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

徐惠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長城(今浙江省長興縣)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生于貞觀元年(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衆。唐太宗聽說後,将她納為才人。後被封為婕妤,接着又升為充容。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谏,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并對她厚加賞賜。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求早死。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其心願。永徽元年(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本名:徐惠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主要作品:《谏太宗息兵罷役疏》《進太宗》《賦得北方有佳人》《拟小山篇》 籍貫:湖州長城 追封:賢妃

人物生平

徐惠,唐朝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她生于太宗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生五日即能言語。四歲通論語及詩。八歲巳善屬文。徐孝德曾命拟離騷為小山篇,為太宗所聞,乃納為才人。貞觀末,上書極谏征伐、土木之煩太宗頗善其言。太宗卒,因悲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及連珠以見志。明年亦卒,贈賢妃。惠妃的著作,有谏太宗息兵罷役疏,今尚存。

家世淵源

徐惠出身東海徐氏,為南朝梁慈源侯徐文整四世孫女,陳始安太守徐綜之曾孫女,延州臨真令徐方貴的孫女,祖母江夏黃氏,南朝陳司空忠武公之女,唐果州刺史徐孝德長女。弟弟徐齊聃,侄子徐堅,史書都有傳。妹妹為高宗婕妤,也有文采。當時人們因為徐氏姐弟三人文采出衆,将他們比作漢朝班氏。另有一弟徐齊莊,事迹無相關記載,唐玄宗授于他長城縣子的爵位。

年少聰慧

徐惠五個月大就開始說話了,四歲就熟讀《論語》、《毛詩》,八歲自己懂得寫文章。父親徐孝德曾讓她試着拟《離騷》作詩,她寫了《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将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父親看後大吃一驚,知道這孩子的才華想蓋都蓋不住,于是徐惠的作品馬上廣為流傳。唐太宗聽說後,将她召為才人。

因才受寵

入宮對于勤學好讀的徐惠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為宮中的藏書超過任何一個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極旺的她得以有機會遍覽群書,才學和見識也進步的更快了。李世民是個極有品位的人,對身邊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學,他也十分高興,對她十分照顧,沒多久就把她由最末等的才人一下晉遷為九嫔中的第八級充容。而徐惠反贈給李世民的卻是許多的快樂。

上疏極谏

李世民讀完之後,哈哈大笑,怒氣一下子全消失了。除了文學造詣外,徐惠在政事上也頗有眼光。李世民統治後期好大喜功,多次興兵攻打高麗,勞民傷财,民間因此怨聲載道。徐惠多次想勸谏他,都忍住了,後來終于在貞觀二十二年的時候再也看不下去,就認真寫了一份奏疏交給李世民,明确指出“地廣者,非長安之術;人勞者,為易亂之符”。希望李世民能夠多加節儉,休兵罷戰,還百姓以安甯。李世民讀完後有所醒悟,對徐惠重重獎賞了一番。

憂郁早逝

然而紅顔薄命,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去世,徐惠悲痛憂思成疾,卻婉拒太醫診治,病危中,還詩行連珠,寄托對太宗的深厚感情與追思。永徽元年,也就是太宗去世後兩年,徐惠告别人世,終年二十四歲。高宗念其賢德,下诏追谥“賢妃”。并按其遺願,葬于昭陵,了卻她“日夜侍奉在先帝身邊”的心願。

人際關系

關系

姓名

備注

父親

徐孝德

母親

姜化

封行唐縣君,晉封金城郡夫人

哥哥

徐齊嬰

岐州扶風縣令

弟弟

徐齊聃

中書舍人,贈禮部尚書。

弟弟

徐齊莊

殿中尚食直長,睿宗封長城縣子

妹妹

徐氏

即唐高宗徐婕妤

侄子

徐堅

徐齊聃之子

丈夫

李世民

即唐太宗

主要影響

徐惠現存的作品共計七篇,分為詩五首,《拟小山篇》、《長門怨》、《秋風函谷應诏》、《賦得北方有佳人》和《進太宗》。文賦兩篇《奉和禦制小山賦》和《谏太宗息兵罷役疏》。

其中,根據學者的研究統計,現存以《長門怨》為題的唐詩共計三十七首,涉及詩人三十三人,徐惠之作是唐代同題詩歌中唯一的嫔妃和女性作者。《秋風函谷應诏》則被編入作為教導唐朝儲君和皇子們如何詩作文,具有啟蒙性質的皇室教材《初學記》。《奉和禦制小山賦》應作于貞觀二十一年,徐惠陪伴唐太宗在翠微宮休養期間,此為和韻唐太宗《小山賦》之作。清朝學者王芑孫認為這兩篇作品是”和賦”文學形式的起源之作。

《谏太宗息兵罷役疏》是一篇曆史上罕見的傑出的女性政論文章,為曆代史家所重,收入多部重要的典籍,如《舊唐書》、《新唐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鑒》等。

曆史評價

孫之翰:帝王於後宮恩寵過厚,非賢德者鮮不幹預時事。著名於外,葢寵過厚,則言易入;言易入,則事可動。後宮於帝王可動事,則奸邪附之。著名於外,又況親族竊恩競為氣勢,内寵至此,小則破家之禍,大則為國之患,此必然之勢也。太宗在位歲久,於後宮不無寵嬖,但外不聞何人爾。惟徐充容以恩顧稱,絕不幹預時事,複能谏争失,則貞觀宮壸之政可知也。(《曆代名賢确論》)

真德秀:臣按:樊姬而下,或諸侯之配,或嫔禦之列而能知古者。賢妃(注:即徐賢妃)貞女,警戒其君之道,其可尚者,故附着焉。宮掖之中,誠得如是之人,日陳規益庶,其有補乎!不然,鮮不以狡媚蕩其君心者。(《大學衍義》)

戈直:人臣進谏于君,古人拟之以之批鱗,雖士夫猶以為難,況婦人女子乎?其見之史傳,則鄧曼論莫敖之敗,成風請須句之封,班姬辭共辇之載,劉氏救元達之刑,寥寥千載,不多見也。太宗納谏之德,冠絕古今,外之房、杜、王、魏,内之文德皇後,亦足以交修而夾輔之矣。宮妾之中,複有如徐氏者焉。觀其谏疏,有老師宿儒不能遠過者。嗚呼賢哉!(《貞觀政要》)

彭烊:唐徐充容,文而有行,落筆成文,輕染雲箋皆錦繡。報君厚遇,願先犬馬侍丘園。不貴其文辭之豊典,而貴其上書言息兵罷役,而貴其自言曰:'得先犬馬侍寝園。'是實行之笃,允孚其文辭之工稱矣也固宜。頌曰:徐氏充容史書其通。文屬蚤歲于詩亦工。太宗為禮陳谏于宮。願侍寝園雖死亦榮。(《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

楊廉:竊謂自樊姬而下,皆主于規益其君。然樊姬不食禽獸之肉,衛姬不聽鄭衛之音,此以身谏也。班婕妤之稽古善諷,徐賢妃之書辭藻麗,此以言谏也。班徐頗工文詞,所作多流落人間。昔程頤述其母上谷郡君之言,謂見世之婦女以文章書剳傳于人者,深以為非,則文詞固為婦人末事者也,若敬姜之引古制,孟母之記逸禮,此則讀書傳學,足為女範。彼四人者固皆賢矣,然于樊衛尤有取焉。(《大學衍義節略》)

程允升,顔之推:曹大家續完漢帙,徐惠妃援筆成文,此女之才者。徐賢妃卻天子召,露沁新詩;謝道韫解小郎圍,風生雄辯。(《幼學瓊林》)

朱元璋:乏人矣!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戰鬥,宮人徐充容猶上疏曰:'地廣非久安之道,人勞乃易亂之源。東戍遼海,西役昆丘,誠不可也。'今所答皆順其欲,則唐婦人過今儒者。(《青溪暇筆》)

楊以任:又一長孫皇後!(《讀史四集》)

邵經邦:太宗之世,一賢妃而顯名,何也。蓋唐之興者,反隋之舊也;緻治之美者,從谏之功也。故人人不以為諱,親疏不以為渎召,則骨經綱紀之臣變為脂韋唯偌之行,何況閨門之淑女哉。(《弘道錄》)

呂坤:賢妃非女谏官耶。世言宮妾不可近,婦言不可聽,顧其人其言何如耳。如賢妃者,朝夕在側,食息受言,非耽女寵矣。宮闱近禦,孰謂無正人君子哉。(《閨範圖說》)

愛新覺羅·弘曆:元成有言,願為良臣。流風不振,乃自宮嫔。徐妃上書,東征抗陳。惜哉唐宗,納而弗斷。外事征讨,内營宮館。頓忘初年,如圜斯轉。(《國朝宮史》)”

陸昶:其(徐賢妃)詞風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為宮妃體制。(《曆朝名媛詩詞》)

史夢蘭:拟就離騷早負才,妝成把鏡且徘徊。美人一笑千金重,莫怪君王召不來。(《全史宮詞》)

賀裳:(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豈徒宮闱中,士之變塞者類然也。此語殆參透人情。賢妃詩饒有氣骨,殆非上官婉兒可比。《載酒園詩話》

梁乙真:唐初宮廷中一大作手。(《中國婦女文學史綱》)

譚正璧:她(徐賢妃)的著作,長于骈賦,詩亦端雅可誦。(《中國女性文學史)》

蔡振紳:賢妃徐惠,上疏糾繩。帝崩哀慕,願侍園陵。長孫後以善谏輔君,後崩,太宗以此後入宮不聞規谏為恸,乃繼其後者複有徐妃。其疏曰:”守初保末,聖哲罕兼。業大者易驕,願陛下難之;善始者難終,願陛下易之。”實為千秋不朽之名言,因附錄焉。(《德育課本》)

轶事典故

嬌語解圍

有一天,徐惠在自己的居住宮殿中,唐太宗下召讓她去見駕。她過了很久還沒到,唐太宗非常生氣。徐惠因此獻了首詩:”朝來臨鏡台,妝罷暫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來?”唐太宗見後怒氣全消了。

花神傳說

八月桂花--花神徐惠青岩照影夜流丹,無那清風點粟盤。自是幽香能暗度,月宮飛去不須看。

諺雲:八月桂花香,桂花香時人團圓。桂花又名木犀、丹桂,花朵細小,呈淡黃色或黃白色,香氣濃郁突出。《瓶史·月表》中說,桂花為八月花之盟主,因此農曆八月又稱為桂月。

關于桂花花神的傳說很多,最廣為傳誦的,是唐太宗的妃子徐惠。徐惠是一位才情出衆的女子,自小聰慧過人,長大後更能說會道,琴棋書畫樣樣不落于人。因為才思不凡,被唐太宗選為妃子。李世民十分欣賞徐惠的才華,常和她一起吟詩作畫,她也為後人留下了”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将于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等詩篇。唐太宗死後,徐惠哀傷成疾,最終成癡,年僅二十四歲就以身殉情,追随唐太宗而去。後人因她才情出衆,而且寫過詠桂花的詩篇,就封她為桂花的花神。徐惠的故事令桂花香平添了一份沁心蝕骨的深情,一縷幽思自此綻開在八月的心崖。

影視形象n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1

昆劇

《唐太宗》

華文漪

1983

越劇電視劇

《天之驕女》

張瑞春

1995

電視劇

《武則天》

李建群

2007

電視劇

《貞觀之治》

王潔曦

2014

電視劇

《武媚娘傳奇》

張鈞甯

上一篇:薩拉·夏希

下一篇:魁剛·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