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

斑蝥

芫青科動物
斑蝥,中藥名。為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黃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的幹燥體。夏、秋二季捕捉,悶死或燙死,曬幹。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具有破血逐瘀,散結消瘸,攻毒蝕瘡的功效。主要用于症瘕,經閉,頑癬,瘰疬,贅疣,癰疽不潰,惡瘡死肌。[1]
    中文名:斑蝥 拉丁學名: 别名:南方大斑蝥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亞門:單枝動物亞門 綱:昆蟲綱(Insecta) 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e) 目:鞘翅目(Coleoptera) 亞目: 科:芫青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斑蝥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分布:主産于河南、廣西、安徽、江蘇、湖南、貴州等省區。

入藥部位

動物的幹燥體。

性味

味辛,性熱。

歸經

歸肝、胃、腎經。

功效

破血逐瘀,散結消瘸,攻毒蝕瘡。

主治

用于症瘕,經閉,頑癬,瘰疬,贅疣,癰疽不潰,惡瘡死肌。

相關配伍

1、月水不通:童男、童女發各三兩(燒灰),斑蝥二十一枚(糯米炒黃),麝香一錢,為末。每服一錢,食前熱生姜酒下。(《聖惠方》)

2、小腸氣痛:大棗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頭、足、翅,入棗内,紙包煨熟,去蝥食棗,以桂心、荜澄茄湯下。(《直指方》)

3、颠犬咬傷:糯米一合,斑蝥七枚同炒,蝥黃去之;再入七枚,再炒黃去之;又入七枚,待米出煙,去蝥為末。油調敷之,小便利下佳。(《醫方大成》)。

用法用量

内服,0.03~0.06g,炮制後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塗敷患處,不宜大面積用。

禁忌

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孕婦禁用。外用對皮膚、粘膜有很強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膚發紅、灼熱、起泡,甚至腐爛,故不宜久敷和大面積使用。

采集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悶死或燙死,曬幹。

炮制方法

1、生斑蝥:除去雜質。

2、米斑蝥:将米置鍋内加熱,噴水少許至米貼鍋上,候煙冒出時,加入斑蝥,輕輕翻炒至米呈黃棕色,取出,去淨米粒,除去頭、足、翅。每100kg斑蝥,用米20kg。

生理特性

南方大斑蝥:呈長圓形,長1.5~2.5cm,寬0.5~1cm。頭及口齊向下垂,有較大的複眼和觸角個1對,觸角多已脫落。背部具革質鞘翅1對,黑色,有3條黃色或棕黃色的橫紋;鞘翅下面與薄膜狀的内翅2片。胸腹部烏黑色,胸部有足3對。有特殊的臭氣。

黃黑小斑蝥:體型較小,長1~1.5cm。

生長環境

多生長在丘陵、山坡、河床沙地、荒漠等地。斑蝥的栖息環境較獨特,因成蟲為植食性,幼蟲為肉食性,所以成蟲多生長在寄主植物上,二幼蟲多集中在蝗卵密度大的地方。斑蝥成蟲寄主極為廣泛,不僅有農業經濟作物,而且還有大量的野生植物、雜草等。

鑒别

飲片性狀

南方大斑蝥:體型較大,頭足翅偶有殘留。色烏黑發亮,頭部去除後的斷面不整齊,邊緣黑色,中心灰黃色。質脆易碎。有焦香氣。

黃黑小斑蝥:體型較小。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斑蝥,人獲得之,尾後惡氣射出,臭不可聞。故其入藥亦專主走下竅,直至精溺之處,蝕下敗物,痛不可當。

2、《本經》:寒熱,鬼疰蠱毒,鼠,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

3、《日華》:療淋疾,敷惡瘡爛。

上一篇:火蜥蜴

下一篇:天使要造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