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頭鸺鹠

斑頭鸺鹠

鸱鸮科鸮形目動物
斑頭鸺鹠(讀音:bān tóu xiū liú),俗稱小貓頭鷹,留鳥,屬于脊索動物門,鳥綱,鸮形目,體小而遍具棕褐色橫斑,常光顧庭園、村莊、原始林及次生林。主為夜行性,但有時白天也活動。多在夜間和清晨作叫。我國的傳統醫學認為其肉有理氣、鎮驚、解毒、祛風止痛的功能,因此常被捕獵。目前數量稀少,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中文名:斑頭鸺鹠 拉丁學名: 别名:橫紋小鸺、貓王鳥、訓狐、流離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鸮形目 亞目: 科:鸱鸮科 亞科: 族: 屬:鸺鹠屬 亞屬: 種:斑頭鸺鹠 亞種: 分布區域: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東北部至中國南部及東南亞。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外形特征

體小(24厘米)而遍具棕褐色橫斑的鸮鳥。無耳羽簇;上體棕栗色而具赭色橫斑,沿肩部有一道白色線條将上體斷開;下體幾全褐,具赭色橫斑;臀片白,兩脅栗色;白色的颏紋明顯,下線為褐色和皮黃色。 虹膜-黃褐;嘴-偏綠而端黃;腳-綠黃。

叫聲:不同于其他鸮類,晨昏時發出快速的顫音,調降而音量增。

另發出一種似犬叫的雙哨音,音量增高且速度加快,反複重複至全音響。 分布範圍: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東北部至中國南部及東南亞。

分布範圍

斑頭鸺鹠在國外分布于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我國分布于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雲南、陝西、甘肅、雲南、西藏、海南`等地。

生活習性

斑頭鸺鹠為留鳥,栖息于從平原、低山丘陵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帶的闊葉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緣灌叢,也出現于村寨和農田附近的疏林和樹上。大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大多在白天活動和覓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捕捉小鳥和大型昆蟲,也在晚上活動。主要以蝗蟲、甲蟲、螳螂、蟬、蟋蟀、螞蟻、蜻蜓、毛蟲等各種昆蟲和幼蟲為食,也吃鼠類、小鳥、蚯蚓、蛙和蜥蜴等動物。因為它的鳴叫聲很象有辘轳的車輪聲,所以在我國古代被稱為“鬼車”。

在低地及丘陵的小片林地中并不罕見。中國有5個亞種--austerum在西藏東南部;rufescens在雲南西部;brugeli在雲南南部;persimilie在海南島;whitelyi在華中、華南及東南等地區。偶見于山東。常光顧庭園、村莊、原始林及次生林。主為夜行性,但有時白天也活動。多在夜間和清晨作叫。

繁殖方式

斑頭鸺鹠的繁殖期在3-6月間。通常營巢于樹洞或天然洞穴中。每窩産卵3-5枚,多數為4枚,偶爾多至8-9枚和少至3枚。卵的大小為33-39mm×29-32mm,平均36.5mm-30.5mm。卵為白色。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8-29天。

瀕危等級

1.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生效年代:1997

2.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3.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

4.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瀕危因素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斑頭鸺鹠除去羽毛及内髒,取肉用。有理氣、鎮驚、解毒、祛風止痛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上一篇:性經驗史

下一篇:肉狗養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