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産業

文化産業

産業門類
文化産業這一術語最初出現在20世紀初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經濟和社會形态的綜合體。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文化産業有着不同的理解。[1]
    中文名:文化産業 外文名:Culture Industry 别名: 專家學者:範周、陳少峰、向勇 研究院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 目标: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标

規模

為進一步向國内外全面客觀展示中國文化改革發展成就,充分發揮統計數據客觀性、簡潔性、權威性特點,中國文化産業增加值的預期目标為2.4萬億元左右,約占同年國内生産總值的4%。為達到此目标,“十二五”期間文化産業的年均增長速度要達到19%,高于GDP年均增長率(10%)9個百分點,因此各省市均在大力上馬文化産業項目。

《公報》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文化系統所屬及管理的文化單位共有28.74萬個,比上年末減少0.55萬個;從業人員204.02萬人,比上年減少11.47萬人。

公共圖書館3117個,比上年末增加5個;人均藏書量0.58冊,比上年增加0.03冊;全年總流通人次53036萬,比上年增長7.7%。群衆文化機構44423個,比上年末增加163個;全年組織各類活動147.20萬場次,比上年增長13.8%;服務人次50668萬,增長14.7%。藝術表演團體8769個,比上年末增加589個;全年演出173.91萬場,比上年增長5.3%;國内觀衆91020萬人次,增長1.1%;赴農村演出114.04萬場,增長8.5%,赴農村演出場次占總演出場次的65.6%,比重比上年增加2個百分點。

文物機構8418個,比上年末增加681個;年末全國文物機構擁有文物藏品4063.58萬件,比上年末增加222.77萬件,增長5.8%;全年接待觀衆8425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8%。

截至2014年末,國務院共公布了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文化部共認定了198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全國文化事業費583.44億元,比上年增加52.95億元,增長10.0%,占國家财政總支出比重為0.38%,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42.65元,比上年增加3.66元,增長9.4%。

分類

文化産業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類:

一是生産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态形式呈現的文化産品的行業(如生産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制品等行業);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的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文化旅遊等)。

概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産業的這一定義隻包括可以由工業化生産并符合四個特征(即系列化、标準化、生産過程分工精細化和消費的大衆化)的産品(如書籍報刊等印刷品和電子出版物有聲制品、視聽制品等)及其相關服務,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藝術的生産與服務。

事實上,世界各國對文化産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美國沒有文化産業的提法,他們一般隻說版權産業,主要是從文化産品具有知識産權的角度進行界定的。日本政府則認為,凡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産業都屬于文化産業。除傳統的演出、展覽、新聞出版外,還包括休閑娛樂、廣播影視、體育、旅遊等,他們稱之為内容産業,更強調内容的精神屬性。

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産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将文化産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産品生産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産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産業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必然産物,是随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産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産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産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衆提供文化娛樂産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所以,中國對文化産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集合,區别與國家具有意識形态性的文化事業。

盡管世界各國對文化産業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不同的定義,但文化産品的精神性、娛樂性等基本特征不變,因此,文化産業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産品的生産、流通、消費活動。

标準

在原分類标準實施8年之後,國家統計局頒布了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産業分類(2012)》标準,文化及相關産業被分為10個大類,其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分類首次在《分類》中被提出:

《文化及相關産業分類(2012)》與2004年的《文化及相關産業分類》相比做了哪些修訂

與2004年的《文化及相關産業分類》相比,修訂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把文化及相關産業的定義進一步完善為“指為社會公衆提供文化産品和文化相關産品的生産活動的集合”,并在範圍的表述上對文化産品的生産活動(從内涵)和文化相關産品的生産活動(從外延)做出解釋;

二是為适應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對原有的類别結構和具體内容作了調整,增加了文化創意、文化新業态、軟件設計服務、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産品的生産等内容和部分行業小類,删除旅行社、休閑健身娛樂活動、教學用模型及教具制造、其他文教辦公用品制造、其他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和彩票活動等;

三是由于目前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已取得新突破,文化業态不斷融合,文化新業态不斷湧現,許多文化生産活動很難區分是核心層還是外圍層,因此本次修訂不再保留三個層次的劃分。新分類用文化産品的生産活動、文化産品生産的輔助生産活動、文化用品的生産活動和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産活動等四個方面來替代三個層次。其中文化産品的生産活動構成文化及相關産業的主體,其他三個方面是文化及相關産業的補充。

聯盟

中國文化産業實現大發展大繁榮,企業走向聯盟,依托聯盟開展組織創新合作,整合資源,提高自身競争力,是必然趨勢。聯盟将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場優勢,尋求新的規模、标準、機能或定位,應對共同的競争者或将業務推向新領域等目的,企業和相關成員間結成的互相協作和資源整合的一種合作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國家政府對文化産業聯盟産生了新的認識: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弱化了政府對市場壟斷的擔憂。由于全球産業競争的加劇,政府開始重新認定市場壟斷中“相關市場”的範圍,市場範圍的擴大促使政府放松了對合作創新的壟斷管制,産業聯盟的發展限制條件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促使政府更加關注本國産業的國際競争力。政府從提高本國産業競争力的角度出發重視支持産業聯盟,以解決産業發展的共性問題,特别是産業創新中的共性問題。

中國創意産業聯盟(英文China Creative Industry Alliance,縮寫為CCIA)是由國務院有關部委領導支持、全國政協有關委員會和國家多部委指導,全國知名文化創意機構發起成立的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意産業化協作發展聯盟,共同推動中國文化創意産業大發展和大繁榮,以實現文化強國創意興國目标而團結在一起的目前國内唯一的一個全國性文化産業合作聯盟。聯盟的宗旨是“創新、合作、發展、共赢”,本着促進發展、友好合作的原則,團結全國從事文化創意、文化服務、影視、動漫遊戲開發、創作、制作、技術、運營等創意産業的團體和個人,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推動中國文化産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新疆文化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4年7月14日在烏魯木齊成立,疆内外文化創意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抱團”發力,重點圍繞新疆文化演藝、民族音樂、旅遊、動漫、工藝美術、創意園區等主導産業的發展環境、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共性關鍵問題開展研究,推動高新技術與文化産業深度融合,提升新疆文化産業整體水平。

專業設置

領軍院校

推出《2013年中國文化創意産業總評榜》

TOP1: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

TOP2: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文化産業管理專業)

TOP3: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文化産業與管理系)

TOP4:山東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文化産業管理專業

TOP5:中央财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文化産業系)

TOP6: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文化産業管理學系)

TOP7:複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化創意産業管理學院)

TOP8:内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文化産業管理專業)

TOP9: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産業學院

TOP10:閩南師範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專業)

開設高校

培養适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紮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和良好的文化企業管理能力;掌握文化産業的經營特點和運作規律,了解國内外文化産業發展趨勢,同時具備現代管理、現代經濟和法律知識,為文化企事業、政府管理部門和教育培訓部門培養能夠從事文化産業管理、文化企業經營、文化市場運作、文化項目策劃、文化經紀、貿易、咨詢和傳播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國内部分設立了文化産業管理專業或方向的院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城市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複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閩南師範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濟南大學曆史與文化産業學院、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浙江傳媒學院管理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

主幹課程

管理學原理、創意經濟、文化産業項目管理、文化産品創意與營銷、影視劇制片管理、電視欄目制片管理、影視制作、電視節目市場研究。

研究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是研究和實踐東方文化的非實體學術研究機構,成立于l997年4月。

中心的主要研究領域有: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日本文化、韓國文化,越南文化等。中心主要工作内容有:編輯出版東方文化研究叢書,舉辦各種類型的學術研讨會,舉辦專題講習班、研修班,提供有關的咨詢與建議,開展與國内、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中心聘請院内外、國内外有關著名學者為特約研究員,黃心川為名譽主任,徐遠和、李甦平曾任中心主任,現任主任為孫晶,副主任卞崇道,秘書長王青。

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文化産業研究中心為四川大學所屬從事文化傳播與文化産業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管理決策理論研究的跨學科、跨院所的綜合性研究機構。2011年獲批成為首批全國版權示範基地,中心主任是蔡尚偉。

中心的宗旨是發揮四川大學新聞傳播、文學藝術、工商管理、曆史文化、軟件工程、外國語言等學科的綜合優勢,主要運用現代化的以實證調查為基礎的社會科學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世界文化産業特别是亞太地區文化産業發展的曆史、現狀及走向,為中國特别是西部地區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建設性思路與方案,提供有關決策咨詢服務,培養和培訓有關專門人才,集科學研究、決策咨詢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為文化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所是中國人民大學直屬的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機構,研究所依托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整合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相關科研院所及産業鍊相關的優秀資源,開展以文化創意産業為主題的課題研究、标準制定、戰略規劃、決策咨詢、園區建設、人才培訓、品牌推廣、投資促進等系列活動。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被譽為中國文化創意産業理論之父,是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國文化發展綱要》起草工作小組專家組成員,北京市政府、深圳市政府等8省區文化創意産業發展顧問。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所為多個國家部委,省市級城市和數十家文化産業園區提供過咨詢服務,是國内文化創意領域成功實踐案例最多的文化創意研究機構。

清華大學

國家為加強文化産業領域的學術研究,促進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根據中央領導有關指示精神,2004年5月,經清華大學校務會議批準,學校以新聞與傳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學院、信息學院等7個與文化産業研究相關的實體學院為依托,建立了校級跨院系的清華大學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中心有一支多學科權威學者和高層行業管理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文化産業、創意産業和非物質經濟等相關領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國際學術聲譽,2005年被批準為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被命名為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是熊澄宇。

中心将以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精神為指導,以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化産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為研究對象,以提升中國文化産業的競争力和創新能力為宗旨,面向市場,面向國際,面向未來,努力建設一個設備先進、機制靈活、人才荟萃、成果豐富、研學産管一體化的國家基地,為政府決策、産業發展和學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上海社會科學院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産業研究中心,是上海社會科學院設立和領導的專業研究機構,以建設國際一流的文化智庫為目标,以理論研究為基礎,以規劃應用為重點,以決策服務為特色,長期從事文化産業、創意經濟、城市戰略、企業文化、體育經濟等方面的專業研究和規劃設計。中心主任為花建。

專家學者

陳少峰,1964年出生于福建省漳浦縣。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專家,教育部評審專家,中國文化産業前沿論壇召集人。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倫理學史、正義的公平、新中道的管理哲學和文化産業商業模式等。

向勇,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英國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訪問學者,英國倫敦Metropolitan大學商學院訪問教授。兼任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國家扶持動漫産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海澱區創意産業協會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韓國文化院顧問委員會文化産業組委員。

金元浦,男,漢族,1951年1月生,浙江浦江人。1987年于陝西師大獲文學碩士學位。1991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師從錢中文先生學習,1994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99-2000赴韓國講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博士點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文藝學學科帶頭人,澳門城市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所所長。

崔俊超,著名自媒體人,文化産業領域精英,河南媒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1989年2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現居鄭州,從事旅遊演藝、主題酒店、文化傳媒等大型文化項目。曾創辦大豫商網、鄭漂論壇、河南省新媒體發展促進會、中國電影電視家協會、中國文化旅遊演藝高峰論壇(籌備)等。參與有中國著名爆笑舞台劇《開心麻花》、世界著名音樂劇《貓》、中嶽嵩山大型實景演出《禅宗少林·音樂大典》、中國首席禅文化主題酒店《禅宗少林·照見山居》等市場營銷工作。

範周,男,首席研究員、教授、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澳門城市大學特聘教授、全球文化産業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文化産業》雜志社總編輯。曆任山東省曲阜市文化顧問、中國金牌形象大使等大型活動總策劃,參與了許多著名企業的整體經營策劃和營銷活動。在北京市朝陽區、河北省承德市挂職期間,主抓文化産業工作并将豐富的實踐經驗充分運用到科研教學中。

葉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兼任宗教學系、藝術學系主任。同時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高校美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市哲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

現狀

中國文化産業特點中國本身文化底蘊豐厚,且文化沒有排他性,其他國家的文化産品進入中國後都能取得不錯的市場效益。

中國的文化産業大多有政府介入,文化産業重點項目由政府提出,重點文化企業由政府扶植或是經營。

文化産業總體起步晚,市場發育度低,沒有健全的文化産業人才培養、流動和獎勵機制。

現行教育制度制約了文化産業的發展,懂文化的不懂技術,學技術的輕視人文,文化産業實力偏弱,規模小,管理方式滞後。

規劃

演藝業:建設10家左右複蓋全國主要城市的全國性或跨區域的文藝演出院線,形成1至2個國際知名的演藝産業集聚區,為實現從演藝大國到演藝強國的跨越奠定基礎。

娛樂業:打造5至10家具有較大産業規模和較強競争實力的娛樂業品牌,使國産娛樂設備、國産原創娛樂内容占據國内市場60%以上份額。

動漫業:力争到2015年,動漫業增加值超300億元,着力打造5至10個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争力和影響力的國産動漫品牌和骨幹動漫企業。

遊戲業:到2015年,遊戲業市場收入規模達到2000億元。

文化旅遊業:使文化旅遊成為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支撐。

藝術品業:到2015年,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2000億元。

工藝美術業:到2015年,全國工藝美術業增加值超過6000億元,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

文化會展業:形成3至5個複蓋全國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會展。

創意設計業:舉辦1至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意設計展會和賽事活動,支持打造3至5個世界知名的“設計之都”。

網絡文化業:提高網絡文化産品的原創能力和文化品位,進一步增強網絡文化核心競争力。

數字文化服務業:形成一批采用數字技術提供制作、傳播、營銷、推廣等服務的文化服務企業,為文化産業和高新技術融合發展提供支撐。

趨勢

随着文化産業競争的不斷加劇,各大文化産業企業間并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内優秀的文化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别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

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高書生從近幾年在政策協調和在基層調研中掌握的情況出發,認為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引人注目的趨勢:

一是中國文化資源進入到大調整、大整合的時期。文化資源的行政化配置體制已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嚴重不适應,這種不适應不僅造成了地區的封鎖,還造成了行業的壟斷,最終對文化企業非常不利,表現為現文化企業非常弱小、同構化非常嚴重。中國和德國的出版業相比,我們全國有579家出版社,每年的産值都在600億左右徘徊,而德國貝塔斯曼2008年一年的銷售額就達139億歐元。我們産業集中度低,低到什麼程度?全國所有的圖書出版社加在一起不如國外的一家公司,包括我們的演藝也是如此。

因此,改革方向應該是打破這種舊體制,讓市場機制更多地在文化資源配置上起基礎性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資源的調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誰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市場和資本的力量在推動它整合。

二是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出現了行業融合的趨勢。以前把文化細分成“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這三個領域,由于傳播技術和手段的日益多樣化,今後将逐漸出現融合的趨勢,行業界限将不再明顯。比如,廣電的兩張網,即有線電視網絡和無線移動網,随着技術改造和規模化發展,将成為整合文化資源的重要平台,出現電視圖書館、電視互聯網、電視報刊、電視劇場以及手機電視、手機電影、手機報刊、手機圖書等新業态,到時就很難說這些是屬于上述哪個領域中的了。

三是文化與旅遊以及制造業的結合越來越明顯。今後随着文化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文化和旅遊的結合——也就是深度旅遊必将會在中國出現。同時,把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築裝修材料當中——這種文化和制造業的結合,既提高了産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産品的附加值。

四是文化産業發展已經從自發轉向自覺。文化體制改革将向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方向發展,但是市場機制也有弊端。為了充分發揮文化産業基地的孵化和集聚功能,加強規劃及調控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當務之急是研究和制訂全國文化産業發展的布局規劃。

問題

當前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統一、規範、競争、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尚未建立,制約了文化産業的正常發展。

成熟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包括文化産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文化要素市場。建立并完善中國的文化市場體系對文化産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文化市場是文化産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場能夠促進各類文化産品和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拓展文化産業的發展空間。

當前中國文化市場的發育還不夠完善,文化産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不夠發達,文化要素市場的發展就更為滞後,例如,資金市場、設施市場、人才勞務市場、中介市場、産權交易市場等急需建設和發展。這種狀況無疑阻礙了文化産品和服務的生産和流通,限制了中國文化市場、文化産業的深入發展。

第二,豐富的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中國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曆史文化資源方面,重要曆史人物、重大曆史事件不勝枚舉;民族文化資源方面,56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資源多姿多彩,極為豐富;現代文化資源方面,在20世紀,中國在政治上經曆了帝制、總統制、共和制,在經濟上發生了從小農經濟、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型,在文化上則是各種社會思潮、思想流派異彩紛呈。但是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很少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

流傳久遠的《花木蘭》故事,讓許多人熟視無睹,但在被好萊塢加工成動畫片後,在世界範圍内取得了票房豐收。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的深厚文化積累、多樣文化形态,是怎麼估計也不過分的寶貴文化資源。如何通過發展文化産業等途徑,把中國令人稱羨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産業優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第三,文化産業法規建設滞後。

早在1993年,就有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建議制定文化市場管理法,以解決當時存在的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市場立法滞後的問題。但由于部門利益紛争、職能嚴重交叉等原因,文化市場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當前,根據以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的政策,要盡早推出促進文化産業大發展的法律法規,使文化産業在發展在法律層面得到保障。例如,可以出台“文化産業促進法”、“文化産業振興與發展條例”等法律法規。

第四,文化産業發展中存在着體制不順、管理不暢等問題。

隻有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思路,以及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制改革嘗試中,考慮組建統籌管理中國文化産業振興和發展的機構或部門,集中力量推進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和壯大。既可以考慮對現行的宣傳文化部門設置體制進行有利于文化産業發展的組合,形成一個整合現有各部門與文化産業發展有關的職權和職能的新的綜合性部門。如果組成一個負責文化産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大部”的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成熟的話,現階段至少也要建立一種部際聯系會議制度,盡可能有效整合各部門的力量來推動文化産業的發展。

金融支持

在2012年12月15日舉行的“2012年中國文化金融創新峰會”上,文化部文化産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文化和金融合作的共識已經開始形成,這對産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他還透露,正和财政部門一起研究财政資金來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

截止到2012年12月,文化部與各銀行機構部行合作的機制下,實現重點信貸融資項目97項,累計餘額210.96億元,部行合作帶動了文化産業信貸餘額的新高。

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已有77家文化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已有64家文化企業注冊發行了1449.5億元各類債券,為保證文化産業投融資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參與文化産業投資的基金是135個,資金總規模超過1795億元,多渠道、多種形式的融資方向極大的拓展了文化産業的投融資體系,為文化企業選擇多樣化的融資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劉玉珠表示,将進一步的探索文化與金融結合的新規律、新渠道,擴大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打造文化産業金融服務的全鍊條,鼓勵各類機構積極參與文化企業在建融資試點,文化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文化類無形資産的評估、流通工作。打造銀行、保險、證券等多方面參加的文化産業投融資全鍊條建設,在拓展延伸文化産業鍊的同時來順暢文化金融服務的鍊條。同時,注重于扶持小微企業,鼓勵民間投資、金融改革等政策的配合,依托文化金融工作的實施來推動文化企業的财務管理、資産評估、公司治理等相關工作的開展。

投融資高潮

2012年文化産業發展方興未艾——各地繼續加大投資興建文化産業園;文化與資本領域對接推陳出新,文化基金仍層出不窮。展望2013年,國家對文化産業大力支持的宏觀政策環境不會改變,文化産業投融資高潮或将再現;文化與科技結合成為文化産業的發展主題,各地有望出台相關落地政策,促進新興文化業态強勢發展。金融資本和文化産業的對接進展迅速。4月27日,人民網[微博]在上交所上市,這是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聞網站。

此外,新華網、華聲在線、央視網等50家中央、地方新聞網站也加入了改制上市大潮。同時,2012年下半年以來,文化産業基金再度大規模集中設立,其中,中誠騰龍旅遊文化産業投資基金、西部文化旅遊産業基金和西安曲江影視投資基金在9月設立的基金目标總規模高達202億元。

資本之所以青睐文化産業與國家宏觀層面的支持是分不開的。2012年年初,文化部發布《“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倍增計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十八大報告又再次強調“要将文化産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預計2013年這樣的宏觀政策面将得到延續,文化産業投融資高潮或将再現。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産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高于同期現價GDP年均增長速度4個百分點。我們預計,得益于宏觀層面的支持和資本的介入,2012年、2013年文化産業可望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

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産業舞台成為“主角”。多部門聯合出台《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提出“促進傳統文化産業的優化和升級,重點圍繞演藝、工藝美術及新聞出版全産業鍊等産業發展開展技術創新和應用服務示範,同時促進廣播電視網升級換代及新技術推廣”等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方向;十八大報告更是強調“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态,提高文化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在文化消費領域,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以電影産業為代表的大衆文化消費持續強勁,毫不理會經濟的“寒意”;而以藝術品拍賣為代表的高端文化産品消費則打了個“寒顫”,未來的發展還有賴于實體經濟增長的回暖。

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31億元。《“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産業黃金五年發展研究報告》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票房将突破300億元,沖擊400億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國将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已經征求意見一年多的《中國電影産業促進法》預計在2013年初即可出台。廣東省廣電局電影管理處處長黃昌甯說,在廣播電視這個大領域裡面,電影将是國家從法律層面進行扶助的首個産業。在《促進法》的推動下,2013年的電影産業必将有突破性的發展。

與大衆文化消費的“旺”勢相比,高端文化消費明顯遇“冷”。業内人士觀察,藝術拍品市場減少3至5成,拍賣成交破億元人民币的藏品近35件,但2012年卻屈指可數。

展望2013年,因為經濟增長不可能快速“回暖”,高端文化産品的消費或将繼續“走冷”。湖北省博物院研究員蔡路武認為,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正處在深度調整期,體現為激情回歸理性,投資與收藏統一,發展策略調整以及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發展模式

針對中國文化産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刀切”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研究所所長金元浦提出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梯、三種模式

。總體上看,這三個階梯分别是東部階梯、中部階梯和西部階梯。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作為東部模式或東部階梯的代表城市,文化産業已經占據非常高的比例。在北京,文化産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支柱産業之一,其占GDP比例已經連續數年超過12%,北京已經形成了這種以文化産業為特色産業和支柱産業的産業形态或者産業格局。

相比之下,西部某些縣市文化産業在GDP中的占比僅有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零點幾,與東部地區差距非常之大。因此,東部應有東部的發展模式,中部應有中部的發展模式,西部應有西部的發展模式。從發展模式的角度來講,東部文化産業,作為國家文化産業發展整體中的高端形态,要率先實現文化産業走向國際,作為中國的國家隊參與到國際競争之中。

西部的這一階梯的特色是主要以文化旅遊為龍頭來發展文化産業,從而使得文化旅遊成為這一階梯模式中起到領頭作用、帶有全局觀念的文化産業形态。對于西部9省區來講有着以下幾大優勢,第一、有豐富獨特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風情。第二、第二産業(指工業)不是非常發達,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保留了原生态的山川美景,擁有衆多美好的風光景色,尤其是那些獨特的地形地貌吸引無數人向往。第三,有獨特而深厚的曆史文化。

這些曆史文化加上民俗風情、自然環境,形成了非常強大的旅遊基礎。比如雲南的麗江、西雙版納,還有貴州、新疆、甯夏、青海、西藏等省區,這些地方的三大特色非常鮮明,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因此,以文化旅遊為龍頭去發展和帶動文化産業是非常切實可行的。

中國文化産業發展要依據各地具體情況,實事求是,适度的、有前瞻性的發展,發展模式要符合整個國家國情的現實和未來發展。

方案解析

夢廊坊文化産業園總體策劃是巅峰智業受新奧集團委托,是新奧集團發展戰略從新能源領域跨向文化旅遊領域發展的首個戰略性項目。項目位于廊坊市經濟開發區,策劃面積環繞新奧已建項目艾力楓社高爾夫分布。從新奧集團“昌明國粹,傳繹世界”的企業理想、自身資源整合能力、項目投資額度、所處的大北京區域優質的客源市場和國家文化旅遊宏觀戰略需求,注定了夢廊坊将是一個面向世界、立意高遠、具有文化旅遊開發引領性質的标杆型創意旅遊綜合體項目。

對于房産開發而言,進出入的方便性、交通及交通工具的設置、多角度的觀賞設計、休閑時間的空間安排、休閑内容與居住的互融、鄰裡互動結構、購物環境等等方面,與遊憩方式設計中的很多理念與技術可以互相通用;情境設計、體驗設計、娛樂化設計等等,對于房地産開發,都有實際的借鑒價值;居住、辦公等房産的過程化設計,休閑空間與功能設計,景觀與觀賞方式設計,是旅遊中可以借鑒的技術;旅遊中基本的盈利模式―以獨特吸引力,最大程度的增加遊客量、延長遊客滞留時間、提高遊客消費水平等遊憩方式分析方法―對大型商業區、商業賣場及商業樓盤的開發有特别大的借鑒意義。

夢廊坊文化旅遊地産項目的定位是站在傳承中國德文化的戰略高度,以文化的現代創意為驅動力,融彙中西方文化,搭建文化旅遊繁榮發展平台,通過文化與旅遊産業融合發展,實現産業功能、城市功能與生态功能的有機聯動,打造集文化創意、康體養生、商務會議、休閑娛樂、主題度假于一體的夢廊坊文化全景體驗境區。

十大品牌事件

2013年是中國文化品牌多元發展的一年,文化産業享受了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的改革紅利。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标後,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文化改革列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文化改革進入深水區。

中國文化産業在改革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新要求下,确立了新目标,采取了新措施,形成了改革發展的正能量。2013年,中國文化産業增加值達到2.1萬億元,約占GDP比重的3.77%。中國文化産業進入到穩定發展時期,文化品牌呈現出多元化壯大發展态勢。

中國文化産業品牌報告已連續發布九年。過去的一年有哪些品牌事件和品牌亮點,中南大學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又進行了一次精心的梳理和總結。

峰會

2014年12月20日,中國文化産業峰會在吉林省長春市召開。本次峰會主要圍繞“東北亞區域文化産業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主旨報告及論壇演講。韓國文化産業振興院院長洪相杓和百度董事長、中國民營文化商會會長李彥宏,分别以“韓國文化産業的現狀及前景”和“文化産業垂直整合:繁榮與共赢”為議題作了主旨報告。

對比

美國

美國文化産業概況文化産業頭号強國,擁有1500多家日報,8000多家周報,1.22萬種雜志,1965家電台,1440家電視台,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三大電視網,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生産基地,号稱“三片”文化(薯片,大片,芯片)。文化産業大概占全國GDP的10%,擁有全世界56%的廣播和有線電視收入,85%收費電視收入,55%的票房收入。以其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科技實力為背景,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文化産業的發展和走向。美國不設文化部,采用間接管理的方式。設立國家藝術基金會,人文基金會用以扶持公益性文化發展。對非盈利性的文化産業免稅。

美國文化産業特點市場化程度高。因為美國本身曆史較短,自身沒有文化傳統和文化習慣,所以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創造新事物,美國文化産業一開始走的就是市場化的道路,文化産業産品都是商品。

實用主義傾向明顯。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國家,文化産業重實用性,以娛樂和服務大衆為主,受衆接觸文化産品以獲得娛樂為主。“對大多數公衆而言,看電影不是一種定期習慣,隻有當影片是場面宏大的巨片時他們才會觀看”。

以強大的科技為後盾。文化産品科技含量高。以電影為例,美國人将電影從戲劇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以自覺使用大量的科技特效為特點。的電影也大多受美國模式影響。

多樣化傳播手段。将生産出的文化産品數字化,通過美國強大的傳媒機構,瞬間滲透到世界各地。

外向型。瞄準世界市場制作文化産品,不具有太多本地特色,産品可以迎合世界各地的大衆。

美國文化産業分類采用“北美産業分類體系(NAICS)”,主要有三個大類

娛樂與電子傳媒業

電影,電視劇,光盤,有線電視,廣播印刷與出版業。

報紙,雜志,書籍的出版印刷,以及其他商業品的印刷旅行與旅遊産業。

包括30個和旅遊有關的部門,如住宿等。

英國

英國文化産業概況最早提出“創意産業”并以此為理論進行文化産業發展戰略規劃的國家。2001年文化産業産值為1125億英鎊,年增長率9%。由布萊爾倡議成立了“創意産業特别工作小組”。

英國文化産業特點重視創意,舉辦“世界創意産業論壇”,02年舉辦“倫敦設計節”。

英國文化産業分類:

表演藝術産業

音樂産業

文化藝術産業

彩票業

日本

日本文化産業概況日本文化産業統稱娛樂觀光業,強調文化的内容屬性。02年産值11萬億日元,是日本汽車業的一半。以音樂,動漫,廣告,設計為主的“酷文化”市值1300億美元。以音樂,遊戲和信息出版為主的數字内容産業,2000年産值2.0573萬億日元。

日本文化産業特點擁有成熟的文化企業隊伍。如,演藝界有四級劇團,寶冢歌劇團;影界有松竹公司,東映公司;出版業有大日本印刷等。這些大型産業大多曆史悠久,實力雄厚,保證了日本文化産業的運作。

多種文化産業綜合經營。一種文化産品取得成功後,立即就會被制作成其他類型的文化産品或是文化服務,創造綜合的經濟效益。例如一部輕小說成功出版後,短時間之内就會被動畫化,随後搬上熒幕,制作出大量的周邊。

成熟完善的文化中介組織和管理制度。幾乎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行業協會,這些組織可以制訂行業規則,審查文化産品,維護成員利益,發揮政府無法提供的作用。同時,演員,歌手,畫家都有自己的經濟人,簽約和相關法律問題都由經濟人代理。

上一篇:股份制公司

下一篇:公證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