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

折扇

可以折疊的扇子
折扇是一種可以折疊的扇子。在中國最早出現于宋代,主要由扇骨、扇頁和扇面三部分構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韌紙做扇面。 折扇系日本發明,也被稱為蝙蝠扇 。第一把折扇是用桧樹薄片縫制而成,所以稱為桧扇,後來改為紙扇面。平安時代初期便有了折扇。據《西宮記》記載,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宮廷貴族賜予侍臣折扇,折扇成為宮中活動時侍臣攜帶的物品之一。後來宮廷女子也受其影響,經常拿把折扇,作為身邊的裝飾品。折扇傳入中國後,竹做的扇骨成為主流。 折扇在宋代經過朝鮮半島傳入中國,到了明朝,由于朱棣非常喜歡國外使節進貢的折扇,民間也開始紛紛效仿,折扇在民間流行起來。[1]
    中文名:折扇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Folding Fan 類 别:日用品 原材料:竹,紙 别名:撒扇、紙扇、掐扇等 分類:屏扇、折扇

起源

源于東漢說

《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馬。”有人據此推斷,便面是折扇。理由是“驸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折扇才能趕馬。另一說“驸馬”是輕撫、輕拍。《史記·吳王濞列傳》:“因驸其背”。《三國·魏書·武帝紀》:“驸手歡笑”。

唐代人顔師古為之作注:“便面,所以障面,蓋之類也。不欲見人,自以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沙門所持竹扇,上褒平而下圓,即古之便面也。”所以,這裡的“便面”不是折扇,是種上方下半圓的竹扇,直到唐朝僧人依舊在使用。此說法存疑。源于東晉說。

《扇子趣話》、《扇子的源與流》等書中認為扇子在東晉已經産生。其主要證據源于《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中,謝安取扇贈袁宏,袁宏答道:“辄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由于後來折扇又有“仁風”的雅稱,所以有人認為此處謝安所贈即為折扇。但是,這從文中并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此處所贈為折扇。且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塵尾(一種扇子)談玄論道。《二十二史劄記》雲:“六朝人清淡比用塵尾。”并且,《三國志》和《晉書》中并沒有關于折扇的記述。此說法存疑。

源于南齊說

《蕉窗話扇》中寫:“折疊扇通稱折扇,古名聚頭扇,又有稱為聚骨扇者,始于北宋,其濫觞則遠在南齊。《南齊書》:‘褚淵以腰扇鄣日’,《通鑒注》雲:‘腰扇即折疊扇’。不過那時還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疊扇……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市井有制,說明它已不是少數人專用的了。”

此外,四庫全書本《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五:“十二月戊戌,以司空褚淵入朝,以腰扇鄣日。”下有元人胡三省作注:“扇佩之于腰,今謂之折疊扇。”自此便不斷有人以之為據将折扇定為南齊所有。

清人錢泳《履園叢話》卷三《考索·扇》也是持用此說:“宋《通鑒》:‘褚淵入朝‘ 以腰扇障日。“胡三省注雲:”腰扇’ 佩之于腰‘ 今謂之’折疊扇。’則隋唐時先有之矣。”這也是認為折扇在我國南齊時已有的原因

王雪濤《畫扇》書寫:“南齊時就有了折扇,而在折扇上進行書畫創作始于南宋初期。”洛文《扇子昔談》:“在南北朝時傳入中國。”但胡三省從“腰扇佩之于腰”,并判斷“今謂之折疊扇。”這其間沒有舉出任何有力的證據,所以胡三省的說法存疑。“腰扇”之名并非指其“佩之于腰”,而是言其形狀中部較窄,兩端寬闊,是一種中腰收縮的扇子。擅長考據的清代學者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清人桂馥《劄樸》卷四《腰扇》條雲:“腰扇如腰鼓,謂中腰瘦減,異于團扇。”周一良非常贊同此觀點,他在《魏晉南北朝史劄記·腰扇》寫:“桂說是也。折疊之扇自北宋時始傳入,南北朝時尚未有之。方以智《通雅》三十三《器用門》、梁玉繩《瞥記》七皆引宋人著作,論證北宋始有折扇,舉證詳确。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為折扇‘其來久矣’,則非是。”清人姚範《援鹑堂筆記》中也指出胡三省說的腰扇,“亦是團扇,曲之可卷舒,與今日所謂聚頭異。”更何況,“腰扇”之名也并非始于南齊,東漢已見之,寫作“要扇”,其物則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論》:“周人牆置。”東漢高誘注:“周人兼用棺椁,故牆設,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為飾。”晉張敞《東宮舊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納妃同心竹二十,單竹扇二十。”“漆要扇”即漆飾的要扇。腰扇是一種比較大的屏扇,因形狀中腰收縮而得名,主要起遮蔽或裝飾的作用,根本不是折扇。所以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中對此批正道:“胡三省蓋後世之物妄為附會耳。” 此說法存疑。

高麗傳入說

明人方以智《物理小識》卷八《器用·宮扇類》:“折疊扇貢于東夷" 永樂間盛行。陸文裕得楊妹子寫扇,折痕尚存,東坡言高麗白松扇是也。智按:孫《韻》注:‘ 搊(音同抽)扇。’則唐人已有矣。”明代何宇度《益部談資》也說,川扇“唐時此地已嘗制之”,《中國風俗辭典》“折扇”條即以此為據認為起于唐代。《扇子趣話》中寫“唐宋時,剛剛産生的折扇制作還很粗糙,很難普及。”認為到了唐代有了折扇。

其實唐代孫編著的《唐韻》到明代時已經佚失,公元11世紀宋真宗時,陳彭年等奉召根據唐代流傳下的《切韻》、《唐韻》等一系列的韻書進行刊定和撰集,重新修訂成一本《廣韻》。在《宋本廣韻·有韻》原文中是:“ 搊,扇别名。”并沒有确指“搊 ”是哪種扇子。即使是折扇,也隻能說明宋代有折扇,不能作為唐代有折扇的證據。與方以智同時代的人陳貞慧則認為扇“抑亦團扇之折疊者。”而且方以智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寫道:“……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折扇,蓋自北宋已有之……《唐韻》有搊扇,殆亦折扇之萌芽呼?”即使搊扇是折扇的“萌芽”,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折扇。更何況,方以智也不敢十分确定搊扇既是折扇的萌芽。 此說法存疑。

日本傳入說

以上幾種說法都認為折扇是中國人自己創造 ,但尚無決定性證據。

折扇出現于北宋的說法有詩句的題詠進行佐證。如:金·完顔《蝶戀花·聚骨扇》:“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金縷小钿花草鬥,翠條更結同心扣。金殿珠簾閑永晝。一握清風,暫喜杯中透。忽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

蘇轍的《楊主簿日本扇》" 一詩,較為有 考證價值。詩雲:“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風亦不自知,當複問大空。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 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

中國史籍中屢見日本扇子傳入的記載。《宋史·日本傳》中說,日僧奝然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遣弟子奉表來謝,向宋室所獻之物中包括一個高檔扇盒,裡面裝着二十把桧扇(折扇的前身)和兩把蝙蝠扇(即折扇,以形近而得名) 。

朝鮮與中國接壤,折扇出于日本經朝鮮而至中國,直至明初仍然存在這種趨向。清朝趙翼的《陔餘叢考》考證,折扇并非古代典籍所說的扇子,而是起源日本的舶來品。

折扇是11世紀從日本經高麗傳入我國的。 北宋鄧椿在一部關于中國畫史的著作中提到,當時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折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裡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折扇在日本被稱作蝙蝠扇 ,傳入中國後很快就被中國人接受,并根據其形狀稱之為折疊扇、聚頭扇或撒扇。

曆史淵源

折扇最早出現于公元五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南齊書》上說:“褚淵以腰扇障日”,這“腰扇”,據《通鑒注》上的解釋,“即折疊扇。”不過那時還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疊扇……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市井有制,說明它已不是少數人專用的了。

折扇系日本發明:

古稱倭扇,是由日本遣唐使作為進貢禮品帶到中國。折扇狀似蝙蝠,有撒扇、聚頭扇、蝙蝠扇、摺扇等諸稱。第一把折扇是用桧樹薄片縫制而成,所以稱為桧扇,後來改為紙扇面。平安時代初期便有了折扇。據《西宮記》記載,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宮廷貴族賜予侍臣折扇,折扇成為宮中活動時侍臣攜帶的物品之一。後來宮廷女子也受其影響,經常拿把折扇,作為身邊的裝飾品。

《在園雜志》記載,中國古代所用之扇,要數纨扇曆史最早。至于近代人所用的折扇,又叫撒扇,是明代永樂年間,朝鮮國入貢中國的。永樂皇帝喜歡這種扇卷舒方便,就命宮中工匠仿造。後來由宮中傳出,很快就風行全國,普遍使用了。

最初,明宮中也不過使用竹骨繭紙薄面折扇而已。後來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進獻禦前。這種折扇,一面命待诏學士書寫端楷詩詞文句,另一面由畫苑畫師繪上工緻畫圖。

構成

一把折扇主要由 扇骨、扇頁和扇面 三部分構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韌紙做扇面。講究一點的,扇面上還要題詩作畫。高級的折扇,扇骨和扇葉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邊呢還要雕刻出各種紋飾,扇面也大多帶有名人的字畫。

選材

折扇選用材料,越選越精,極奇窮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種木料的。工藝則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灑金的,退光洋漆的。還有镂空邊骨,内藏極細小三十二張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滿異香的。更有空圓釘鉸中,藏着極小骰子的。這些折扇骨,都刻有各種花樣,備極奇巧。還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狀,更有些扇骨釘鉸藏在裡面,外表一點兒痕迹也看不出來。至于扇面,有白紙三礬的,有五色缤紛的,有糊香塗面的,有捶金的,有灑金的。

命名

根據制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這些折扇命名也不一樣。扇骨多而輕細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塗沫扇面的,叫香扇。

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備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種以各色漏地紗為扇面,可以隔扇窺人的,叫瞧郎扇。還有一種左右可以打開,制成三層扇面,中間一層畫着春宮畫的,叫三面扇。

此外,根據制作式樣各别,産地和制作人不同,而叫做黃扇、曹扇、潘扇、川扇、青陽扇等等。

折扇的附屬裝飾品,是扇墜。有人認為,扇墜以蜜結迦南為第一,其次是宋做舊玉的小飾件,再次為虎斑貝(寶螺)、金絲,各色玉做的也算好。至于琥珀、蜜蠟之類扇墜,就是下品了。

制作

相傳制作折扇曆史最久遠的,是杭州的芳風館。這家世代制售折扇為業,因此緻富。在杭州城内購置一處别墅,花木竹石,十分精幽。《在園雜志》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時,曾經造訪其家。座間詢問主人制扇之法,主人拿出一柄小巧折扇,說,這叫“百骨扇”,傳世已經數代了。數一數,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但一點兒不顯得扇骨多而厚大。顔色古潤蒼細,的确是傳世古物。聽主人講,這種扇,當時已經不能仿造了。即使仿造出來,效果也十分不佳。

《白下瑣言》記載,南京造作折紙扇骨素有盛名。當時制扇業多聚居通濟門外。用杭連紙的扇面叫本面,用京元紙的叫蘇面,比本好。當時三山街綢緞廊一帶,業扇者不下數十家。張氏慶雲館最為有名。這家制扇,楷磨光熟,紙料潔厚,很遠地方的客商都趕來購買。隻是價格較高,而且時樣短小,要想求購舊時那些老粽竹、櫻桃紅、湘妃竹等類扇骨長而腳方的樣式,多半尋覓不到了。

此外,蜀扇也早享盛名。談遷《棗林雜俎》中“川扇”條記載,明亡時,錢謙益曾将蜀扇贈送給清豫親王多铎,可知蜀扇亦為當時天下珍品。近代成都制扇業者不多,隻是川中榮昌、隆昌等地有制折扇業者,産品銷成、渝等處。

史載

《在園雜志》記載,我國古代所用之扇,要數纨扇曆史最早。至于近代人所用的折扇,又叫撒扇,是明代永樂年間,朝鮮國入貢中國的。永樂皇帝喜歡這種扇卷舒方便,就命宮中工匠仿造。後來由宮中傳出,很快就風行全國,普遍使用了。   

《宋史》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日本僧侶嘉因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觐見了宋太宗,獻上日本桧扇22把等珍貴的禮物。嘉因是日本奈良著名的東大寺名僧(上大下周)然的弟子,他是受(上大下周)然的囑咐而來中國的。(上大下周)然無限敬慕中國的文化,在太平興國八年(933年)八月一日,搭乘蘇州富商陳仁爽、徐仁滿的商舶來到中國,在中國學習兩年之久。《宋史 》記載,雍熙元年(984年),(上大下周)然還觐見了宋太宗。有趣的是,觐見時,雖然(上大下周)然“不通華言”,不會說中國話,但寫得一手好隸書,于是“以書對話”,在紙上書寫,以回答宋太宗詢問的有關日本風俗的問題。宋太宗對他待遇優厚,賜紫色錦袍。雍熙二年(985年)(上大下周)然搭乘浙江甯海富商鄭仁德的商舶,回到日本。回國後,(上大下周)然很懷念宋太宗以及中國的朋友們,于是派遣弟子嘉因來中國,并攜帶折扇、鹿毛筆、松煙墨等禮物,代表(上大下周)然對宋太宗的深情厚意。   

最初,明宮中也不過使用竹骨繭紙薄面折扇而已。後來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進獻禦前。這種折扇,一面命待诏學士書寫端楷詩詞文句,另一面由畫苑畫師繪上工緻畫圖。預定在每年農曆5月1日進呈,以備皇上在5月5日端午節分賜給嫔妃宮女。這種重金折扇,釘鉸眼線,都用精金制作,每扇價值五金。  

這種習尚,在明代宮廷中,日盛一日。折扇選用材料,越選越精,極奇窮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種木料的。工藝則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灑金的,退光洋漆的。還有镂空邊骨,内藏極細小三十二張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滿異香的。更有空圓釘鉸中,藏着極小骰子的。這些折扇骨,都刻有各種花樣,備極奇巧。還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狀,更有些扇骨釘鉸藏在裡面,外表一點兒痕迹也看不出來。至于扇面,有白紙三礬的,有五色缤紛的,有糊香塗面的, 有捶金的,有灑金的。   

明永樂帝開始主導折扇潮流,他命令内務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題詩賦詞,分贈于大臣。一時折扇大貴,成為一種時尚。文人雅士學着互贈題詩詞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征。折扇一旦流行,久盛不衰。在清代,折扇之随處可見,簡直登峰造極到有泛濫的嫌疑。明清時,在折扇生産地江南一帶,出了很多名士,他們的風流才情,與折扇有着絲絲縷縷的關系。他們所營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圍,表現出柔情氲氤的詩畫美境;通過以折扇為媒介,流傳于皇宮、府第、閨室、民間、海外。而折扇也因了這些美畫佳句身價百倍。根據制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這些折扇命名也不一樣。扇骨多而輕細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塗沫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備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種以各色漏地紗為扇面,可以隔扇窺人的,叫瞧郎扇。還有一種左右可以打開,制成三層扇面,中間一層畫着春宮畫的,叫三面扇。此外,根據制作式樣各别,産地和制作人不同,而叫做黃扇、曹扇、潘扇、川扇、青陽扇等等。   

折扇的附屬裝飾品,是扇墜。有人認為,扇墜以蜜結迦南為第一,其次是宋做舊玉的小飾件,再次為虎斑貝(寶螺)、金絲,各色玉做的也算好。至于琥珀、蜜蠟之類扇墜,就是下品了。  

相傳制作折扇曆史最久遠的,是杭州的芳風館。這家世代制售折扇為業,因此緻富。在杭州城内購置一處别墅,花木竹石,十分精幽。《在園雜志》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時,曾經造訪其家。座間詢問主人制扇之法,主人拿出一柄小巧折扇,說,這叫“百骨扇”,傳世已經數代了。數一數,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但一點兒不顯得扇骨多而厚大。顔色古潤蒼細,的确是傳世古物。聽主人講,這種扇,當時已經不能仿造了。即使仿造出來,效果也十分不佳。《白下瑣言》記載,南京造作折紙扇骨素有盛名。當時制扇業多聚居通濟門外。用杭連紙的扇面叫本面,用京元紙的叫蘇面,比本好。當時三山街綢緞廊一帶,業扇者不下數十家。張氏慶雲館最為有名。這家制扇,楷磨光熟,紙料潔厚,很遠地方的客商都趕來購買。隻是價格較高,而且時樣短小,要想求購舊時那些老粽竹、櫻桃紅、湘妃竹等類扇骨長而腳方的樣式,多半尋覓不到了。而且,扇業者都愛追趕時髦,在扇骨扇面雕刻字畫,還愛從《紅樓夢》一類小說女主人公中取名,以緻正統文人覺得有失雅馴,受到一些人的指斥。這已是清中葉的事。此外,《香祖筆記》還記載,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南京制扇骨最精有李昭、李贽、蔣誠三人。   

此外,蜀扇也早享盛名。談遷《棗林雜俎》中“川扇”條記載,明亡時,錢謙益曾将蜀扇贈送給清豫親王多铎,可知蜀扇亦為當時天下珍品。近代成都制扇業者不多,隻是川中榮昌、隆昌等地有制折扇業者,産品銷成、渝等處。一柄折扇,兩種畫面。一面曆史,一面現實。一面書畫,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給後人思考後填充。折扇在引風納涼方面的作用,遠不如蒲扇直截了當,但無論團扇,還是折扇,都是在實用基礎上的進步,是對生活美化的裝點。它是挂在時代腰間的奢侈品。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必然會遺忘折扇的時代,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脫離其扇風的本意,而變成某種完全情緒化或曰文化的東西。在今天,折扇已成為中國的折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産國和出口國,銷往許多國家,當然也銷往日本——那曾經是折扇的故鄉。 

種類

一、金陵折扇

南京是中國長江流域的四大火爐城市之一,一到夏天,酷熱難耐,惟有一扇在手方能消暑度夏,扇業由此也十分興旺。早在宋代,南京制扇業就已遠近聞名。明初南京已是全國的制扇中心,廠家多集中于通濟門外,頗具規模,分工也較明确,且有制造扇骨和扇面兩個專門的行業。《同治上江兩縣志》就有“通濟門外民善柔治竹木,雕刻文字為折扇”的記載。 折扇,是南京著名的傳統地方産品之一,攜帶方便,既可扇風,又可遮陽,如在扇面繪畫、題詩,還是一件藝術品。明清時,每當科舉大比之年,來南京參加科舉的士子都要選購一些高檔的折扇,待科考結束時帶回,閑暇時在其上钤印題詩作畫,或自行收藏,或饋贈親友。

因此,夫子廟三山街一帶集中了許多銷售金陵折扇的店鋪,各種質地、規格、檔次的都有。 金陵折扇早在明代時就聞名遐迩。有竹制折扇、絹宮扇和骨扇等。普通的以竹為扇骨,高檔的以檀香、桃絲、烏木為扇骨。制骨有水磨和模雕兩種。水磨之骨,滑潤如玉,光可照人,裱扇之紙謂之蘇面,行銷激廣。模雕者,能在兩大骨面上,雕刻蘇東坡赤壁賦全文,誠為精品,深受人們喜愛。既是驅暑實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

二、榮昌折扇

榮昌折扇起源于清初,由兩湖兩廣移民入川,折扇生産工藝技術遂随之傳入榮昌。折扇生産自乾隆初發展迄今已有260餘年,是與蘇、杭齊名的中國三大名扇之一。

乾隆至道光時期,隻有黃竹扇夾,扇心制成的硬青、皮底兩大類,同治年間才新增穿葉串子一大類。光緒至民國時期,采用楠竹扇夾,扇心和棕竹扇夾等優質材料後又增加全楠、正棕兩大類。建國後,在繼承上述五大類的基礎上,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創制出全棕、香木、膠質、羽毛、綢面帶尾舞蹈、絹扇六大類,現在已發展為十一大類,三百四十多個花色,可謂花色繁多,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遠銷印度、泰國、緬甸等十多個國家和國内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光緒年間,單是縣城中就有扇鋪40多家,加工攤子戶100餘戶,最高年産量400萬把,除在本省銷售外,還遠銷雲南、貴州、陝西等省。從此,折扇成為榮昌頗負盛名的特産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榮昌各廠家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引進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材料,生産各種工藝折扇、舞蹈綢扇、絹扇,書畫工藝挂扇、旅遊扇、廣告扇等十多類品種,中、高檔系列産品是:各式舞蹈綢扇、竹扇、金楠紙扇、竹節綢扇、雕刻綢扇、棕玉綢扇(含全棕)、壁挂宣紙裝飾大扇、壁挂綢裝飾大扇、壁挂雕刻裝飾大扇(以上均含書畫扇)等。其消費功能除具有折扇的普通功能外,還普遍用于廣告載體、禮品贈送、紀念品發放、強身健體、文藝彙演、室内裝飾、藝術收藏等消費領域。

折扇雖是日用小商品,但獨具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折撒自如,攜帶方便的特點。榮昌折扇造型輕盈靈巧,線條外園内方,明快流暢;其選料考究,制作精細,工藝精湛,是實用與工藝相結合的日用佳品。由于品種齊全,花色繁多,高、中、低檔産品均有,可謂男女老少皆宜,雅俗共賞,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90年代以來,為了加強榮昌折扇的競争力,各廠家通過合并、資産重組、技術改進,規模逐漸壯大。榮昌折扇廠家的數量已從幾十家減少到現在的十幾家,具有代表性的有重慶市榮昌折扇廠、重慶榮昌華一扇廠,成為榮昌折扇的中流砥柱。

三、人像挂扇

以婚紗照、寫真照和兒童照等各種人像照片為扇面的挂扇,人像挂扇(以下簡稱像扇)是現代影像技術和古老制扇技藝的巧妙融和,像扇的扇面從設計到輸出,都采用了與當前影樓業相同的技術和材料,因此其畫質已經達到了影像級别,色彩還原真實,細節表現優異。古時,新婚之夜又稱卻扇之夕,因婚禮上要行卻扇之禮,作卻扇詩,紅蓋頭即是由卻扇之禮中的扇子演變而來。古往今來,人們曾經以繪畫、刺繡等技法在扇面上形成人物畫面,今天借助現代科技又出現了以婚紗照等為扇面的像扇,像扇為源遠流長扇文化中,又添加一股清新時尚的現代氣息。

現狀

一柄折扇,兩種畫面。一面曆史,一面現實。一面書畫 ,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給後人思考後填充。折扇是對生活美化的裝點。它是挂在時代腰間的奢侈品。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脫離其扇風的本意,而變成某種完全情緒化或曰文化的東西。21世紀折扇已成為中國的折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産國和出口國,銷往許多國家。

保養

使用時

收藏者在展示自己的藏扇給同仁們欣賞時特别要注意,觀摩者應自覺戴上幹淨手套,防止汗漬。禁忌吃東西時觀摩,以防油漬污染,大聲講話,口水的污染。最忌觀摩時抽煙;拿在手中端詳時,忌臉部過分靠近藏品,以免口中,鼻中呼吸時的氣對其影響。另觀摩台上忌有茶水、飲料,一不小心,後悔莫及。這些禁忌也反映觀摩者的修養、品行。手執成扇參加活動,最忌将藏品扇作為普通扇子使用,無所顧忌,使勁扇,亂扔亂放,這樣易折,易損,易髒。

扇子的本身質地是紙、絹、竹、木、牙、角;而扇套、囊盒、冊頁也是紙、絹、棉等。就特别要注意溫、濕度。這類質地的藏品,濕度低,幹燥,陽光強就容易裂開。反之,溫濕度高,黴菌容易滋生。另外蟲蛀、鼠咬均是對扇子的自然破壞因素。所以一定要把扇子放入通風、防曬的地方。放入防蛀的樟木箱、櫃最妙。特别忌用塑料袋,時間一長,“悶潰”到不可收拾。有經驗者,一旦收到扇子,暫時無條件做囊盒或裝裱,先用報紙包好。報紙既透氣,油墨又防蛀,時間長,報紙發黃,提醒去檢查、及時換新報紙,是最經濟又有效的簡易實用保護辦法。每年秋高氣爽,将藏扇檢查一遍,涼涼風、透透氣,既可玩賞,又利于扇子的保護。

收藏中

折扇的收藏有成扇的收藏、扇骨的收藏和扇面的收藏。成扇的收藏主要有柄扇和折扇。柄扇收藏一般均做囊盒(又稱錦盒,俗名“窩嵌”),按扇子的形狀、大小設計與其相仿的,呈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的囊盒,内以硬嵌附之。而折扇成扇則以扇套為多。折扇扇骨的收藏,最好成組保存,十件一組做囊盒。長方形,内為硬嵌,呈扇形展開排列。而扇面的保存,均裱冊頁或扇頁為好。集錦成一冊,折扇面則以推蓬裝,上下翻,向上開版。而團扇面則裱成蝴蝶裝,左右能翻,向右開版。而單片則裱扇頁,或雙頁為一合。一般扇面裝裱均用挖鑲法,扇面内窩,有利于扇面保護。

折扇由扇面和扇骨兩部分組成。今天玩扇的人之所以更看重扇骨,不是說扇面不重要,而是扇面的“操作”比較簡單,隻要找書畫名家,隻要是書法工畫面精就可以。然而,扇骨講究比較多。由于一些人對這類常識了解不多,雖花錢不少,但正如相聲中的“怯洗澡”、“怯請客”一樣,因不懂而常露怯鬧笑話。

扇骨藏蘊着中國精湛的各色工藝,有着一批手藝絕倫的藝人工匠。一般認為折扇由日本發明,傳至高麗,再由高麗作為貢品傳到中國。這些是否為定論暫且不談,僅從三個國家留存下來的折扇看,日韓兩國的折扇至今幾百年一以貫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而在中國,折扇的扇骨于窄骨擴張為寬骨,由小骨不到十根增添為十幾、二十幾和三十幾根之多;從材質上看,由最初的松木、桧木做骨,又把黃花梨、紫檀、烏木等多種名貴木材引進過來,再将各種竹子精心制作,從而形成扇骨的竹子家族,至于獸骨、獸角、象牙、玳瑁,都可成為扇骨的材質;從雕刻等工藝上看,各類深淺雕、透雕、立體雕,各色漆雕、漆畫、鑲嵌,都用來服務于扇骨的美飾。

就連小小的扇頭也令人歎為觀止。折扇的扇頭從最初的正圓頭、方頭、平頭、尖頭,經過百年發展,竟有各種頭型百餘種,如和尚頭、玉蘭頭、梅花頭、橄榄頭、葫蘆頭、燕尾頭、竹節頭、葵瓣頭、雲頭、雁首,等等。

即使是扇頭上的扇釘,工匠們也沒忽略。扇釘本是一個将扇骨穿釘在一起的軸,使之既聚攏,又開合自由。從前日本、高麗的扇釘以銀、銅為之,唯有中國折扇發明了用牛角做扇釘,既有韌勁,又經久耐磨,同時還不傷扇骨。

折扇收藏

如今,折扇因其扇面、扇骨所具備的獨特魅力,收藏逐漸升溫,成為藏家追逐的新寵。近年來,在衆多玩家及收藏家的追捧下,被視為風雅之物的名人把玩過的折扇更成為熱門收藏對象。小小一把名人書畫扇,在拍賣會上常可拍出數千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高價。目前,折扇已成為藏家們日益關注的小衆藏品之一。

在我們文玩行的世界裡,折扇是一種相對品位很高的類别,它集質地、造型、繪畫、工藝、品相、使用藝術等諸多要素于一身,盡顯品鑒折扇的高貴文雅。折扇的質地有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等,棕榈葉、槟榔葉、麥稈、蒲草等也能編強或制成各種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藝扇, 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折扇立馬身價百倍。

現在的玩家,收藏竹制扇子的越來越多,由于竹子易得、韌性好、收縮性适中且意象清靜,盤玩後易上包漿,适合文人雅士佩帶,且竹子本身具有涼性,所以竹質的扇骨成為折扇中最常見的一種。在衆多竹材中,玉竹、棕竹制作的折扇相對便宜,紅湘妃、梅鹿、鳳眼竹的價格相對就要貴很多。由于種類衆多,竹扇成為衆多藏家追捧的對象,斑竹、玉竹、棕竹和羅漢竹等在市場中最受歡迎。其中根據圖案,斑竹可分為湘妃竹、鳳眼竹和梅鹿竹,而湘妃竹在收藏市場中已經成為衆多藏家追逐的對象。業内專家表示,目前市場中材質優良的湘妃竹料十分稀少,直徑3厘米的湘妃竹料制成的折扇,市場價在萬元以上。斑竹等優質竹料的日益稀缺,也造成了近期折扇收藏市場行情的持續走高。

此外,說到文玩折扇就不得不說扇骨的把玩,應該主要指竹制扇骨的把玩。竹制扇骨是文人、玩家常置手邊的玩物,日夕摩挲,越摸越潤,長久之後似得人之靈氣,更具神采。“把玩”又稱“盤”,就是不斷用手撫摸,盤扇骨是養扇骨的手段,是悠閑中的一種雅好。扇骨有“生骨”、“熟骨”之分,盤扇骨有“文盤”、“武盤”和“意盤”之說。“生骨”為新制作,“熟骨”多為傳世品。新制作的扇骨需長期不懈地把玩才能去掉其火氣,新骨不斷地“盤”,越“盤”越亮,其顔色也會由白變黃、由黃變紅,給人以古樸凝重之感。傳世的老扇骨則需要精心養護、妥善存放。對于老的殘扇骨,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能修則修,一時不能修的要等待時機,不可勉強去修,否則對老骨會造成新的傷痕。“文盤”是将扇骨經常握于掌中,并反複抽拉摩擦、撫摸,經過人體氣血體溫的影響,使扇骨由新制時的晶瑩潔白,盤成微黃如玉,經過久盤色似琥珀,又若蜜蠟。這樣反反複複,半年後扇骨上可出現盤玩的痕迹。 “武盤”是用核桃油反複塗擦于扇骨,或常用扇骨擦拭人面部鼻兩側的汗油,這樣可很快使扇骨油潤發亮,但手感和觀感遠不如“文盤”的扇骨。但無論怎樣都不可對扇骨采取油炸、薰蒸、烘烤等方法進行“惡盤”,這樣會大大縮短扇骨的壽命。

諸多材質的折扇中,還有一種叫做紙扇,我們在本文中多說兩句,紙扇上的亮點不在于其材質,而在于其上的書畫。紙扇的最大功用就是可以在上面書寫繪畫,将書法與繪畫藝術集于折扇之上,無疑增加了折扇附加值,盡顯持有者的品位。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知名書畫家在折扇上題詩作畫的傳統。文人們則以擁有這樣的折扇為榮,以緻帶名人書畫的折扇價可千金。此外,在中國畫中,曆代書畫家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存字和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于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被稱為扇面。從形制上分,又有圓形團扇(纨扇)和折疊式折扇。此外,折扇的使用藝術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打開折扇的方法,就十分講究。文人一般隻緩緩張開折扇90°而不完全打開,内涵中庸之道。扇扇子同樣也有講究,文人扇胸,顯得十分文雅而有城府;武士扇肚,敞亮大氣;僧道兩家扇衣領,端莊沉穩;說書的扇嘴,顯示能說會道、滔滔不絕;衙役用小扇扇袖口,擺出一副張臂欲緝拿嫌犯的架勢;媒人用鵝毛扇扇肩膀,欲撮合男女成為夫妻。

折扇在手中如何擺弄?其手法各不相同,也顯示出不同的身份與性質。在影視劇中就有不少體現。如電視劇《戲說乾隆》中的乾隆帝手執折扇,與人打鬥并揮舞起來就像把刀,平常拿在手裡又像個文人雅士。另外,古代婦女将折扇展開并用以遮面,将妩媚動人的臉龐用富含文化魅力的折扇輕輕遮掩,既顯婦女的内涵文雅,又使她的美貌在半遮半掩中更加吸引人。這也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美學觀念。

總之,折扇文化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并且這種文化還被廣泛傳播到了朝鮮、日本乃至東南亞諸國,成為亞洲東部共同文化的标志和縮影。展開的折扇外形不同于其他類型,如長方形的古代儀仗扇或圓形的蒲扇,它是最廣為人知的扇子形象并深深印刻在東亞民族的文化記憶中。人們甚至用“扇形”這個名稱來作為與展開的扇面一樣形狀的幾何圖形的名稱,可見折扇文化的影響力之深。

折扇收藏:

折扇收藏是一種意識,如果這種意識以理财賺錢為主,很難賺大錢。為什麼?比如說扇骨,從上世紀90年代末,特别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價格高歌猛進,以盈利為目的的收藏早就出手轉讓别人了,哪能等到今天?古玩行中有這麼八個字:一買就賺,一賣準賠。再解釋一下就是,隻要東西對,不是新作僞作,買到手的古玩肯定逐年升值。在升值情況下,如出手賣掉它,當時看是賺錢了,然而再過五到十年,賣出去的那件肯定又升值,一比較,“賠了”。

收藏折扇最重要的必是愛好。愛好折扇,于是就癡迷鑽研,節衣縮食,不顧一切地去買,而且買到手後,絕不輕易出手。

收藏不同于攢錢,錢僅以數目算就行,收藏要看品味,品味源于學識,在折扇的“玩兒”上,尤能體現這一點。折扇屬文玩,把握重要的一點是雅。近幾年,扇骨市場很火,每到春夏兩季,許多人買扇骨配扇面,并求名家寫畫,已形成時尚。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明白,拿一把好扇骨,扇面又是名家寫畫的,這才是裝點,是名士派。

鑒别:

折扇市場魚龍混雜,什麼樣的扇骨更具收藏價值呢?

首先,折扇不是越大越好。現在許多人買扇面看尺寸,認為那種扇骨長一尺一寸至一尺二寸的大折扇好,好像尺碼大,占了便宜。殊不知,扇子以“九五十六根材”為最常見,即長9.5寸、大小骨16根,民國後期和解放後增至18根,也不錯。那些長過一尺的扇子是另有用途的,一是戲劇演員舞台所用,一是相聲演員表演所用,為的是台下觀看醒目。作為常人用,則比例失調,隻見扇子不見人;再有,竹骨長到那種地步,打開扇風很軟很軟,不好用;還有,折扇打開時,以120°到130°角為最佳,欹斜有度,畫面也好安排。

再者,扇骨不是越花哨越好。扇骨是文玩,強調一個雅字,所謂雅,就是不俗不侉。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的幾位玩扇大家帶動整個折扇時尚,當時最時興的就是九寸八到一尺的素竹骨折扇。用上好的竹材,精工細作,頭型多為和尚頭,素淨雅緻,拿在手中十分搶眼。如有刻工,不是越繁複越好,凡文人的扇骨,常是寥寥幾筆,畫龍點睛,越是工匠類的,越刻什麼百壽文、五福捧壽類的“行活”,看着花哨,其實俗不可耐。

扇骨材質不是越貴重越好。固然,象牙、玳瑁、沉香做的扇骨值錢,但一定要看做工。一把好扇骨要大氣、端莊、美麗,這不是靠材質來決定的。近年來,湘妃竹扇骨異軍突起,拍賣價格遠超象牙、玳瑁。在上海嘉德一次拍賣會上,一把民國時期湘妃竹扇骨拍出23萬元高價,緻使市面湘妃竹扇骨全面提升,像“紫花蠟地”湘妃竹骨皆以五位數、六位數計價了。

折扇原是把玩之物,是掌中珍,是懷袖雅,如今已漸成收藏新寵。扇骨市場眼下正熱,收藏扇骨思路寬則天地寬,藏扇之人喜扇之士還須細細琢磨

選購

首先,褪下已經裝好的扇面。因為扇面往往能遮掩小骨和大骨的内面的小瑕疵,挑選時應以大骨内面平整、小骨無殘損為好。有人認為,小骨插在扇面裡可以忽略不計了,這是錯誤的。即使裝上扇面一時拆不下來,也必須迎光照一照,一般殘損透光觀察的話應能看得出來。

其次,小骨必須整齊。其骨梢距大骨頂端應在五毫米至十毫米之間,小骨過短,裝上扇面搖動時容易摩擦扇面出現響聲,太長則頂住扇面上端,損及扇面。

三是注意檢查大骨的松緊度。檢查時将扇骨的兩個大骨夾住手指,好的折扇應該能穩穩夾住手指掉不下來,而且夾得程度并不十分緊。若是大骨夾不住手指,這樣的扇骨裝上扇面會“散頭”。也就是說,扇子合上以後上面頂端很松,扇子像要散開一樣,是折扇之大忌。如果夾的程度太緊,打開扇子時會費勁,而且會發出聲音,十分不雅。

四是看看是否“松腰”。所謂松腰是說扇骨大骨的中間出現弧度,于是中間部分很松,這是由于竹子變形所緻。從形态上看影響美觀,而且灰塵空氣會從松處進入,容易傷及扇面。

五是扇骨裝上扇面合上後,應迎光檢測一下是否有漏光部分。好的折扇的小骨和大骨之間、小骨和小骨之間沒有縫隙。如果有縫隙,一是竹子走形;二是小骨的平面與平面間打磨得不夠,平面與平面的貼合度欠缺。

六是注意檢查大骨小骨的束腰部位。此部位是扇骨的中部,扇面的底端。扇面裝好、扇子合上後,其厚度應該正好與小骨的厚度相等,其長度與大骨的束腰部分正好吻合。小骨在束腰處要變薄收束,好的小骨不裝扇面捆紮起來應呈酒瓶形狀,由粗變細,形狀勻稱。這樣的話,扇面裝上去,束腰處不凸不脹,與束腰相齊不短不長。

七是檢查扇釘。扇釘是扇骨的眼睛,扇釘燙好後,應像人的眼睛顧盼生輝。民國時期的扇骨燙釘很講究,用黑牛角燙釘似隻臭蟲趴在那;用白牛角燙釘,中間黑四周白俗稱“老鼠眼”。高檔扇骨若燙釘不好,就算不得高檔。

上一篇:南極人

下一篇:愛馬仕香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