融為一體,即成為梅幹扣肉這道佳肴,是客家餐館必備的招牌菜之一。

煙腸

乃客家人所稱的香腸,又稱為粉腸、水煙腸或白煙腸,其外形雖然類似香腸,但口感卻截然不同,吃起來香香軟軟的,帶點Q勁。其制法是将地瓜粉、瘦肉及香料調勻,灌入豬小腸後煮熟,冷卻後就可以切成一塊塊沾醬料吃;以米醬、糖、鹽、辣椒等混合而成的沾料,甜中帶辣,與煙腸一起入口,最能吃出煙腸的特殊風味。

桔醬

北部客家莊常見的蘸料,酸甜的滋味具開胃效果。桔醬系将酸桔洗淨、晾幹,然後去籽加入鹽、糖等調味料,熟煮至爛,再去除渣滓即成。由于酸桔僅年産一次,客家人利用每年11、12月酸桔産期制作桔醬,然後分裝成瓶于一年中食用;因桔醬制作過程多手工,難大量生産,益顯珍貴。

上一篇:四川聖達

下一篇:星班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