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漢語漢字
應(拼音:yīng,yì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本義一般認為是“理當如此”,作助動詞,讀yīng。西周金文以“䧹(鷹)”為“應”,戰國文字加“心”分化出“應”。應又讀作yìng,指由相關事物引起的回應,引申指接受、答應,又指随身相和或回答。另外也指對待、應對。
  • 拼音:yīng,yìng
  • 繁體:應
  • 部首:廣
  • 五筆:YID(86);OIGD(98)
  • 倉颉:IFM
  • 鄭碼:TGVA
  • 名稱:應
  • 筆畫:3 4
  • 四角号碼:0021₉
  • UniCode:U 5E94
  • 平水韻部:下平十蒸,去聲二十五徑
  • 筆順編号:4134431
  • 異體字:譍、噟、?、?、?、?
  • 造字法:形聲字
  • 結 構: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 字 級:一級(編号:0836)

文字源流

“應”與“鷹”古代曾是同一個字。“鷹”,西周金文寫作圖1,隸定作䧹或?。右下是“隹”(指鳥)字。右上一說是亦字的異體,在這裡是聲旁。應本是借用䧹字來表示答應的聲音,“應”指應當、應該,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很難據實造字。“䧹”的古音與人們答應時所發的聲音接近,猶如現代漢語中的嗯(g)字一樣,也是表示答應的聲音。後來䧹字的意義發展為答對、為當、為允許,因此又加上了一個“心”旁,成為從心䧹聲的形聲字。從心,表示内心的狀态。戰國文字将左上構件訛為“疒”。因為疒與廣形近似的緣故,漢隸(圖5-6)、楷書将“疒”寫作“廣”。繁體字寫作圖8。現代漢字簡化時又依照圖8字形的草書寫法簡化為應。

“應”是答應的應,回答是對問話的應付,所以由本義引申為“應付,對付”,“應付”又進一步引申出“順應,适應”義,如“應時”是适應時勢的變化,“應用”是适應需要,以供使用。别人有問話,自己應該回答,因而“應”由本義又引申為“應該,應當”,用此義時讀yīng。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yīng

動詞

出聲回答。

助動詞。 該當;表示理所當然。

認為是;是。

允許;承諾(做)。

通“膺”。懲罰;判處。

形容詞

本期的(隻用于畢業生)

副詞

所有,全部。

表示動作、行為是立即進行的。相當于“很快”“立即”。

表示推測或想象。相當于“恐怕”“大概”。

名詞

古國名。在今河南省魯山東。

(Yīng)姓氏用字。

yìng

動詞

滿足要求;接受。

回答;作出反響。

順應;适合。

證實;印證。

對付;處理。

支付;供給。

感應;應驗。

名詞

古樂器名。小鼓。

古樂器名。長六尺五寸,其中有椎,撞地以發聲。

用于地名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心部】於陵切(yīng)

當也。從心?聲。

說文解字注

當也。當,田相值也,引伸為凡相對之偁。凡言語應對之字即用此。大徐言部增譍字,非也。諾下,讎下、唉下、對下譍字皆當改正。

從心,?聲。於陵切,六部。

廣韻

於陵切,平蒸影 ‖鷹聲蒸部(yīng)

應,當也。又姓,出南頓,本自周武王後。《左傳》曰:“邦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隐於淮陽山中,與四皓俱徵,曜獨不至,時人語之曰:“南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八代孫劭集解《漢書》。

【校釋】邦,當作“邘(yú)。《左傳·僖公二十四》:“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杜預注:“四國皆武王子。”

於證切,去證影 ‖鷹聲蒸部(yìng)

應,物相應也。《說文》作?,當也。於證切。又音膺。三。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應·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13

(yīng)《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從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

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

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注:猶受也。

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在汝州葉縣。

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隐,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

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注:當也。

(yìng)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鹹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又樂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注: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注:鼙也。

又天子之門曰應門。《詩·大雅》:廼立應門。注:正門也。

又州名。鴈門地,唐置應州。

又葉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陸賈《新語》: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按,應字,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聲,誤。

字形書法

“廣”從上、左包圍“⺍、一”,底部“廣”低。“廣”,首筆點起筆于豎中線右側。“⺍”,第一點在田字格中心左下側,第二點在田字格中心右側,撇在橫中線上;末筆橫起筆于“廣”的下側,右端超出上部。

音韻集成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ŋ

王力系統

0

ǐəŋ

董同龢系統

ʔ

jəŋ

周法高系統

ʔ

iəŋ

李方桂系統

·

jəng

西漢

東漢

jəŋ

j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ŋ

北魏後期北齊

jəŋ

齊梁陳北周隋

jə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ʔ

i̯əŋ

拟音/王力系統

0

ǐəŋ

拟音/董同龢系統

ʔ

jəŋ

拟音/周法高系統

ʔ

ieŋ

拟音/李方桂系統

·

jəng

拟音/陳新雄系統

ʔ

ǐəŋ

中上古音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陵切/音膺

ʔjəŋ

去聲

四十七證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證切

ʔjə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陵切

ʔieŋ

去聲

四十七證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證切

ʔieŋ

韻略

平聲

於陵切

去聲

於證切

增韻

平聲

於陵切

去聲

於證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iəŋ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衣京切

去聲

庚青

葉英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於京切

ʔiəŋ

去聲

十八敬

全清

於證切

ʔiə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七英影應益

陰去

第七英影應益

韻書集成

上一篇:出口成章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