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

張立新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張立新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結核藥物研發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主要研究方向是構建海洋微生物菌種資源庫天然産物資源庫、采用互動高通量技術篩選活性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謝産物、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提高重要活性微生物次級代謝産物産量。1990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微生物系,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後赴美,在美國亞特蘭大Emory大學藥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被晉升為助理教授。
  • 中文名:張立新
  • 外文名:zhang li xin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
  • 畢業院校:山東大學
  • 職業:
  • 代表作品:《陸地-海洋微生物》
  • 主要成就:連續三年獲得比爾蓋茨基金會項目的基金支持
  • 性别:男

承擔課題

主持國際基金組織全球結核病藥物研發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TB Drug Development)項目,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海洋放線菌:多樣性及在天然藥物和清潔型工業生物催化劑中的研究”,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擇優項目“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謝産物庫的高通量篩選研究”,國家863項目“利用宏基因組技術篩選深海微生物中互動抗真菌活性物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小檗堿逆轉多藥耐藥泵MDR1機制的研究”;參加中國科學院方向型項目“微生物活性産物高通量篩選平台”等。

學習工作經曆

1986.9-1990.6:山東大學微生物學專業學士

1990.9-1994.6:中國科學院應用生态研究所微生物制藥學專業碩博連讀

1994.12-1998.06:美國愛默瑞大學微生物藥理學博士後研究

1998.07-1998.12:美國愛默瑞大學助理教授

1998.12-2001.10:美國Microbia生物制藥公司高級科學家

2001.10-2003.12:美國CETEK制藥公司微生物學部主任

2004.01-2006.02:美國SynerZ制藥公司董事長

2004.10-2006.02: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博導/海洋微生物天然産物藥物研究室主任

2006.02-至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病原與免疫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微生物所結核病研究中心主任/“百人計劃”擇優,國家傑出青年,973首席科學家

學術任職

International Biology of Actinomycetes Society董事

International Chemical Biology Society執行委員會委員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副主編

《Journal of Antibiotics》編委

《Marine Biotechnology》編委

《Frontiers in Antimicrobials,Resistance and Chemotherapy》編委

《生物工程學報》編委

《中國抗生素雜志》編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

研究方向

構建海洋微生物菌種資源庫天然産物資源庫;采用互動高通量技術篩選活性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謝産物(應用包括真菌、抗癌、抗SIV、抗細菌、抗弧菌、抗結核分枝杆菌、抗biofilm及分子靶标14-3-3、生物素蛋白連接酶BPL等9個篩選模型,從建立的微生物菌種庫和天然産物苦中篩選活性産物);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提高重要活性微生物次級代謝産物産量。

獎勵和榮譽

2006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2007年獲擇優支持并被評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王寬誠科研獎金;

2008年,獲得第二屆國際抗感染大會唯一優秀報告論文獎;全國抗真菌藥物與真菌感染診治研究學術會議獲得唯一優秀論文獎;

2009年5月由國際“人與動物真菌學會(ISHAM)”和“中國微生物學會”聯合主辦的ISHAM2009年國際醫學真菌大會北京衛星會,課題申請者作為分會主席作大會報告,所提交的poster獲得大會唯一的一等獎;

2009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10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優秀導師獎;

2011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終評優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2011年度中科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号;他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并被推薦參加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的評選。

2011年度,科研成果“綠色生物農藥阿維菌素高産菌改造及其産業化研究”獲得内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排名第一。

學術成就

主要進行從海洋微生物天然産物資源庫中高通量篩選互動活性化合物和提高産量的研究,連續三年獲得比爾蓋茨基金會項目的基金支持,已經獲得抗結核藥物先導化合物。近年來主編或參與編寫六部學術專著(其中英文著作三部),獲得12項國際專利發明授權,7項中國國内發明授權專利。其中專利(ZL 2008 1 0227639.8)“一種制備阿維菌素的方法及其專用菌株”已在内蒙古等企業實現産業化,效益超過壹千萬元。

目前已經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PNAS, Nat.Prod. Rep., JNP, Marine Drug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Appl.Envir. Microbiol., Bioresource Technol等高水平雜志上發表了100 多篇論文, 近五年(2007-2012)作為通訊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共發表SCI論文48篇,其影響因子共132,其中在9.0以上的共3篇,論文被他引409次,單篇他引最高69次。

國際合作與交流

在國際相關學術會議上應邀做了多次大會和特邀報告。

受國際伯傑氏董事會委托,負責承辦在北京舉辦的“伯傑氏國際系統微生物學學會(BISMiS)成立大會”(2011年5月19-23日);

受“香山會議”委托,負責承辦主題為“海洋微生物來源的創新藥物前沿研究”的香山科學會議(2011年5月23-25日)。

應意大利高登研究--結核藥物發展的會議組委會邀請,作報告(2011年7月3日-8日)。

2011年10月美國舉辦的the International Chemical Biology Society,并作報告;

2011年10月30日在北京舉辦的17th International Biophysics Congress大會,并作報告;

2011年12月11日在墨西哥舉辦的1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Biology of Actinomycetes大會,并做大會報告。

2012年2月4日-10日在美國聖地亞哥舉行的第一屆“藥物靶點的生物學研究”會議(Drug Target Biology" of the first conference),作為分會主席并作報告。

2012年4月20日-25日,出訪美國哈佛醫學院,并參加有關新型抗結核藥物研究的科學會議。

2012年8月6日-11日:赴美國聖托馬斯(ST.THOMAS)參加第50屆美國傳染病協會(IDSA)年會,在大會上做報告,題目為:系統分類學指導下的從天然産物中篩選抗TB藥物研究。

2012年9月27日-28日,受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Yang Decheng教授邀請參加傑姆斯·霍格研究中心研讨會(UBC James Hogg Research Centre’s Seminar Series),并做報告。

2012年10月17日-18日,應德國巴斯夫公司副總裁Oskar Zelder博士邀請,參加巴斯夫生物科學研讨會(BASF Bioscience Symposium),作大會報告“從天然産物中發現潛在的抗感染藥物的生物前景”,會後19日前往德國薩蘭大學與Rolf Müller教授讨論合作事宜。

2012.11月14日-17日,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卡内基梅隆大學參加“新型抗結核藥物研發的系列科技會議”。

曾經指導的研究生邊疆、孫諾、裴剛、傅成章被邀請參加了2008年“美國ASM抗感染性疾病大會”并做大會闆報交流。其中博士畢業生傅成章曾被邀請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國際環境微生物學大會”2008年年會并做大會闆報交流,2011年獲得德國的紅寶(Houblt)基金;博士研究生童垚俊于2011年10月應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所長清野宏的邀請參加第七屆國際學生論壇。本人指導的博士生卓英、任彪曾受英國維康基金(The Welcome Trust)資助參加John Innes Center舉辦的Summer School of Applied Molecular Microbiology會議。

2012年3月派課題組成員代煥琴副研究員前往美國EMORY大學合作交流3個月,學習蛋白純化和高通量篩選技術。2012年11月派課題組成員劉雪婷副研究員去美國加州大學合作交流半年,學習樣品制備和質譜成像技術。

英國阿伯丁大學Marcel Jaspars獲特聘研究員計劃資助,來本課題組進行學術交流,指導研究生工作。尼日利亞博後Abiodun獲得TWAS-CAS獎學金資助來本組學習交流一年,印度Bolla Krishna博後2011年也獲得次此項獎學金資助,2009年5月完成博後工作後回國。埃及Wael M. Abdel-Mageed博士于本年度8月份完成“外籍青年科學家”資助計劃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後回國。

代表性著作

1.王書錦、付海安、張立新、胡江春、焦鵬.2004.“陸地-海洋微生物”沈陽出版社.

2.參與主編微生物資源學第二版,2010,科學出版社.

3.Song E. (Editors-in-Chief) 2006. “SiRNA Research: theory, applications and methods”. Science publishing.

4.22) Fu H (Editors-in-Chief) 2006.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vol 261: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Humana Press In., USA

5.KG Ramawat and JM Merillon. (Editors-in-Chief) . "Biotechnology secondary metabolite, Science Publishers Inc, 2006.06, 417-443.

6.Zhang, LX., and A. Demain. (Editors-in-Chief) 2005. "Natural Products: Drug Discovery, Therapeutic Medicine ", ISBN: 1-58829-383-1, Humana Press, USA.

7.Xueting Liu and Lixin Zhang*. Tanshinones against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heir biosynthesis. Handbook of Natural Products, 2012, chapter III. (Accepted)

上一篇:福耳庫斯

下一篇:摩莉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