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

漢語漢字
忠,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zhōng,此字最早見于戰國,形聲,從心,中聲,本義為盡心竭力,引申為忠厚。依照“聲中有義”、“因聲求義”學說,“忠”字可以認為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無旁骛。
  • 中文名:忠
  • 拼音:zhōng
  • 繁體:忠
  • 部首:心
  • 五筆:KHNU
  • 倉颉:LP
  • 鄭碼:JIWZ
  • 筆順:25124544
  • 字級:一級(1094
  • 平水韻:一東平聲
  • 注音:ㄓㄨㄥ
  • 總筆畫:8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 統一碼:基本區U 5FE0
  • 造字法:形聲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心,中聲。把心放在中間,不偏不倚就是忠,本義為盡心竭力。《書·仲虺之诰》:“佐賢輔德,顯忠遂良。”(幫助賢能之人,輔佐仁德之人,表彰忠誠之人,起用善良之人)中山王壺:“餘智(知)其忠信也。”在封建社會裡特指為君主盡心盡責。引申為忠厚。戰國文字上部為古形“中”旁,下為“心”旁;小篆以後從“心”、“中”聲相沿至今。自漢代以迄晚清,文字、音韻、訓诂學家特别講究漢字形音義的融會貫通,主張“聲中有義”、“因聲求義”。依此學說,可以認為“忠”字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無旁骛。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ōng

形容詞

忠誠無私,盡心竭力

devoted;honest;loyal

《墨子·公輸》:不可謂忠。

《左傳·莊公十年》:忠之屬也。

諸葛亮《出師表》:為忠善者。

忠貞廉士

特指事上忠誠

《書·伊訓》:居上克明,為下克忠。

忠厚

honest and tolerant

《楚辭·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長。

忠嘉、忠笃

動詞

盡忠。特指事上忠誠

give allegiance to

諸葛亮《出師表》:忠陛下之職分。

忠效、忠孝

名詞

忠臣

official loyal to his sovereign

《屈原列傳》:莫不欲求忠以自為。

通“中”。中間,适中

center

《管子·禁藏》:忠人之和。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心部】陟弓切

敬也。從心,中聲。

說文解字注

敬也。

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此與愼訓謹同義。

盡心曰忠。

各本無此四字,今依孝經疏補。孝經疏,唐元行沖所為。唐本有此。

從心中聲。

陟弓切。九部。

康熙字典

《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中。《說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韻》:内盡其心而不欺也。《周禮·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從心,謂言出于心,皆有忠實也。

又《六書精蘊》:竭誠也。《書·伊訓》:為下克忠。傳:事上竭誠也。

又不貳也。《詩·邶風·北風》箋:詩人事君無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

又《廣韻》:無私也。《左傳·成九年》:無私,忠也。《後漢·任延傳》: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

又厚也。《周語》:忠非親禮。注:厚也。

又《諡法》:危身奉上,險不辭難,曰忠。

又州名。古巴東郡,唐置忠州。

又淵名。《山海經》:忠極之淵。

又葉陟良切,音張。《漢溧陽長潘乾?》:彬文烈武,扶弱抑強。龕刈骾雄,流惡顯忠。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合口呼

全清

陟弓切

ȶjuŋ

集韻

合口呼

全清

陟隆切

ȶiuŋ

韻略

陟隆切

增韻

陟隆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東锺

全清

tʂiuŋ

中州音韻

東锺

之戎切

洪武正韻

全清

陟隆切

tʃyuŋ

切韻

合口呼

全清

陟隆切

方言集彙

◎ 贛語:drung1 driung1

◎ 客家話:[陸豐腔] zhung1 [客語拼音字彙] zung1 [寶安腔] zung1 [客英字典] zhung1 [東莞腔] zung1 [梅縣腔] zhung1 [台灣四縣腔] zung1 [海陸腔] zhung1

◎ 粵語:zung1

上一篇:風起雲湧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