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

擇校

選擇能享受優質教育的學校
擇校就是在教育資源不夠均衡的情況下,選擇上一所好的學校。這種現象在小升初中顯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異,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參加電腦排位在本區上高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優質的教育。[1]這樣就造成了北京的海澱、西城等區教育水平比較高的重點初中校成為擇校的熱門,例如人大附、清華附、北大附、實驗中學、四中、八中、三帆等。
    中文名:擇校 外文名: 别名: 定義:在教育資源不夠均衡的情況下,選擇上一所好的學校 代表:人大附、清華附、北大附、實驗中學、四中、七中、三帆等。

由來

自1993年以來,大中城市的“擇校”潮一浪高過一浪。愈演愈烈的擇校潮甚至培育了一個很不規範的“地下教育市場”,從而對義務教育階段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産生了沖擊,甚至被人稱為義務教育的虛無化。目前的擇校,實質上是教育消費價格雙軌制的市場價,擇校現象屬社會越軌行為。造成這一行為的社會根源在于沉重的就業壓力和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促使人們競相追逐優質教育機會;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社會收入差距的明顯拉大,以及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使擇校、高收費成為可能和必然;城市公用事業的改善,為擇校創造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概念解釋

招收一百多人,來報名的就兩三千的情況在這些重點中學非常常見,有的家長在小升初期間帶着孩子奔波在各個重點中學的測試地點。還有的家長甚至花費巨額擇校費或者不惜通過買房調戶口等非常規手段讓孩子上到心儀的學校,并且每天花費很長時間來回接送。

原因

就在我們周圍,一場小學升初中的擇校大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圍繞擇校開辦的奧數班、特長班等各類“培優班”也照舊紅火。更令人驚訝的是,擇校風甚至波及到了幼兒園,使幼兒教育出現了小學化的傾向。

如此擇校熱的背後,有家庭和社會教育觀念、成才标準的問題,而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毋庸諱言,在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領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些地方,這種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年來采取的“效率優先”的教育資源配置模式造成的。

我們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原因:

1、家長的角度:社會競争越來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對高質量教育需求增長,每位家長都希望子女通過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日後能在社會競争中處于有利的境地。

2、社會的角度:優質基礎教育與高中後教育的供給規模和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衆的需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過大,家長對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對一些學校還不滿意、不信任,緻使家長把視點放在辦學條件好、辦學水平高的學校,另外,在辦學機制上,由于國家從師資到生源,都向重點學校傾斜,緻使重點與非重點學校的中考、高考升學率和辦學條件差距明顯拉大。這種由師資和生源導緻的不平衡,是“擇校”現象日趨嚴重的另一個因素。

3、學校的角度:目前有的城區中學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過大,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些中學希望收取“擇校”費來補充辦學經費,這也是“擇校”經久不衰的一個原因。

幼升小要訣

第一訣——“轉”。就是要轉變觀念。一開始對擇校頗不以為然,覺得是吃飽了撐的。後來經過上下左右前後内外全面調查了解,很快觀念就轉變了181度,覺得擇校是做父母的天職,擇校是對自己孩子負責任的表現。

第二訣——“查”。就是要搜集情報。學校那麼多,其中哪些學校口碑好,哪些學校曾經是重點校,哪些學校的學生受到好初中的歡迎,哪些學校名氣不大但實際很好等等,都需要提前調查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數。好在現在有互聯網,了解個大概并非難事。

第三訣——“問”。就是要不斷打聽。你每天都會遇到很多需要打交道的人,同事啊,朋友啊,談完正事,可以順帶問問孩子的事情。看看人家的孩子都是上的什麼學校,問問那個學校到底怎麼樣,作為家長有什麼經驗體會心得遺憾。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在網上收集的那些信息,有不少都是地地道道的“參考消息”,與真實情況有相當大的距離。

第四訣——“看”。就是要實地考察。學校到底怎麼樣,軟硬件如何,學校環境,校園大小,地理位置,交通狀況,距離遠近,等等,都需要現場勘查才能有直觀的感受。

第五訣——“選”。就是要慎重選擇。經過以上調查了解,結合你們家的實際情況,相信這個時候的你已經心裡基本有譜,到底哪些學校可以考慮,哪些學校不用再考慮。這個時候需要你在心裡給學校排個座次。想提醒你的是,擇校有風險,選擇需謹慎。誰也無法保證擇校能夠十拿九穩,你最好多幾個選項。有最優選擇,有次優選擇,也有保底選擇。這樣可以給自己留條後路。

第六訣——“托”。就是要托好關系。這是擇校成功的關鍵所在。我們平時會結識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的朋友,所謂貓有貓道,狗有狗道,不知道那塊雲彩會下雨,也不知道那個朋友就正好頂用。不論出身貧富,不論地位高低,能辦成事情就是硬道理。需要提醒你的是,托人的時候不要一棵樹上吊死,最好是多管齊下,多點開花。這樣成功的概率就會比較高。

第七訣——“盯”。就是要牢牢盯緊。密切注意小學招生的動态信息,及時與所托的朋友進行溝通,便于朋友及時落實相關事宜。在這個過程中,請特别注意要以實際行動密切你與朋友的關系,關系多深,他就會使幾分力,這是一個真理。該問候問候,該送禮送禮,該請客請客,該吃飯吃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他會認真為你出力的。

第八訣——“訓”。就是要訓練孩子。現在每個學校招生,都要進行面試,而且面試的内容很寬泛,不做點準備就容易發揮欠佳。平時就要多讓孩子練練認字啊,寫字啊,算數啊,找不同啊,英語啊,運動啊,等等,這些功夫都是有用的。特别是要孩子學點文明禮貌,見了老師就問好,混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标準

那麼北京衆多重點中學,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學校,什麼的學校是好學校,好學校的标準是什麼?

首先我們将中學分為五檔:

A類名校:人大附中、西城實驗中學、北京四中

B類市重點:海澱區——北大附中、清華附中、101中。首師大附中、十一學校

西城區——三帆中學、八中、十三中分校

東城區——五中、二中、景山學校

朝陽區——八十中、陳經綸中學分校(陳經綸中學初中所在)、朝陽外國語學校

宣武區——師大附中

崇文區——文彙中學(彙文中學初中所在)

豐台區——北京十二中分校(十二中初中所在)

順義區——牛欄山一中分校(牛欄山一中初中所在)

C類區重點:海澱區——人大附中分校、理工附中、八一中學、交大附中

西城區——三十五中、鐵二中、161中、西城外國語學校

東城區——171中學、166中學

D類較好中學(民辦公助及派位校):海澱區——中關村中學、北達資源、師達中學、教師進修學校、育英中學理工附中分校,北航附中。北醫附中。

E類中學——派位校

其次,必須依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跨兩個批次選擇。

再次,同等情況下考慮離家的遠近,如果路途遙遠,那麼在路上将浪費極多的時間。

解決辦法

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逐步消除人為擴大學校差距的做法,才能真正從源頭上解決義務教育“擇校”問題。

1、全面落實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辦好每一所學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解決“擇校”問題的根本手段。當前,取消義務教育階段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分,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但畢竟重點學校的優勢地位已經形成,教育差距客觀存在,要想消除重點與非重點的差别絕非一日之功。當務之急是要在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上,特别注重對薄弱學校的扶持,通過設立薄弱學校建設專項資金,做到薄弱學校建設資金優先安排、重點保證,努力縮小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差距。

2、加快建立教師交流制度,努力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擇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擇師”,因此,加快推進教師交流制度的建立,均衡配置教師資源,是解決“擇校”問題的關鍵環節。随着“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落實,特别是随着教師管理權限上收到縣(市、區),為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推進教師交流制度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3、積極探索招生方式改革,有效發揮政策調節與導向功能。為體現義務教育公平、公正原則,緩解“擇校”壓力,在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就近入學”招生原則的基礎上,改變單純依靠“電腦派位”的做法,積極探索和完善優質初中的招生方式改革。鑒于高中招生方式對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将會産生直接影響,有必要繼續關注高中招生方式的改革試驗,鼓勵将優質高中的部分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初中學校,淡化學校之間的生源競争。

(1)初中招生指标按比例分配。部分地區設計将辦得較好的初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據小學在校生人數,按比例分配給附近的各個小學,完善選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實行社會監督。

(2)高中招生指标與初中辦學水平挂鈎。高中通過推行升學指标分配與初中辦學水平綜合評價結果挂鈎的辦法,逐步減少擇優比例,擴大定向分配生的比例,以此改善薄弱學校的生源狀況,淡化考試競争,建立公平合理的競争機制。

随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這樣的法制環境和政策背景下,逐步化解義務教育的“擇校”矛盾迎來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機,但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根本解決“擇校”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務依然非常艱巨。

“治理‘擇校風’,銅陵市花了整整十年時間,關鍵在于樹立教育均衡化理念,讓每一所學校都均衡發展。百姓無需擇校,擇校腐敗便無空可鑽。”銅陵市教育局局長金燕說。

銅陵市主要通過三項措施推進教育均衡化,消除“擇校風”。

1、優質高中入學指标平均分配到各初中。

高中是具有選拔性質的教育階段。銅陵市每年有1萬名初中生畢業,優質高中的招生數在2000名左右。

從1997年開始,銅陵市每年将一定比例的優質高中入學指标,按照每所初中的招生量平均分配到各初中。分配比例從40%逐年提高到今年的60%,明年有可能提高到70%。

早在1987年銅陵市就率先在安徽省取消了重點初中、重點小學,取消了全市統一的小學畢業升學考試,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全部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劃片招生”政策,讓弱校優質生源不流失。

“這是消除擇校風的一項關鍵措施。指标平均分配意味着每所初中每年都有固定比例的初中畢業生進入優質高中,從根本上消除了家長的擇校心理。”銅陵市教育局局長金燕說。

2、整并學校,均衡配置教育資源。

從1994年起,銅陵市抓住教育結構調整和城區改造的有利時機,對全市教育進行了整體規劃,先後合并了6所職業中學,建成職業技術學院,提升了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

對普通中學的改革同樣大刀闊斧,有65年曆史的銅陵市一中被整體搬遷,由原來30個班級的完全中學,拆分整合成為60個班規模的現代化高中,使全市高中優質教育資源擴大了近一倍。

根據市區居住人口的變化,銅陵市先後撤并了10多所生源少、基礎薄弱的學校,在市内人群密集區新建了5所中小學,改造和擴建了17所學校,滿足了區域内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規定的服務半徑内就學的需要,為教育均衡創造了前提條件。

3、扶持弱校:實現教育均衡的關鍵

10年來,銅陵市堅持教育資金向弱校傾銷的教育投入政策。據統計,近年來用于薄弱學校建設投入達1.5億元,擴大弱校校園面積1150畝;新建教學樓、實驗樓等4萬多平方米。

擇校問題

“擇校”熱帶來的問題和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不容忽視的。主要表現在:

其一,公辦學校間的“擇校”違背了義務教育公平原則,阻礙了區域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擇校”引發的生源不正常流動,使招生計劃無法落實。“擇校”使熱門中學班額過大或擴班,造成教育資源緊張,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二,“擇校”引發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規範的辦學行為。一些學校為了多收“擇校”生或不失去“好生”,将一部分“優生”集中起來編入快班,配備好教師進行“因材施教”,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有一些學校為了“應試”,提高知名度,不執行課程計劃,削弱德育和音、體、美、勞等學科,任意延長學生在校時間,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嚴重影響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其三,“擇校”進一步拉大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級生源和經濟收入的差距,直接挫傷了非重點學校的辦學積極性,加劇了一批基礎薄弱學校的辦學困境。

上一篇:幼小銜接

下一篇:口腔執業醫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