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家

戰略家

善于籌劃部署的人
戰略家:戰略家是指制定戰略方針獲得戰争勝利的人,需要有能着眼整個戰局,長遠的戰略目光,要懂得合理分配使用己方所持有力量資源。能着眼整個戰局,且擁有極強的宏觀意識和長遠的戰略目光,并能全面詳細正确的制定己方的戰略方針并能合理分配使用己方所持有力量與資源,從而引導我方獲得戰争的最後勝利。例如:我國的毛澤東主席、粟裕、孫武,外國的馬歇爾、斯大林、艾森豪威爾等。注:圖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毛澤東主席。
    中文名:戰略家 外文名:strategist 别名: 含義:指制定戰略方針獲得戰争勝利的人 人物舉例:毛澤東、粟裕、孫武、馬歇爾、斯大林、艾森豪威爾等

戰略家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年起名粟多珍、志裕,侗族,生于湖南會同。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将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将之首。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27年5月參加葉挺為師長的國民革命軍第24師,任教導隊班長。同年6月轉入中國共産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的連長、營長、支隊長、師長、軍參謀長,第七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鬥争和曆次反"圍剿"。1934年7月起,參與指揮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閩浙皖贛邊,任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在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開辟浙南遊擊根據地,挫敗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在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遊擊戰争。

抗日戰争爆發後,任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先遣支隊司令員、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副指揮。協助陳毅開辟江南、蘇北抗日根據地,參與指揮黃橋等戰役戰鬥。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1師師長(後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蘇中區黨委書記,領導蘇中軍民挫敗日僞軍頻繁的"掃蕩"、"清鄉",堅持和鞏固了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1944年底任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蘇浙區黨委書記。日本投降後,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1946年,同譚震林一起指揮了蘇中戰役。山東、華中野戰軍會師後,參與指揮宿北、魯南戰役。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在陳毅領導下,負責戰役指揮,進行了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後和陳毅指揮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與劉(伯承)鄧(小平)、陳(赓)謝(富治)大軍密切協同,挺進中原。陳毅到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工作期間,他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指揮了豫東戰役。同年9月,組織指揮濟南戰役。11月起,任中共淮海前線總前委成員,參與指揮淮海戰役,直接指揮華東野戰軍作戰。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參與指揮渡江戰役,組織指揮上海戰役。南京、上海解放後,兼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将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他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56年11月20日,增補粟裕為中央軍委委員。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還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軍事著述有《戰時參謀工作》(1940)、《對未來反侵略戰争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讨》(1979)等論文和戰争回憶錄。

戰略家孫武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即今山東省北部)人。是齊國名将孫書(即田書)的孫子。自幼好學,尤工兵法。因避齊亂奔吳為将,幫助吳王阖闾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屢立戰功。

魯昭公二十九年、吳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伍員把孫武推薦給吳王。吳王讀了孫武着的兵法,和孫武談論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軍事問題,非常贊賞,并當面試驗了孫武練兵、作戰的才能,知道他确實善于用兵,于是用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将。孫武上任後,就對吳王說:“用兵于國外,必先除内患。公子掩馀和公子燭庸,一個在徐國,一個在鐘吾,這兩人熟知吳國内情,容易勾結内奸,所以首先要除掉這兩人,方能對外用兵”。徐和鐘吾聞訊,放掩馀和燭庸逃至楚國。楚昭王收容了他們,并讓他兩人操練士卒,鎮守舒城(今安徽省廬江),騷擾吳國。這樣正中孫武之計謀,為吳王用兵找到了借口。吳國發兵突襲鐘吾,活捉了鐘吾的國君,又移兵伐徐,滅了徐國。不久又襲擊舒城,殺死了公子掩馀和公子燭庸。吳王想乘勝舉兵伐楚,直搗郢都。孫武勸到:“您要考慮百姓的勞苦,眼下不能大規模用兵。”阖闾納其言,撤回兵馬。

吳王班師後,孫武精心操練士卒,廣積糧草,坐待伐楚時機。吳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楚國兵伐蔡、唐二國,蔡昭侯與唐成公各派使者求救于吳國。孫武對吳王阖闾說:“過去楚國所以難于讨伐,就是因為他的屬國太多,現在情況變化了。這次晉國會盟伐楚時,有那麼多諸侯出兵參加,過去許多依附楚國的,此時也倒戈相向,這說明楚國已經失盡人心,孤立無援了。依我之見,現在确實是破楚的好機會,大王可以大舉興兵了。”阖闾聽了,心情振奮,決定親自出征,以孫武為大将,以王弟夫概為先鋒,發動全部水陸精兵,征讨強楚。吳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孫武率吳國軍隊3萬人,大敗楚國的20萬大軍,10天内一舉攻破楚國的都城郢城,創造了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突出戰例。

孫武曾總結曆代戰争勝負的經驗教訓及各方面的因素,着“兵法”多篇。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十三篇》,曆代被譽為“兵學聖典”,在世界上亦具有很大影響。因之,後世人尊之為“兵家之祖”。198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等單位和惠民縣人民政府在惠民縣聯合舉行了首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讨論會。

戰略家拿破侖

姓名:拿破侖·波拿巴

性别:男

出生年月:1769--1821

國籍:法國

職務:法蘭西第一帝國和百日王朝皇帝

拿破侖·波拿巴(1769~1821)。法國資産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和百日王朝皇帝(1804~1814,1815)。生于科西嘉島阿雅克肖城破落貴族家庭。布裡埃納軍校畢業,後在巴黎軍事學院肄業。1785年任炮兵少尉。受啟蒙思想影響,參加法國革命。雅各賓專政時期任炮兵上尉。1793年,出色指揮土倫戰役,擊潰王黨軍隊,獲少将銜。督政府時期因與雅各賓派關系密切,一度被捕。1795年10月,任法軍統帥,鎮壓王黨軍叛亂。1796年率軍進攻意大利,1798年侵入埃及。1799年回國,發動政變(11月9日,共和新曆霧月18日),成立執政府,自任第一執政。1804年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民法(即《拿破侖法典》)、商法和刑法,鞏固資産階級革命成果。對内鎮壓王黨複辟勢力;對外多次粉碎反法聯盟,嚴重打擊歐洲封建勢力。後逐步對外侵略擴張,與英、俄争霸。1812年對俄戰争失敗。1814年反法聯軍攻陷巴黎,被流放于厄爾巴島。1815年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滑鐵盧戰役失敗後被流放于聖赫勒拿島。1821年病死于該島。

戰略家的素養

一位偉大的戰略家未必是一位偉大的企業家,但一位偉大的企業家一定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在競争激烈,淘汰率越來越高的社會環境中,領導一個偉大的事業,必須要有相應的戰略素養。而這些戰略素養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曆練出來的。許多偉大人物的生平告訴我們,偉大的思想準備遠在偉業來臨之前就已經完備了。

戰略家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趙氏,名政(亦作“正”)。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及秦朝第一任皇帝,又稱秦始皇帝。

公元前247年,年僅13歲的秦王趙政即位。九年後(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在蕲年宮舉行加冕禮,親理國政。此後,秦始皇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選賢任能、厲兵秣馬、富國強兵、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公元前230年——前221年,曆經10年的統一戰争,他先後消滅了韓、趙、燕、魏、楚、越、齊等諸侯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為了鞏固新生的政權,秦始皇廢除了自商、周以來的封建制,實行郡縣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軍政大權集于一身。他還下令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車軌,以秦小篆為全國通用文字,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币,并統一了全國的法規刑律。他拆毀戰國時各國邊鄰地區的城防工事,修築馳道,還連接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長城,形成舉世聞名的“萬裡長城”。這一系列大刀闊斧、前無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鐵腕行動,對于鞏固國家統一、推動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并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并六國,并發兵南征北讨,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裡”“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隻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曆史上無出其右。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歎“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對将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驿站制度,并修驿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驿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采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占領區,隻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于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緻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骜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曆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于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都行秦政法”。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誠如魯迅先生所說:“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

由于秦的速亡,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是在反秦隊伍中發展出來的。出于政治的需要,漢代文人不免在書籍裡對秦始皇以及其秦國刻意歪曲、醜化,以至後來學者基本秉承了這一态度,抨擊秦王朝為“暴政”。一代偉人就是這樣變成“暴君”的。

上一篇:流行語

下一篇:鬥戰神聖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