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前鎮

所前鎮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下轄鎮
所前鎮位于蕭山市南部,鎮人民政府駐地所前自然鎮,東與紹興縣以山界相鄰,北鄰來蘇鄉,西靠臨浦鎮,南連進化鎮,北距蕭山市區9公裡。屬三面環山的低山丘陵地區。全鎮有山林面積2.8萬餘畝,其中果園達1.7萬餘畝,是蕭山的重點茶果産區,年可産茶一萬餘擔,産果兩萬餘擔,素有“茶果之鄉”的美譽,山林畝均收入在1800元左右,經濟效益屬杭州市第一位。特産有杜家楊梅、十八村龍井茶葉、大紅袍闆栗、缪家葡萄等,特别是“杜家楊梅”更是美名遠揚,在三次浙江省評比中名列榜首,并取得原産地标記注冊。[1]
  • 中文名:所前鎮
  • 外文名:Suoqian Town
  • 别名: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類别:鎮
  • 所屬地區:中國,杭州市蕭山區
  • 地理位置:位于杭州市蕭山區中部
  • 面積:43.8平方公裡
  • 下轄地區:19個行政村,1個社區
  • 政府駐地:缪家村108号
  • 電話區号:0571
  • 郵政區碼:311254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6.6124
  • 著名景點:杭州生态園
  • 機場:蕭山國際機場
  • 火車站:杭州站
  • 車牌代碼:浙AG
  • 地區生産總值:

鄉鎮介紹

所前鎮位于杭州市蕭山區中南部,距蕭山城區9公裡,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15公裡,距杭城中心30公裡,距上海180公裡,距甯波110公裡。所前鎮是蕭山城區的南大門,東臨紹興市,南接進化鎮,西壤臨浦鎮,北靠蜀山街道和新塘街道。所前鎮地處杭州城郊,因明朝時西小江邊建有18間鹽監所而得名,距今已有400餘年曆史。全鎮面積43.8平方公裡,總戶數12631戶,人口3.6萬,耕地2.4萬畝,轄19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有43個黨(總)支部,1706名黨員,2005年全鎮農民人均收入為9000元,财政收入5348萬元。

相傳南宋時期,各路鹽商聚集于此,成為鹽業商貿的集散地。據民國27年(1938)《紹興縣志資料》載:所前以設鹽務批驗所而得名。明朝在此設紹興批驗所衙門,掌管鹽政,鎮上設鹽号48家,杭、徽、紹各地鹽商均集與此,至民國22年(1933)撤銷。建國初為紹興縣嶺下鄉、岱山鄉、所前鄉及苎東鄉的部分,1956年并成岱山鄉和所前鄉,1958年合作化時為所前公社岱山管理區和所前管理區,1959年兩管理區歸臨浦公社管轄,1961年兩管理區合并為所前公社,1969年通濟公社并入所前,1971年通濟公社分出,1985年改為所前鎮。

所前鎮區位優勢明顯,屬蕭山“一副三組團”規劃格局中的副城區範圍,擁有暢通便捷的水陸空交通網絡。杭金衢高速公路、03省道及其東複線、杭州繞城公路南線、浙贛鐵路、杭甬運河等穿境而過,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近在咫尺,年吞吐量達150萬噸左右、具有500泊位的蕭山碼頭等基礎設施位于境内,為廣大投資創業者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硬件環境。

所前鎮屬于半山區城鎮,全鎮有山林面積2.8萬餘畝,其中果園達1.7萬餘畝,是蕭山的重點茶果産區,年可産茶一萬餘擔,産果兩萬餘擔,素有“茶果之鄉”的美譽,山林畝均收入在1800元左右,經濟效益屬杭州市第一位。特産有杜家楊梅、十八村龍井茶葉、大紅袍闆栗、缪家葡萄等,特别是“杜家楊梅”更是美名遠揚,在三次浙江省評比中名列榜首,并取得原産地标記注冊。

在工業方面,全鎮有工企業31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9家,工業門類以紡織、機械五金、塑料制品、羽絨服裝等為主。2005年完成工企業總産值46.22億元,其中工業銷售産值27.22億元,稅金1.45億元,利潤1.88億元,工業增加值5.41億元,在蕭山區綜合經濟競賽中榮獲經濟發展優勝鎮。

在三産方面,所前鎮的三産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現代物流業、房地産業、商貿業發展迅速:百億鋼材市場一期已經完工;華成天地墅園、天樂雲都别墅群正在緊張建設之中;杭州生态園山地酒店已經開業迎客。旅遊行業更是資源豐富,前景看好:一方面,所前有“文物古鎮”之稱,境内人文彙萃,古迹頗多,有民族英雄葛雲飛墓、清末演義家蔡東藩墓及故居、朱鳳标墓等省市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良渚文化遺産等一大批古迹,被曆史文人墨客稱為風水寶地,蘊藏了一筆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另一方面,每年夏至時分舉辦的杜家楊梅節,吸引了衆多的國内外遊客,大大提高了所前的知名度,成為促進所前旅遊行業發展的一支催化劑。浙江登峰交通集團投資5億元的杭州生态園已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并成為新杭城十大旅遊景點之一。

改革開放

1993年10月,位于金雞山村和來蘇辦事處相通的西小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

1994年10月,夏山埭至來蘇公路建成通車。所前衛生院門診大樓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1995年,投資60多萬元擴建的所前初中教學樓交付使用;投資146萬元的所前衛生院建成開業。

1996年9月,投資60萬元的四聯小學校舍建成投入使用;投資240萬元的所前至來蘇段長4.3公裡公路改建完成。

1997年,鎮中心小學擴建,金雞山、洪家潭、婁家灣3家村小、完小并入;市7路公交車通到鎮區;6月,将黃灣寺改建成葛雲飛紀念館。

經濟發展

所前鎮工業在建國前及建國後的20多年間幾乎等于零,自20世紀70年代起逐漸開始興辦社隊企業,但步履艱難。改革開放後鄉鎮工業真正起步,并在90年代後得到了迅速發展。原所前鎮雖曾先後辦過紡織機械制造廠、精制茶廠、蜜餞廠、造紙廠、手帕廠等數家企業,但經營效益不高,有些企業先後停産。全鎮工業的真正發展起自20世紀90年代,鎮黨委、政府重抓骨幹企業,走穩中發展之路,紡織機廠和建築公司先後進入蕭山市重點企業行列。90年代中期經企業轉制,工業走上快速發展之路。至1997年所前鎮已有重點骨幹企業10家,其中蕭山建築實業公司連續三年被評為蕭山百強企業。是年全鎮工業産值達到28151萬元。

2001年7月兩鎮鄉合并後,加快了工業區塊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新增羊絨、化工、彩印、電纜、羽絨等行業。有70多隻産品達到國家或行業标準,89家企業實行有标生産,6家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2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4家企業上網招商。是年全鎮實現工業産值15.7億元,利稅6600萬元,所有者權益2億元。2002年後在繼續加大技改投入的同時,把招商引資工作列為首要任務,以加強企業管理為重點,以攻克薄弱環節為突破,堅持“加快發展”的主旋律,使“園區建設年”和“招商引資年”活動取得圓滿成果,并着手生态工業園區的建設。

至2006年底,全鎮有工業企業315家,其中上規模企業49家,骨幹龍頭企業24家,在工業門類上,傳統的機械五金、紡織服裝、羽絨、包裝印刷等産業有了新的提升,新興産業迅速崛起,湧現了一批如華益塑料、新光塑料、萬盛紡織、好克光電等規模型、科技型、品牌型企業;招商引資自2002年以來共引進115個,總投資12.8億元。品牌創建取得突破,共創建國家免檢産品1隻,省級知名商标2家,市級名牌3隻,市級著名商标5家,區級名牌5隻;科技發展有新的推進,共創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市級高新企業研發中心1家,整體實力不斷增強,2006年實現工業總産值34.89億元。

商貿業在所前的發展起于改革開放後,茶農開始将經銷業務推至全國各大城市。後又有炒貨市場的興起,千家萬戶加工多味瓜子等,占領城鄉市場。90年代後,國家提倡發展第三産業,農村集市貿易迅速發展。原來蘇鄉先後形成了以張亮橋為中心的東蜀山、缪家、墩郎張、裡士湖、孔湖等村的集貿小集市。原所前大力拓展老街區,開辟茶果、農貿等市場。2001年兩鎮合并後,對商貿業又作了統一的規劃布局,至2006年底全鎮形成了所前農副産品綜合市場、張亮橋農副産品市場、蕭山茶果市場、所前農貿市場等大小近10個集市,全鎮共有大小商店500餘家,個體經營攤販700餘戶,服務行業逐步升溫,第三産業比重由2002年的17%,以每年3%的比例逐年提升,2006年實現增加值3.2億元。

農業建設

所前鎮是蕭山的重點茶果産區,素有“茶果之鄉”美譽。特産有楊梅、茶葉、桃、李、闆栗、青梅、櫻桃等。“杜家楊梅”、“十八村龍井”茶葉聞名省内外。“杜家楊梅”因其曆史悠久,品質上乘,獨具風味而聞名于世。1958年浙江農業大學主辦的全省楊梅評選中,“杜家楊梅”名列第一;1981年在全省果樹品質調查會上,“杜家楊梅”為優質果品;1979年至1982年均有出口新加坡、香港等地。全鎮全年産茶最多達750噸左右,産各種水果900餘噸。1982年統計,是年水果總産占全縣總産量的47%。山林年總收入2000年為5000萬元,每畝山林平均收入1798元,山林人均收入2172元,經濟效益居杭州市第一位,成為蕭山區茶果畝産、畝值、山林人均收入之最。通過開發改造,全鎮茶果園面積已達16500餘畝。

所前鎮有茶園近6000畝,年産茶葉一萬餘擔,是蕭山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産量最高的鎮,全鎮有18個村從事茶葉生産、銷售,年交易額在3000萬元左右,茶葉收入一直是該鎮農戶的主要收入。該鎮己湧現了近600人的茶葉販銷隊伍。僅在新昌茶葉市場就有經銷人員百餘人,而且該鎮的營銷隊伍還輻射到了全國市場。現在由所前人經營的400餘家茶莊遍布全國各地。茶商隊伍的發展,給所前帶來了全國各地茶葉銷售的信息,極大地促進了所前茶葉的銷售,為所前農民緻富創出了一條好路子,也将所前的名聲帶到了大江南北。

為培育優質茶葉,争創名牌産品,提升所前茶葉檔次,增強市場占有率,該鎮出台了一系列相對應措施:于1999年制訂了“十八村”龍井制作标準,進一步明确相應的茶葉的炒制标準;連續舉辦了三屆“山水所前”生态茶炒制比賽,極大地提高了茶農炒茶的品質意識。并組建所前茶葉産銷協會,努力實現茶葉的産業化生産。所前鎮在茶葉品種、科技創新、培育名牌等方面進一步加大開拓創新力度,将原有“以開發為主、改造為輔、引進相結合”向“以改造為主、引進為輔、開發作補充”方向發展。為蕭山茶葉産業的發展起更好的帶頭示範作用,進一步增加百姓的收入。

所前鎮全鎮有山林面積2.8萬餘畝,其中果園達1.7萬餘畝,年可産茶一萬餘擔,産果兩萬餘擔,畝均收入1800元左右,山林經濟效益占杭州市第一;在2006年舉辦的第二屆茶藝節上,所前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全國中華供銷合作總社授予全國首個“生态茶實驗基地”;杜家楊梅更是美名遠揚,在三次全省評比中名列榜首,并取得原産地标記注冊。

旅遊資源

所前鎮将旅遊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産業來培植,成為蕭山區第一個通過鄉鎮旅遊規劃的鎮,并獲得了2007年蕭山區“旅遊業發展優勝鎮”稱号;以建設“近山萬畝觀光帶,遠山萬畝楊梅基地”和“沿山十八果園村”為總目标,因地制宜,“一村一品”,重點發展農業觀光遊、鄉村休閑遊、生态度假遊、文化娛樂遊等精品旅遊線路,特别是浙江登峰交通集團投資5億元的杭州生态園的成功開發,以及作為蕭山區兩大旅遊項目之一,每年夏至時分舉辦的杜家楊梅節,吸引了衆多的國内外遊客,大大提升了所前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所前正逐漸成為杭城新興旅遊熱點之一。

所前鎮因明朝時西小江邊建有18間鹽監所而得名,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荟萃,古迹頗多。所前是一個文物保護單位衆多的大鎮,1986年縣人民政府曾報省人民政府推薦為省曆史文化名鎮。現鎮域内的民族英雄葛雲飛墓為省級文保單位,曆史演義家蔡東藩墓和清代名臣朱鳳标墓為區級文保單位,位于缪家村的蕭山青年運動紀念館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它尚有金山良渚文化遺址,千年古刹龍泉寺,越王勾踐栖兵之處越王峥,古村落遺址天井浜等十餘處古迹群。境内青化山等丘陵逶迤連綿,山環抱碧,林蔥水秀,風光旖旎。現已形成了以杭州生态園為軸心的旅遊基地和以杜家村為中心的觀光農業基地。經過八屆楊梅節的舉辦,山水所前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已為省内外乃至海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所前境内丘陵逶迤,山環抱碧,林蔥水秀,風光旖旎。據考古發現,境内金山發現良渚文化晚期的建築遺迹和墓葬,說明早在4000多年前這裡已有人類活動。由于依山傍水,留下了一批古建築群和古墓葬,加之優越的自然生态環境,使所前鎮形成了一筆豐富的旅遊資源,為此所前鎮政府于2001年提出了“争經濟強鎮,創旅遊名鎮,建人居新鎮”的口号,争取借得天獨有的好山好水好風光,構築杭州大都市的後花園。

上一篇:景炎

下一篇:中央民族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