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交響曲

悲怆交響曲

柴科夫斯基所作的樂曲
《悲怆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悲怆)》)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另有一說為柴科夫斯基因同性戀被判死刑,服毒自殺),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科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中文名:悲怆交響曲 外文名: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Pathetique" 所屬專輯:《第六交響曲》 歌曲時長: 歌曲原唱: 填詞: 譜曲: 編曲: 音樂風格: 歌曲語言: 完成時間:1893年 作者:柴科夫斯基 首演時間:1893年10月28日

簡介

“悲怆”是世上最偉大的十部交響曲之一,首演六天後,老柴就命歸西天了。很多人就把“悲怆”當成了他的安魂曲。

這首交響曲正如标題所示,強烈地表現出“悲怆”的情緒,這一點也就構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樂的特征,如旋律的優美,形式的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證,因此本曲不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響曲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作者所體現出的這類情緒,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處于一種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态。

本曲雖屬于标題音樂,但決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個人的感情描寫,隻是以抽象手法表現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緒而已。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本曲不應視為純粹的标題音樂。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慢闆,轉不很快的快闆,b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闆,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歎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闆,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抛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溫柔的快闆,D大調,5/4拍子。自始自終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 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蕩漾着一絲不安的空虛感

第三樂章甚活潑的快闆,G大調,4/4拍子,諧谑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為諧谑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

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鬥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洩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诙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着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态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終曲,哀傷的慢闆,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郁、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怆”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号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凄涼片段。

本樂章在無限凄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标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歎和苦惱,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評價

《“悲怆”(第六)交響曲》是柴科夫斯基的絕筆,同李斯特的《前奏》一樣,是作曲家一生經曆感受的寫照。柴科夫斯基的一生更加坎坷,心靈的維度更為深厚。我們不妨對比一下王國維先生的話,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樂隊編制

木管樂器

3長笛(3=短笛)

2雙簧管

2單簧管

2大管

銅管樂器

4圓号

2小号

3長号

1大号

打擊樂器

1定音鼓

1低音鼓

钹,鑼

弦樂器

第一,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上一篇:女怕嫁錯郎

下一篇:替身的傳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