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屠殺

新加坡大屠殺

二戰日本暴行
新加坡大屠殺是指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占領新加坡後針對當地華人有系統的種族清洗。[1]新加坡淪陷後,為報複新加坡華僑對中國抗戰的支援,以及華僑對日軍的抵抗行動,日本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便與參謀長鈴木宗作和參謀主任杉田大佐等人一起策劃了對新加坡華人的“肅清行動”。他們在判定出敵對分子後,當即處置(死刑)。因為偵查的時候沒有記錄的關系,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傷亡人數。但是日本和南洋兩方都有不同的總數,日本的官方數字是5,000,可是新加坡華社給出的數字是100,000。戰後的審訊中的證據提出的數字是約25,000至50,000人左右。
    中文名: 外文名: 發生地點:新加坡 主要人員: 中文名稱:新加坡大屠殺 外文名稱:The Sook Ching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果:對當地華人有系統的種族清洗 參戰方:日軍 對象:新加坡華裔 傷亡情況:戰後審訊證據數字約2.5萬~5萬

簡介概述

新加坡日治時期是指日本統治新加坡的時期,由1942年2月15日英國殖民地政府投降起,至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廈舉行日軍投降儀式為止。日占時期是新加坡曆史上最黑暗的時刻。日軍尤其是憲兵隊對當地的華人做出了諸多暴行。為了報複新加坡華人之前支持中國抗日和新加坡的義勇軍,日軍從1942年2月18日至25日進行了大檢證又稱肅清。最後日方抓走了幾萬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建造“死亡鐵路”。二戰結束後,新加坡人民開始有了政治覺醒,這次的淪陷讓新加坡人開始相信要靠自己保衛這片土地,間接促成新加坡脫離英國的統治走上獨立的道路。

屠殺人數

關于被日軍“檢證”殺害的華人數目

多年來因統計上的困難,一直沒有确切的數字。1945年9月,英國随軍記者博比·傑克遜認為人數達到5萬。同月11日,《星洲日報·總彙報》引用日本占領馬來亞時期出版的《彼南日報》提供的數字,說“新加坡檢舉不良分子7萬餘人”。

日本曆史學家永三郎在他的《太平洋戰争》一書中,引用了1942年出版的《朝日東亞年報》提供的資料,也說新加坡被甄别出的華僑有7萬名。1946年5月,英殖民政府市民咨詢局進行初步的登記,隻查出2721名遇難者。在1947年3月10日開審的檢證案戰犯法庭上,控方隻能根據登記所得,指控日軍屠殺了五千以上的華人。但咨詢局及華人團體都認為不止上述數目,由于“全家遭難或被難者原屬單身,或大人遇難隻餘童稚,均無從填報,或認為無甚用處,不欲填報”,實際遇害人數要比登記數目大得多。

柔佛州蘇丹醫生班德拉博士在遞交給遠東軍事法庭的書面證詞中就斷言:“我相信,在新加坡除去軍人外,有15萬以上的亞洲人被日本警察秘密處死或拷打緻死”。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則極力壓低殺人數目,掩蓋罪行。當時負責檢證而被指控的警備司令官河村三郎,供證他所負責的市區内隻有四五千人被殺,而其他五位被告不是堅持說不知道,就是矢口否認曾經大規模殺害過華人。

1983年,日本新版中學曆史教材經日本政府審查後,将“檢證”被害人數由兩萬人改為六千人,這跟某些日本右翼分子極力壓低南京大屠殺遇害人數的做法如出一轍。然而,無論侵略者怎樣掩蓋真相,事實是永遠改變不了的。1942年出版的日本《朝日東亞年報》早就提到過,當年在新加坡共有七萬人被檢舉;根據曆史學家的考證,因“檢證”遇難的華人應超過二萬五千名;而新加坡華人也一直都相信,被“檢證”殺害的華人當在四五萬名之間。無論數字的多寡,都不能減免日軍大規模屠殺城市平民的深重罪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