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漢語漢字
後,讀音hòu,合并了“後”與“後”,也是“後”的簡化字。後:司的鏡像,施令以告四方,《爾雅》“後者,君也”,《說文》“發号者,君、後也”、“繼體君也”。周朝起成為帝王正妻的常用尊稱,後:本義為行路遲緩,《說文》“後,遲也”。前後、後面之意。漢字簡化時合并了“後”與“後”,在書寫繁體字時要注意不要寫錯!“後”字在《漢語大詞典》第3冊第141頁等、“後”字在其第956頁,也在《漢語大字典》。兩個字的語義有20多種,現代普通詞典或字典隻收錄幾個常用語義。[1]
  • 中文名:後
  • 拼音:hòu
  • 繁體:後
  • 五筆:RGKD
  • 倉颉:hmr
  • 鄭碼:pdaj
  • 筆順:ノノ一丨フ一
  • 英文名:back or queen
  • 粵語:hau6
  • 注音:ㄏㄡˋ
  • 結構:半包圍
  • 部首:口
  • 筆畫:6
  • 統一碼:U 540E
  • 反義詞:前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後,hòuㄏㄡˋ

    上古稱君主:商之先~(先王)。帝王的妻子:皇~。太~。指空間在背面,反面的,與「前」相對:~窗戶。~面。~學。~綴。~進。時間較晚,與「先」相對:日~。~福。~期。指次序,與「前」相對:~排。~十名。子孫:~輩。~嗣。~裔。~昆。無~(沒有子孫)。姓。

詳細釋義

後hòu

(1)(會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從一口,發号者君後也。按從坐人,從口,與君同意。本義:君主,帝王)

(2)同本義[sovereign]

後,繼體君也。——《說文》

班瑞于群後。——《書·舜典》

允王維後。——《詩·周頌·時邁》

後王命冢宰。——《禮記·内則》

昔我先世後稷。——《國語·周語》

皇皇後帝。——《左傳·文公二年》

夏後臯之墓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又如:後王(君王;天子);後帝(天帝;上帝);後夷(上古有窮國的國君);後辟(君主;帝王)

(3)帝王的妻子[empress;queen]

天子之妃曰後。——《禮記·曲禮》

帝嫡妃曰皇後,帝母曰皇太後,帝祖母曰太皇太後。——《獨斷下》

又如:後族(皇後的親族);後黨(清末慈禧一派;皇後、太後的親族或與皇後、太後利害關系一緻的人所結成的政治集團)

(4)古代指列國諸侯[dukesorprincesunderanemperor]

肆觐東後。——《書·舜典》。鄭玄注:“東後,東方之諸侯也。”

(5)古代對長官、郡守或将領的尊稱[highofficial]

赫赫明後,柔嘉維則。——漢·李翕《西狹頌》

豈知吾後意,憂此毗陵最。——前蜀·貫休《上孫使君》詩

(6)指後土。對大地的尊稱[theearth]

王大封,則先告後土。——《周禮·大宗伯》

又如:後皇(後土與皇天);後缗(地神)

(7)姓。如:後缗(夏少康的母親)

後hòu

(1)(會意。金文,從“彳”(chì),表示與走路有關,從“幺”(yāo,小),從“攵”(suī),是“足”的反寫,有“行路遲緩”的意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遲,後可知矣。”本義:遲到,走在後

(2)同本義[be(orcome,arrive)late]

後,遲也。——《說文》

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論語·雍也》

子路從而後。——《論語·微子》

兄弟之後生者。——《儀禮·有司後》

臣聞命後。——《左傳·定公八年》。注:“晚也。”

收氣乃後。——《素問·五常政大論》。注:“後,不及時也。”

知古則可知後。——《呂氏春秋·長見》。注:“來也。”

又如:随後就來;落後;殿後(行軍走在最後)

(3)承繼[inherit]

陷隊之士知疾鬥,不得斬首隊五人,則陷隊之士,人賜爵一級,死則一人後。——《商君書》

後hòu

(1)後代,子孫[maleoffspring]

式救爾後。——《詩·大雅·瞻卬》

為人後者為之子也。——《禮記·雜記》

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代秦。——《史記·項羽本紀》

求太監後。——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又如:無後;絕後;後葉(後代);後胤(子孫,後裔);後戒(後人的鑒戒);後哲(後代的哲人);後絕(沒有後代)

(2)後世[posterity]。

如:後鏡(後世的借鏡);後後烈(流傳後世的業績);後葉(後世);後報(來世受報應)

(3)次序在後[later]

子路從而後。——《論語·微子》

後歲餘。——《聊齋志異·促織》

從諸君子之後。——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惟恐或後。——清·周容《芋老人傳》

(5)指肛門[anus]。

如:後庭(肛門);後竅(肛門)

後hòu

(1)時間較遲或較晚。與“先”相對[later;after]

君還而後退。——《儀禮·聘禮》

然後國之良士,亦将可得而衆也。——《墨子·尚賢上》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禮記·大學》

以五戒先後刑罰。——《周禮·士師》

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荀子·大略》

後遂無問津者。——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後遂不複至。——明·魏禧《大鐵椎傳》

花朝節後。——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其後為之者較少。——蔡元培《圖畫》

又如:後時(後來;以後);後次(下次;下回);後兒(後天);後番(下次;下回)

(2)後面,位置在後[behind;back]

事成而後。——《禮記·樂記》。注:“謂位在下也。”

以後路與冕服。——《禮記·雜記》

近出前後。——唐·柳宗元《三戒》

後狼止。——《聊齋志異·狼三則》

恐前後受其敵。

轉視積薪後。

以攻其後。

又如:後山(後面的山);後應(居後作接應的部隊);後廷(後宮);後戶(後門);後言(背後的議論);後閣(在後面的殿閣);先斬後奏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九】【後部】後

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從一口。發号者,君後也。凡後之屬皆從後。胡口切

說文解字注

繼體君也。釋诂,毛傳皆曰:後,君也。許知為繼體君者,後之言後也。開之君在先,繼體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渾言之則不别矣。易象下傳曰:後以施命诰四方。虞雲:後繼體之君也。此許說也。葢同用孟易,經傳多假後為後。大射注引孝經說曰:後者,後也。此謂後卽後之假借。象人之形,謂上體也。葢入字橫寫,不曰從入。而曰象人形者,以非立人也。下文卮解亦曰象人。從口,胡口切。四部。易曰:後施令告四方。

此用遘象傳說從口之意。傳曰:天下有風,遘,後以施命诰四方。鄭作诘。許作吿。按此條各本作象人之形,施令以吿四方,故之從一口,發号者君後也。淺人所竄,不成文理。上體既旣象人,又何得雲從餘制切之廠,且從一乎,今以下卮字解文法更定,則宜有易曰審矣。凡後之屬皆從後。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後·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3

《唐韻》《集韻》《正韻》胡口切《韻會》很口切,音後。《說文》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從一,口。發号者,君後也。《書·仲虺之诰》徯我後。《易·泰卦》後以财成天地之道。《禮·檀弓》夏後氏堲周。《疏》夏言後者,白虎通雲以揖讓受于君,故稱後。

又《禮·曲禮》天子有後。《疏》後,後也。言其後于天子,亦以廣後胤也。《白虎通》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後。正嫡曰王後,秦漢曰皇後,漢祖母稱太皇太後,母稱皇太後。

又諸侯亦稱後。《書·舜典》班瑞于羣後。

又古者君稱臣亦曰後。《書·舜典》汝後稷,播時百谷。《疏》國語雲:稷為天官,單名為稷,尊而君之,稱為後稷。

又《畢命》三後協心。《注》謂周公君畢公也。

又《書·武成》告于皇天後土。《傳》後土,社也。《左傳·昭二十九年》土正曰後土。《注》土為羣物主,故稱後也。其祀句龍焉,在家則祀中霤,在野則為社。《正韻》後土,亦取厚載之義。

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後處字子裡。《前漢·儒林傳》後倉字近君。

又與後通。《禮·曲禮》再拜稽首,而後對。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音。義同。

又葉後五切,音戸。《蔡邕·胡黃二公頌》允茲漢室,誕育二後。曰胡曰黃,方軌齊武。《陸雲·漢高盛德頌》鹹陽克殄,旣系秦後。峩峩阿房,乃淸帝宇。按詩本音雲:《周頌》宣哲維人,文武維後,燕及皇天,克昌厥後。後後俱音戸,後人誤入四十五厚韻,故於《唐韻》正中曆引經集證之。然自《玉篇》以後,後在厚韻相沿已久,不得不以後五切為葉音矣。

上一篇:淩辱

下一篇:天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