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

改革開放三十年

對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
2008年12月18日,我國召開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大會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我國的對内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産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内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
    中文名:改革開放三十年 外文名: 發生地點: 時 間:1978年 終止時間:2008 相關會議: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總述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于踏上了民族複。

興的偉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曆程,成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國内生産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曆史之上,也在世界曆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于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曆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衆志成城,手挽手将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複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随着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7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号”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神七”的成功發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讓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争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将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奧運會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成為奧運的主人! 51枚金牌,穩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們實力的見證。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路程上,必将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将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産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産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内的許多工業産品生産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标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産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于世界經濟增長水平。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币彙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6)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标。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隻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7)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标,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8)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取得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産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産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經驗在于中國遵循了經濟增長“四色定理”。中國和世界發展曆史充分證明,經濟增長“四色定理”——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結構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遵循“四色定理”,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

經驗教訓

70多年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在我國,唯一真正寶貴的,是自然資源和人民大衆。”用這句話來來理解當前的中國也是恰如其分的。在過去30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如果說我們有什麼真正沒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資源、環境和勞動群衆的權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過多,給予的太少。具體來說,首先是環境代價太大,資源過度消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經濟發展是要有代價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它對世界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其代價就是中國資源與環境的嚴重損壞。

其次,貧富差距拉大,勞工權益受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趙人偉和李實領導的收入分配課題組在18年時間裡所做的三次大範圍收入分配調查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2年,無論是農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數,差距都在拉大。有關統計也表明,近30年來,内、外資企業年産值平均增長超過10%,而除壟斷國企外的勞動者年工資增長率僅為1%-3%。這些情況都說明,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沒有随着GDP的增長而同比增長。

再次,社會道德環境出現了讓人憂心的狀況。近年來,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據估算約占當年GDP的10%還多。

思想轉變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社會經濟思想理論也發生了積極轉變。

1、毛澤東思想轉向鄧小平理論。實踐證明,毛澤東思想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指南。鄧小平理論繼承了毛澤東思想,并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形式變化,提出了改革開放新的發展理論。

2,階級鬥争理論轉向經濟建設理論,經濟建設成為黨的基本路線。随着時代變化,社會主義建設取代民主主義革命,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今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社會經濟思想的主流。

3,國際戰争理論轉向國際和平理論,中國進入和平發展的年代。對于世界形勢的判斷決定一個國家的基本戰略,20世紀前中期是美蘇争霸的冷戰時代,國際戰争危險依然存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世界政治發生重要變化。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正确提出和平是世界主流的判斷。從而為中國和平發展、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4,計劃經濟理論轉向市場經濟理論,中國開始全面的市場經濟改革。新中國建立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基礎之上,由于計劃經濟缺乏市場競争,也缺乏市場靈活性,加上帝國主義封鎖,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困難。計劃經濟理論轉向市場經濟理論使中國經濟變得更有活力,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理論基礎。

5、自力更生理論轉向對外開放理論,中國經濟全面走向世界。自力更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也使中國建立起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然而,一個國家的資源和市場總是有限的,轉向開放無疑會增加發展的資源與空間,對外開放理論使中國走向世界。以往,中國對跨國公司抱有敵意,把跨國公司看作帝國主義的工具。随着改革開放,敵視跨國公司理論轉向國際合作理論,跨國公司開始大量進入中國。

6、社會公平理論轉向社會競争理論,社會分配差距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重要基礎之一是公平理論,然而在生産力水平較低的時候,強調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産者的勞動積極性。由公平理論轉向競争理論是提高經濟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邏輯基礎。

7,農村化理論轉向城市化理論,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中國曾一度出現農村化理論,大量城市人口随着上山下鄉從城市流向農村。随着改革開放,城市化理論成為主流,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

8,均衡發展理論轉向非均衡發展理論。毛澤東時代,中國比較注意社會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是均衡發展理論的代表。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轉向非均衡發展理論,片面理解“發展是硬道理”和“以人為本”,導緻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環境惡化、社會失業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城鄉差距擴大,社會經濟發展失衡。

9,平衡人口理論轉向非平衡人口理論。以往中國的人口結構是自然增長,盡管一段時期内由于長期戰争後的補償性增長和經濟結構引起的社會性增長疊加,造成人口增長較快,但“正三角形”人口結構基本是基本合理的、可持續的(中國距離人口飽和上限還有相當距離,且會像其他國家那樣進入自然下降過程,呈正态分布)。相反,非平衡的計劃生育人口政策使今天的中國人口結構呈現“倒三角形”,貧困老齡化的中國邏輯上難以持續。

10,工業經濟理論向服務經濟、綠色經濟理論。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中國工業化發展理論和增長方式有效率,但是沒有和諧持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以人力資本為主要增長來源的服務經濟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主要問題,北京開辟了服務經濟發展的新路,這也是目前所有先進發達國家的發展之路。不過,服務經濟發展的主要地域在城市,“三農問題”仍未解決。以原生态農業、可循環工業和可持續的服務産業為特征的四川遂甯的綠色經濟道路,不但解決了“三農問題”、中國西部發展問題,也解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問題。

大事記錄

1、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是1949年以來中國共産黨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轉折。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确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重新确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确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确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重新确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組織路線。全會讨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全會決定撤銷中央發出的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和天安門事件的錯誤文件;審查和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錯誤結論,以及平反“六十一人叛徒集團”等一系列問題。n

2、1979年 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于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彙收入若幹問題的規定》,主要内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權限,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正式将“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

鄧小平

3、1982年 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産計酬,聯産到勞,包産到戶、到組,包幹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産責任制;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産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舉行的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決定》提出把以家庭聯産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我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并不斷充實完善。

4、1984年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産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緻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确提出: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内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是當前我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

5、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

1986年12月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幹規定》。《規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業可積極試行租賃、承包經營。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要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

6、1987年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趙紫陽作《沿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并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十三大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路線的繼續、豐富和發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

7、1988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産力中最活躍和決定性的因素,全黨必須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同時規定了當前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8、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江澤民作《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确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通過《 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 》,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黨的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标模式。

9、1993年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适應市場經濟要求,産權清晰、權責明确、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江澤民(23張)

10、1993年 進行分稅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實行分稅制财政管理體制的決定。我國于1994年進行了分稅制财政體制改革,從1995年開始又對政府間财政轉移支付制度進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較為規範的政府間财政轉移支付體系,加之2002年的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了适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财政體制框架。這是我國建國以來政府間财政關系方面涉及範圍最廣、調整力度最強、影響最為深遠的重大制度創新。

11、1993年 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國務院領導下,獨立執行貨币政策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建立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競争、嚴格管理的金融市場體系。

12、1994年 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标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争、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

13、1992、1994年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下,醫療衛生系統也開啟了改革的曆程。醫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醫改的政府态度是:給政策不給錢。其政策為藥品可加價15%,以彌補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紀90年代,醫改再掀波瀾。1992年9月,衛生部根據國務院意見,提出醫院要“以工助醫”、“以副補主”。 2000年,改革逐漸向縱深發展,觸及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問題。200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八部委的《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俗稱醫改“十四條”;200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四部委的《關于農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改革開放20年VCD

1994年7月18日,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确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實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的貨币工資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等。《決定》的出台,開啟了城鎮住房商品化的大門,标志着我國全面推進住房市場化改革的确立,其最大意義在于穩步推進公有住房的出售,通過向城鎮職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國住房私有化的進程。

1998年7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廢除了住房實物分配的制度,為商品房的發展掃清了“競争對手”,從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場主體地位

14、1995年 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标的建議》。《建議》提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标的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兩個根本性轉變,是我們黨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标志着我國經濟建設将朝着深化體制改革、提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15、1996年 外彙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6年12月1日,中國開始接受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實行人民币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提前達到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的要求,标志着中國外彙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6、1997年“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系統、完整地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标,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

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18、1999年 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1999年3月22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幹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

19、2001年 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終于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

20、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

黨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國已經解決溫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即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21、2003年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

胡錦濤

2003年9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提出了振興東北的指導思想、原則、任務和政策措施。

22、2004年 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幹意見》頒布,明确指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對我國實現本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标具有重要意義。

23、2004年 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兩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24、2004年 保護私有财産入憲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第四次憲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産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内容寫入憲法。它适應了保護私有财産的客觀需要,擴大了私有财産的保護範圍,進一步完善了私有财産保護制度。加強對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産的保護,有利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推進依法治國;有利于調動廣大人民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5、2005年 農業稅條例廢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通過《關于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被依法廢止,一個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稅種宣告終結。自2004年開始,國務院就實行了減征或免征農業稅的惠農政策。2005年歲末,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依法廢止農業稅條例,使免除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九億中國農民徹底告别了繳納農業稅的曆史。廢止農業稅條例,使解決“三農”問題步入了一個新的曆史起點。

26、2005年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

2005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1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确了今後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标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27、2005年 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

經過國務院批準,中國證監會2005年4月29日發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一年後,中國資本市場在股權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發展壯大機構投資者以及健全和完善市場法制等五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或階段性成果。股權分置改革後,發行管理制度可以更加突出對股票發行的市場價格約束和投資者約束。

28、2006年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舉行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我們黨的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改革開放30年明确提出。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29、2007年 《物權法》出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30、2007年 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将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曆史貢獻。(“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百人榜”課題組)

關鍵詞

理論先導

改革開放30年來,黨的思想理論創新一刻也沒有停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一直引領着中國社會的發展。完全可以說,30年的曆史證明,中國經濟社會每前進一步,都與黨的理論創新分不開。正是這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論成果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内容。這些内容之間的邏輯的曆史聯系反映着中國改革開放30年實踐的曆程,也就從根本上诠釋了中國發展的奇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内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産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它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推進中國的社會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解放思想

改革開放30年的曆史巨變,靠的是解放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我們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當代中國首要基本問題解放思想的30年。解放思想使我們破除“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锢,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破除前蘇聯那種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觀念,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破除長期以來超階段的“左”的框框,堅持一切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破除抽象談論姓“社”姓“資”的思維定勢,堅持“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标準;破除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堅持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系列的“破除”和“堅持”,集中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在深刻總結國際國内、曆史現實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對社會主義的一些曲解、誤解和教條化理解,加深了對科學社會主義本質和特征的科學認識。我們抛棄了“以階級鬥争為綱”的“左”的錯誤,不搞“全盤西化”,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總之,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證明,解放思想使社會主義在中華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的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地趕上時代前進的潮流。

量力而行

為穩步推進改革開放進程,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始就一方面鼓勵人們要敢闖敢幹,大膽探索;另一方面強調要正确處理好改革和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握好改革的時機、力度和方法。回顧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曆史進程,讓我們清醒地看到我國的改革并沒有像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那樣采取激進的辦法,而是根據我國的國情,根據人民群衆可以承受的程度,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由農村到城市、由經濟到政治、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微觀到宏觀,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推進。回顧這3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從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開始,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逐漸變化,開始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逐步過渡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尊重實踐

30年前那場真理标準問題的大讨論,廣大幹部群衆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锢,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重新思考什麼是毛澤東思想、怎樣完整準确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推進了黨的指導思想和各條戰線的撥亂反正,推進了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推進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和觀念更新,從而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改變:一個同中國國情相結合、同時代發展同進步、同人民群衆共命運的生機勃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的東方興起。30年滄桑巨變,使我們得出一個重要的曆史結論: 尊重人民群衆的實踐創造和人民群衆的利益,是我們黨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的強大動力和源頭活水。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自覺地從人民群衆的實踐中吸收豐富的養料而使自己的思想永遠富有活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真正生命力之所在。

快速發展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們這樣一個人口衆多的發展中大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内生産總值從2165億美元增長到33326億美元,年均增長9.7%,遠遠高于同時期世界經濟平均3%左右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四。特别是自2003年起,年均增長速度已經連續五年達到或超過10%。綜合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預計在本世紀頭20年,我國經濟将以年均7%-8%以上速度繼續快速增長。

彰顯國力

改革開放大幅度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0年來,在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指導下,我們黨從以階級鬥争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曆史轉折,推動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躍升。中國社科院在《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中,公布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中國排名第六,首次超過日本。世界銀行一份報告認為,“近5年來,外國投資者從中國總共彙出579.4億美元利潤;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的平均貢獻率為13%。”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不僅使13億人民走上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倚重人才

适應國内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牢牢掌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關鍵在人才。黨和國家曆來十分重視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培養造就了各個領域的大批優秀人才,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認真分析國内外形勢,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确立了新的曆史條件下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觀布局,人才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特别是根據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判斷,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開發國内國際兩種人才資源,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大力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為主體的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把各類優秀人才聚集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中來,為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改革開放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30年改革開放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創造社會财富的源頭充分湧流。1978年到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17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長到3587元,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萬減少到2000多萬。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跨越。億萬人民群衆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并推動着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在創造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明顯提高了自身的素質,生活方式、精神面貌都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充滿着蓬勃的朝氣和創新的活力。

破解難題

改革開放的根本意義在于堅持與時俱進,及時破解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譬如,随着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長期制約企業發展的一些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逐步消除。尤其是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成立,使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進入由出資人統一規劃、市場化運作的新階段。通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國有企業效益大幅增長,國有經濟控制力不斷增強,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又如,金融體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财稅、投資與價格等領域改革繼續深化。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相繼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成功上市,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上市公司股份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保險業改革成效明顯,人民币彙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順利實施,彙率的彈性逐步增強,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穩步擴大。通過以上改革,我國金融結構體系、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不斷發展。再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政府在市場中的作用更為有效。特别是針對近年來我國經濟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已經出現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生産資料價格上漲、煤電油運持續緊張等勢頭,政府及時出台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不僅有效地避免了經濟運行由偏快轉向過熱,而且沒有出現大的回落,使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發展速度較快、物價水平較穩、經濟效益較好的态勢。

政通人和

政通人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發展中求和諧,在和諧中求發展,團結奮進,不懈努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積極營造了安全穩定、風正勁足、團結和諧、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為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黨中央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使社會事業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為不斷加強社會管理,高度重視正确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行科學決策,抓好政策落實,積極宣傳群衆,通過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和深入細緻的工作化解矛盾,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得到及時處理,社會安定有序程度進一步提高。為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提高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針對社會轉型時期公共安全和突發事件增多的情況,建立健全社會運行狀況的監測體系及危機預警系統,實現了社會預警、社會動員、快速反映、應急處置的整體聯運。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建設活動,大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堅持不懈地開展嚴打整治鬥争,确保了社會治安大局的持續穩定。

電視節目

名 稱:金色旋律

首播時間:2009-1-23

首播頻道:CCTV-3

産 地:中國大陸

年 份:2009

欄目簡介: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紀念改革開放30年優秀流行金曲演唱會《金色旋律》以時間為線索,概述了改革開放30年來的大事件,用一些的标志性的歌曲回顧了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并總結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30年來對改革開放以及流行音樂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晚會邀請了李光曦、關牧村等老一輩藝術家和郭峰、李春波、朱桦、羽泉組合、付笛生、任靜、吉祥三寶、汪正正等歌手現場演唱他們的代表作品,并由年輕歌手李健、劉力揚、紀敏佳、莫豔琳以及中央台主持人等翻唱了聽衆耳熟能詳的經典金曲。李雙江、鄒友開老師作為特邀嘉賓在晚會現場對流行音樂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和總結。本場晚會表演的主要曲目有:《我們一起走過》、《在希望的田野上》、《一首難忘的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大海啊,故鄉》、《絨花》、《讓世界充滿愛》、《心會跟愛一起走》、《知心愛人》、《我熱戀的故鄉》、《好人一生平安》、《思念》、《一封家書》、《小芳》、《濤聲依舊》、《夢裡水鄉》、《彎彎的月亮》、《超越夢想》、《飛得更高》等。晚會在中央台合唱團的一首《相信愛》中落下了帷幕。

音樂會

名 稱:贊歌頌輝煌

首播頻道:CCTV-3

産 地:中國大陸

年 份:2008年

語 種:中文

欄目簡介:

音樂會的第一部分以《春天的故事》為題,通過《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歌曲,突出展現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祖國建設蓬勃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歌曲《走進新時代》等,将改革開放以來祖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曆史性的跨越,藝術地呈現在觀衆面前。第二部分以《神聖的使命》為題,《小白楊》《一二三四歌》《東西南北兵》《為了誰》等歌曲反映了全軍官兵發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演員們的精彩演出,不斷把音樂會推向高潮。

音樂會

名 稱:歲月流歌

首播頻道:CCTV-6

産 地:中國大陸

年 份:2008

欄目簡介:

《歲月流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型電影音樂會,以改革開放30年以來拍攝的經典電影音樂作品為素材貫穿主線,結合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電影幾次重大的曆史時刻和轉折點,通過大屏幕畫面、訪談和交響詩朗誦的形式,展現中國電影改革開放的曆史長卷。晚會中的每一部作品均經過精心選擇、重新設計編曲制作,并用全新的視頻包裝手段,将經典音樂的魅力充分展示出來。

文藝晚會

名 稱:放歌新時代

首播時間:2009-2-17

首播頻道:CCTV-音樂

産 地:中國大陸

年 份:2009年

欄目簡介:

“放歌新時代——歌唱改革開放30周年文藝晚會”是為熱烈慶祝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而舉辦的一台大型文藝晚會。晚會開始,舞台的電子屏幕上,日曆從1978年開始一頁頁翻過,改革開放30年間一個個令人難忘的瞬間交替呈現……晚會以10年為一階段,将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曆程劃分為《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在春風裡》、《在燦爛的陽光下》等3個篇章。在耳熟能詳的旋律聲中,殷秀梅、關牧村、韋唯、張也、劉歡、毛阿敏、閻維文、孫楠、譚晶、宋祖英等一批在改革開放30年中成長起來的優秀歌唱家,深情演唱了《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渴望》、《彎彎的月亮》、《說句心裡話》、《紅旗飄飄》等脍炙人口的歌曲,熱情讴歌了改革開放30年的新時代,贊美了改革開放30年的新成就。“盛世中國告訴你一個地球的驚喜,盛世中國告訴你一個東方的奇迹……”在懷舊的樂曲聲中,中央電視台主持人用激情澎湃的朗誦,講述了改革開放親曆者的感受,喚起了人們30年間珍藏的美好記憶,抒發了對偉大祖國30年翻天覆地變化的自豪心聲。整場晚會感情真摯、蕩氣回腸,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朗誦,都引起現場觀衆的強烈共鳴。伴随着豪邁熱烈的歌曲《愛我中華》,晚會推向高潮。

音樂展演

名 稱:《北京組歌》

首播時間:2009-1-7

首播頻道:CCTV-音樂

産 地:中國大陸

年 份:2009年

欄目簡介:

2008年恰逢我國改革開放30年,“紀念改革開放30年民族音樂成果系列展演”正是在此背景下舉辦的。2008年12月23日,在北京音樂廳舉行了中國音樂學院紀念改革開放30年民族音樂成果展閉幕式音樂會。這台音樂會上半場的高潮部分出現在著名花腔抒情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演唱的《秋,帕米爾我的家鄉多麼美》。吳碧霞是中國首位在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集于一身并獲得最高國際獎項的歌唱家,被譽為“中西合璧的夜莺”。下半場演出的是有中國音樂學院自主知識産權的交響合唱曲《北京組歌》,參加演出的是中國音樂學院青年愛樂樂團和中國音樂學院青年愛樂合唱團。《北京組歌》由6個樂章組成,樂曲從不同的側面勾畫出首都北京的風土人情,讴歌現代勞動者的精神氣質,贊頌國際大都市的精神風貌。這首《組歌》充滿了全國人民對北京改革開放30年來的贊美和祝福,不僅使觀衆聽後為之振奮,也使演奏員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詩詞作品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歲月美好又逢春,陽光燦爛倍兼程。

世界和平謀發展,社會民主棄鬥争。

三個文明黨建設,四項原則國振興。

科學緻富改革路,經濟騰飛變化人。

——選自《情意集》

上一篇:2010青海玉樹地震

下一篇:黃金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