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

漢語漢字
卒(拼音:zú、cù)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縫好了線的衣服。本義指完成、終結,由此引申為死亡。後假借指隸役,特指服役士[2]兵,古時多指步兵。卒又做副詞用,表示終于。一說“卒”的古字形為有特殊标記的衣服,本義指差役。以上義讀zú。卒又有急迫、倉促[3]的意思,讀作cù,與“猝”通。[1]
  • 中文名:卒
  • 拼音:zú,cù
  • 部首:亠、十
  • 五筆:YWWF
  • 倉颉:YOOJ
  • 鄭碼:YWWF
  • 筆順:捺橫撇捺撇捺橫豎
  • 平水韻:入聲六月、入聲四質
  • 英文:servant dress
  • 筆畫:8
  • 部首筆劃:2
  • 四角号碼:00408
  • UniCode:CJK
  • 規範漢字編号:U 5352
  • 釋義:舊稱差役
  • 說文解字:死亡
  • 詞性:名詞
  • 相關詞語:卒歲 卒業 卒子
  • 注音:ㄗㄨˊ,ㄘㄨˋ
  • 造字法:指事字
  • 結構:獨體字,上中下結構

文字溯源

指事字。甲骨文(圖1、2)的“卒”字是在“衣”字的基礎上加了一些交叉的筆畫。到了西周,這些筆畫筆畫被改成指事符号(圓點或橫畫),寫作圖3,為小篆所繼承。到了圖7的隸書“衣”字的衣領上部寫作一點一橫,領口部分寫作兩個“人”。後來又将衣擺與指事符号整合為“十”字,進而隸定為“卒”。

關于“卒”的構型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些交叉的筆畫代表縫衣服的線,縫好了線,衣服就制作完成了,所以“卒”可以表示終結。也有人認為,這些交叉的筆畫是衣服上的一種記号,穿這種衣服的往往是差役一類人,所以這個字指差役一類人。無論怎麼說,“卒”原本和衣服有關,所以《說文解字》把它歸入衣部。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步兵。後泛指士兵。

infantry;

infantryman;soldier

《史記·高祖本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諸将卒不能從者,盡在城中。”

柯崗《劉帥印象記》:“軍隊是黨和人民的,我沒有一兵一卒。”

士卒;馬前卒

舊時被征調服徭役的人。

《史記·孝武本紀》:“使二卿将卒塞決河,河徙二渠,複禹之故迹焉。”

指一般差役。

走卒;獄卒

古代天子統率諸侯的一級組織名。三十國一為卒。

《禮記·王制》:“天子百裡之内以共官……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

春秋時齊國居民的編制,三百家為一卒。

《國語·齊語》:“制鄙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司為卒,卒有卒帥。”

《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

〈文言〉末尾;結局。

end

《論語·子張》:“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動詞

〈文言〉完畢;結束。

finish

《詩經·邶風·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史記·魏公子列傳》:“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卒歲;卒業

〈文言〉停止。

stop

《儀禮·士昏禮》:“三飯卒食,贊洗爵酌。”

《禮記·奔喪》:“三日五哭卒。”

古代指大夫死亡,後為死亡的通稱。

die

《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魯迅《且介亭雜文·韋素園墓記》:“君以一九又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

副詞

〈文言〉表示最終出現了某種結果,相當于“最終”。

at last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鹽鐵論·非鞅》:“秦任商君,國以富強,其後卒并六國而成帝業。”

形容詞

〈文言〉高峻的樣子。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漸漸之石,維其卒矣;山川悠遠,曷其沒矣。”

副詞

〈文言〉同“猝”。迅疾;敏捷。

hastily

《漢書·成帝紀》:“興卒暴之作。”

《戰國策·燕策》:“而卒惶急無以擊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文言〉突然。後多作“猝”。

suddenly

《史記·李将軍列傳》:“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

曹植《籲嗟篇》詩:“卒遇回風起,吹我入雲間。”

cuì

名詞

〈文言〉通“倅”。副職。

《禮記·燕義》:“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

動詞

〈文言〉通“萃”。聚集。

《管子·宙合》:“必有不可識慮之然,将卒而不戒。”

zuó

動詞

〈文言〉通“捽”。 争鬥。

《荀子·王制》:“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八上】【衣部】臧沒切(zú)

隸人給事者衣①為卒。卒,衣有題識②者。

〖注釋〗衣:①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其衣日卒;衣此衣者即謂之卒。”②題識(zhì):題寫标志。王玉樹《拈字》:“(卒)從衣而以/象其題識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古以染衣題識,若救火衣及亭長箸绛衣之類。亦謂之褚。今兵役民壯以绛緣衣,當胸與背有題字,其遺制也。”

說文解字注

注:俗本者下有衣字。宋本及《禦覽》《韻會》《玉篇》皆無。此謂人也,非謂衣也。《方言》:楚東海之間亭父謂之亭公,卒謂之弩父,或謂之褚。注曰:卒者,主擔幔弩導幨。因名。

古㠯染衣題識。故從衣一。

注:此十字依《韻會》所據小徐本。衣有題識。如《左傳》雲:叔孫氏之甲有物。杜雲:物,識也。幑字下雲:若今救火衣。《周禮·司常》注雲:今亭長箸绛衣,此亭卒以染衣題識之證也。從一者,象題識也。臧沒切。十五部。

廣韻

子聿切,入術精 ‖卒聲物2部(zú)

卒,終也。盡也。子聿切。又倉沒切。又則骨切。五。

倉沒切,入沒清 ‖卒聲物2部(cù)

卒,急也。遽也。又子沒切。又将律切。

臧沒切,入沒精 ‖卒聲物2部(zú)

卒,《說文》:“隸人給事者衣為卒。卒,衣有題識者。”臧沒切。又将聿切。三。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卒·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6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并藏沒切,尊入聲。《說文》:隸人給事者。《周禮·地官·小司徒》: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

又《唐韻》子律切。《集韻》《韻會》即聿切。《正韻》即律切,并音啐。《爾雅·釋诂》:盡也。疏:終盡也。《詩·衛風》:畜我不卒。

又《爾雅·釋言》:已也。《禮·曲禮》:大夫死曰卒。

又《唐韻》《集韻》《正韻》倉沒切。《韻會》蒼沒切,并村入聲。《廣韻》:急也。《韻會》:匆遽之貌。《前漢·司馬遷傳》:卒卒無須臾之閑。《趙充國傳》:則亡以應卒。注:卒謂暴也。

又與倅同,音翠。副貳也。《禮·燕義》: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

又《集韻》:崒亦作卒。

又《韻補》葉将遂切,音翠。左思《吳都賦》:雕題之士,镂身之卒。比飾虬龍,蛟螭與對。

又葉昌悅切,音測。蘇轍《功臣寺》詩:流傳後世人,談笑資口舌。是非亦已矣,興廢何倉卒。

考證:“左思《吳都賦》‘雕題之士,镂身之卒。比饬虬龍,蛟螭與對。’”謹照原文比饬改比飾。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丶(點)②一(橫)③ノ(撇)④丶(點)⑤ノ(撇)⑥丶(點)⑦一(橫)⑧丨(豎)

【規範提示】兩“人”末筆捺都改點

【寫法】❶“?”窄“十”寬。❷“亠”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❸兩“人"分寫豎中線左右,都收筆橫中線。❹“十”,居下居中,橫長豎短,橫筆在橫中線下側,豎筆從田字格中心起筆,在豎中線。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入聲

六術

合口呼

全清

子聿切

tsjuet

入聲

十一沒

合口呼

次清

倉沒切

tsʰuət

入聲

十一沒

合口呼

全清

臧沒切

tsuət

集韻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次清

取内切

tsʰuɒi

入聲

六術

合口呼

次清

促律切

tsʰiuet

入聲

六術

合口呼

全清

即聿切

tsiuet

入聲

六術

合口呼

全濁

昨律切

dziuet

入聲

十一沒

合口呼

次清

蒼沒切

tsʰ–ət

入聲

十一沒

合口呼

全清

臧沒切

ts–ət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ts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魚模

從蘇切

入聲作上聲

魚模

葉祖

入聲作上聲

魚模

葉粗上聲

洪武正韻

入聲

二質

全清

即律切

tsyət

入聲

二質

次清

蒼沒切

ts‘uət

入聲

二質

全清

臧沒切

tsuət

分韻撮要

陰入聲

第十三鴛婉怨乙

陰入聲

第二十一津赆進卒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