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張華

西晉名臣
張華(232年-300年),字茂先。範陽郡方城縣(今河北固安)人。西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藏書家,西漢留侯張良的十六世孫。張華自少貧苦,因才學過人而受同鄉名臣盧欽、劉放、阮籍等人的贊賞。在曹魏時,他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書郎等職。西晉建立後,拜黃門侍郎,封關内侯,逐漸受到晉武帝的重用。後拜中書令,加散騎常侍,與大将杜預堅決支持武帝伐吳,于戰時任度支尚書。吳國滅亡後,以功進封廣武縣侯。其後遭到排擠,出鎮幽州,政績卓然。之後返朝任太常,終武帝之世未得參與政事。晉惠帝繼位後,累官至司空,封壯武郡公,被皇後賈南風委以朝政。張華盡忠輔佐,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對安甯。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張華慘遭殺害,年六十九。太安二年(303年),獲得平反,追複官爵。張華工于詩賦,詞藻華麗。編纂有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1]還曾與荀勖等人依照劉向《别錄》整理典籍。《宣和書譜》載有其草書《得書帖》及行書《聞時帖》。《隋書·經籍志》有《張華集》十卷,今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張茂先集》。
    本名:張華 别名: 字:茂先 号: 所處時代:三國(曹魏)→西晉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範陽郡方城縣 主要作品:《張茂先集》、博物志》、《鹪鹩賦》等 主要成就:定策伐吳、治理幽州、盡忠匡輔、彌縫補阙、使海内晏然 官職:司空 封爵:壯武郡公

人物生平

博聞強記

張華張華的父親張平,曾任漁陽郡太守。張華少年時孤苦貧寒,靠幫别人牧羊來養活自己。與他同郡的盧欽見到張華後非常器重他。張華的同鄉人劉放也對張華的才能感到奇異,于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張華學識淵博,辭藻和順而華麗,他聰敏而多才,圖卦谶緯方技之類的書沒有不詳細閱覽過的。少年時即注意修養身心,言行謹慎,舉止一定要合乎禮度。見義勇為,周濟危難。器量寬闊,膽識弘大,當時的人大多都不能測出他的學識程度。

他開始并不為人所熟識,于是創作了《鹪鹩賦》,通過對鳥禽的褒貶,抒發自己的政治觀點。名士阮籍在看到這篇賦後,感歎道:"這個人是王佐之才啊!"張華的聲名從此開始顯著。被漁陽太守鮮于嗣推薦任太常博士,盧欽又把他推薦給司馬昭,轉任河南尹丞,還未上任,就被授職佐著作郎。不久,遷為長史,兼任中書郎。張華對于朝政所發表的意見以及所上的奏章,大多都被采納施行,因此得以正式擔任中書郎。

泰始元年(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受魏元帝禅讓,建立西晉。拜張華為黃門侍郎,封爵關内侯。

張華的記憶力極強,而且學識淵博,對天下古今的事物都了如指掌。武帝曾向張華詢問漢朝宮室制度及建章宮千門萬戶的情況,張華都應對如流,讓旁聽的人都忘了疲倦,他又在地上畫出圖樣,武帝身旁的人都注視着他。武帝自己也感到很奇異,時人把張華比作是春秋時鄭國的良相子産。數年後,被拜為中書令,後來又加官散騎常侍。張華在母親去世時非常悲哀,武帝下诏勸勉,并強令他管理政事。

力主伐吳

張華像當初,武帝與羊祜秘密謀劃伐吳,群臣大多不贊同,隻有張華贊成這一計劃。

鹹甯四年(278年),羊祜病重,武帝派張華到羊祜那裡詢問伐吳之計。羊祜對張華說:"現在主上有受禅讓的美名,但功德還未被世人所稱頌,孫皓的暴政已到極點,此時伐吳可以不戰而勝。統一天下而興辦文教,那陛下可比堯舜,而臣下就好像稷契,這是百代難逢的盛事。如果錯過這個機會,孫皓不幸死去,吳人另立明主,那麼就算有百萬大軍,長江是難以越過的,這不是留下後患嗎?"張華很贊賞羊祜的主張。羊祜又對張華說:"能實現我這個願望的是你啊!"

鹹甯五年(279年),西晉大舉伐吳,武帝任命張華為度支尚書,負責策劃及運輸糧草,又與武帝一起制定作戰計劃。當時衆軍已經進發,但還未獲成果,賈充等便奏請武帝腰斬張華。武帝說:"伐吳是朕的主意,張華隻是與朕的意見相同罷了。"當時衆人都認為不可以貿然輕進,隻有張華堅持己見,認為伐吳必勝。

太康元年(280年),吳國滅亡,武帝下诏晉封張華爵為廣武縣侯,增加食邑一萬戶,封他的一個兒子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還賜絹一萬匹。

受忌外放

張華在此後聲名顯赫,為衆人所推崇信服,把撰訂晉史及修改禮儀規章的任務,都托付給他,有許多增減與修改。當時的武帝诏書诰文,都是張華起草的,他的聲望名譽更加顯赫,有任宰相(三公)的威望。而荀勖認為自己出身大族,憑着武帝對他的寵信,憎恨張華,常想伺機将張華調到外鎮任職。适逢武帝問張華:"國家大事以後可以寄托給誰?"張華回答說:"才德兼備而又與陛下是至親的,不如齊王司馬攸。"此話與武帝的本意不符,荀勖離間張華的陰謀得逞,外調他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又兼任護烏桓校尉、安北将軍。張華在任内招撫接納新歸附的人,各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馬韓、新彌等依山傍海,遠離幽州、曆代都不曾歸附的二十多個國家,都遣使朝貢。當時幽州遙遠的少數民族臣服,邊疆安甯,糧食連年豐收,兵馬強壯。

朝中議論想要讓武帝召張華回京任宰相之職,又想要為他進号儀同三司,卻遇到了馮紞的阻撓。張華曾在武帝面前說過馮紞之兄馮恢的壞話,而馮紞深得武帝寵信,常陪侍在身旁。一次,馮紞與武帝閑談魏晉的轶事,借機向武帝說:"臣私下認為鐘會的謀反是太祖(司馬昭)造成的。"武帝臉色一變說:"你這是什麼話!"馮紞脫冠謝罪說:"臣愚鈍瞎說,罪該萬死!但臣微不足道的意思,還可以再申述。"武帝說:"你還要說什麼?"馮紞說:"臣認為善于駕車的人一定熟習馬力的盛衰,善于為政的人必懂對官吏控制适度,所以子路因好勝被抑制,冉求因退讓被任用,漢高祖子弟八個諸侯王都因過于寵信被夷滅,漢光武帝的諸将由于受抑而善終。這并非為君的有仁有暴,也不是為臣的有智有愚,而是壓低與擡高,給予與奪取的不同造成的。

鐘會才能見識有限,而太祖誇獎太過,贊美他的謀略,宣揚他的名聲才略,授以大權,委以重兵,所以讓鐘會自認為算無遺策,功勳無比,飛揚跋扈,所以造成他謀反叛國的罪。如果太祖善用他的能力,從大的方面控制他,抑制他的權勢,用各種規則約束他,那他就無法有叛亂的心思,叛亂的事也不會出現。"武帝說:"是這樣的。"馮紞叩頭說:"陛下既然肯定臣的意見,應該防微杜漸,不要讓像鐘會之類的人再造成災禍。"武帝說:"當今還有像鐘會那樣的人嗎?"馮紞說:"東方朔有句話:'談何容易'。《易經》上說'臣不密則失身'。"武帝讓身旁的人退出去,說:"你盡情說吧!"馮紞說:"為陛下謀劃的人,大功著于天下,海内的人沒有不聞知的,據方鎮統轄軍馬的人,都在陛下該憂慮的行列。"武帝沉默不語。

不久,武帝征召張華為太常,因為太廟屋梁折被免官。從此,張華在武帝在位期間,一直以列侯的身份朝見。

盡忠匡輔

永熙元年(290年),晉惠帝司馬衷即位,任命張華為太子少傅,與王戎、裴楷、和峤都因有德望被楊駿猜忌,不得參與朝政。

元康元年(291年),楊駿被殺後,皇後賈南風将要廢黜楊太後(武悼皇後楊芷),當時群臣在朝堂商議此事,衆人大多都順承旨意,認為太後應該被廢黜。隻有張華認為應該仿效漢廢趙太後為孝成後的例子,貶太後稱号,仍然稱武皇後,居于别宮。意見不被采納,于是廢太後為庶人。

同年,楚王司馬玮受密诏殺害太宰汝南王司馬亮、太保衛瓘等人,當時内外兵亂繁起,朝臣都感到恐懼,手足無所措。張華告訴惠帝說:"司馬玮矯诏擅自殺害二公,将士倉促行事,認為是國家旨意,所以才聽司馬玮的。現在陛下可以派特使持幡讓外軍解除戒嚴,事件就可平息。"惠帝采納了張華的意見,司馬玮果然兵敗。等到司馬玮被殺後,張華因首先獻謀有功,被拜為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佩戴金印紫绶。張華辭去開府儀同三司之職。

賈谧與賈後共同商量,認為張華出身庶族,儒雅有謀略,往上沒有威逼君主的疑慮,往下又是衆望所歸,打算依靠他總攝朝政,大事咨詢于他。但還是猶豫未決,于是詢問裴頠的意見,裴頠平時很尊重張華,非常贊成此事。張華于是受到重用,他盡忠國事,輔佐朝政,彌補缺漏,盡管在惠帝昏弱賈後殘暴肆虐的時候,但天下仍然安定,這都是張華的功勞。張華怕賈後親族勢力強盛釀成災禍,于是創作了《女史箴》來諷勸。賈皇後盡管性格兇暴嫉妒,但還是敬重張華。幾年後,朝廷追論張華前後的功勳,晉封他的爵位為壯武郡公。張華推讓十幾次,惠帝下诏敦促開導,張華這才接受。

元康六年(296年),張華接替已去世的下邳王司馬晃為司空,兼管修史之事。

谏廢太子

三國志13的張華當初趙王司馬倫任鎮西将軍時,擾亂關中地區,使得氐羌反叛,惠帝讓梁王司馬肜代替他。有人勸張華說:"趙王貪婪昏庸,信用孫秀,到哪裡哪就亂,而孫秀狡詐多端,是奸人之雄。現在可以讓梁王殺掉孫秀,這樣就削去了趙王的一半力量,以此來給關右的人一個交代,這樣不是很好嗎?"張華贊同他的意見,司馬肜也答應了。但孫秀的友人辛冉又對司馬肜說:"氐羌自己造反,不是孫秀造成的。"孫秀因而得以免死。司馬倫回京後谄媚賈後,希望能錄尚書事,後來又請求任尚書令。張華與裴頠都堅持認為不可以,因此司馬倫、孫秀把張華看作自己的仇人。

被捕遇害

當初,張華所封的壯武郡有棵桑樹變成了柏樹,精通占蔔的人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他的住宅及官署多次出現妖怪。張華的小兒子張韪因為中台星散裂,勸張華遜位引退。張華不聽,說:"天道玄奧莫測,隻能修養德行來應天變罷了。不如靜觀以待,聽天由命。"

永康元年(300年)四月,司馬倫、孫秀準備廢黜賈後,孫秀讓司馬雅連夜前往見張華,告訴他說:"趙王想要與您共同匡扶朝廷,為天下除害,派我來通知您。"張華拒絕。司馬雅生氣地說:"刀都要架在脖子上了,還說這樣的話嗎!"頭也不回就走了。

不久,張華正白天卧床休息時,夢見房屋忽然倒塌,醒後心中厭惡,當天夜裡便發生政變,司馬倫詐稱惠帝有诏召張華入宮,張華于是與裴頠一起被捕。張華将死時對張林說:"你要謀害忠臣嗎?"張林稱自己有诏書,指責張華說:"你身為宰相,擔負天下的重任,太子被廢黜,卻不能為氣節而死,這是為什麼呢?"張華說:"式乾殿議論此事時,我竭力勸阻,這是衆所周知的,并不是我不谏啊!"張林說:"勸谏不被聽從,為何不遜位?"張華無話可答。片刻,使者來到說:"有诏令殺您。"張華說:"我是先帝老臣,赤心如丹。我不怕死,隻怕王室将有大難,禍不可測啊!"便在前殿馬道南處被殺,又夷滅其三族,終年六十九歲。朝野群臣沒有不悲痛的。

西戎校尉司馬閻缵聽聞張華遇害的消息後,獨自前往撫摸張華的屍體痛哭說:"早勸您遜位而您不肯,現在果然不能幸免,這就是命啊!"吏部尚書劉頌在知道張華遇害後,也哭得很傷心。後來聽說張華的兒子得以逃脫,高興地說:"茂先,你還有後代呀!"

張華愛惜人才,勸勉薦拔他們從不厭倦,即使他們身份窮賤,從事雜役之類的工作,但隻要有一技之長、些許之善,張華便贊歎稱道他,使他們的聲譽得以傳播。

終獲平反

永甯元年(301年),司馬倫、孫秀被誅殺,由齊王司馬冏輔政,秘書監摯虞向司馬冏寫信說:"張華死後不久,我進入中書省,得到張華在先帝時答诏書的草稿。先帝問張華可以肩負重任輔佐國家托以後事的人,張華回答:'才德兼備而又與陛下是至親的,不如齊王司馬攸,應該讓他留在京師鎮撫國家。'他這種忠良的謀劃,坦誠的言語,在他死後才被發現,令人信服,與那些随波逐流苟且偷安的人是不可同世而論的。議論他的人指責張華在愍懷太子被廢時不能直言廷争。在那時,直谏的人會加上違命之罪而死。先聖教導我們,死而無益的人,不能責他人不死。所以晏嬰作為齊國的正卿,在崔杼之難中不為國君而死;季劄是吳國的宗臣,不争論逆命順命的道之理。循理竭力而仍無所成,是不被聖人的教化所責備的。"司馬冏因而向惠帝上奏請求為張華等人平反并追贈官爵。群臣議論時意見不一,而多數人認為張華被殺是冤案。壯武國臣竺道又請求長沙王司馬乂,請求恢複張華的爵位,衆人意見不一,很久都沒有定論。

太安二年(303年),惠帝下诏為張華平反,恢複張華侍中、中書監、司空、壯武郡公、廣武侯縣的官爵以及被沒收的财産、印绶、符策,派使者專門吊祭。

當初,江南名士陸機兄弟志氣高昂,自認為是東吳的名族,剛到洛陽時,頗為輕視中原人士。直至見到張華後,陸氏兄弟深感一見如故,欽佩其德望風範,以師長的禮儀相待。張華被殺後,陸機為他作了诔文,又創作《詠德賦》來悼念他。

個人作品

主要影響

文學

張華工于詩賦,詞藻華麗,鐘嵘《詩品》評其作品多為"兒女情多,風雲氣少",實際上其作品多有"俠骨柔腸",可謂詩如其人。《文心雕龍》稱其短章"奕奕清暢,其《鹪鹩》寓意,即韓非之《說難》也。"《晉詩》收錄有《門有車馬客行》、《輕薄篇》、《遊俠篇》、《博陵王宮俠曲二首》、《遊獵篇》、《壯士篇》、《蕭史曲》、《縱橫篇》、《苦寒行》、《真人篇》、《勵志詩》、《祖道征西應诏詩》、《祖道趙王應诏詩》、《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詩》、《上巳篇》、《答何劭詩三首》、《情詩五首》、《感婚詩》、《雜詩三首》、《拟古詩》、《遊仙詩四首》、《贈摯仲治詩》、《招隐詩二首》、《荷詩》及七篇《詩》。《全晉文·卷五十八》輯錄有張華的辭賦奏疏。

張華編纂有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博物志》共十卷,分類記載了山川地理、飛禽走獸、人物傳記、神話古史、神仙方術等。為繼《山海經》後,中國又一部包羅萬象的奇書,填補了中國自古無博物類書籍的空白。在中國小說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對後世小說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此書原四百卷,晉武帝令張華删訂為十卷,《隋書·經籍志》雜家類著錄《博物志》即為十卷。《隋書·經籍志》錄《張華集》十卷,已佚。明人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收有《張茂先集》。

藏書

張華雅愛書籍。精通目錄學,曾與荀勖等人依照劉向《别錄》整理典籍。家中藏書甚多,曾經搬家,光書就拉了三十車。身死之日,家無餘财,隻有文史書籍滿架盈箱,且多珍善之本。他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當世沒有人能與他相比。秘書監摯虞撰寫官史時,都要借閱張華家藏圖籍,以資取正勘對和參考。《冊府元龜·聚書》稱其"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華所"。他對漢代典章制度,知其源流,武帝和群臣無不感到歎服。

書法

《宣和書譜》載有張華的草書作品《得書帖》及行書作品《聞時帖》。稱他"作字尤工草書,不在模仿,其規矩氣度似其人物。見索靖,遂雅相厚善,深與結納。"《淳化閣帖》有其《得書帖》四行。

轶事典故

圍棋定策

鹹甯五年(279年),杜預上表請求伐吳。據《晉書·杜預傳》記載,杜預捧讨吳奏折入宮時,武帝正與張華下棋。杜預遞奏折,陳利害,而晉武帝仍埋頭于棋局,不做定論。張華便推開棋盤拱手說:"陛下聖明英武,國富兵強;吳主邪惡兇殘,誅殺賢良有才能的人。現在就去讨伐他,可以不受勞累而平定,希望您不要再猶豫了!"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見,定下伐吳的計劃,使分裂的中國再次得以統一。

穿屋而飛

元康五年(295年)時,武庫起火,張華怕有人乘機作亂,先派兵把守周圍,然後才安排人員救火,所以曆代珍藏的寶物以及漢高祖劉邦的斬蛇劍、王莽的頭、孔子穿的屐等全被燒毀。當時張華看到斬蛇劍穿透屋頂飛出,不知去向。

共遊洛水

一次,衆名士一起到洛水邊遊玩,回來的時候,樂廣問王衍:"今天玩得高興嗎?"王衍說:"裴仆射(裴頠)擅長談論名理,滔滔不絕,志趣高雅;張茂先(張華)談《史記》、《漢書》,娓娓動聽;我和王安豐(王戎)談論季子(季劄)、張子房(張良),也議論高超而玄妙。"

我所不解

劉讷剛到洛陽,見到衆名士而感慨他說:"王夷甫(王衍)過于精明,樂彥輔(樂廣)是我所崇敬的人,張茂先(張華)是我所不理解的人,周弘武(周恢)能巧妙地使用自己的短處,杜方叔(杜育)則不善于發揮自己的長處。"

博學多識

惠帝在位時,有人得到一隻鳥,毛長有三丈,那人便拿給張華看,張華見了很凄慘地說:"這叫海凫毛,這東西出現,那天下就要大亂了。"陸機曾經請張華吃飯,席上有一盤腌魚塊,當時賓客滿座,張華打開盤子便說:"這是龍肉。"衆人不信,張華說:"可以試着用苦酒澆上,一定有異常的變化。"結果魚塊在澆上苦酒以後,發出五色光芒。陸機回頭問送腌魚的人,那人說:"在園中茅草堆下得到一條白魚,樣子長得非常奇怪,腌制以後,味道特别鮮美,所以才獻上。"

武庫的封閉很嚴,但有人忽然發現庫中有隻小雞。張華說:"這必然是蛇變成的。"打開武庫一看,小雞旁邊果然有塊蛇皮。吳郡臨平縣的一處堤岸崩塌,出現一個石鼓,用槌敲擊沒有聲音。惠帝詢問張華原因,張華說:"可以取蜀地的桐木,刻成魚形,就可以敲響。"惠帝吩咐按照張華的辦法去做,果然在數裡之外都可以聽到鼓聲。

雙劍化龍

當初吳國還未滅亡時,鬥星與牛星之間常有紫氣,相信道術的人都認為這是象征吳國正強大,不可征伐,隻有張華不以為然。吳國平定之後,紫氣更加明顯。張華聽說豫章人雷煥精通谶緯天象,就邀請雷煥與他同住,避開旁人對他說:"我們一起去尋察天象,可以知道未來的吉兇。"二人登樓仰觀天象,雷煥說:"我觀察很久了,鬥星牛星之間,有非常不一般的氣息。"張華說:"這是什麼吉祥的征兆呢?"雷煥說:"是寶劍的精氣,上貫于天。"張華說:"你說得對。我少年時,有個相面的說,我年過六十,會位登三公,并當得到寶劍佩帶。這話大概是會應驗的。"因而又問道:"劍在哪個郡?"雷煥說:"在豫章的豐城。"張華說:"想委屈您到豐城做官,一起暗地尋找這把劍,可以嗎?"雷煥答應了。張華大喜,立即補任雷煥為豐城縣令。雷煥到豐城後,挖掘監獄屋基,下挖四丈多時,發現一個石匣,發出不一般的光彩,匣中有兩把劍,劍上都刻有字,一名龍泉,一名太阿。這天晚上,鬥牛之間的紫氣消失了。雷煥用南昌西山北岩下的土擦拭這兩把劍,發出的光芒豔麗四射。

用大盆裝水,把劍放在上面,看上去光芒炫目。雷煥派人送其中的一把劍和北岩土給張華,留一把劍自己佩用。有人對雷煥說:"得到兩把卻隻送一把,瞞得過張公嗎?"雷煥說:"本朝将要大亂,張公也要在禍亂中遇害。此劍應當懸于徐君(徐稚)墓樹之上。這是靈異之物,終究會化為他物而去,不會永遠為人所佩帶。"張華認為南昌的土不如華陰赤土,于是給雷煥寫信說:"詳觀劍文,這把劍就是幹将,與它相配的莫邪,怎麼沒有送來?盡管二劍分離,天生神物,但終究會會合的。"因而送給雷煥一斤華陰赤土。雷煥用華陰土擦拭寶劍,劍更加光亮。

張華被殺後,寶劍不知去向。雷煥去世後,其子雷華任州從事,一次帶劍經過延平津時,劍忽從腰間跳出落入水中,雷華讓人進入水中找劍,一直找不到,隻見到兩條龍各長數丈,盤繞在水中,身上有花紋,尋劍的人驚懼之下離開。一會兒水中光彩照人,波浪大作,這把劍也就消失了。雷華歎息道:"先父化為他物的說法,張公終将會合的議論,今日算是驗證了。"

擒獲狐魅

據《搜神記》記載:張華任司空時,在當時燕昭王墓前有一隻毛色斑駁的狐狸,活了很久,能夠變化,它于是變成一名書生,想去拜見張華。它問墓前的華表說:"憑我的才貌,能不能去會見張司空呢?"

華表說:"你能言善辯,沒有什麼不能做的,但張公明智而博學,恐怕你難以掌握,你去必定遭到侮辱,大概就回不來了。不但要喪失你千年修煉的本體,還會連累我深受災禍。"狐狸不聽它的話,于是拿着名帖拜見張華。張華看他年輕才俊,膚色潔白如玉,舉止神情優雅動人,十分看重他。于是與他談及文辭篇章,辯論考察名實關系,張華從未聽過那樣的言論。接着評論前朝曆史,探尋諸子百家的精義,談論老莊學說深奧的地方,揭示風雅絕妙的義旨,總結古代聖賢之道,貫通天文地理人事,規誡各派儒學,指責各種禮法,張華總是無法應答,張口結舌。張華于是長歎道:"天下哪有這樣的少年!如果不是鬼魅,就一定是狐狸精。"于是打掃坐榻請他留下,安排人加以防守。

狐狸說:"您應該尊重賢士,包容衆人,嘉獎人才而同情弱者,怎麼能忌恨别人有學問呢?墨子主張的兼愛,難道是這樣的嗎?"說完,便要求告辭,張華已經派人守門,不能出去。狐狸過一會又對張華說:"您在門口設置兵士,定是對我起疑了。我擔心天下的人将卷起舌頭不說話,有智謀的人望着您的門不敢走進。我深感惋惜。"張華不回答,卻讓人防守得更嚴密了。這時張華的好友豐城縣令雷煥來拜訪張華,張華把此事告訴他。雷煥說:"如果懷疑他,為什麼不讓獵狗去試試他呢?"張華于是叫人喚獵狗來試,狐狸見到獵狗竟沒有一點害怕的神色。狐狸說:"我天生才智,你反正認為我是妖怪,用狗來試我。任憑你千試萬試,難道能夠傷害我嗎?"張華聽後更生氣,說:"這一定是真妖怪,聽說鬼怪忌憚狗,但狗隻能識别幾百年的妖怪,千年的老精怪,狗是不能識别的。隻有用那千年的枯木照它,就會立刻現形。"

雷煥說:"千年的神木,到哪裡才能得到呢?"張華說:"世人傳言燕昭王墓前的華表木已經千年了。"于是派人去砍華表。被派去的人到華表墓那裡,忽然從空中降下一個穿青衣的小孩,問使者說:"您來做什麼?"使者說:"張司空那裡有一個少年來拜訪,多才善辯,張司空懷疑他是妖怪,派我來砍取華表木照他。"青衣小孩說:"老狐狸不明智,不聽我的話,現在連累到我,怎麼能夠逃掉呢?"于是放聲大哭,一下子不見了。使者于是砍那棵華表木,木裡留出血來;使者于是把華表木拿回去,點燃它用來照狐狸,竟是一隻斑狐。張華說:"這兩個怪物不遇上我,千年之内都不能擒獲。"于是烹殺了狐狸。

史料記載

《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

《資治通鑒》等亦有記載。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兩晉演義》中,張華形象與正史相似。于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回出場。

人際關系

十六世祖

張良,字子房,西漢初年著名謀士,封留侯,卒谥文成。

父親

張平,在曹魏官至漁陽郡太守。

妻子

劉氏,劉放的女兒。

兒子

張祎,字彥仲,官至散騎常侍,與張華同時遇害。

張韪,官至散騎侍郎,與張華同時遇害。

女婿

卞粹,字玄仁,官至侍中、中書令,封成陽公。

侄子

張景後,張華死後被遷往漢中,閻缵上疏認為應該讓他返回洛陽。

孫子

張輿,張祎之子,字公安。世襲張華壯武郡公爵位。官至丞相司馬睿掾屬、太子舍人。

五世孫

張次惠,在劉宋時官至濮陽太守。

六世孫

張穆之,字思靜,官至交州刺史。卒後贈光祿大夫。

七世孫

張尚柔,即梁太祖蕭順之獻皇後,梁武帝蕭衍生母。

張弘籍,字真藝,官至鎮西将軍參軍。卒贈廷尉卿。

張弘策,張弘籍之弟。

八世外孫

長沙宣武王蕭懿

永陽昭王蕭敷

梁武帝蕭衍

十四世孫

張九齡,字子壽,唐玄宗時名相,封始興開國伯,卒贈荊州大都督,谥文獻。

墓葬紀念

張華墓

張華墓位于河北徐水縣城西的張華村東,地處平原,西距太行山脈十公裡,北臨瀑河,原墓周圍地勢略高。據1977年的調查記錄,張華墓原有直徑4米、高1.5米的封土,墓前有乾隆年間重修墓碑一通,現不存。1982年,村民在墓地部位取土建房,使張華墓的封土遭到毀壞,現地表已無痕迹。據《安肅縣志》記載:"舊志曰:土人挖之,見墓中四壁繪書,宛有生氣,蓋茂先之精靈耿耿所緻。"據縣志記載,清乾隆年間,知縣謝昌言重修劉伯倫墓後,探求張華墓舊址,并植樹立碑。相傳張華村為張華故裡村,張華墓于1982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名賢坊

張華雕像名賢坊在河北省廊坊市的愛民東道與東安路交叉路口的西北角,實際上是一個街頭公園。園内有從古至今以來包括張華在内的廊坊籍或對廊坊有直接影響的名賢達人雕像共十七尊。

曆史評價

阮籍:王佐之才也!

司馬炎:①尚書、關内侯張華,前與故太傅羊祜共創大計,遂典掌軍事,部分諸方,算定權略,運籌決勝,有謀谟之勳。②卿才綜萬代,博識無倫,遠冠羲皇,近次夫子。

馮紞:陛下謀谟之臣,著大功于天下,海内莫不聞知,據方鎮總戎馬之任者,皆在陛下聖慮矣。

韋忠:張茂先華而不實,裴逸民(裴頠)欲而無厭,棄典禮而附賊後,此豈大丈夫之所為哉!

司馬衷:①華體良清粹,才識經濟。前任中書,有思謀之勤。②故司空、壯武公華竭其忠貞,思翼朝政,謀谟之勳,每事賴之。前以華弼濟之功,宜同封建,而華固讓至于八九,深陳大制不可得爾,終有颠敗危辱之慮,辭義懇誠,足勸遠近。華之至心,誓于神明。

劉讷:張茂先我所不解。

閻缵:司空張華,道德深遠,乃心忠誠。

摯虞:其忠良之謀,款誠之言,信于幽冥,沒而後彰,與苟且随時者不可同世而論也。

溫羨:式乾之會,張華獨谏。上宰不和,不能承風贊善,望其指麾從命,不亦難乎!

司馬冏:張華、裴頠各以見憚取誅于時。

嵇紹:華曆位内外,雖粗有善事,然阖棺之責,著于遠近,兆禍始亂,華實為之。

虞世南:張、裴儒雅,安足用之?

房玄齡:①夫忠為令德,學乃國華,譬衆星之有禮義,人倫之有冠冕也。衛瓘撫武帝之床,張華距趙倫之命,進谏則伯玉居多,臨危則茂先為美。遵乎險轍,理有可言:昏亂方凝,則事睽其趣;松筠無改,則死勝于生,固以赴蹈為期,而不辭乎傾覆者也。俱陷淫網,同嗟承劍,邦家殄瘁,不亦傷哉!②賢人委質,道映陵寒。屍祿觀敗,吾生未安。衛以賈滅,張由趙殘。忠于亂世,自古為難。

韓瑗:昔微子去之而殷國以亡,張華不死而綱紀不亂,國之欲謝,善人其衰。

裴耀卿:茂先實王佐,仲舉(陳蕃)信時英。

沈佺期:束皙言談妙,張華史漢遒。

陳普:①孫皓泥頭入洛陽,後庭奪目萬紅妝。銅駝北去還西徙,不怨荀馮怨杜張。②應是諸公愛阮鹹,所天亦把付清談。張林若責金墉後,當日張華死更甘。

洪邁:晉張華、郭璞,魏崔伯深,皆精于天文蔔筮,言事如神,而不能免于身誅家族,況其下者乎!

胡三省:華素有籌略。

鄭玉:昔者力贊平吳之策,何其勇也;今者力沮廢後之謀,何其怯也。蓋華本庸人,專于詩書名物之間,制度文為之末,才不足以制變,學不足以适道,豈知天下之大義,聖人之大用哉?若華者,所謂具臣而已矣。

朱善:鄉有長安、長樂,裡有鳳舞、鸾歌,人有張華、雷煥,物有龍泉、太阿。

王夫之:①張華謀略之士,可與立功,而未可與守正,非能秉大節者也......張華秉國,朝野差能安靜,而楊後之廢,且請以趙飛燕之罪罪之,依賈谧浮慕之推重,而弗能止其邪,華不能辭亡晉之辜矣。②華被武帝之深知,與平吳之大計,以開國元老,出典方州,入管機要,為天下所傾仰,僅托淫邪之黨,塗飾治迹,而可稱大臣之職哉?體先隳,望先失,志先奪,求有為于後,斡旋于已亂之餘,其将能乎?③其以世事為心者,則毛舉庶務以博忠貞幹理之譽,張華、傅鹹、劉毅之類是已。④知事幾、察物情者,可與謀國乎?未可也,抑不可以謀身。

故張華終死而晉以大亂。華之決策平吳,何其明也;執政于淫昏之廷,而庶務粗舉,民猶安之,何其審也;拒劉卞之說,不欲為陳蕃之為,以冀免于禍,抑不可不謂工于全身。然而身卒殒、國卒危者,何也?智有餘而義不足也。...夫既任不在己矣,而與賈氏周旋終始,何心乎?華嘗為賈充所忌而置之外,如其欲全身而免于罪戾,則及此而引去可也。賈模,賈氏之黨也,知賈氏之亡晉,而以憂死,華且從容晏處,托翰墨記問以自娛,固自信其智足以遊羿彀中而恃之以無懼。不清不濁之閑,天下有餘地焉以聽巧者之優遊乎?天下有自謀其身處于無餘之地,而可與謀國者乎?故晉之亡,非賈谧能亡之,華亡之也。何也?君昏後虐,讒言高張,寇賊伏莽,天下所縣望者,唯一華耳。

劉卞進扶立太子之說,非不知人而妄投,亦舍華而更無可與言者。華無能為矣,然後志士灰心而狂夫乘釁。棟折榱崩,則瓦解而室傾,豈更有望哉!且華之居勢,非陳蕃比也,蕃依窦武以圖社稷,武不得宦官之腹心為之内應;華則賈模、裴頠以賈氏之姻族為内援以相輔,其成也可八九得。然而不能者,華于賈氏廢姑殺其母之日,委順其閑,則氣不可複振;氣已茶而能有為者,未之有也。蓋華者,離義為智,而不知不義者之未有能智者也。是非之外無禍福焉,義利之外無昏明焉,懷祿不舍,浮沈于其閑,則更不如小人之傾倒于邪而皆可偷以全身。是以孔光、胡廣得以瓦全,而華不免,若其能敗人之國家則一也。是以君子于其死也不闵之。

愛新覺羅·玄烨:國家用人當以德器為本,才藝為末。凡才長者雖能濟事,亦多敗檢。若德器淳樸,必不至蕩轶準繩之外。朕臨禦日久,閱曆人情,所見甚确。如張華在晉以才學知名,後乃蔑棄典禮,以附賊後,所學又安在耶?

蔡東藩:①蹉跎已屆古稀年,何事名缰尚被牽?老且受誅兒并戮,如斯結局也堪憐!②張華裴頠位登台輔,不能撥亂反正,雖由二人之才識不足,亦天意之未許建功耳。

上一篇:巫師學徒

下一篇:法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