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

唐朝貞觀年間漢藏聯姻的故事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幹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别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制造等先進生産技術,以及曆法、醫藥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中文名:文成公主進藏 外文名: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文成公主、松贊幹布 類型:曆史 作用:鞏固漢族和藏族的友好關系

傳說

民間故事

有一個傳說藏族民間至今還流傳着許多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其中一個傳說故事是這麼說的:藏王松贊幹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贊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

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願将公主遠嫁。于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将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一個難題是将100匹小馬放在中間,1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麼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喂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食的母馬叫将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于是1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的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相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後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一隻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後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着彎曲的孔道往裡鑽,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将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麼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河裡,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後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一清二楚。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

最後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500個穿着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伴老婦那裡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着蜜蜂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5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

皇帝非常高興。隻得同意将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你去西藏的時候,别的東西都不必帶,隻要帶些五谷種籽、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谷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别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曆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

她想起臨别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裡看到母親。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着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裡看到的并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

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回流。于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甯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同行賀禮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後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的糧食共有三千八百類,

給西藏的糧食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後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手工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給西藏的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後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漢藏使者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生于任城(今山東濟甯),其父史書未記載,多猜測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因戰功被封為任城王,他的女兒就生在任城。貞觀14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道聖旨,将她封為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松贊幹布

松贊幹布是藏族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魯藏布江)中遊的雅隆河谷地區。他統一藏區,成為藏族的贊普(“君長”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公元638年,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松贊幹布懼,率部退出黨項、白蘭羌等,遣使謝罪,請婚,遣其相祿東贊緻禮,獻金五千兩,自餘寶玩數百事。

唐貞觀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祿東贊至長安,獻金5000兩,珍玩數百,向唐朝請婚。太宗許嫁宗女文成公主。

進藏史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随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幹布在柏海(今青海瑪多縣)親自迎接,谒見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後,攜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在迎親灘相會。“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節護送,築館河源王之國。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帝伐遼還,(松贊幹布)使祿東贊上書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于禮,天子自将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于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讨破之,來獻俘。

高宗即位,擢驸馬都尉、西海郡王。弄贊以書诒長孫無忌曰:“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願勒兵赴國共讨之。”并獻金琲十五種以薦昭陵。

史書記載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但是她們在吐蕃地位很高。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都是唐朝處于優勢時,和親吐蕃。

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幹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後。”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兒)。《敦煌吐蕃曆史文書》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

(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朱蒙。在被用于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贊蒙(btsanmo)、朱蒙、覺蒙(jomo)等頭銜沒有區别。朱蒙有被寫作末蒙。)

金城公主,唐朝宗室女,雍王李守禮的女兒。《敦煌吐蕃曆史文書》記載:“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贊蒙金城公主至邏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贊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贊普王子拉本及贊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遺體”。

《敦煌吐蕃曆史文書》的記載中,有贊蒙尊稱并且去世後享有祭祀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後的人擁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擁有這待遇,松贊幹布的女人裡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

文成公主逝世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曆史。

青海省玉樹縣也建有文成公主廟。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動,雕刻精細。這裡一年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長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衆絡繹不絕。

相傳文成公主前往拉薩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長時間,受到當地藏族首領和群衆的隆重歡迎,她深受感動,便決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給當地群衆耕作、紡織技術。現文成公主廟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曆史簡介

吐蕃曆史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松贊幹布即位為吐蕃(藏族的祖先)贊普(國王),年僅十三歲,并依靠論科耳,尚囊等輔臣,讨伐叛亂,統一吐蕃。當唐帝國稱霸中原時,松贊幹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并,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并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系。

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向唐皇求親。

公元641元,唐太宗同意了松贊幹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為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有關祿東贊出使長安的傳說,以及他運用聰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設的一道道難題,終于為松贊幹布娶回了美麗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間故事中有許多記載。

柏海迎文成公主

松贊幹布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十分高興,親自率軍遠行至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候。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紮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贊幹布建起「柏海行館」,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

玉樹之行

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裡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谷裡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閑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谷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面、釀酒等技術。

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舍。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賬房遺址,把她的足為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時,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這裡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建大昭寺

文成公主安抵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歡騰雀躍,歡迎她的到來。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内,有松贊幹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

建小昭寺

後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谷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适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生為技術和醫學着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修布達拉宮

松贊幹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于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占地面積36萬餘平方米,氣勢磅礴。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内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

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豔。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幹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着松贊幹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系極為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很少有戰事,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幹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绮,并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

藏民歌謠

尊敬的公主

“尊敬的文成公主,

帶來手工藝五千種,

打開了西藏工藝

繁榮昌盛的大門。

尊敬的文成公主,

帶來畜類五千種,

給藏區乳酪的豐産,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主帶來的谷類

“土地肥沃,土地肥沃,

肥沃土地在“白歸雄”,

文成公主帶來的谷類,

撒播了三千八百種。”

公主帶來的門巴

“求神打卦多年,

疾病終不離身,

公主帶來的“門巴”,

治愈我的疾病。”

應該指出:無論是牲畜也好,谷種也好,都是當時藏族生産上已經存在而且有了一定發展的。

歌中所說文成公主帶來“畜類五千種”、“谷類三千八百種”,自然不是史實。可以理解為文成公主一行帶來了一些牲畜和谷類的優良品種或不同品種。

至于醫藥和手工藝,早已從民間往來傳人藏區。但文成公主入藏時,又大量帶來則是真實的。此外,還流傳着文成公主進藏途中,教藏族群衆安裝和使用水磨的故事;到西藏後,教藏族婦女養蠶紡織的故事;還說拉薩大召寺前的古柳是文成公主親手種的,所以叫公主柳等。

文成公主以一個王族出身的年輕弱女,情願于身曆長途跋涉之艱辛,遠嫁人地生疏的吐蕃,遠離親人和家鄉,為藏漢兩民族的友好團結和祖國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所以受到藏族人民長久的懷念、真誠的敬愛和熱情的歌頌。

從以上詩歌的藏文格律看,它與吐蕃時期所流行的詩歌的格律是不相同的。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在吐着時期即己開始傳唱,而在後來的流傳中變換了表現形式;一種可能是吐蕃以後産生的。這是民間文學作品的系年問題,沒有可靠的資料,一時尚難斷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