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恩

斯特恩

小提琴家
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 1920.7.21 - 2001.9.22),美國小提琴家。美籍前蘇聯小提琴大師。生于音樂世家,六歲就開始學習鋼琴,後随舊金山交響樂團首席布林達學小提琴,同時從路易·帕辛格學習。十七歲在紐約市政廳舉辦獨奏會,博得好評。[1]
  • 中文名:斯特恩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俄羅斯的克雷米尼茨
  • 身高:
  • 體重:
  • 畢業院校:
  • 職業:小提琴大師
  • 經紀公司:
  • 代表作品:
  • 主要成就:
  • 英文名:Isaac Stern
  • 出生年月:1920年
  • 去世年月:2001年

生平經曆

1920年出生于于俄羅斯的克雷米尼茨的一個音樂世家,10個月大的時候随父母遷往美國。他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8歲開始練習演奏小提琴,師從舊金山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手布林德(N.Blinder)。1934年僅14歲時就與老師演奏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1937年,17歲的他在紐約市政廳與蒙特指揮舊金山交響樂團演奏勃拉姆斯協奏曲,博得好評。随後從珀辛格進修,1944年在卡内基音樂廳舉辦個音樂會,獲輝煌成功,自此名聲大噪,成為美國代表性的小提琴家,活躍于世界各地。此外,還和美國小提琴家羅斯、鋼琴家伊斯托明組成三重奏團,從事室内樂的演出。

斯特恩的演奏技巧精湛無比,音色優美,表現力豐富,左手不僅有着驚人的運指速度,而且其獨特的、具有“斯特恩式的揉弦”所營造的迷人音色,至今仍成為後輩有提琴家的學習的楷模。斯特恩的演奏體現出一種自然、質樸和輝煌的個性與風格。他還曾是卡内基音樂廳的主持人、美國以色列文化基金主席和美國全國藝術委員會的創始者。

來華演出

斯特恩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在事業上執着追求,他深知一位藝術家成長與成功的艱辛。因此他也經常在世界巡回演出的同時緻力于發現、提攜與幫助那些富有才華的年輕音樂家,使他們得以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藝術天賦與才華。1979年6月,斯特恩訪華在北京和上海舉行了多場音樂會,同時還參觀了上海音樂學院與中央音樂學院。當他通過每間琴房地的小窗口看到學生們在勤奮地練琴;當他看到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的音樂學院教學秩序正在迅速穩步地恢複;當他看到和聽到年輕學生們精彩的演奏後,不禁感慨萬分地說道:“這每一個窗口裡都蘊藏着一位未來的音樂大師”。出于對中國人民友好情誼,斯特恩表示要盡其所能幫助中國音樂家走向世界。

斯特恩的中國之行被拍攝成新聞紀錄電影後取名為《從毛澤東到莫紮特》,它真實地記錄與反映了當時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音樂教育的現狀。正是出于斯特恩的努力,這部影片使世界看到了中國音樂的發展與希望。這部影片的放映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影片随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影片中三位為斯特恩演奏的中國天才小音樂家徐惟玲(小提琴)、王健(大提琴)、潘淳(鋼琴)也由此引起世人的關注。此後斯特恩為他們的學習與深造做了大量工作與努力。

為紀念斯特恩訪華20周年。1999年11月19日在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閉幕式上将舉行一場大型、隆重的多媒體音樂會。當年在影片中的三位音樂小天才。徐惟玲(香港交響樂團首席、獨奏家)、王健(世界著名大提琴家)、潘淳(中央音樂學院鋼琴教研室主任)聯袂演奏了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此外斯特恩還在李德倫指揮的中國交響樂團協奏下演奏了莫紮特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再現20年前電影《從毛澤東到莫紮特》中的精彩時刻,這也将是兩位八旬老人的世紀絕唱。這次多媒體音樂會采取虛實結合的手法:既播放電影回顧20年前的難忘時光,又展現成才後的音樂家“現身說法”的舞台風采,集中體現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音樂和藝術上以及其它各方面所取得的發展與進步。據悉,當年拍攝《從毛澤東到莫紮特》影片的原班人馬也将再次莅京拍攝新的紀錄影片,為中美友好做出新的貢獻。此次音樂會由斯特恩的兒子大衛·斯特恩聘任指揮。

演奏曲目為:“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貝多芬《C大調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協奏曲》,莫紮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等。

主要作品

斯特恩也是當代藝術家中錄制唱片數量最多的人之一,共錄制100多張唱片,裡面含括了63位作曲家的200多部作品。在過去的50多年中,他一直為索尼公司灌制唱片。為了表彰斯特恩與索尼公司的長期合作,1985年索尼公司還授予他“桂冠藝術家”的稱号,這也是該公司首位榮獲這一殊榮的音樂家。

貢獻

在長達60年的音樂生涯中,斯特恩一直在小提琴演奏事業上耕耘不辍,不僅舉辦了許多場高水平的音樂會,培養的年輕音樂家也不計其數,他為小提琴音樂在美國和全世界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一篇:田震

下一篇:袁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