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态

德意志意識形态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合著的書籍
《德意志意識形态》(Die Deutsche Ideologie. Kritik der neuesten deutschen Philosophie in ihren Reprasentanten,Feuerbach,B.Bauer und Stirner,und desdeutschen Sozialismus in seinen verschie denen Propheten)是卡爾·馬克思、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創作的哲學著作,該書首次出版于1932年。這一著作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觀的創立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在該書中,馬克思、恩格斯對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布魯諾·鮑威爾和馬克斯·施蒂納為代表的各式各樣唯心史觀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觀的創立。該書系統闡述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産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生産關系必須适合生産力的發展等,标志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熟。
    作者:馬克思、恩格斯 中文名:《德意志意識形态》 外文名:"German ideology" 意義: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觀的創立 理論:曆史唯物主義 創作時間:1845——1846年 類别:哲學著作 首版時間:哲學著作

内容簡介

《德意志意識形态》的原稿分為兩卷,第一卷的内容主要是研究曆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批判費爾巴哈、鮑威爾、施蒂納的哲學觀點。第二卷的内容是批判各種“真正的社會主義”的代表。

第一卷包括一個序言和三章。序言概括地揭示包括費爾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核心。闡明寫作的目的。第一章批判了費爾巴哈哲學,系統地闡述了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基本原理,指明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對立,論證了共産主義實現的曆史必然性。這一章在全書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全書的總論、總導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獨立的意義。第一卷的第二、三兩章分别批判布·鮑威爾和施蒂納。第二章分為四節,分别駁斥了布·鮑威爾對費爾巴哈、對施蒂納、對馬克思恩格斯、對赫斯的所謂“批判”,指出他是用唯心主義觀點批判唯物主義。第三章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施蒂納及其代表作《惟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批判。第二大部分是揭露和批判施蒂納為維護自己著作所發表的論文——《施蒂納的評論者》。

第二卷除了前面有一個序以外,共分五章。其中第二、第三章的手稿已丢失。現在隻剩下第一、第四和第五章。第一章是對《萊茵年鑒》表現出來的“真正社會主義”觀點的批判。第四章是對“真正社會主義”主要代表人物卡爾·格律恩的批判。第五章是對“真正社會主義”另一代表人物格奧爾格·庫爾曼的批判。

作品目錄

第一卷 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的批判

序言

一、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

A.一般意識形态,德意志意識形态

1.曆史

2.關于意識的生産

B.意識形态的現實基礎

1.交往和生産力

2.國家和法同所有制的關系

3.自然産生的和由文明創造的生産工具與所有制形式

C.共産主義。——交往形式本身的生産

萊比錫宗教會議

二、聖布魯諾

1.“征時”費爾巴哈

2.聖布魯諾對費爾巴哈和施蒂納之間的鬥争的思考

3.聖布魯諾反對“神聖家族”的作者

4.與“莫·赫斯”的訣别

三、聖麥克斯

1.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舊約:人

1.創世記,即人的生活

2.舊約的經濟

3.古代人

4.近代人

A.精神(純粹的諸精神史)

B.中迷者(不純粹的諸精神史)

a.幽靈

b.怪想

С.不純粹的-不純粹的諸精神史

a.黑人和蒙古人

b.天主教和新教

D.教階制

5.在自己的虛構中享樂的“施蒂納”

新約:“我”

1.新約的經濟

2.自我一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現象學,或關于辯解的學說

3.啟示錄或“新智慧的邏輯”

4.獨自性

5.所有者

A.我的權力

Ⅰ.法

A.一般的聖化

B.用簡單的對偶式實現占有

C.用複雜的對偶式實現占有

Ⅱ.法律

Ⅲ.犯罪

A.犯罪和刑罰的簡單聖化 388

(a)犯罪

(b)刑罰

B.通過對偶式獲得犯罪和刑罰

C.通常理解的和非通常理解的犯罪

5.作為資産階級社會的社會

Ⅱ.暴動

Ⅲ.聯盟

1.地産

2.勞動組織

3.貨币

4.國家

5.暴動

6.聯盟的宗教和哲學

A.财産

B.資産

C.道德、交往、剝削理論

D.宗教

E.對聯盟學說的補充

C.我的自我享樂

6.所羅門的雅歌或唯一者

2.辯護性評注

萊比錫宗教會議閉幕

第二卷 對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真正的社會主義”

一、“萊茵年鑒”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

A.“共産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B.“社會主義的建築基石”

第一塊建築基石

第二塊建築基石

第三塊建築基石

四、卡爾·格律恩。“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運動”(1845年達姆斯塔德版)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曆史編纂學

聖西門主義

1.“一個日内瓦居民給當代人的信”

2.“實業家的政治問答”

3.“新基督教”

4.聖西門學派

傅立葉主義

“目光短淺的卡貝老頭”和格律恩先生

蒲魯東

五、“霍爾施坦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

弗·恩格斯。“真正的社會主義者”

注釋

人名索引

期刊索引

譯後記

插圖

卡·馬克思筆記本中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

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态”手稿的第一頁。序言

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态”一書“費爾巴哈”中的一頁手稿

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态”一書“聖麥克斯”的一頁手稿

創作背景

1845年春,恩格斯移居布魯塞爾,馬克思向他叙述了當時大體已經形成的唯物史觀。這時,歐洲革命形勢逐漸臨近,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同一些工人組織建立了聯系,他們的理論已經獲得一些知識分子,特别是在德國西部的一些知識分子的擁護。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必須科學地論證自己的觀點,使無産階級相信這種理論是正确的。正在這時,費爾巴哈根據自己的人本主義理論公開宣稱自己是共産主義者。同年10月,鮑威爾和施蒂納也在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雜志《維幹德季刊》第3卷上發表文章,指責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費爾巴哈和M·赫斯。于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決定立即動筆,以對當時德國資産階級和小資産階級的思想體系進行總批判的形式來作出回答。

《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費爾巴哈》這一章的寫作從1845年9月,一直持續到1846年下半年,最後仍未完成。第二、三章的手稿已遺失。

作品思想

《德意志意識形态》既是一部闡述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宏偉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費爾巴哈、青年黑格爾派和“真正的社會主義者”的論戰性著作。該書正面闡述和理論批判相結合,在對唯物史觀的闡述中貫穿着對唯心史觀的批判,同時在對反面觀點的批判中也正面發揮了唯物主義的曆史觀。

首先,為了闡發唯物史觀,該書論述了人類曆史的前提,指出,人們為了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這是曆史活動的第一個前提;而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産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料,即生産物質生活本身。該書揭示了物質資料生産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并論述了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辯證關系。雖然著作一般用“交往形式”和“交往關系”等不确切的術語來表達生産關系,但它在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産力和生産關系辯證運動規律的根本内容,并以此為據,依次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隸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相繼更叠,把社會發展看成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

其次,該書進一步研究了社會政治結構同生産的相互聯系,闡明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原理。指出,交往形式即生産關系,是生産力借以運動的形式,是由生産力水平決定的,但是,對于全部社會政治結構和觀念的意識形态來說,卻構成決定它們性質的經濟基礎,而社會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态則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

接着,該書具體說明了國家和法對所有制的依賴關系,揭示了國家的階級實質。第一次經典地表述了曆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關系的基本公式:“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是他們生活的現實過程,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正因為社會意識形态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所以支配物質生産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着精神的生産資料,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最後,該書還對唯物主義曆史觀作了一個概括性的論述:“這種曆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産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産過程,并把與該生産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産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曆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範圍内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産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并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産生的過程。”這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前對唯物史觀的最完整的表述。

後世影響

《德意志意識形态》是馬克思主義誕生時期的科學巨著之一,它進一步發展了《神聖家族》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聖家族》開始的對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批判,同時也标志着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對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成熟。

出版信息

1846年5月第1卷手稿的主要部分曾由J·魏德邁帶到威斯特伐裡亞,準備請當地的企業家、“真正的社會主義者”J·邁耶爾和R·雷姆佩爾就地出版。但是在1846年7月,在第二卷的大部分手稿寄給他們以後,他們卻改變态度,拒絕刊印。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經多方努力,争取出版,終未奏效。馬克思恩格斯生前,隻在1847年8月和9月份的《威斯特伐裡亞汽船》雜志上發表了第二卷第四章,批判格律恩。恩格斯逝世後,手稿一直存放在德國社會民主黨檔案庫中。由于F·梅林的堅持,該書的個别章節曾公諸于衆,直到1932年才由蘇聯共産黨(布爾什維克)中央馬克思列甯主義研究院發表了該書的德文全文。著作标題和第一、二卷的題目是根據馬克思的《駁卡爾·格律恩》這篇論文而加的。1938年上海言行出版社曾出版郭沫若的部分譯文。全書的中譯文載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作者簡介

卡爾·馬克思(1818—1883),共産主義學說的創始人,生于普魯士萊茵省特裡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先後在波恩大學、柏林洪堡大學法律系就讀,18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資本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及和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合著的《共産黨宣言》等。

弗裡德裡希·恩格斯(1820—1895年),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無産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及和卡爾·馬克思合著的《共産黨宣言》等。

上一篇:節約用電管理辦法

下一篇:施工組織設計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