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者人恒愛之

愛人者人恒愛之

漢語詞語
愛人者人恒愛之,漢語詞語,指愛别人的人,别人也永遠愛他,典型的勸人互愛互敬的文字,在論述中又強調了個人修養中的反躬自省。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下》。
    中文名:愛人者人恒愛之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創作年代:戰國 作品出處:《孟子》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釋義

指愛别人的人,别人也永遠愛他,典型的勸人互愛互敬的文字,在論述中又強調了個人修養中的反躬自省。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下》。

作品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①,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④哉?禽獸又河難⑤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⑥于天下,可傳于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作品注釋

①橫逆:蠻橫無禮。

②此物:指上文所說“橫逆”的态度。奚宜:怎麼應當。

③由:通“猶”。下文“我由未免為鄉人也”中的“由”也通“猶”。

④擇:區别。

⑤難:責難。

⑥法:楷模。

作品譯文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内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别人,禮讓的人尊敬别人。愛别人的人,别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經常尊敬他。

假定這裡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别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

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于後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憂慮又怎麼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至于君子别的什麼憂患就沒有了。不是仁愛的事不于,不合于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尤患了。”

作品讀解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這是一段典型的勸人互愛互敬的文字,在論述中又強調了個人修養中的反躬自省。讀起來,使人感到與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處。

就像我們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樣:

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将變成美好的人間。

讓這世界有真心的愛,讓這世界充滿情和愛!

道理并不深奧,可以說是不言而喻。關鍵是要有行動的熱情。如果人人都有這種行動的熱情,許多人際之間的矛盾糾葛就會沒有了,許多事情就要好辦得多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會大大提高了。問題是,我們從幼兒園時就接受這種互愛互敬的教育,而實際到底做得怎麼樣呢?

恐怕也應該接受孟子的建議,來一點反躬自省吧。

作品出處

《愛人者人恒愛之》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着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隐與弟子一起着書。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将《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内容。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緻力于富國強兵,争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

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 實行的機會。著作有《孟子》。被認為孔子的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

上一篇:南甯市

下一篇:廣西奧奇麗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