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聖

文聖

文化上有造詣的人
文聖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兩位在文化上有造詣的人,一是指周公,此之謂文聖,周公也;謂武祖,姜尚也。曰武祖,無甚争議,天下公論。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聖之一。二是指歐陽修,指他的散文成就達到極高境界。
  • 中文名:文聖
  • 外文名:
  • 别名:
  • 解釋:即文化的聖人
  • 包括:孔子,歐陽修
  • 得名由來:文即文章

基本介紹

孔子

孔丘被後世尊稱為“文聖”,這個“文聖”的意思是文化的聖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緻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學生将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曆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着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标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觀和正确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内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文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等。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别的大祀。n

歐陽修

得名由來

歐陽修被尊稱為“文聖”,是指他的散文成就達到極高境界。這個“文聖”與孔子“文聖”不可混為一談,此“文”指文章。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學的文壇領袖。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谥号“文忠”。着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生平歐陽修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畫地,教他寫字。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歐陽修成為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祐三年,範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康定元年(1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複任館閣校勘,後知谏院。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曆五年,範、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以後,又知揚州、颍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轼、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

嘉祐五年(1060年),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準。神宗熙甯二年(1069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甯三年(1070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甯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颍州。宋神宗熙甯五年(1072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在颍州(今屬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萬卷藏書、一千卷集古錄、一張琴、一局棋和一壺酒,溘然長逝。蘇轼評價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贽,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歐陽修卒谥文忠。

文學創作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答吳充秀才書》),“道純則充于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答祖擇之書》)。他所講的道,主要不在于倫理綱常,而在于關心百事。他認為學道而不能至,是因為“棄百事不關于心”(《答吳充秀才書》)。他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與張秀才第二書》),主張“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範作用。

作品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纡徐有緻,卻富有内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谏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泷岡阡表》等,都是曆代傳誦的佳作。

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他的筆記文,有《歸田錄》、《筆說》、《試筆》等。文章不拘一格,寫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細節,刻畫人物。其中,《歸田錄》記述了朝廷遺事、職官制度、社會風習和士大夫的趣事轶聞,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都很有價值。

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仿佛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于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他的一些詩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會的黑暗,如《食糟民》、《答楊子靜祈雨長句》。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腐敗政治,如《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現了詩人對婦女命運的同情,對昏庸誤國的統治者的譴責。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

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淩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韓愈想象奇特的詩風。但多數作品,主要學習韓愈“以文為詩”,即議論化、散文化的特點。雖然他以自然流暢的詩歌語言,避免了韓愈的險怪艱澀之弊,但仍有一些詩說理過多,缺乏生動的形象。

歐陽修還有一部分詩作寫得沉郁頓挫,筆墨淋漓,将叙事、議論、抒情結為一體,風格接近杜甫,如《重讀〈徂徕集〉》、《送杜岐公緻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變幻,氣勢豪放,卻近于李白,如《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更多的寫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麗,或平淡有味,如《黃溪夜泊》中的“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中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等。總的來看,他的詩歌風格還是多樣的。

歐陽修還善于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他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産生過很大的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随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叙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

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他的詞,主要内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繪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寫得恬靜、澄澈,富有情韻,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畫。另一些詞的“杏花紅處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樓春》,“堤上遊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秋千”(〔浣溪沙〕)等,也都是寫景的佳句。偏重抒情的詞,寫得婉曲纏綿,情深語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後兩句“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過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寫得非常深摯。他還有一些詞,雖然頹唐歎老、牢騷不平,卻直抒胸臆,表現出襟懷豪逸和樂觀的一面。還有一些豔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當然,其中也不免有淺薄庸俗的作品。

學術成就

歐陽修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經學方面,他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提出自己的創見。史學造詣更深于經學。除了參加修撰《新唐書》250卷外,又自着《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曆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編輯成一部考古學資料專集──《集古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